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綠色GDP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進行綠色gdp核算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循環經濟是建立環保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選擇。只有在關注GDP增長的同時,重視其增長質量和增長的可持續性,建立衡量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綠色GDP,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才能保證經濟環境發展的共贏。
關鍵詞綠色GDP循環經濟科學發展觀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和人類認識程度的加深,人類越來越認識到資源生態環境在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并力求尋找一條新的發展途徑——可持續發展之路。循環經濟——種嶄新的環保型經濟增長方式,是實施可持續戰略的必然選擇和重要保證,而建立衡量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綠色GDP是關鍵。如今,綠色GDP核算正在并將以不可阻擋的態勢,逐步成為世界各國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
1倡導綠色GDP
1.1GDP的局限性
GDP是目前世界通行的經濟增長指標,它能較準確地說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總量。GDP在判斷經濟運行態勢、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和宏觀經濟政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宏觀管理部門了解和調控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現行GDP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了經濟發展,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和代價,也就是說它沒有扣除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所造成的損失,因此它不是社會發展指標,這給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監測、宏觀經濟分析及政策的制定帶來頗多困難。
1.2什么是綠色GDP
綠色GDP是指綠色國內生產總值,但它是GDP指標的一種調整,是在GDP核算中考慮自然資源(包括環境容量)的代價和污染治理、生態恢復的成本,即在GDP的總量上扣除經濟活動中投入的資源環境成本后的國內生產總值。這意味著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要把生態影響納入經濟核算框架體系中,力求將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統一起來,綜合、真實地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的成果與代價,包括生活環境的變化,通過綠色GDP的核算指標體系來衡量國家的真實發展水平。因此綠色GDP是一種考慮增長質量和增長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的速度指標。
2發展循環經濟
2.1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世界發展進程的規律表明,當國家和地區GDP處于500~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時,往往對應著人口、資源、環境等瓶頸約束最為嚴重的時期,而我國目前正處于這一時期。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但增長質量卻不高。因為經濟增長過多地依賴資源投入,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重復利用率也很低。比如從資源消耗看,生產同等資源產品,我國要比美、日等發達國家多動用1~2倍的礦產資源;從能源利用上看,我國新增單位GDP要比世界其他國家平均多消化3倍以上的能源;從資源再生角度看,比如水資源,其循環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50%以上。另外根據專家們分析預計,我國要想實現2020年GDP翻兩番的發展目標,同時又要保持現有的環境質量,資源生產率就必須提高4~5倍;如果想進一步明顯改善環境質量,資源和生產效率就必須提高8~10倍。顯然,在傳統的發展模式里,除非有大規模的技術突破,否則,這種設想是不太現實的。因而必須尋求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就是一個可行的選擇。發展循環經濟是新興工業化的最高形式,也是消除經濟增長的資源和生態環境泡沫的必由之路。
2.2循環經濟的內涵
傳統經濟活動是“資源——產品——廢物和污染排放”開放型的單向物質流動模式。在這種經濟中,對自然資源和能源開采是高強度的,而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且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棄物大量排放到環境中去。而循環經濟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這種經濟中,要求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減量化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盡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生產過程的資源和能量消耗以及廢棄物的產生;再利用是指從生態角度解決產品自身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比如盡量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盡量使用修復、翻新后的產品,提高產品及零部件的循環利用率,從而節約生產這些產品所需的各種資源投入;再循環是指對生產和生活使用過的廢棄物最大限度地重新變為資源,進行全面循環利用。循環經濟的核心是建立閉環的物質循環和經濟發展系統,提高資源生態環境的利用效率。
2.3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建立環保型經濟增長方式
現行的經濟增長方式,不管是粗放型的還是集約型的,它們實現經濟增長的手段雖然不同,但共同的特點是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都從單純的經濟目標來衡量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把環境當作一個提供資源、容納生產廢棄物的載體,而忽視環境質量的變化,因而環境保護難以真正實現。因此要想真正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的協調發展,僅僅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不夠的,而應該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向環保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環保型經濟增長與粗放型、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有本質的不同,它把環境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把環境作為生產要素的一個因素與其他生產要素進行組合,自覺將環境資源因素納入到經濟增長體系中去,從而使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兩個目標能同時實現。循環經濟是將過去傳統經濟體制下的非成本要素——生態環境從經濟系統之外獨立出來,進入經濟系統內部成為一種生產要素,從而改變企業獲得利潤而要社會大眾承擔生態環境成本的不對稱的經濟運行機制,它是一種生態經濟,這也正是環保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本質所在。發展循環經濟是發展路徑和模式的根本變革,這種變革就是要建立環保型經濟增長方式,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也是21世紀中國的必然選擇。
3以綠色GDP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3.1樹立以綠色GDP衡量經濟增長的理念
環保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本質是建立人類社會和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綠色GDP的理念集中反映了這一傾向,它把環境污染的損失考慮進去,符合科學發展觀,有利于引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要從以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為特征的粗放型、數量型、速度型增長轉向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型的增長;要從主要依靠擴大經濟建設規模轉向主要對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要從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通過強化管理,優化結構,調整布局,實現一種經濟、資源和環境多方位優化的增長方式,從而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高速發展。為此,對各級政府來說,要根本扭轉片面追求GDP的政績觀,將環保質量、環保法規的執行力度、環保的投入力度和人民群眾對環境的滿意度,納入領導人的考核體系,以確保綠色GDP能發揮正常作用。對企業來說,要求①樹立“零排放”理念、樹立綠色價值觀,要不斷向員工宣傳綠色理念,這是建立綠色企業的思想基礎;②要制定綠色發展規劃,制定既符合客觀環境變化又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推進企業綠色化的具體規劃;③要盡快建立綠色發展機制,以推動綠色發展規劃的實施。而對消費者來說,要加大綠色消費的宣傳教育力度,積極機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崇尚自然和綠色文化,杜絕“白色污染”,努力形成自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機制和社會氛圍。
3.2加快制訂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規
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要依靠政策法規作保障,應盡快進行循環經濟立法,明確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納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疇。①加快制定資源循環再生利用與綜合利用的法律法規,特別是制定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的專項規劃,突出抓好土地、水、能源、重要原材料的節約和綜合利用;②建立健全各類廢物回收、廢物資源充分利用制度,在稅收和投資等環節對廢物回收采取經濟激勵措施;③加快綠色標準的制訂和完善,建立全國性綠色標準體系;④完善各種配套措施,增加環境成本的約束力。比如,可充分發揮稅收手段的作用,對有利于環保的行為實行減免稅,對綠色產品實行低額稅;可發揮財政手段的作用,設立專門綠色技術開發基金,重點支持廢舊物品回收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3.3建立循環經濟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
為此,應該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①要增加綠色科技投入和進行知識創新,促進技術進步,這是環保型經濟增長的源泉。我國目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只能達到30%,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此外據統計,我國整個綠色技術創新投資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7%,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投資規模,因此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不斷增加綠色技術投入,進行知識創新。②積極探索資源利用循環化、資源消耗減量化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推進生態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的建設,開發包括經濟體系生態鏈技術、產業環節副產品利用技術、廢棄物品的回收與再生等產業技術在內的“綠色技術”體系。③全面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大力推進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一種注重生產全過程控制、在源頭防止污染的防治方法。實現清潔生產,首先要樹立嶄新的生態倫理觀,其次要積極嘗試和推廣綠色設計、生態工藝和技術評估,并不斷地增強公民的生態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經濟實現增長的同時,達到整體環境保護的目的。④政府應當積極支持那些走在生態科技前列的企業。如對實行綠色經營的企業給予優惠貸款、贈款、補貼。同時,要積極破解那些迫在眉睫的生態科技難題,如保障人體健康的污染防治技術、生態監測預警的科技系統等。總之,要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建設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不斷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焦必方.環保型經濟增長—21世紀中國的必然選擇[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劉國光.中國經濟前景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董繼斌.綠色GDP與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J].經濟問題,2005(1)
4張太海.基于循環經濟的綠色企業[J].經濟管理,2005(3)
5熱點透視:綠色GDP和循環經濟.新華網,2004-11-08
6弗洛倫斯.污染狀況[N].參考消息,200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