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政策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通過回顧三十年改革開放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同時結合在經濟危機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指出經濟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解決這些深層次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繼續強力推動改革。之后又提出經濟改革中的一些措施手段。
關鍵詞:市場化經濟危機財政政策
一、三十年改革開放之路
總的說來30年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具體說主要是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持續提高。市場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經濟增長是大起大落還是平穩增長。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極低,各種商品和服務產品的價格形成幾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場因素在經濟生活中受到極端壓抑,計劃體制的管制力量遠遠大于市場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預因素經常沖擊正常的經濟周期,導致經濟多次大起大落。近年來,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就是導致經濟增長?
其次是宏觀調控的完善,適宜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支撐,也就是1998年年中以來擴大內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6年來的實踐證明這種政策轉向是成功的,理論分析上也站得住腳。擴大內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輪經濟周期呈現出新特征,還在于這項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該項政策組合持續達6年之久。2004年積極財政政策逐漸淡出,轉向中性的財政政策,這種轉變是很必要和及時的,避免了嚴重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的出現,確保經濟穩定增長。政策需要一定的穩定性、連續性,否則不利于經濟的持續增長,這方面有個很好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世紀90年代的財政政策。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以后,為了刺激經濟,日本政府積極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連續性的影響。
二、金融危機考驗中國模式
這一輪的經濟危機似乎打亂了整個經濟周期的波動規律。中國經濟一下子到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時候。但是,三十年來奠定的基礎和進一步開發的潛力會幫助我們挺過這個經濟的寒冬。一來市場化的力量還在不斷地深化加強,經濟體制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弊端在這次經濟危機中暴露出來,接下來的就是進一步的改革推進市場力量;二來宏觀經濟政策的及時性與適度保證了其有效性,經過了大大小小的經濟危機之后,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已經大大提高。
毫無疑問,改革開放三十年遺留下很多未解決的問題并且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而這次經濟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就是放大了這些問題來讓國人從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中清醒過來。低端的出口加工貿易模式讓沿海經濟失去光澤,暴露出經濟發展瓶頸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大量持有美元儲備卻只能眼看其貶值,意識到中國金融的弱勢以及人民幣的不對稱地位;竭盡全力的促進農村消費來擴大內需,發現城鄉差距的巨大……一連串的問題依然存在,而所有這些問題的出路只有一條—繼續改革。[論\文\網LunWenNet\Com]
三、經濟改革深水區
強化市場力量,就是要進一步推進改革,提高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存在一些嚴重問題急需解決,主要是各個領域和各地區之間的市場化程度嚴重不平衡。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三大領域中,資本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最低。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關鍵還是要繼續深入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強化市場力量,通過與舊體制力量的不斷反復“搏殺”,市場最終確定自己的統治地位。尤其是資本市場領域,一定要最大限度淡化其行政性,還資本市場盈利性的本性。
政策組合也要不斷調整和完善。今后一段時間,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的重點是總需求,這幾年擴大內需的重點是發行長期建設國債,擴大投資需求,但是消費需求增長則相對較慢。然而,消費是最終需求,投資增長最終必須得到消費需求的支持,因此,消費增長相對緩慢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總需求的調控中,未來相當長時間的重點主要是如何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因此,今后穩健的財政政策應將重點轉向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擴大消費需求。
培育和擴大消費需求,財政政策是大有作為的,最主要的是要發揮財政政策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財政和貨幣政策組合也應作些調整,前些年過多地依賴財政政策,今后應積極發揮貨幣政策作用。貨幣政策對消費的刺激作用是很直接的,例如發展消費信貸,對于擴大消費需求,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實現消費結構升級,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為此必須進一步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發展貨幣市場,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而促成貨幣政策逐漸增強效果,直至淋漓盡致地發揮應有作用,取得與財政政策勢均力敵的“顯赫”地位。
四、結語
改革是經濟發展不竭的動力,而現在的經濟危機背景正是經濟改革的天然時機。美國經濟通過30年代大危機得到了結構性的調整,奠定了其二戰后世界霸主的地位。而八十年代的經濟調整,又為其在九十年代的經濟神話打下基礎。中國經濟能否實現鳳凰涅槃,危機中求生存求發展,關鍵就在于能否繼續改革,延續屬于中國的經濟神話。[論文網]
參考文獻:
[1]吳曉求、趙錫軍、瞿強.《經濟調整中的中國經濟增長與資本市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陳志武.《非理性亢奮》,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0
[3]黃達主編.《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