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世界范圍經濟發展思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關于世界經濟不平衡發展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從馬克思主義觀點上看,造成世界經濟不平衡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擴張,資本擴張使世界形成了“中心”和“外圍”的不平衡發展的世界經濟結構。而從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上看,之所以出現世界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世界上存在妨礙競爭和資本流動的因素。關于世界經濟未來的發展問題,新古典經濟學提出一種趨同論,即認為,一旦消除了妨礙競爭和資本流動的因素,世界經濟將逐漸達到相同的水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則根據對現實的資本主義擴張的事實提出世界經濟不平衡發展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關鍵詞:世界經濟;不平衡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古典理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關于世界經濟發展問題的一個基本觀點是,世界經濟之所以出現不平衡發展,根本原因是資本擴張,正是由于資本擴張造成了一方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和另一方是不發達的經濟落后國家的世界經濟結構。而新古典理論則認為,競爭和資本運動是縮小企業間、區域間和國家間差別的均衡力量。當然,新古典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世界經濟不平衡發展的事實,但該理論認為,這是由于世界上存在著妨礙競爭和資本運動的因素造成的,只要消除了這些妨礙的因素,世界就將走上平衡發展的坦途。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而新古典理論觀點則是非常淺薄的。本文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和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提供的文獻,對兩種理論關于世界經濟發展問題的觀點做一比較分析。
一、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關于世界經濟發展趨同論
按照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的看法,世界范圍資本主義發展水平的分布是一個簡單現象,是從各國的內部性質、貿易和資本流動派生出來的現象。由于經濟現象受普遍的個體經濟活動者行為規律的支配,便沒有理由預期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將快于另一些國家。外部因素,就性質而言將對各國發揮一視同仁的作用,趨向于消除全部的、然而是次要的發展水平的差別。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強調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同過程。他們認為,國家之間的交換,甚至在缺乏國家之間資本和勞動要素任何流動的情況下,將造成各國工資和利潤均等化的趨勢。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的這個結論主要基于這樣一些假設:所有的國家都將采用同樣的生產技術(意味著每個國家按照相同的成本生產同樣的產品);由資本和勞動形成產出,在生產過程總資本和勞動可以相互替代;每個國家的需求結構是相同的;如果資本同勞動的比率(即馬克總所說的資本有機構成)測量產品的要素密度尺度,而且所有產品都按照這個比率排序,這個順序不受工資率和利潤率變化的影響;每個國家內部分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
在這些假設前提下,令一個國家從封閉經濟(自給自足)走向自由貿易,每個國家都將出口大量應用其豐富的生產要素生產的商品,進口稀缺的、瓶頸要素所能生產的商品。作為這種應用要素變動的結果,對豐富要素的需求將提高(從而提高其價格),對稀缺的要素需求下降(從而降低其價格)。當完成一切調整的時候,所有參與自由貿易國家的工資率和利潤率便相同。
美國經濟學家珀里切特在一篇論述經濟增長的文章中按照新古典經濟理論的思路把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理論的任務概括為:“任何尋求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統一的世界經驗的理論,必須至少提出四個不同的問題:一是如何認識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和技術進步?二是如何認識少數能夠走進和持續快速增長階段的國家,在增長中它們富有意義地博得了大國的贊許?三是如何認識某些國家的衰敗和失去快速增長的機遇?四是如何認識某些國家在很長的時期內維持低速增長?”
正如美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維克斯指出的那樣,珀里切特提出這些問題時沒有說明資本主義積累的性質。從分析的角度說,首先應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世界具有不平衡發展的性質?與此相聯系,還有一個歷史的問題:人們應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相對集中于西歐及西歐的早期殖民地開拓者?當然,作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的珀里切特不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因為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根源的資本擴張和資本主義積累性質的問題,作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她是諱莫如深的,只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才真正關注并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說新古典主義理論有其合理性的話,那么,這種合理性無非是在所有國家都采用相同的技術要素時,將不存在發展水平重大差別的基礎。其完全競爭假設意味著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有效運作。為此,有必要按照資本主義關系組織生產。如果所有的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了,應用同樣的技術,要素價格就將趨向于均等化,雖然這個過程將是不平衡發展的。但由于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排除了不平衡發展原因的分析,勢必為經驗事實所摒棄。
如果把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的上述趨同的分析加以引申,允許資本流動,那么,靜態趨同論便變成動態趨同論了:按照比較優勢的專業化組合,資本從勞動稀缺的國家(發達國家)向勞動豐富的國家(欠發達國家)流動,將產生鏟除不平衡發展的效應。但像靜態趨同理論為經驗所摒棄一樣,經驗也不支持新古典的動態趨同理論。現實嚴酷地表明,無論是在資本和勞動不流動的靜態條件下,還是在允許資本流動的動態條件下,都沒有出現趨同的跡象。對此,新古典經濟學家把罪責推到政府實行壞的政策上。這種看法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它并沒說明發達國家是如何走上發達地位的,為什么在如此長的時間里如此眾多的欠發達國家政府竟如此的愚鈍,以至不能制定好的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
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杰爾岑克蘭提出一個落后國家可以趕超發達國家的論點,認為“落后”國家有從現今的發達國家的技術存量中抽取技術的優勢,因此,落后國家的生產者可以超越無效的技術,應用最發達的技術。把這種技術同適當的制度安排結合起來,便可能使“后發者”產生顯著高于發達國家的增長率。這個分析有某種見地,但不具有普遍性。經驗證明,除極少數國家(和地區)外,大多數欠發達國家并沒表現出后發趨勢,它們并沒拉近同發達國家的發展距離。杰爾岑克蘭的分析可能對后發者確認了較快增長的可能性,但他的分析沒有解釋何以眾多的欠發達國家沒有出現這種“后發”優勢的原因。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論世界范圍的不平衡發展
(一)競爭和不平衡發展。按照美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維克斯的看法,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發展水平:一是積累過程,二是生產方式的聯結和相互作用。維克斯指出,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及商品生產中雇傭勞動的歷史形成,產生了一級不平衡發展現象,這種不平衡發展把世界劃分為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技術變化和競爭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二級不平衡發展,即資本主義國家的跨產業和跨區域的不平衡發展。維克斯從資本主義發展和資本積累過程的視角解釋了他的論點。按照維克斯的分析,規定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一般生產是從剝奪直接生產者(通過雇傭勞動)派生出來的。雇傭勞動的發展造成了并繼續造成勞動者同其生產資料的分離。這種分離的最明顯形式是把農業生產者(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并迫使手工業者破產。由于被趕走或破產,這些生產者便經由資本的人重新同生產資料結合。實際上,他們變成了資本主義生產工具。這種社會關系的變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動態學的基礎。由于勞動者被剝奪了生產資料,貨幣形式的資本便可以有彈性地安排資源。資本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時代是以資本流動為特征的,正如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資源在產業間和區域間流動一樣。在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世界被劃分為先進國家和落后國家,殖民主義者和殖民地,資本主義關系崛起了。這種劃分代表了世界范圍不平衡發展的首要(一級)方面:一方面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另一方面是無數的殖民地(例如印度)和半殖民地(拉美國家)。
維克斯把馬克思的方法與其同時代的激進經濟學家的方法和觀點做了比較。他指出,在進行深刻的理論分析時,馬克思的理論創新使自己完全同其他資本主義的批判家區別開來。其他人,如普魯東和西斯蒙第由于壟斷權力引起生產過剩而批判資本主義。據稱這些產生了不平等交換,資本家從中占有了小商品生產者和工人的價值。相反,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出現的過剩是競爭過程的系統結果。競爭是不穩定性、危機和不平衡發展的根源。維克斯認為,馬克思的這種對競爭的分析也完全不同于新古典方法,因為按照新古典方法競爭是均衡和平衡發展的根源。維克斯批判了新古典競爭產生和諧的理論觀點。他指出,在新古典世界,市場在短期可以使企業賺取額外利潤。新企業的進入消除這些新古典經濟學家有時稱之為“租金”的額外利潤。由于新企業的進入迫使價格下降,最終將實現利潤的均等化。最終的價格是社會最優化的價格,它們反映每種產品的社會成本和收益。由于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競爭同資本主義性質無關,也由于他們忽略了生產領域中資本家間為降低成本而獲得有利的競爭地位的關系,因此必然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在資本主義社會,維克斯指出技術變化為部門內的單位成本變化創造潛力。無論如何,資本主義企業是靠機器和工廠運營的,而機器和工廠的總價值(資本價值)是通過生產和銷售而重置的。當新技術最初出現的時候,如果資本家廢棄現存的技術,并用更有效率的技術取代他們,大多數資本便遭受損失。處于某一產業中的資本家,如果可能的話,將推遲引進新技術。某些資本家延遲創新造成了產業內的生產力不平衡發展。如果存在系統的資本主義危機,成本較高的企業將變得缺乏競爭力,系統的危機可能激起各產業企業破產的浪潮。在缺乏總需求的系統危機情況下,一個產業可能由于新企業的進入而受到干擾。新資本進入一個產業不包含均衡過程,但卻是對延遲技術變化的高成本生產者的懲罰杠桿。資本在產業間的流動具有一種矛盾的效果:一方面它帶來一種利潤平均化的趨勢;另一方面它又造成不穩定性和其余企業的危機。因此,它有新古典經濟學一般認定的祥和的一面,但競爭和創新也產生不平衡發展和危機。生產力(技術變化)和生產關系(競爭)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既暗中破壞積累過程的基礎,同時又使積累過程煥發活力。這種矛盾顯現了不平衡發展的次要(二級)方面。社會中的產業和區域的興衰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支配。國內某些產業和區域,甚至各國,都可能衰落,遭受緩慢的增長和失業之苦。但這種衰落又為它們的逆轉創造基礎,因為它是同下降的工資成本和非工資成本相聯系的。
(二)自由貿易、資本擴張和不平衡發展。按照美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塞克的分析,如果國家間具有相同的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其貿易將由諸如氣候、收入分配、有效的資源、經驗和資本家之間的競爭等因素決定。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預期將會形成一個或多或少平衡的貿易類型。
塞克以下面的言論為其一般貿易中的商品流動分析做了結論:“這個代表了不同發展水平的資本主義國家間自由的和無限制的自動的趨勢。不平衡發展所依賴的并不是壟斷或共謀,而是自由競爭本身。自由貿易作為一種機制對于國際資本的積聚和集中所起的作用,跟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之內資本的積聚和集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換言之,不平衡發展在國際上所起的作用跟在一國之內所起的作用是相同,而且可以根據資本的自由競爭來預測。塞克認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優于不發達國家之處在于其較為發達的生產力。他指出,甚至在兩個應用同一種技術的國家,發達國家的生產力也將高于不發達國家的生產力,因為兩國都按照適合于自己的發展水平來應用生產資料。雖然落后國家可以采用發達國家先進的生產技術,但塞克認為,先進技術需要有較大的成本和規模,復雜的、相互聯系的生產過程,這要求在各種不同的技術中間選擇一種合適技術。而且,較大的社會化也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勞動力,即能夠適應現代技術的勞動力。因此,不能把現代化看作是對外貿易的結果。但與現代化相聯系而起作用的因素,卻有利于發達國家的資本家進行國外的直接投資。塞克認為,如果不考慮交易成本,各地將通行同一價格,建設或提供一個工廠將花費同一成本。因此,差別將是工資成本的差別,即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成本所引起的差別。塞克雖然認為其他因素對決定投資也是重要的,但他把便宜的雇傭勞動看作是在所有不發達國家中影響所有生產部門投資決策的普遍因素。
出口產品基本是外國投資者的目標,由于先進的技術,外國投資者可以在這些部門取得利潤。只要先進的技術和較低的勞動成本(工資成本)可以使外國投資者取得高于其本國的利潤,他們就會在這些部門投資。但落后國家現在所進行投資的部門,即使利潤情況看好,也并不必然意味著對外國投資者有利,因為兩國的技術存在重大差別。
塞克認為,外國資本間為獲取超額利潤而展開的競爭勢將造成產品供給的增加和價格的下降,從而使利潤減少。當外國資本在這些部門所賺取的利潤同其在本國所賺取的利潤相同時,這個過程就停止了。當競爭驅使生產價格下降到低于已存在的國內價格時,已處在這些部門的國內資本家便被排擠出這些部門。
在回答外國直接投資是克服了還是加劇了由于外國貨品進口而引發的問題時,塞克指出,落后國家國內資本的境況是絕對惡化了。因為首先他們的產業由于便宜商品進口的沖擊而受到破產,那些殘存的產業則被外國資本接管了。塞克進一步指出,外國資本并不限于侵入落后國家的現有產業,而且還針對其國內的競爭者而到國外建廠,即建立出口基地,向國內出口較為便宜的商品。
外國的直接投資,一方面降低了出口價格,引起落后國家貿易條件的惡化;另一方面,則把一些產業從資本主義國家轉移到落后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落后國家的出口條件,提高其出口能力。而這種出口能力的提高又使落后國家的國際收支趨于平衡(減少貿易逆差),為勞動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出路。外國資本可以為落后國家的國際收支逆差提供一種抵消。“之所以如此,是以實際的資本流出(即以‘返回利潤’的形式轉運回國的剩余價值)的‘犧牲’為代價的。這降低了貿易條件,強化了外國資本的支配。因此,不是減緩了國際的不平等,外國投資者更牢固地掌握了以強凌弱的關鍵——不僅通過壟斷和國家的強力,而且通過自由競爭本身。”
總之,塞克的分析深刻地說明了世界范圍的不平衡發展和資本的積聚和集中。這本身說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與落后國家之間的差距,由于資本主義自由貿易的必要形式而在繼續擴大。這個分析是同馬克思基于資本主義國家間的自由競爭和平等交換的資本主義運動規律的推論一致的。
三、簡要評論
(一)新古典經濟學家關于世界范圍經濟發展趨同的理論觀點,是從其基本理論體系派生出來的,或者說是其強調均衡、協調的理論體系向世界范圍的經濟問題的引申與拓展。其根本的弊端在于缺乏制度分析,漠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與落后國家經濟制度的根本差別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其特有的生產力優勢對落后國家經濟活動的支配(通過資本擴張和自由貿易),是造成兩類國家之間的持久且不斷擴大的差別的根本原因。新古典理論片面強調競爭是推動經濟走向均衡與和諧的促進力量,而忽視競爭更是造成經濟不均衡與不和諧的基本力量。因此,新古典經濟學家關于經濟發展的理論觀點,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世界范圍內,都沒有得到經驗事實的支持,不具備對經濟非均衡發展問題的解釋力。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對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關于經濟發展的理論觀點的批判是中肯的和切中要害的。如,新古典經濟學家有一個論點,認為國家間的自由貿易將改變要素的相對價格,最終將使各國的要素價格趨同,以至一切自由貿易國家的工資率和利潤率都相同。針對這個論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維克斯指出,這個結論是荒謬的。由于新古典理論排除不平衡發展原因分析,使之得到一個荒謬的趨同結論,這勢必為經驗事實所摒棄。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針對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的一系列觀點逐一做了深入的討論和評述,一方面揭露新古典理論觀點不能立足,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對同一問題的科學認識。這說明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關于世界范圍不平衡發展問題的分析具有馬克思主義所固有的科學性。
(三)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提出的下列觀點是值得注意的,并具有重要的理論借鑒意義。一是資本主義社會通過商品生產和流通過程再生產其自身,規定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一般生產,是從剝削直接生產者衍生出來的。雇傭勞動的發展造成并繼續造成工人同生產資料的分離。二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并向全世界擴展,世界被劃分為先進國家和落后國家,殖民主義者和殖民地。這種劃分代表了世界范圍不平衡發展的首要方面。三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技術的變化包含一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技術的變化提供生產商品的更有效率的方法,但技術的采用又受資本家利潤動機的驅使,出于采用新技術的成本與收益關系的考慮,私人盈利規律常常使資本家延遲采用新技術。而新進入的資本家又因采用新技術的優勢而使原有的延遲使用新技術的資本家喪失競爭力,而最終走向破產。四是資本在產業間運動造成一種矛盾的效果:一方面它帶來利潤平均化趨勢,另一方面它又造成不穩定性和其余企業的危機。五是外國資本間為獲取額外利潤而展開的競爭,造成產品供給的增加和額外利潤的減少。當外國資本在有關部門所賺取的利潤相同的時候,這個過程方才停止,而當競爭驅使生產價格下降到低于東道國業已存在的價格的時候,處于這些部門的國內企業便被排擠出去。六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落后國家之間所存在的差距由于資本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必要形式而在繼續擴大。
(四)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間觀點也并非是完全一致的。如,也屬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依附性理論認為,作為世界經濟結構“中心”的發達國家的發展是以犧牲作為世界經濟結構“外圍”的落后國家的發展為代價的。而維克斯卻對這種觀點大不以為然,他批評依附性理論沒有提出歷史問題,并認為依附性理論所說的不平等交換論點在邏輯上是不嚴密的。實際上,依附性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世界范圍的不平衡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