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發展循環經濟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closingmaterialscycle)經濟的簡稱,是相對于傳統的線性經濟而言的。陜西循環經濟處于起步階段,在發展中,面臨諸多制約因素,但是,發展循環經濟是陜西成為西部經濟強省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循環經濟;陜西;可持續發展;對策
在2004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會議上,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利的利用。”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循環經濟,是陜西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一、陜西發展循環經濟的現狀
陜西循環經濟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不成熟。陜西循環經濟的實踐工作也只處于試點階段,只在小范圍內有所發展。因此,陜西的循環經濟發展只能說是初步探索。陜西環保總局在這方面做的工作較多,省委省政府也比較重視,在法規、政策、資金上加以扶持,但力度有限。企業是實施循環經濟的主力軍,但由于主客觀原因,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不夠深刻,支持力度也較弱。
關中是陜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農業主產區,這里是陜西循環經濟成長相對較快的地方,陜西在這里進行了產業調整,減少了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布局和建設。同時,充分利用了人才、技術、區域資源的優勢,開展了循環經濟的實踐工作,從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政策與資金的支持,生態工業園的建設,綠色技術的研發等方面多管齊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陜北是陜西的能源化工基地,但由于歷史原因,陜北主要發展的是傳統工業,循環經濟發展基本上等于零。一直以來,陜北的發展忽視了環境容量,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如何給陜北這塊循環經濟的“凍土”“解凍”,是陜西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障礙之一。
陜南是陜西的生物資源集中地,這里大力發展的是綠色種植、綠色加工、廢棄物利用,清潔生產技術的開發等,雖然這些工作開展的時間較晚,力度也不夠大,但是已經在積極的探索中,新的發展會接踵而至。
二、陜西發展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
1、法制不健全
中國的循環經濟立法真正開始于2003年,陜西的循環經濟立法更晚一些,和循環經濟立法工作比較發達的德國、日本、美國相比,陜西的循環經濟立法從總體上來說處于初級階段、低水平階段,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問題:一是現有的法規可操作性不強,實際效用不大;二是相關法律法規主要是“末端治理”,急需要“前端預防”法律;三是主要法律還未出臺等等。因此,陜西急需建立健全循環經濟法律和法規體系。
2、資金缺乏
陜西本就不是一個經濟強省,政府對循環經濟的投入極其有限。企業應該是循環經濟的主要投入力量。但是,由于陜西企業的客觀情況,企業對循環經濟的投入力度并不大。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投入較大,多數企業有經濟上的實際困難,二是企業要追求經濟效益,這就造成了短視,企業不愿將資金投入循環經濟的實踐中。因而,總體上造成了對循環經濟的資金投入量極其有限。陜西要發展循環經濟,資金是重大的障礙之一。
3、技術落后
清潔生產、污染治理、廢物利用技術,構成了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大力發展這三項技術,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核心。陜西是一個教育大省,卻不是一個科技強省,這些技術性的東西還是比較落后的。清潔生產技術的應用才剛剛起步,污染治理技術有了,但由于各種原因,很難實施。廢物利用和污染治理也只在淺層次,窄范圍內有所應用。循環經濟的技術體系,在陜西缺乏研究與推廣。
三、發展循環經濟,落實科學發展觀,是陜西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發展本省的循環經濟,陜西有現實困難,但更有客觀需要,陜西要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一種必然,其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加強立法工作,為循環經濟提供法律保障
發展循環經濟涉及社會、經濟、資源與環境各個方面,是對陜西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環境治理方式以及相關戰略和政策的重大變革。因此,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支持。陜西要發展循環經濟,應借鑒日本,德國和美國的經驗,結合陜西實際,首先建立比較緊迫的單項的環境和資源法律、法規。然后,在實踐中寬領域、深層次的立法,以期能盡快將陜西的循環經濟發展納入法制范圍內。2、發揮導向功能,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機制
陜西政府在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要制定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定地區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徹底扭轉單純追求GDP的政策目標,在這一點上,陜西省政府已傳達了中央有關機關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指標參數,作為本省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參數。通過征收資源稅,實現資源的有償使用,限制省內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使用,限制資源型產品的直接出口,向所有廢棄物的生產者征收處理費,征收標準要能真正體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以促進生產者進行清潔生產,消費者注意環保,自覺減少資源消耗量和廢棄物產生量。陜西政府還應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所需的制度體系,包括資源環境有償使用制度,財政信貸鼓勵制度,環境標志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等,使發展循環經濟有相應的制度保障。
3、企業要加大投資,開發建立循環經濟技術體系
企業是循環經濟實踐的基本元素。對于企業來說,首先,應勇于承擔起發展循環經濟的責任,只有當企業自主的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是“多贏”的好事時,企業才有更大的主動性去踐行循環經濟。其次,陜西的企業要大力開發建立循環經濟技術體系,將資源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納入企業總體的開發和經營戰略之中。循環經濟的發展尤其要靠科技。循環經濟的技術載體是環境無害化技術。這一技術支撐體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環境工程技術,用以進行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技術,生產過程無廢少廢,生產綠色產品的清潔生產技術等等。循環經濟只有通過這些實用技術支撐體系才能實現,否則,循環經濟只是空中樓閣。由此可見,陜西的企業能否加大投資力度,開發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循環經濟技術體系,是陜西能否真正踐行循環經濟的關鍵所在。
4、全社會要倡導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陜西應通過綠色教育,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和綠色消費意識,引導陜西公眾積極參與綠色消費運動。在消費引導方面,陜西各級政府要起保護環境的表率作用,通過政府的綠色采購消費行為,優先采購和使用再生利用產品、環境標志產品和綠色產品,為這些產品培養穩定的市場。同時,大力倡導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模式,在全社會逐步形成循環型生活方式與消費模式。
總之,陜西發展循環經濟是歷史的選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陜西建立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是陜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陜西一定要堅定發展循環經濟的信心,遵循“4R”原則,
樹立新的系統觀、資源觀和效益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具體的,要加強本省的循環經濟立法工作,充分發揮起政府、企業、社會公眾三方面的積極性,同心協力,積極開展工作,同時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總結自身實踐的經驗教訓,切實將本省的循環經濟搞上去,建設經濟和生態強省。
參考文獻
[1]王金南.循環經濟學:理論·方法·政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98.
[2]范金.可持續發展下的最優經濟增長[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54.
[3]柳江河.如何發展循環經濟建西部生態省.職工在線,2004-12-15.
[4]王玉慶.循環經濟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5]戴星翼.走向綠色的發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6]林達.樹立科學發展觀,發展循環經濟[J]江淮論壇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