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制造業自主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一個國家制造業自主創新水平的高低,不僅決定了該國工業化程度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綜合國力的強弱。目前,我國制造業已具備良好的自主創新環境,自主創新投入也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阻礙制造業自主創新力的提升。本文對阻礙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發展的種種瓶頸進行了分析,著重研究了對制造業發展影響較大的重點產業中自主創新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促進制造業自主創新水平的提升。
1.引言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其自主創新水平不僅決定了該國工業化程度的高低,更影響著其綜合國力的強弱。盡管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起步較晚,但在改革開放之后的幾十年間,中國制造已逐漸發展壯大,并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然而,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的開展并非是一帆風順的,自主品牌廉價低端、缺乏核心競爭力、高度依賴國外技術等問題一直阻礙著其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對種種制約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發展的瓶頸進行分析,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國制造業認清自身問題,推動其更加快速、健康的發展。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IT產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汽車產業)是OECD界定的高技術產業,同時也是能夠支撐、拉動整個國家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產業。IT、汽車兩大產業在刺激科技進步、提高效率的同時,形成獲取巨大利潤和擴大再生產的良性循環[1],對拉動國家GDP增長、解決就業、提高國家整體科技水平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這兩大重點產業卻存在著缺乏核心技術,發展呈“空心化”的問題;另一方面,這兩大產業在自主創新活動的投入為整個制造業之最。因此,著重分析IT、汽車這兩大出現矛盾的高技術重點產業,得出的結論將比分析一般產業更具代表性。
2.技術創新瓶頸分析
2.1技術改造力環節
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投入之比是衡量產業對引進技術的學習及二次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2]。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3],2006年制造業平均技術引進吸收比為14.9%,在制造業29個產業技術引進吸收比的排序中,中低技術產業占據了前兩位,醫藥制造業是排名前五位中唯一的高技術產業,而我國制造業兩大重點產業IT和汽車的技術引進吸收比分別是9.9%和10.2%,比制造業平均水平低了近5個百分點。
世界發達國家對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過程極為重視,而我國制造業整體低下的技術引進吸收比恰恰說明其在技術上不思進取,對國外技術過于依賴,甚至不愿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消化變為自有技術,導致在技術環節不得不處處受制于人,并每年支付高昂的技術引進費用。醫藥制造業雖是高技術產業且在該項排名中位列前五,但其對國家經濟、科技的影響顯然不及重點產業,而最接近技術引進吸收比1:1的兩個產業既不是重工業也不是高技術產業,對制造業整體發展的影響更為微弱。反觀對國家經濟、科技發展影響最大的IT、汽車兩大重點產業,其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的技術引進吸收比說明這兩大產業過于輕視技術引進之后的消化吸收過程。而引進、消化、吸收的關系處理不當,不僅影響國外技術的本土化進程,還會令我國企業在技術環節處于被動,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困境[4]。另外,企業的科技活動經費是有限的,不斷地引進新技術而不注重消化吸收轉化為自有技術,只會大量地消耗科技經費,削減企業自主研發技術的資金,嚴重滯緩我國企業自有技術研發水平的提高。
反觀日本和韓國,其制造業的迅速崛起正是取決于在技術引進的同時大幅度增加消化吸收的投入,這兩國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的水平,而我國制造業約1:0.15的平均水平與其較之相去甚遠,兩大重點產業IT、汽車的技術引進吸收比甚至還低于我國制造業的平均水平。重引進、輕消化,沒有或很少有二次開發,缺乏對引進技術的“再設計”,不僅令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其“空心化”的發展也將嚴重阻礙未來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2.2技術本土化環節
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與技術引進經費支出之比是衡量國內技術競爭力以及產業對國外技術依賴程度的指標。其中,2006年制造業29個產業購買國內外技術經費比的平均水平為19.87%,在該項排名前五位的產業中,除排名第一的醫藥制造業為高技術產業,其余均為中低技術產業。而兩大重點產業IT、汽車購買國內外技術經費比分別為2.75%、15.65%,均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IT產業2.75%的比值更是在29個產業中排名最后一位。
盡管國家在不斷加大對制造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鼓勵自主研發核心技術,但制造業平均19.87:100的購買國內外技術經費比仍折射出我國制造業自主技術競爭力的孱弱。除個別如醫藥、家具、石油加工等產業外,在技術上普遍對外依賴程度高。其中,汽車產業15.65%的水平更反映了我國汽車產業始終沒有擺脫外資控制的發展現狀——盡管與外資合作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國內汽車產業的發展,但在技術上以依靠進口為主,缺乏自主創新力,為外資汽車做“品牌加工”的現狀仍然沒有得到改善。此外,IT產業在該項排名中位列全制造業最后一位更說明了其對國外技術的高度依賴。而高度依賴國外技術容易使國內IT產業陷入“技術陷阱”——所謂“技術陷阱”,是指中國缺乏自有先進技術,不得不以高價從國外引進;而在努力制定國有標準的道路上,卻面臨著別的國家不接受中國標準,導致中國標準走上孤立的危險。
3.創新效率瓶頸分析
在2004至2006年我國各行業中止創新活動的企業分布情況中[5],采礦業和能源業中止創新活動的企業數均不超過200個,而制造業中止創新活動的企業數卻高達13,372個;采礦業由于“技術不成熟”而導致中止創新活動的企業占到了51.5%,為最高,能源業企業中止創新影響因素最高的是“出現了新的、更好的技術或產品”,占到了39.4%,在制造業中,影響因素最高的是“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占到了40.5%。采礦業由于行業自身受國家宏觀控制和影響較大,行業規模極為有限,平穩發展是其主要行業特征,而該行業自身對自主創新的需求一般,因此由于技術原因導致其企業中止創新活動屬正常現象。而能源業同樣也受國家控制,其情況與采礦業基本相似,因此技術問題同樣是其企業中止創新的主要原因。反觀制造業,由于其行業規模較采礦業、能源業不可同日而語,并且時刻面臨市場上激烈的競爭,因此其參與創新的企業基數極大,從而導致中止創新的企業數也相對較多。其中止創新的主要原因是“市場需求發生變化”,這即從側面反映出當前制造業自主創新的現狀——盡管制造業多數企業已具備自主創新意識并已著手開展自主創新活動,但由于創新速度過于緩慢,使得企業對創新的規劃往往跟不上市場的變化,從而導致了多數企業由于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的原因而中止自主創新活動。
4.創新環境瓶頸分析
對研究院所和高校支出與科技活動經費外部支出之比是從側面反映“產學研”聯盟中“產”與“學”、“研”聯系緊密程度的指標。其中,2006年制造業29個產業的平均水平為31.34%,在排名前五位的產業中,唯一的高技術產業是醫藥制造業,其余均為中低技術的輕工業產業,兩大重點產業IT、汽車的比值分別是6.60%、20.7%,排名最后兩位。
“產學研”聯盟是使“產”、“學”、“研”各方在合作中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達到共贏的載體,其中“產”與“學”、“研”聯系的緊密程度往往決定了該產業的自主創新水平。如果“產”與“學”、“研”分割,會使得成果評價標準分割,甚至在應用研究的技術成果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就急于出讓“成果”。而企業作為技術受讓方,限于人、財、物和能力,在沒有完成實驗開發的思想和物質準備的情況下,就貿然接受“成果”。“產學研”的脫節,在目前產業自身尚未真正成為自主創新主體的情況下,必然造成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效率的低下。而我國制造業31.34%的平均水平,也恰恰表明了其與研究院所、高校聯系的不緊密。而排名前五位的產業的規模都極為有限,其“產學研”相對較緊密的聯系也無力影響制造業自主創新的整體格局。反觀IT、汽車兩大重點產業,其排名全制造業最后兩位的比值一方面反映了我國科研、制造各自為戰的現狀;另一方面也表明這些產業對國內研究院所、高校整體科研水平的不信任。
5.對策與建議
制造業自主創新水平的提升是關系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然而,當前制造業自主創新的現狀并不容樂觀,特別是IT、汽車兩大重點產業,其相對較短的產業歷史和貧乏的技術積累使得缺乏自主創新力的局面仍未得到明顯改善。反觀中低技術產業和輕工業,由于悠久的產業歷史和長期的技術積淀,其無論在自主創新力、國際競爭力上都強于重點產業,但由于行業規模所限,其較高的自主創新水平卻無力改變制造業整體自主創新力孱弱的現狀。技術環節重引進、輕消化,依賴國外技術,“產學研”各方聯系松散,創新速度緩慢等一系列瓶頸嚴重阻礙制造業自主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令制造業未來的發展隱患重重。
綜合以上問題,本文提出相應對策如下:
(一)加大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投入,將國外先進技術轉化為自有技術。應匹配技術引進經費支出加大技術消化吸收經費支出力度,盡快將引進技術轉化為自有技術,避免長期支付高昂的技術引進費用。
(二)加大自主研發技術力度。高度依賴國外技術不利于制造業的健康發展,只有擁有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才能培養有較強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從而擺脫外資的鉗制并與之競爭。
(三)充分利用“產學研”聯盟的平臺。“產”與“學”、“研”之間應充分溝通、互信互利,盡快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效率。
(四)加快自主創新速度。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多開展一些具有市場導向性的自主創新活動,并有針對性地加快重點自主創新項目的建設,必要時應尋求國家政策支持。只有通過個體、集體、政策多方施力保證自主創新活動的及時有效開展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制造業快速、健康、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