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網絡知識傳播管理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絡知識傳播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網絡知識傳播管理

【內容提要】本文分析了網絡的低成本,廣延性以及時間,空間上的特點,由此對于知識傳播和演進造成了深刻的影響。試圖比較全面的從現象學出發歸納出知識通過網絡傳播的特點以及背后的經濟學原理。

【關鍵字】網絡知識,自發秩序,演進,競爭,均衡,不動點

jel分類號:z1

一、知識,網絡和網絡知識

知識的定義有很多種,費希特、叔本華、胡塞爾、威廉·詹姆斯、哈耶克、羅素等都給出過知識的定義。我在本文中將只采用狹義的知識的定義,即“主觀的知識”,用哲學家奎因的話說:你認為你知道的東西就構成你的知識。(W.V.Quine,PursuitofTruth,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反過來,我認為還必須從知識的傳播和接受的角度對我們討論的知識的范圍作更精確的劃分。羅素指出,知識的來源有三種,其一為個人直接體驗所得的知識;其二為通過其他人間接體驗所得的知識;其三為內省所得的知識。既然我們討論的是在網絡流通中的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對于所有消費者來說不可能是直接體驗的,而內省或者是頓悟的知識是無法用語言表示的,也就更無法最終轉換成二進制的比特流在網絡上流傳。這樣,我們從知識的獲取的角度劃出了一條界線。

還有必要區分一下“知識”和“信息”。任何帶有結構的東西,不管是死的還是活的,都載著某種信息,關于“結構”的信息。

網絡并不是一誕生起就能作為知識的載體的。Email,ftp,telnet等技術都不足以承擔如此海量的知識比特流的傳播,直到我們有了www.所以本文對網絡知識的討論以www為基礎,并以超文本技術(hyper-text)作為知識的載體。

本文中所使用網絡知識這個概念,并不是指關于網絡技術的知識,而是指通過網絡媒體傳播的,保存于互聯網上千萬臺主機中的某一臺或幾臺的數據庫中,能夠通過網絡被他人訪問的信息中所包涵的知識。

二、網絡中的自發秩序

1.自發性

自發秩序,即這個秩序必須是“自發的”,非人為設計的。為了強調這一點,哈耶克曾長期使用從自然科學中借來的“SpontaneousOrder”這個詞,即“自發的秩序”。如前述,任何人為的整體設計都會最終破壞這一秩序的“創造性”。

哈耶克對自生自發秩序的研究建立在對三種行動和知識的關系的分析上,而這三種行動在網絡知識的傳播這一情況下表現出非常強烈的特征:

(1)個人行動與他人知識的關系:一個人無法替他人決策,因為他無法占有他人的全部個人知識,而這種個人知識是和他人特定的時空情景結合在一起的。

(2)個人的行動與他自己的知識的關系:一個人無法甚至確切地知道他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對自己的行為,他可能也是“知其然”(knowwhat)而不“知其所以然”(knowhow)。

(3)個人的行動和整個文明累積的知識的關系:一個人對他依照從事的那一套文明社會的普遍抽象規則并不能確切的知道和清晰地表述.

石元康進一步闡述說,在一個完美的自發秩序中,每個元素所占的地位,并非是由一個外在或內在的力量的安排所造成的結果,而是由各個元素本身的行動所產生的。這個秩序,也不是任何一個秩序中的成員所刻意造成的,而是各成員的行動與互動之間所造成的一個非有意的結果(unintendedconsequences)。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invisiblehand)的理論,正是自發秩序的一個最好例子。而網絡知識的爆炸式演進,也正是自發秩序的產物。

案例一:第九城市()

按照常規理念,論壇(forum)是用來張貼有一定深度的討論文章的,不允許隨意貼無聊空洞的帖子。而聊天室是用來聊天的(chatingroom).第九城市創立時分別設置了論壇和聊天室。但網友都覺的在論壇上聊天比在聊天室更方便。而且更能體現出一種小團體的親和力。于是,第九城市的論壇上充滿了灌水聊天,而聊天室則冷冷清清。

對于網友更改了論壇的作用,網管并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強行改變網友形成的自發秩序。而是因勢利導,索性把論壇設計的更適合聊天,并以論壇為單位成立了”街道”,更便于網友在論壇上聊天。九城在這一點上大受網友支持,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2.流動性

流動性機制(liquidificationofinformation/documents),網上任一結點的任一頁內容都可以隨時變更,故與傳統媒體不同,網上知識有自己的進化史。網絡知識不僅在增長,同時也在消失和改變,這也是由網絡存儲媒體的低成本易變性(changeability)的結果。網絡知識是分散形成和獨立傳播的。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個超級數據庫(superdatabase)能夠存儲網絡所有結點上的信息(且不說批判里面包涵的知識的困難性)并跟蹤所有信息的誕生,消亡和變化。

知識消失和變化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因為網絡知識是如此浩瀚,有時候我們丟失了知識的索引,就意味著我們丟失了知識.再上溯索引的索引,這之間的環節是如此之多,又以網狀模式發生聯系,以致于網絡知識的變化是不可追蹤的.

同樣的,網絡知識的誕生也是不可預料的.我們的感受,只能是”意外的驚喜”而已.

案例二:cenet論壇(162.105.169.201/forum/default.asp)

這是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論壇,創立1年多來積累了無數有質量的帖子。寫帖子從技術上說,就是將一組有意義的代碼存入該服務器的數據庫。由于技術的限制,該論壇只能顯示1年以內的帖子。1年以后,即使代碼仍然在服務器上,但我們在技術上缺少直接的線索可以找到該位置,也就是這些帖子(里面包涵的網絡知識)”消失了”。

也許有一天,由于網管的技術調整或者根據其他線索,我們又能訪問這些帖子了,對于我們來說,就是這些網絡知識又再次”誕生”了。

3.差異個性

差異個性(identitydifference)意味著網上的“個性”往往是以“差異”的方式表現出來,因為人們無從辨認一個人的歷史,只能從“它”的各種不同身份與文字中判斷“它”的“性格”、“品性”、“口味”、“外表”、“身份”。社會再也不可能為個人貼上標簽。這里只有“發散”著的個人,“自我”與“它我”的身份混淆,以至“物-我”的兩執都日益艱難、漏洞百出、越來越不真實、夢幻化。

網絡社區,在線角色扮演游戲和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的技術的發展正是這一特征的直接技術產物。在QQ中,用不同的頭像表現出自身的個性,這是QQ得以成功的很大一個要素。現在,幾乎所有的社區都意識到給網友提供獨特的頭像和個性簽名,從而體現出網友的個性特征,這是社區得以成功的基本條件。而網絡游戲也趨向開發式游戲,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自己的玩法,而不是制訂一套游戲以后讓所有玩家來適應。通過網絡,個性化服務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我們對于瀏覽器的切身體會也能夠深深感受到這一點。斯坦福大學研制的“GoogleSearch”,當然還有其它收費的智能型搜索器如“哥倫布搜索器”等等,都已經儲存了驚人的數據庫。但問題是,這些智能搜索器仍然無法一一適應參與網上閱讀和對話的每個人的個性。個性化服務,特別是知識服務這種無法簡單判斷偏好的高級服務,任重而道遠。

案例三:易趣網()

易趣網是中國最著名的網絡拍賣公司之一,它主要采取的是B2B的服務形式.因此,定位于個性服務,與為廠商服務完全不同.

它為注冊用戶提供了“量身定做”式的服務。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預訂要了解某幾項領域的拍賣情況,易趣網會定期把你所預訂的內容發送給你。而你如果參與了拍賣,易趣網提供了很多方便用戶的措施,自動提價、最高限額、定時通知等,都可以由用戶自己來定做。易趣網的個性化服務,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網絡知識的交互和演進

1.交叉參照和獨立延伸

交叉參考(cross-reference),即每一結點處的陳述都以其他結點的陳述為注解或前提。由于互聯網主體的缺失,每臺主機每個用戶都是一個具有平等地位、獨立人格的個體。每一個人都自發的創造和傳播網絡知識。在互聯網上,每一個頁面都可以做別人的鏈接,作為自己的參照。同樣的,每個頁面也都有同樣的概率被別人鏈接,作為別人的參照。只要一個鏈接,就能把你帶往未知的空間。我們永遠無法把若干頁面象訂成一本書一樣合并起來,因為順著超鏈接網頁是按照復雜網狀的秩序無限擴展的。

獨立延伸(geneticeindependence),每一結點的陳述都是獨立的個人從其個人知識傳統抽取的一個片斷構成的。在此意義上獨立于其他結點。要聽懂一個人的話,不光要聽他說什么,還不得不時時回去讀他已經說過什么。而互聯網的問題,至少目前仍存在的問題,恰恰是在閱讀和對話時難以像一部著作那樣系統回顧相關論題的歷史。

傳統媒體的知識,每一個片斷僅能與有限的其他知識片斷發生關聯。但在網狀模型中,由于互聯網知識鏈接的低成本的特點,導致任何兩個獨立的知識結點(node)都能很容易的發生聯系。設網絡中有n個結點,每個結點之間都能發生雙向的聯系,則對于整個網絡結點之間的聯系總數N=n(n-1),每新增加一個結點,聯系總數增加△N=(n+1)n-n(n-1)=2n;N``=2>0,所以N是加速增長的,隨著結點總數的增加,知識的無序性也隨之增加.

.

2.加速交互與馬太效應[i]

加速交互(interactiveacceleration),每一結點處的陳述總量在與其他結點的陳述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加速增長(未必不與其他結點的陳述重復)。在初期,網絡知識傳播的收益是邊際遞減的。但維持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從某一個臨界點起,會突然發生邊際收益遞增的情況,而且邊際收益遞增的非常快,成幾何級數速度的上升。邊際遞增的原因在于以下兩點(1)分工與專業化的發展,(2)創新機會的擴張。這兩個原因都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面討論過的,即當分工與專業化的深度和廣度增加時,勞動生產率(對斯密而言就是“平均收益”)隨之增長;而分工與專業化的發展帶來創新機會的增長,后者促進新工具的設計和推廣。這導致進一步的分工與專業化。這一“收入與分工”共生演化的過程后來被揚格(A.Young)叫做“經濟進步(economicprogress)”。羅默據此提出了“新增長理論”,認為好的想法和技術發明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知識的傳播以及它可以幾乎無止境地變化與提煉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好的想法和知識有其自身的特性,即非常豐富且能以極低的成本復制,因而產生“邊際效益遞增”。

網絡信息的數量增長是正反饋過程,即如果增長率是正,則信息數量會不斷增加,但信息數量又受環境承載能力的限制。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刻劃這種馬太效應就是

案例四:OICQ()

無疑,OICQ是最具有馬太效應的應用軟件,因為邊際成本極低,而邊際收益始終是遞增的。所以,使用OICQ的人數是呈加速增長的。

從圖上,我們清楚的看出了馬太效應。而現在用戶的增長速度已經減緩,表明OICQ受到硬件條件和上網用戶數量的客觀制約,已經漸漸接近了均衡點(不動點k)。

3.獨立時空與歷史融合

獨立時空(relativityoftime-space)造成了網上對話常常時空錯亂。例如,甲發現了乙的網頁的價值,認真與之對話,而乙早已在另一時空里對話,其知識演化早已越過了甲所發現的那個網頁。但“文本”有獨立生命,故它進入甲的知識傳統繼續傳播和繁衍,甚至會在另一時空與乙相遇,雖面目全非卻似曾相識,又對乙的思路發生影響。普羅高津的“時間之矢”很恰當的刻劃出了互聯網的特征。互聯網是個沒有昨天,也沒有明天,沒有此地,也沒有彼地的世界。

歷史融合(fusedhistoricities),每個人的“歷史性”都與他人的歷史性相融合,形成整體知識的歷史性(“視界”局限)。由于網絡的無序性,網絡知識的起點和傳播過程都很難界定。好的文章一轉再轉,遺失了很多重要信息,又增加了很多重要信息,早已面目全非。但考察具體傳播過程,總是有因果性聯系。但從總體來看,知識的邊界早已模糊,全都經過歷史(網絡上的歷史很不同,也許一天就構成了很多歷史)而融合了。

案例五:思想的境界()

該網站曾經是首屈一指的整合類學術網站[ii]。后來,于各種原因,主辦人李永剛停辦了這個網站。

但這個網站已經積累了上GB的文獻資料,內容之豐富權威國內幾乎沒有其他網站能與之相比。因此,很多熱情網友為思想的境界做了映象站點,使其他人還能訪問以前的文獻資料,盡管再也不會有新的增加了。

思想的境界的鏡像站點現在每天的訪問量仍然很高。因為這個網站信息的質量非常高,真正的網絡知識生命周期很長,并不因為時間流逝而削弱知識的質量。所以盡管這個鏡像網站提供的是”過期”的網絡知識,但它確實正在影響我們現在的網絡生活。

四、網絡知識的質量與評價

1.專家控制(expertcontrol)(汪丁丁,2000)[iii]。專家的經驗之所以越來越重要,是因為信息傳播的成本越來越低,與此同時,在信息使用的總成本里,處理信息的成本(例如“時間”)占了越來越大的比重,以致我們通常只是“知道”網上存在著我們需要的某類信息,卻不愿意時間去找到他們。當檢索和理解信息的費用超過一定限度時,雇傭"專家服務"就成為合理的選擇。

顯然,隨著專業化的深入,專家與普通人(即從事其它專業的人)之間關于該類專門知識的信息將越發不對稱,于是需要有人從事專門將這類專業知識與其它類別的專業知識適當整合的工作以應付潛在的大眾需求。這樣,知識的層次漸漸深化,在最深層的知識到大眾需求之間的,是一個專家服務的鏈條,也可以叫做“知識價值鏈”。關于這一知識價值鏈,普通人感到興趣的僅僅是它所提供的服務的價格,他們早已放棄了啟蒙思想家那種對世界做“百科全書”式的追究的態度。

信息的增加,專業化的深入,市場上信息不對稱,不完全的情況進一步加劇了。我們有限的學習和認知的能力,趕不上而且越來越趕不上,網絡知識呈加速增長的速度。

圖5-2-1描述出這種趨勢。L是人的學習曲線,因為生理約束,人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信息的速度總是近似不變的。K是知識的增長曲線,由前文所述,K曲線是遞增的。

圖5-2-1

案例六:龔師傅硬件()

電腦硬件市場就是這樣一個信息高度不完全,不對稱的市場。摩爾定律(Moore''''sLaw)[iv]體現了硬件發展的速度。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而言,不可能長時間跟蹤了解硬件發展的現狀,成本實在太高。

龔師傅是個著名網友,他的網站為消費者提供了很多基礎的硬件知識,并樂于回答消費者關于硬件的咨詢。隨著他的名氣的增加,消費者對他越來越信賴。他從一個普通網友,逐漸變成了網友信賴的硬件方面的“家”。

2.網絡知識壟斷的終結

因為網上知識以“超級文本”為存在方式,任何人,只要知道了關鍵詞語就可以搜索到整個文本。任何試圖壟斷知識的人必須以“不說”為基本的壟斷方式,而“不說”的知識是沒有權力的知識。我們沿用亨利·喬治(HenryGeorege,二十世紀初美國著名的政治經濟學家)的辦法,把“知識”劃分為可交流的與不可交流的兩類。凡是可以交流的知識,一定可以表達為語言,文初提到的哈佛大學哲學家奎因(W.V.O.Quine)將其表達為“可觀測語句”的知識。既然我們討論的是知識在網絡上的傳播,那么對于這類知識的前提就是他們是可表示,可傳輸的。只有把知識最終轉換成二進制比特流,才能最終為別人所獲得。網絡知識極低的復制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導致了對于網絡知識壟斷的困難性。從這種意義上說,網絡知識是一種公共品,正所謂“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也”。

案例七:漢文大藏經(www.buddhist-)

大藏經有一百零六卷,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歷史上,任何寺廟只要擁有一部大藏經甚至半部,就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了。歷史上能讀完全藏的人很少,通常情況下,全藏更是從不輕易示人的。

隨著網絡的發展,海內外很多居士紛紛倡導把大藏經數字化,搬上網絡。現在,這一工作已經全部完成。任何人都能在網絡上閱覽任一部分的經書,甚至打印下載。一臺電腦比過去的偌大的藏經樓存儲的資料還多。大藏經上網給宗教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讀經書已經不再是高僧大德的專利了,再沒有人能壟斷經書了。

3.信息質量的評價

按照香農定義的“信息”概念,當一個觀察主體面對著被觀察的客體的最多的可能狀態時,或者,一個接收到的信號包含最大的完全隨機的噪聲時,客體或信號所包含的信息也就最大。所以信息并不是“知識”,信息只是包含可能被知道的知識。當我們說我們擁有某項信息時,我們無非是在說我們已經提取出了那項信息所包含的知識。

這里,我們所評價信息的質量的標準,也就是信號里噪聲的多少,也就是信息里所含網絡知識的多少。

按照古典的bayesian推理,信息必須滿足的一條規則是;然而我們在網絡上遇到的情況往往是

隨著網絡的擴展,我們在許多方面都處在“必然的無知”。“與生機勃勃的文明在進化過程中所利用的全部知識相比,最聰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所擁有的知識都顯得十分貧乏,因此,兩者的差別也就微不足道了。”(哈耶克,1999年中文版)。我們不需驚怕,但需警惕。先哲蘇格拉底說:“承認我們的無知,乃是開智啟慧之母。”

隨著網絡的擴展,網絡信息的增加,網絡知識的絕對數量必然在增加,但相對比例卻未必增加。盡管某些研究表明網上媒介的可信度正在超過它們的印刷版本(托馬斯.J.約翰遜、芭芭拉.K.凱,2001),但人們對網絡的信賴程度仍然是值得懷疑的。因此,網絡知識的提供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我們用一個個體競爭生存的數學模型能夠很好的刻劃出這方面的競爭和最終的均衡。(見附錄1)

網絡是無限擴展的,我們不能也不可能制訂出一個客觀評價網絡信息真實性的標準。[v]我們用主觀標準來抽樣調查,則必須意識到有幾個重要因素會影響數據的分布。

(1)網絡中存在幾種壟斷傾向。如以美國為首的英語國家的壟斷,導致絕大多數信息以英語為載體。

(2)高收入階層更多接觸網絡,因此網絡信息顯然更多偏向高收入階層。落后和不發達民族較少能接觸網絡(如美國黑人),因此網上的信息對他們不利。

(3)人們易于信賴他接觸最多的媒體。接觸電腦超過其他傳統媒體的主要是青年人,因此青年人更容易相信網絡。

(4)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容易相信一切媒體。老年人較少接觸網絡,因此導致對網絡的信賴度偏高。

(5)男性上網人數要多于女性。因此網上的信息總體來看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定的性別歧視。

所以,我們要從既不完備又不準確的知識或信息中確定基本概率賦值,必須基于一個基本的概念:在未知性最大的原則下,追求風險最小。又稱為最大未知性原理,即

m(B)是B的概率賦值。。|B|表示子集中B的元素個數,H是包括所有相關信息的辨別框架。

視而不應輕易否定的思想。Levi推理的特點就是考慮信息價值,根據效用函數排除一些可能,再收集更多的信息,逐步進行搜索。

運用這種思想方法,人們可以在逐步收集信息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概率賦值,控制整個遞推過程,從而努力追求做到最大未知性原理。

早在2000多年前,柏拉圖就用洞穴之喻[vii]指出無知的表現。在網絡時代,我們不禁要再一次問自己,我們是否正在越來越無知?

案例八:新語絲(/new.html)

新語絲是個很另類的網站,站長是方舟子。它有一個很著名的欄目—立此存照,專門揭露網上網下的假消息和腐敗黑幕。

站長方舟子至少是個很有勇氣的人。他的揭露批判未必全部準確,但確實對打擊網絡假信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學術必須誠實,新聞必須真實,網絡必須踏實。他們都應該與虛假無緣。如果有人不遵守游戲規則,不管地位多高,名氣多大,我們都要揭露他。”-方舟子

--------------------------------------------------------------------------------

[i]馬太效應:《圣經·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社會學家從中引伸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優勢積累,從而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ii]關于國內的學術網站,笑蜀網友曾經有全面的堪稱權威的評價。他的帖子”學人網站的興起和發展“可以在/publish/readArticle.asp?id=5711處找到。

[iii]汪丁丁指出,專家控制是現代社會的必然趨勢,這在網絡上表現的特別明顯。這樣,也給某些專家造成了很大的“話語霸權”。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寄希望于有效的建立“專家系統”。

[iv]摩爾定律:Intel公司創建人之一戈登·摩爾的經驗法則,他預言微處理器的處理能力每18個月到24個月將增加一倍,而價格則降低一半。實際情況證明這一定律是對的。

[v]哈耶克稱之為”理性的自負”。在缺乏完備信息和網絡始終在不斷擴展變化的前提下,而且評定信息的真實性又是一件很困難很主觀的行為,制訂客觀標準必然是不準確,不現實的。

[vi]轉引自鄭維敏《正反饋》p326,具體表述可以參考Levi,I,Decisionandresolu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

[vii]柏拉圖洞穴之喻:那些缺乏哲學的人可以比作是關在洞穴里的囚犯,他們只能朝一個方向看,因為他們是被鎖著的;他們的背后燃燒著一堆火,他們的面前是一座墻。在他們與墻之間什么東西都沒有;他們所看見的只有他們自己和他們背后的東西的影子,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墻上來的。他們不可避免地把這些影子看成是實在的,而對于造成這些影子的東西卻毫無觀念。最后有一個人逃出了洞穴來到光天化日之下,他第一次看到了實在的事物,才察覺到他前此一直是被影象所欺騙的。如果他是適于做衛國者的哲學家,他就會感覺到他的責任是再回到洞穴里去,回到他從前的囚犯同伴那里去,把真理教給他們,指示給他們出來的道路。但是,他想說服他們是有困難的,因為離開了陽光,他看到的影子還不如別人那么清楚,而在別人看起來,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還要愚蠢。

【參考文獻】

馮興元,2000,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競爭和制度演化,中評網

費希特,1795,《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哈耶克,弗里德里克·奧古斯特·馮:《自由憲章》,楊玉生、馮興元、陳茅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羅仲偉,2000,網絡的基本特性,社科院網絡經濟研究中心提供,中評網首發

石元康,自發的秩序與無為而治,原載于《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1986),錄自作者文集《當代自由主義理論》(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托馬斯J.約翰遜/芭芭拉K.凱,2001,互聯網與傳統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較,榕樹下網站

汪丁丁,2001,關于寬帶網時代知識狀況的幾點看法,浙大經濟論壇討論稿

汪丁丁,2001,網絡幽靈與蘇格拉底的對話,《財經》8月刊

汪丁丁,2000,網絡經濟三個基本原理,《財經》7月刊

汪丁丁,哈耶克“擴展秩序”思想初論(上篇),公共論叢,第二輯

汪丁丁,1998,知識:互補性與本土性,天則論叢(1998)〈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中國財政經貿出版社

鄭維敏,1998,《正反饋》,清華大學出版社

附錄1

網絡知識提供者之間的競爭

網絡知識提供者(ICP)之間存在著很激烈的競爭。網絡作為一項產業,網絡知識的提供,除了網友原始的熱情外,最終必然只能靠商業利潤的推動。網絡知識的提供雖然成本很低,畢竟不是無成本的,也只有盈利才能維持網站的運行。

網站要爭奪的唯一的資源就是客戶,技術上表現為訪問量(pageview)。這是資源的初始分配,在下面我們將看到,這往往就決定了最終的生存結局。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兩個個體的競爭生存模型,來探討ICP的競爭條件[vii]。

然后,我們分別對四個不動點做穩定性分析

(0,0)點:

所以,當時,只有一個穩定點,表示兩家ICP最終可以共存。而,最終有兩個不動點解,表示最后只有一家ICP最終可以生存下來。具體哪一個生存下來,取決于最初的資源配置。

在互聯網發展的初期,訪問量是稀缺資源,所有的網絡公司傾盡全力爭奪“眼球”,展開了零和博弈。網絡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的誕生,但市場定位很不明確,各自之間的分工與協作是很不夠的,千篇一律。正因為網站從模式到實質的雷同,所以網站之間的影響是很大的,最終導致了贏家通吃(winnertakesall)的局面。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市場漸趨成熟。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上網的人數每年成倍往上翻。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從1997年到2000年7月,幾乎每半年就翻一番,而聯網的計算機數也有同樣速度的增長。這大大擴大了市場總的承受能力,即,。但相比之下,許多網絡公司的經營理念也日趨成熟,紛紛細分市場,明確定位,加強分工協作,結成戰略同盟.網絡公司互相之間的競爭表現為更高層次的競爭,而不是低級的訪問量之間的競爭。從零和博弈發展成為正和博弈,不同的網站各自占領了不同的市場。的下降速度遠遠大于的增長速度。所以,在網絡用戶的分配市場上,表現為,即不同的ICP可以和平共處,達到均衡。

在兩年前,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網絡狂潮。在中國,則展開了門戶網站的白熱化爭奪。在競爭的過程和市場的演進過程,很好的為上述模型提供了一個佐證。

門戶網站能夠給用戶提供從信箱、主頁空間,到搜索、娛樂、新聞等一系列垂直服務,能夠最大限度的吸引客戶。有無數網站都把自己定位在門戶網站,競爭空前激烈。當時中國的上網人數和上網主機數量遠不能容納如此多的門戶網站。因此,這些網站想盡一切辦法去爭奪有限的客戶資源。同時,這些網站各自為陣,缺少橫向的聯系和分工。每家網站都試圖按照大而全的模式發展,壟斷一切市場,獲取所有的壟斷利潤。

兩年過去了,多少門戶網站已經退出了市場。因為在低水平的用戶爭奪上,只有少數網站能生存。上網的人數增加了,網絡的承載能力增加了,競爭的網站卻減少了。三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網易)幾乎壟斷了門戶網站的所有份額。這三家網站各自的定位都有微小的差異。新浪強在新聞,搜狐重點做搜索引擎,而網易的特點在于虛擬社區。這三家網站各有特色,各多的是互補而不是互相替代。這樣,在門戶網站市場上達到了一個穩定的均衡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城区| 淄博市| 沁水县| 北票市| 永仁县| 庐江县| 运城市| 平凉市| 吐鲁番市| 津南区| 水城县| 潜山县| 高邑县| 阿克苏市| 漯河市| 栾川县| 体育| 吉首市| 泗水县| 怀宁县| 商水县| 深水埗区| 五原县| 岑溪市| 昌黎县| 尚志市| 英德市| 芒康县| 秭归县| 永新县| 礼泉县| 临海市| 屏南县| 武宁县| 石渠县| 泊头市| 昭觉县| 察哈| 青州市| 汕尾市|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