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可持續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該文選擇旅游主題單一的城市——延安為對象,分析了延安市發展都市農業旅游的資源優勢、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可行性策略,加強統一規劃,發揮紅色旅游的優勢,帶動都市農業旅游,實現延安市旅游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都市農業旅游;延安;可持續發展;策略
都市農業旅游是將都市農業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是以都市農業的經營模式、生態環境、生產活動等吸引游客,實現旅游轉變的新型旅游方式。它不僅拓展了農業發展的空間,而且使城市旅游趨向豐富和新穎,是一種創新型的旅游新模式。因此,如何將延安市的都市農業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對促進延安旅游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
一、延安市都市農業旅游發展的資源優勢
都市農業是一個廣義的地域經濟的概念,是在城市功能輻射區域內形成的[1],在國外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而在我國的興起不過短短10多年的時間[2],但都市農業旅游在我國中心城市發展迅速[3],已經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新亮點。延安旅游業要發展,就必須要打破單一的紅色旅游的局限性,從新的角度發展旅游,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如何加快都市農業旅游的發展是實現延安市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資源角度分析,延安市具備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旅游的基本條件:
1、特色的黃土高原農業文化優勢
延安市是陜北重要的經濟、文化、政治性城市,它位于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黃土高區具有豐富的耕地資源和光熱資源,廣泛分布的深厚疏松的黃土和獨具特色的生態環境。首先,山地高原自然條件的特殊性保留了許多傳統的農耕方式以及獨特的農民生活方式。其次,以黃土高原為特色的陜北區域農業景觀,和相應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特殊的、相對穩定的農業格局以及由此形成的黃土農業文化,是發展都市農業旅游的特殊優勢。
2、革命圣地的“紅色農業”優勢
延安作為革命圣地有其獨特的“紅色農業”背景,比如,南泥灣是中國共產黨軍墾事業的發祥地,是南泥灣精神的誕生地,是延安“紅色農業”的源頭。延安具有豐富的紅色農業旅游資源需要當代人去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是其他任何區域所不具備的優勢農業旅游資源。
3、獨特的農業物產景觀
首先,延安地處陜北黃土高原地區,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生長期長,出產豐富多樣的農副土特產品,具有發展北方城市農業旅游的潛在優勢。其次,高原地貌和惡劣的生態環境形成了高原山區特定的植物景觀,兩者共同形成了獨特的農業物產景觀資源優勢。
4、具有區域特色的農家飲食優勢
陜北黃土高原區依靠其特有的農作物和風俗文化,保存了完整的區域鄉村飲食文化。首先,有豐富的農家樂資源,如省級“文明村”谷咀村,民風淳樸、村莊建設錯落有致,農家特色鮮明,有典型的“28戶”農家樂小院,接待能力可達200人次。其次,有獨具陜北特色的自然性、保健性農家飲食,形成了多種特色風味食品,已經成為農家樂及農家飲食旅游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所以,從農業資源的擁有程度看,延安具備發展都市農業旅游的條件。通過對特殊農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以為延安旅游業的發展開辟新的前景,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二、延安市都市農業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由于受觀念和發展模式的限制,都市農業旅游的發展并沒有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屬于漸進式自然演進,總體上處于自然發育的狀態。這是制約延安市都市農業旅游發展的關鍵所在。
1、發展規模普遍小,缺乏規模效益
根據國外研究表明:都市農業旅游中觀光農業的半徑為29.5公里,才能發揮最佳效益[4]。由于受短期效益思想的支配,延安都市農業旅游規模狹小,項目規劃粗糙,缺乏文化內涵,形象不佳,營銷落俗。大多數以分散的小戶個體農家樂為主,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2、缺乏合理規劃,發展無序
目前,延安都市農業旅游缺乏必要的產業規劃,即使是簡單的“農家樂”也是項目雷同,近距離重復布局,低水平盲目擴張。迄今為止,政府尚未組織力量編制延安市都市農業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上來,從全局上對這類項目給予科學引導。
3、發展模式單一,缺乏形態創新
目前,延安都市農業旅游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利用紅色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條件,一些地方發展以餐飲為主的旅游農莊;二是依托當地果園資源發展起來的采摘觀光旅游。但普遍規模小、季節性較強。產品模式單一,缺乏有突出特色的拳頭產品,吸引力度不夠。而且經營者多是當地農民,創新意識不夠,缺乏在農業旅游模式和形態上進行創新,難于持續發展。
4、品牌意識不強,缺乏服務特色
由于延安市都市農業旅游發展的初級化,直接導致了項目品位不高、品牌意識弱、不重視長線投入、服務缺乏特色。
5、都市農業科技含量低,缺乏旅游文化內涵
延安市農業雖有長足發展,但與全國平均水平和國內同類城市的差距逐步擴大,農業生產未能充分利用都市農業高科技化、現代化等多種功能,將都市農業資源開發成旅游產品。
6、都市農業旅游管理水平低,經營效果欠佳延安都市農業旅游項目是在原有農業基礎上自發形成的,其管理者主要是以當地農民為主,從經營效果看,以一日觀光美食游為主,度假功能不突出,對農業旅游資源開發不夠,產業帶動性不強,綜合效益不高,經營效果欠佳。
三、延安都市農業旅游的發展策略
1、確定延安市都市農業旅游發展模式
針對延安市發展都市農業旅游中存在的問題,要發展延安特色的都市農業旅游,首要的問題是確立發展的模式。發展模式的確立是做好旅游產業規劃、發展旅游產業的基本前提。從延安市都市農業旅游發展的內容分析,其發展模式應該是:
(1)農業產業觀光旅游模式。這種模式是在現有的農業產業的基礎上,通過宣傳引導,引起人們對農業旅游的興趣,以觀光的形式發展都市農業旅游。主要是形成“公司+莊園+農戶+游客”的新產業布局。
(2)農業園藝旅游模式。這種模式是通過建立農業園區,充分利用農業科研、實驗優勢,著力建設高科技農業園區,通過展現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誘發人們旅游的動機,促進都市農業旅游發展的模式。目前,延安的旅游發展還沒有觸及農業園區,是一個空白。從長遠發展看,農業園區的建設一方面可以加快延安市經濟結構調整,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旅游業資源開拓的范圍,是十分重要的發展模式。(3)體驗參與性農業旅游模式。體驗參與性都市農業旅游就是在都市農業旅游的過程中,使旅游者參與旅游產品生產、創造的旅游模式,強調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參與性。針對當代都市人,農業知識和農業生活缺乏的特點,利用農業田園、農莊等必要的體驗條件,使旅游者在旅游中增長農業知識,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護當地的鄉土文化,調節旅游人文氣氛。
(4)休閑度假農業旅游模式。這種模式是發揮都市農業旅游的休閑功能,滿足當代都市人群回歸自然、崇尚自然的價值趨向。開發以農業、農村為主體的休閑度假旅游產品,使當地的農業資源成為都市人群接近自然、體驗自然、享受自然的最佳途徑。
2、合理設計延安都市農業旅游的空間格局
科學合理的都市農業旅游的空間格局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都市農業旅游發展效益,對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
按空間距離、服務中心城市的旅游功能和城市總體規劃等有機結合的要求[5],筆者通過調研認為,距延安市區半徑50KM以內的區域為延安市內圈層。它們距離延安市區較近,可以使旅游資源串聯,在發展延安市都市旅游的過程中可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統一規劃,合理組合旅游線路,有利于發揮觀光、體驗型旅游的功能;筆者認為距延安市區50KM以外的區域為外圈層,能夠對延安市都市農業旅游發揮輻射作用。這些縣區具有原生態的旅游環境,農業旅游資源豐富,有利于觀光、體驗型、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城郊田園休閑體驗區為腹地圈層。主要指延安市郊區農莊與田園地區。適合進行工作間隙的休閑體驗、觀光娛樂的區域。
3、堅持可持續發展策略
都市農業的發展,必須要以可持續發展為方向,在都市農業旅游的發展中,體現人文價值,實現人與環境、自然的統一,實現生態旅游。“生態旅游”又稱為綠色旅游[6],是當前世界旅游發展的新理念。都市農業旅游與綠色旅游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和外在互動性。要把倡導綠色生態旅游,走生態化道路,作為延安市都市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在推進延安城市現代化進程中,最終實現城市和旅游業的和諧發展。
4、樹立大旅游觀念,突出“農人”為本
延安農業人口占人口總數75%左右,因此發展都市農業旅游必須以廣大農民為主體(即“農人”)。例如:宜川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其它相關產業。該縣先后在旅游環線建起了梨園、柿子林等生態農業旅游景點及觀光果園10個;在全縣大力發展農家樂34家,每天接待能力超過2000人次,極大地提高了農村剩余勞動就業率;同時該縣開發壺口斗鼓、剪紙、黑陶、布藝等民間文化藝術商品,增加了農民收入,旅游業拉動了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實踐證明,以“農人為本”發展都市旅游是投入少、見效快、返貧率低的增收之路。
5、樹立品牌意識,突出產品特色
特色和品牌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7]。要在充分挖掘本區域獨特的有形、無形都市農業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大力培育具有濃厚鄉土文化的都市農業品牌產品,實施品牌策略。在保證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推進現代都市農業文化的發展,注意避免出現唯“農”而“農”的趨同,重點突出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
6、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經濟效益
就是要通過對各縣區旅游資源整體規劃、統籌開發、聯合營銷,形成規模效應,形成線路景觀的優化布局,推行和打造各縣區之間的無障礙旅游和無縫隙服務,打造產業鏈條或在原有的基礎上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經濟效益。
7、實現生態農業旅游與紅色旅游并重發展
紅色旅游是延安最大的特色。發展都市農業旅游必須要將“紅色旅游”和“綠色農業旅游”相結合。紅色旅游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生態化道路[8],尋求生態農業旅游與紅色旅游的有機契合點;借紅色旅游的輻射能力,帶動沿線或相關景區的開發[9],尤其是都市農業旅游的發展;都市農業旅游是紅色旅游重要的延伸和發展。因此,在經營理念上必須要實現“紅綠結合”,使當地旅游資源整體聯動,促進本地旅游業快速健康發展。總之,要突破延安市旅游發展的單一性制約,創新旅游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都市農業旅游是實現區域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陳文君.都市農業旅游與都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廣州為例[J].經濟地理,2005,(6):915-919.
[2]蔡慶麗.都市農業與都市農業旅游[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1):66-68.
[3]熊偉.康剛.重慶都市農業旅游的發展與思考[J].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93-97.
[4]馬瑛.西安觀光農業旅游的開發研究[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03-07-11.
[5]周曉芳.喀斯特地區都市農業旅游發展研究——以貴陽市為例[J].地理天空,2002,(5):21-22.
[6]袁書琪.孟鐵鑫.繆芳.論紅色旅游資源對紅色旅游產業發展的作用[J].福建地理,2005,(4)30-32.
[7]陳文君.廣州都市農業旅游深度開發探討[J].熱帶地理,2005,(3):263-267.
[8]佟敏.黃清.淺析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及趨勢[J].中國林業企業,2005,(3):25-27.
[9]栗娟.論紅色旅游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北方經貿,2006,(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