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亞部分國家能源戰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亞各國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對中國實現能源進口多元化和提高能源保障程度有重要戰略意義。中亞各國的能源戰略主要是引進外資,加快國內能源開發,構建基礎設施,提高出口的獨立性。我國應建立與中亞各國交流的長效機制,保障能源長期供給安全。
關鍵詞:能源戰略;能源安全;出口多元化;應對方略
近年來,中亞地區油氣勘探成果的擴大使其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地位不斷提升,成為世界大國爭奪的一個焦點。中國與中亞地區陸地接壤范圍大,中亞地區能源供給增長和樂觀的儲量前景以及管道等較之油輪運輸更便捷、安全的方式為中國提高能源供給安全程度提供了保障。對中國而言,中亞地區在保障能源供給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因此,深入研究中亞各國的能源戰略及調整方向,既有助于保障中國的能源供給,也有助于加深中國與中亞各國的政治、經濟交往。本文側重研究中亞五國中油氣資源豐富的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的能源戰略。
一、中亞地區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
中亞地區能源資源豐富,地緣經濟地位和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影響力較高,油氣資源潛力巨大。據統計,中亞地區蘊藏285億噸石油和8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從油氣資源的分布看,石油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天然氣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從表1可看出,中亞地區目前的油氣儲量和產量在世界油氣儲量和產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但其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在不斷提升。因為,首先,中亞目前已成為除中東外一個重要的常規油氣能源生長型區域,為世界能源供給多元化提供了一個新的增長點。其次,中亞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歐、亞兩個消費市場,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再次,對中國這一能源需求市場,中亞地區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最后,中亞地區目前的勘探面積仍非常有限,開發前景十分樂觀。
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能源資源豐富,“資源立國”是這三個國家能源戰略的核心指導思想。在前蘇聯統治時期,這三個國家都是前蘇聯的原材料供應地。三個國家獨立后,在對外經濟交往中,礦產資源豐富是這三個國家唯一的比較優勢。因此,在大國爭奪中亞能源越來越激烈、中亞各國國內外安全面臨嚴重挑戰的情況下,能源資源就成為中亞各國維護國家主權、處理國內外問題的主要財力來源和籌碼。中亞三國的能源戰略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制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中亞一些國家獨立后,各國由于經濟、技術實力落后,能源開發利用率較低,原有的基礎設施也得不到應有的維護,從而限制了能源在國家振興中作用的發揮。因此,中亞各國紛紛制定能源領域的開放政策,大力吸引外資進入能源和基礎設施領域。哈薩克斯坦在油氣領域引進外資方面走在了前列。據估計,流入中亞地區的外國資本80%在哈薩克斯坦。哈政府也鼓勵發展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項目。目前,有近60個國家在哈有投資項目,其中最多的是美國、荷蘭、英國、意大利和中國。石油工業是哈薩克斯坦長遠的、優先發展的目標,其定位是到2015年成為世界第六大產油國。土庫曼斯坦明確了外資引進的四個優先方向:有針對性地利用外國公司推廣先進設備和技術方面的經驗;開發里海土庫曼一側海域的油氣資源,吸引外國公司對開采工作的各階段進行投資;吸引外國投資者和合作伙伴參與現有油氣加工企業改造及創立新企業;吸引外國投資者和合作伙伴對天然氣基礎設施進行改造以及鋪設新的運輸管線。烏茲別克斯坦在石油天然氣領域引進外資政策的設計機制上存在問題,引資效果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是征收的總體稅負過于沉重,外資投入的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直接導致2005年油氣產量的下降。面對這種意愿與現實相悖的結果,烏政府從2007年1月1日起降低資源稅。目前,外國投資者已紛紛進入烏茲別克斯坦,但烏政府政策多變的特點對吸引外資仍是一個很大的障礙。(二)全面推動能源出口市場的多元化。由于歷史遺留原因,中亞各國的能源資源高度依賴俄羅斯。因此,推動能源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是中亞各國降低市場波動風險的重要戰略。哈薩克斯坦正在努力尋求油氣出口多元化和開拓新的需求市場。由于與俄羅斯特殊的政治經濟關系,發展與俄羅斯的能源交往仍是哈薩克斯坦的優先選擇。哈薩克斯坦與美國、歐盟、土耳其、中國和日本的雙邊“能源關系”處于不斷發展中。土庫曼斯坦積極開展能源外交,批準了《能源憲章條約》,尤其對《能源憲章條約》中有關國際能源過境運輸的規定以及過境議定書的談判十分感興趣。為提高國際地位和經濟獨立性,土庫曼斯坦試圖將對外經濟聯系轉向土耳其、伊朗、中國、巴基斯坦、美國等,并取得一定成效。烏茲別克斯坦高度重視國際能源合作,積極發展與美國、日本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政治和經濟關系,其中,包括能源領域的合作。盡管烏茲別克斯坦一直有意回避對俄羅斯的依賴,但在2005年后,烏俄間的能源合作顯著加強了。
(三)建設獨立的石油天然氣運輸管道。中亞各國獨立后,在油氣輸送上仍依賴于俄羅斯的管道,不僅被征收大量過境費,而且受到運輸能力的限制。因此,對中亞國家而言,降低油氣運輸對特定管線或特定區域(或國家)的依賴程度就成為其在油氣領域的重要任務。哈政府確定了油氣出口運輸多元化方針,已建立了阿特勞——馬哈齊卡拉(俄羅斯)、阿特勞——巴庫(阿塞拜疆)——巴統(格魯吉亞)、阿特勞——涅卡(伊朗)等主要海上運輸走廊。目前,還打算擴大其他海上通道。在天然氣領域,加快修建國內的和通向國外的天然氣管道是今后一個時期哈薩克斯坦的一項重要任務。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出口在運輸管道方面既受制于俄羅斯,又面臨烏茲別克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的競爭。經過不懈努力,土庫曼斯坦在修建新的出口管線方面取得兩項重大進展:一是1997年利用伊朗的資金建成通往伊朗的天然氣管道,二是土庫曼斯坦至中國的天然氣管道已確定將在2009年1月1日前建成并投入運營。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有主要用于天然氣過境運輸的大型天然氣管道運輸系統,即中亞——中央天然氣管道和布哈拉——烏拉爾天然氣管道,該管道必須通過俄羅斯。因此,烏茲別克斯坦一直積極奉行開辟一條將里海地區的油氣資源繞行俄羅斯的路線。烏政府希望參與新的里海油氣管道建設,這對提升烏茲別克斯坦在里海地區和中亞的地位將產生一定影響。
(四)加快石化工業的發展。延伸能源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對資源國來講不僅可提高資源的經濟效益,還有助于增加就業和完善工業體系,提高國民經濟的競爭力。因此,中亞各國也紛紛在石化領域推出引資政策,以推動石化工業的發展。哈薩克斯坦雖然油氣資源豐富,但卻沒有相應的石油化工產業。哈薩克斯坦早在2005年就確定在未來10年內建成8至10家世界級石油化工企業的“線路圖”。但直到目前為止,這一計劃進展并不順利。如,石油天然氣化學工業以石油天然氣原料出口為主的局面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苯酚、丙烷等石化基礎原料在國內幾乎沒有生產。為此,2007年,哈進一步提出將給石油化工領域的投資者提供優惠待遇。與哈薩克斯坦相比,土庫曼斯坦在石化領域取得的顯著業績是深化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加工,主要產品是碳氫化合物液化氣。土庫曼斯的石油加工能力每年都在提高,產品質量也不斷提升。到2006年,液化氣的96.7%用于出口,原油的2/3也在國內深加工后出口,所得利潤也較原油高得多。烏茲別克斯坦石油加512512業比較落后,國內所需的大部分石油產品依靠進口。因此,烏茲別克斯坦也加大了在這一領域的引資力度。2007年,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簽署了烏茲別克斯坦石化項目合作開發合同,在烏茲別克斯坦的舒爾坦天然氣化工聯合企業建設乙烯和聚乙烯裝置,其他合作伙伴有中國石油集團、韓國石油公司和盧克石油海外公司。
三、中國與中亞部分國家開展能源合作對策
從中亞各國的能源戰略看,其宗旨是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政治地位,發展本國經濟,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根據這一宗旨,可以看到,這些能源戰略并非都與中國的利益相一致,單一開展與中亞的能源合作面臨較大風險。首先,中亞各國普遍存在政治局勢不穩的問題,而西方國家對中亞各國的滲透卻從沒有停止過,這就造成我國與中亞的能源合作面臨很大的政治風險。其次,盡管各國都制定了在油氣領域引進外資的政策,但事實上,中亞國家仍存在對中國的疑慮,對中國獲取油氣資源的努力懷有戒心,再加上其他大國的競爭和挑撥,這一問題比較突出。再次,高漲的油氣價格提升了中亞各國的經濟實力,有可能導致資源的國有化。這一現象已在拉美地區出現過,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最后,中亞各國日益強化能源深加工領域的發展,力圖降低能源的出口,以獲取更大的利益。
由于可能面臨這樣一些風險,我國與中亞部分國家的合作就需堅持全方位的原則,發揮長效合作機制,在一個綜合性的戰略框架體系內加強能源合作。這一原則有利于中國面對可能出現的風險而都能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
(一)充分利用我國的地位努力維護中亞各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安定。以個別國家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亞各國內政的干涉是該地區不穩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政治上,我國應積極利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上海合作組織發起國等身份為中亞各國的穩定做出努力;在經濟上,我國與中亞各國互補性強,加強經貿往來有助于提高中亞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鼓勵國內企業到中亞各國投資建廠,促進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
(二)全方位合作,化解民族主義的威脅。能源合作在中國與中亞各國的合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但由于資源的特殊性,也很容易引發民族主義問題,損害雙方共同的利益。因此,我國與這些國家在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不可或缺,應積極宣傳中國的和平外交理念,宣傳中國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人員交流,如專家學者研討、互派留學生、邀請中亞各國的官員、民間人士和青少年到中國參觀、學習等,培養中亞各國人民對中國堅持和平發展、互利互惠的信念,夯實長期交往的基礎。
(三)加強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化解可能出現的潛在風險。在油氣資源價格高漲時期,往往會出現國有化的回潮,給投資方造成較大損失。目前,拉美地區的油氣資源國有化已給外方的石油公司造成很大損失。因此,我國在與中亞能源合作中應未雨綢繆,除積極獲取權益資源外,還要努力實現合作形式的多樣化。如互換能源股份、允許資源國以資源入股中國企業等,以規避潛在的國有化風險,提高中國能源的安全。
(四)積極加強與中亞各國在市場、管道運輸和能源深加工領域的投資合作。我國能源市場規模龐大,通過能源貿易和加強運輸管道建設的方式從中亞各國輸入油氣資源有利于中亞各國避免陷入少數買家要挾的陷阱;將在中亞各國能源深加工領域的投資作為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既有利于中亞各國的經濟發展,也有利于中國能源企業發揮優勢,樹立與中亞各國真誠合作互助的形象,有利于與中亞各國在能源領域開展更加深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