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發展程度影響貿易水平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國家間產業內貿易水平的高低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包括國家的需求水平、技術差異、要素稟賦差異等,很大程度上是和經濟發展程度相關。當由經濟發展程度決定的這些因素處于不同水平時,國家間的產業內貿易會出現不同的變化。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需求水平成本差異
在國際經濟貿易理論中,許多經濟學家都提倡自由貿易,因為自由貿易能給參與國帶來相應的利益。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指出“如果外國能以比我們自己制造還要便宜的商品供應我們,我們最好就是用我們有利地位使用自己的產業生產出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們購買。”因此,亞當·斯密主張自由貿易,他認為各國都應該充分進行分工,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發展本國最具有成本優勢,最適宜生產的商品。在這種分工的基礎上,通過國際間的交換和貿易,使每個國家都能從中得到好處。大衛·李嘉圖在他的《政治經濟學及稅賦原理》中發展了亞當·斯密關于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他指出即使國家在所有的商品上都具有絕對優勢或絕對劣勢,但只要集中生產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通過國際間的商品交換和貿易各國都能獲得好處。而赫克歇爾和俄林在他們的要素稟賦理論中提出各國要素稟賦的差異是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因和決定因素。在各國開放貿易的條件下,每一個國家都應集中產生并出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豐富的要素生產的商品,進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稀缺的要素生產的商品。
無論是絕對成本、相對成本還是要素稟賦理論,它們都主張國家之間應充分開展國際貿易,從而實現國際分工。各國都集中生產自己的優勢產業,然后通過國際間的交換,以獲取自己的劣勢產業的產品,這樣參與貿易的國家都能以較少的投入實現較大的消費,從而實現最大的收益。
然而,隨著世界貿易的蓬勃發展,國家之間不僅存在著產業之間的貿易和交換,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產業內部商品的貿易和交換。例如英國出口汽車的同時也從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工業化國家進口汽車。按照上述傳統的貿易理論,美國就應該放棄紡織行業,而發展自己具有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但現實中他卻對自己的紡織行業進行保護,限制中國的紡織品進入美國。這種大量存在的產業內貿易現象是傳統的貿易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并且這種產業內貿易的現象在發達國家之間體現的尤為明顯,它似乎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現象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產業內貿易是如何形成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的高低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到底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
筆者通過一個自由貿易情況下的雙寡頭競爭水平產業內貿易模型,討論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
1模型的基本假設和建立
有兩個國家,假設兩個國家各有一個企業生產既內銷又出口的相互競爭的商品我們稱他們為企業1和企業2。兩國的消費者分別在各自國內的市場上購買企業1或企業2的產品。用Qi記在國家i市場上的商品總量,則市場出清價格Pi為Qi的函數Pi=Pi(Qi)=ai-Qi,i=1,2。企業i生產數量為hi的產品供內銷,數量為ei的產品供出口,因此Qi=hi+ej,i,j=1,2。當i=1時,j=2;當i=2時,j=1。再設兩企業的邊際產生成本同為常數ci,且無固定成本,則在自由貿易,即無關稅的情況下,企業i的總成本為ci(hi+ei)。
在此博弈中,企業關心的是它的利潤:
πi=πi(hi,hj,ei,ej)=Pihi+Pjei-c(hi+ei)=[ai-(hi+ej)]hi+[aj-(ei+hj)]ei-ci(hi+ei)
企業i在企業j的內銷量(hj*)和出口量(ej*)一定的情況下,選擇自己的產量hi和ei,以使本企業的利潤最大。即:
■πi(hi,hj*,ei,ej*)
由于πi可以分成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利潤和國外市場的利潤兩部分之和,且國內市場的利潤取決于hi和ej*,因此上述最大值問題就可以分解為下列兩個最大值問題:
■{hi[ai-(hi+ej*)-ci]}(1)
和
■{ei[aj-(ei+hj*)-ci]}(2)
2經濟發展程度對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決定
經濟發展水平是社會發展的程度,對產業內貿易影響的具體表現為收入水平和要素稟賦,如技術、資本、資源、勞動力等方面的差異。收入水平差異決定了對某種產業需求水平的差異,即ai,而要素稟賦差異決定了某種行業中成本的差異,即ci。下面我們分析一下收入水平差異和要素稟賦差異在自由貿易情況下是如何對行業內貿易產生影響的。假設兩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兩國的國內需求參數和兩企業邊際成本分別為:ai和ci(i=1,2)。在自由貿易下,即無關稅,解(1)(2)兩個最大值問題。
解得:
hi*=■(ai-ej*-ci)(3)
ei*=■(aj-hj*-ci)(4)
當i=1,2時,聯立方程解之得:
hi=■(ai+cj-2ci)(5)
ei=■(aj+cj-2ci)(6)
即:h1=■(a1+c2-2c1)(7)
e1=■(a2+c2-2c1)(8)
h2=■(a2+c1-2c2)(9)
e2=■(a1+c1-2c2)(10)
3結論
結論1:由此可以看出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就某一具體行業而言,某國家的本國企業內銷量隨著本企業的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隨著外國企業的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上升;而外銷量同樣會隨著本國企業的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隨著外國企業的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上升。這就導致一方面各個企業都會想方設法降低成本,以擴大在國內和國外市場的銷量;另一方面成本高的企業,產品不僅不能大量銷往國外,連本國市場也無法保住,也就迫使它會向本國政府施加壓力,以求通過增加關稅來保護本國市場。如在中國加入WTO之后,美國的紡織品企業會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采取特保措施來防止中國紡織品對它們造成的沖擊,而中國的紡織品企業則不會向中國政府要求對本國市場進行保護。
結論2:由方程結果還可以看出,在某國市場上經營的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都能從該國消費者需求的增加上得到好處,企業的銷量都能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增加而成比例的增加,本例中和均為。這就是為什么發達國家的企業和政府對發展中國家給予各種各樣的援助,希望發展中國家能夠盡快的富裕起來,以消費過多的消費品。而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和企業也同樣是這么希望的,因為各方都能從中得到好處。
對于國家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我們用Grubel和Lloyd(1975)提出來的產業內貿易指數(intra-industrytrade,IIT)進行分析。
IIT=1-■
式中X為進口額,M為出口額。為了簡化起見,我們用出口量代替出口額。
將(7)(8)(9)(10)代入式中得:
IIT=1-■(11)
當兩國收入水平相同時,即a1=a2=a時
IIT′=1-■(12)
結論3:當由兩國的要素稟賦和技術水平決定的產品生產成本差異越大時,兩國的行業內貿易會越少,而由兩國的要素稟賦和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成本的差距越小時,兩國的行業內貿易會越大。
當兩國的生產成本相同時,即c1=c2=c;而收入水平不同時,即
IIT″=1-■(13)
結論4:當由兩國的收入總量所決定的需求總量越大時,行業內貿易越大;而當由兩國的收入總量所決定的需求總量量越小時,行業內貿易越小。此外,由兩國的收入差距所決定的需求量差異越大時,行業內貿易越小;而由兩國的收入差距所決定的需求量差異越小時,行業內貿易越大。上式還表明當兩國的收入的總水平相同時,兩國間的收入分配越平均,行業內貿易將會越大。
以上分析表明,兩國的行業內貿易量與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有很大的關系,兩國的收入水平所決定的消費結構并且要素稟賦所決定的生產成本差異影響了行業內貿易量的大小。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差異越小和要素稟賦越接近時,行業內貿易量越大。如在發達國家之間,由于收入水平普遍較高、收入水平差異較小、并且要素稟賦差異較小,因此它們之間的行業內貿易量是相當大的。而在發展中國家之間,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因而其行業內貿易量相當小;同樣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由于收入差異和要素稟賦差異相當大,其行業內貿易量也不會高。
4討論
產業內貿易顯示了一國產業在國家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如果一國某種產品的出口大于進口,則處于國際競爭的優勢地位,能從產業內貿易中得到更多的好處。發展中國家通過自由貿易,能從勞動密集型行業中獲得比發達國家更多的好處。但對于傳統的劣勢行業,如技術、資本密集型行業中,發展中國家在自由貿易中明顯處于不利地位。發展中國家如能通過貿易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加速本國產業的技術升級換代,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則會反映在與發達國家的行業內貿易量上。因此在高技術、高附加值行業上與發達國家行業內貿易量的增加,能反映出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縮小。因而加強與發達國家的行業內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經濟騰飛起重要作用。
通過自由貿易,使本國企業由國內競爭轉而面向國際競爭。此時,企業間的成本差距往往決定了無差別產品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輸贏。這就迫使企業要不斷改進技術,降低成本,以取得國際競爭的有利地位。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自由貿易對推動一國產業的動態發展是有好處的,它增強了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能獲得技術外溢和“干中學”效應,在競爭中不斷推動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陳莉.產業內貿易理論評述[J].福建論壇,2001(2)
2岳昌君.遵循動態比較優勢——中美兩國產業內貿易對比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2000(3)
3李俊.產業內貿易理論、政策與實踐[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4Grubel,H.G.&Lloyd,P.J.,Intra-industryTrade:TheTh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Products[M].London:TheMacmillanPressLtd,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