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知識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創建國家創新體系使之成為發展知識經濟、促進生產力進步的基礎和引擎
國家創新體系由觀念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制度創新系統和管理創新系統組成,其骨干部分是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政府。大力促進和廣泛進行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本任務。如果說國家創新體系是知識經濟的發動機,知識和創新就是發動機的燃料。加快國家創新體制的建設,無疑是要加強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基礎條件,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動力。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高全民創新意識和國家創新能力,無疑是我國邁向知識時代的正確道路。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目標,是使我國的創新綜合實力在2010年前后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⑤。目前,由中國科學院組織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由國家經貿委和組織實施的“技術創新工程”,由教育部組織實施的“211工程”都正在實施之中,還應組織實施“制度創新工程”、“管理創新工程”。在發展創新體系時,我們還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創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進技術成果應用于生產,轉化為生產力,創造出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企業是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有沒有開發能力,開發什么,直接影響到它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的科技開發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目標,研究出來的成果會迅速得到轉化。所以,要下力氣克服過去那種從組織結構到功能結構自我封閉的科研與生產嚴重脫節的僵化格局,推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合作開發先進技術,形成面向市場的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機制,促進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
第二,科技體制改革是科技創新的動力。從當前我國實際看,科技體制改革要按照結構調整、人員分流、機制轉換、制度創新的原則,全面推進,分步實施。調整結構就是要調整科研機構所有制結構,由過去單一政府辦科研,調整為政府、社會、企業等辦科研,要把技術開發型科研機構逐步由事業法人變為企業法人。同時科研所要調整內部結構、人才結構,以及調整研究開發生產經營之間的結構等等。根據結構調整的需要分流人員,提高效益,加強責任。機制轉換,制度創新就是要逐步建立獨立自主的決策機制,自負盈虧的經營機制,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內部監督機制等。
第三,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礎。科技人才是科學技術的主要載體。知識經濟的來臨意味著繼土地、資本之后,知識成為一種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一種經濟資源。科技創新首先需要人才創新。人才創新要求做到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不斷吸納新知識,使得科技創新和知識經濟的發展有后勁、有長勁。
第四,投入是科技創新的保障。經濟落后,歸根到底是科技落后,而科技落后與多年來科技投入少有直接聯系,特別是與企業投入較少的聯系更為密切。解決投入不足的問題,最根本的是轉變各級黨政領導的思想,樹立科技投入是生產性、戰略性投入的意識。具體說來就是要實現國民收入一次分配重點投入,二次分配增加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其他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資機制。
3、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賦予生產力新活力
在我國現階段,發展知識經濟特別需要強調知識和信息的傳播與應用,今日美國經濟的成功發展,不僅僅在于發展高科技,根本的經驗在于有效地促進了知識和信息的傳播與應用,在所有領域都增加知識含量。目前,美國在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的同時,制造業仍很強大,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5%,從業人數還不到10%,但卻是支撐近幾年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力量。美國的農業勞動力只有3%③,卻生產出全國所需有余的農產品⑥。如此之高的效益和效率,沒有高科技作為后盾,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我國處于工業經濟時代,全面實現跨越式發展是不可能的,因此應該堅持“并舉”方針,即一方面有重點,有步驟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技術跨越;另一方面應更多地考慮到我國傳統產業如何利用知識和信息包括管理知識乃至新的思維方式等求得發展,提高效率和效益,讓舊的生產力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此外,應該注意發展各種規模的企業。這次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引發了一些大企業集團的衰敗破產。因此,對工業的規模效益理論應重新加以認識。目前所說的“大”,指的是有形資產規模大;而在知識經濟中,企業競爭成敗的第一決定因素不是有形資產的大小,而是其中的高技術含量,是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知識創新能力;在同等無形資產條件下增加有形資產是有利的,但如果沒有相應的無形資產,盲目擴充有形資產則可能造成“大船難調頭”的被動局面。我國企業改革中的“抓大”要從實際出發,在擴張有形資產規模的同時應努力增長無形資產。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高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注入。“發展知識經濟就是發展高科技”的說法,是對知識經濟的片面理解。只有對傳統產業注入高技術,才談得上全面發展知識經濟;也只有對傳統產業注入高技術,才能真正使生產力發展上一個臺階。
4、大力發展我國信息產業,為生產力迅速發展鋪平道路
知識經濟的主要標志是信息產業為龍頭的高技術產業的興起。信息產業發展主要依靠信息技術進步,其代表是計算機和通信的發展和應用。我國信息產業自90年代以來發展很快,其增長速度一直大大高于GDP的增長速度。1997年后,全國已鋪設光纜80萬公里,電話交換機1.1億門,網路規模居世界第二;信息設備制造業的銷售額也以每年超過30%的速度增長,PC、外部設備、網絡設備和元器件產值達到1400億元以上⑦。盡管如此,我國信息產業存在兩個致命弱點:第一,產業結構嚴重扭曲,信息服務業嚴重發展滯后,1997年產值僅達148億元,僅為硬件的十分之一;而設備制造及軟件業又與應用脫節,略有超前的信息基礎設施出現了能力閑置;第二,國產能力難以納入國際分工體系。信息產業的關聯效應主要體現在對進口要求的拉動,國內需求體系對國內廠家生產的產品認同感比較低。在參與制定國家信息產業政策時,不少人提出了貿易保護的主張,期待改變這種落后狀況,但這種辦法是行不通的。對重點產業我們保護了幾十年,但嬰兒卻永遠長不大。因比較優勢的態度認同目前的國際分工,理論上美妙,但實際可能十分危險。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可能要走出第三條道路來,即通過啟動信息服務業來拉動國內的信息產業結構調整,并不斷提高供給體系的技術水平。在各地建立的信息港和政府網絡平臺上,加強信息資源的開展和公開化,使滿足信息社會需求;擴大的信息用戶與網絡范圍相結合,推進電子商務,從而建立信息資源開發走上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拉動國內以漢化為基礎的軟件業發展,達到規模后形成自主的標準;以標準為啟動器,重組國內硬件產業。為實現這一思路,急需辦三件事:一是促進政府信息公開化;二是在電訊業鼓勵競爭,把通訊費用水平降到國際標準以下;三是對信息資源開發業的發展給予優先的政策支持。中國是一個大國,信息服務業又是一個潛力巨大的產業,充分利用大國市場優勢再組中國信息產業,是這個產業獲得國際競爭力的現實起點,這樣,當信息產業真正發展起來了,新的生產力發展的道路也就鋪平了
5、建立健全知識產業社會支撐結構,讓科學技術順利轉化為生產力
沒有相應的社會支撐結構,知識產業不可能迅速發展。我國知識產業社會支撐結構脆弱,表現在:市場體系還不健全,風險投資系統沒有形成,教育還欠發達,人才流動不夠暢通,中介服務機構薄弱,通信媒體還不完善,信息網絡尚未建成等,因此,要建立健全知識產業社會支撐結構。尤其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信息機構和企業是創新系統的主要組織,要采取多種措施使之在體制改革中,大力組織科研生產聯合體。科研單位根據生產需要研究開發新知識,并運用到生產中。生產單位為研究單位提供科研經費、測試基地和科研手段等物質條件。兩者互相促進,實現整體知識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密切產業部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聯系,增大建立行業性的科研中心或知識經濟開發中心,提倡“產、學、研”聯合攻關,形成“創新系統”,和“知識傳播網絡”,攻克重大高知識密度項目,推動知識經濟發展,以此實現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順利過渡。
6、積極拓寬知識經濟投資渠道,加速生產力的發展
知識產業的發展快慢與資金投入緊密相關。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科技1996年的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指出:經合組織國家投入到教育中的平均經費小于成員國政府支出的12%,投入到研究開發的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近幾年來,世界經合組織的知識投入已不是單靠政府,而是開辟了多種渠道,如1993年經合組織的研究開發費,企業占58.8%,政府占36.2%,其它國內來源占2.9%⑧。這說明他們用于知識方面的資金投入已轉向以企業為主體,但是,由于我國企業留利少和折舊率較低,使企業自我積累能力比較薄弱。為此,在改革中,我們應立足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使企業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成為投資主體。通過調整逐步使企業的實際盈利水平能達到35~40%左右,一般經營性的、可正常盈利的知識和技術開發項目逐步轉移到企業投資,由企業承擔投資風險。如果企業急需的知識與技術開發項目資金不足,國家可以通過有償投資或增加股份的方式給以適當支持,實行國家和企業投資共擔,利益共享。這樣,經濟細胞——企業搞活后,生產力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
7、充分發揮政府在知識經濟中的作用,為生產力發展提供導向與服務
在協調知識經濟運行的實踐中,政府承擔著重要責任。在政策上,特別是與知識產業、科技、教育相關的政策,政府應當盡快完善政府政策支撐體系,形成強有力的導向與激勵機制,包括:鼓勵知識型人才進入企業的政策,激勵知識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政策,鼓勵知識技術創新、知識創新與產品開發的政策,建立具有高知識密度的科技工業園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政策,鼓勵產學研一體化的政策,淘汰落后科學知識、技術知識的政策;完善知識型經濟成果獎勵制度等等。在法律上,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在知識建設上,要支持知識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應用機制。在行政指揮上,要協調產、學、研各方聯臺互動的關系,使各方攜手共進,促進知識經濟和生產力迅速發展。
已見端倪的知識經濟,正如同志在1930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預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時作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⑨我們應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積極主動的務實精神,抓住機會,迎接挑戰,大力加強科學研究,盡快建立保障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科學支撐體系,以促進生產力迅速向前發展,實現江主席提出的“科教興國”之偉大戰略。
注釋及參考文獻:
①朱玉杰《21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經濟日報》1999年5月19日
②嚴義塤《迎接世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光明日報》1998年4月7日
③劉磊等編著《知識經濟:第三次經濟革命》中國大地出版社1998年
④李京文著《知識經濟:21世紀的新經濟形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⑤馮之浚著《知識經濟與中國發展》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⑥《在中共十五大上的報告》《中共十五大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⑦李京文著《迎接知識經濟新時代》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
⑧薛永應著《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戰略大思考》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⑨薛永應等著《生產力經濟論》人民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