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研究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是我國制定和完善出口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
一、國際貿易的現狀與前瞻
進入90年代后,由于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國家受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而先后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匯率的變化、國際債務、戰爭等因素的嚴重制約,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連年下降,而且波動較大,國際貿易增長率從1989年的7%下降到1990年的5%,1991年又下降到3%,1992年上升到4.5%,1993年又降至2.5%,1994年回升到5%,1995年可望增長到7%左右,1996年后,增長速度還要加快。但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
總的看,整個90年代國際貿易將處于一個新的增長期,其發展速度可達5%左右,不僅超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還將明顯高于80年代(4%)的發展水平。國際商品市場對機電產品、運輸設備、計算機、有色金屬、石油、石化產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價格上揚,其中制成品貿易將進一步擴大。初級產品貿易亦有明顯好轉,其絕對貿易額將不斷增長,但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卻呈下降的趨勢,下降幅度將小于80年代同類產品的水平,這種態勢在今后幾年內還將繼續發展。90年代,國際貿易的基本走勢是初期緩慢增長,中后期增速加快,其推動力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是與產業結構變動直接關聯的技術大周期正處在上升階段,還沒有重大突破,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沉重的債務負擔等因素的制約,國際貿易出現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二、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
(一)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
世界經濟已擺脫連續4年的增長緩慢和不景氣狀態,并開始步入新一輪的經濟上升周期,世界經濟增長率在1991年下降到—0.4%的基礎上,1992年提高到0.8%,1993年為1.7%,1994年上升到3.1%,預計1995年可達3.5%,90年代下半期大體可保持3%的增長率,略高于80年代2.9%的水平。
西方國家經濟普遍復蘇和發展,是世界經濟好轉的重要原因。美國經濟在90年代下半期的增長率可能維持在3%左右。西歐經濟增長率也從1993年0.4%的負增長,提高到1994年的2.6%,1995年可達2.9%,爾后幾年,經濟形勢將進一步好轉,并步入常規增長,年平均增長率將高于80年代。美國、西歐經濟情況的進一步好轉,有助于抑制日元升值的勢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日本的出口,為日本擺脫經濟衰退提供一個轉機,使經濟出現一些復蘇的跡象。90年代下半期,日本經濟增長率大體維持在3—3.5%,盡管高過美國和西歐,但仍低于80年代的水平。
東歐國家經濟(除個別國家外),已普遍渡過了滑坡的谷底,陸續開始回升。獨聯體國家的經濟下滑幅度也在縮小。俄羅斯經濟今年可能走出底谷,恢復增長。
相對說來,發展中國家的形勢最好,近幾年一直呈現出增長勢頭,1994年經濟增長率為5.6%,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亞太發展中國家地區經濟最有活力,并保持高速增長,一向經濟形勢較差的非洲,經濟也出現轉機,拉丁美洲經濟已連續4年穩定增長,并初步完成經濟模式的轉換,中東隨著和平進程的加快,將為全區經濟合作與發展提供新的契機,到90年代后期,中東可能出現一些新興工業經濟實體,帶動地區經濟向高層次發展。
(二)“烏拉圭回合”談判圓滿結束,世界貿易組織已正式成立
世界貿易組織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開始運轉。世界貿易組織是獨立于聯合國的負責管理監督全球貿易秩序,協調貿易關系、制定貿易政策的一個永久性國際經濟組織,為今后的全球貿易提供最基本的規則,負責實施多邊貿易協議,定期審議各成員的貿易政策,統一處理貿易爭端,加強與其他國際機構的合作。它不僅強化了關貿總協定原有的規則,管理協調的范圍更加廣泛,還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貿易爭端調解機制,可以說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意味著世界貿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大發展,國際經濟合作新時代的開始。
(三)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
1993年11月1日,歐洲聯盟正式啟動。1994年1月1日成立的歐洲經濟區,是一個比歐共體、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更開放的一體化組織,它不僅是工業品的自由流動區,也是人員、勞務、資本的自由流動區。從1995年1月1日起,奧地利、芬蘭和瑞典正式成為歐洲聯盟成員國,歐盟組織的擴大,使西歐的競爭實力大為增強,從而有力地促進區內投資和貿易的發展。
1994年1月1日,美、加、墨參加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計劃在15年內分三階段取消關稅和其它貿易壁壘,實現商品和勞務的自由流通。
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個國家在美國邁阿密舉行美洲首腦會議達成協議,并簽署了《原則宣言》,確定2005年為談判達成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協定的最后期限,這標志著南北方國家之間的關系,開始出現以經濟合作為主的新趨勢。
亞洲、太平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區域合作已被提到議事日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第6屆部長級會議和第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表了《茂物宣言》,規定了亞太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原則和長遠目標,發達成員在2010年以前,發展中成員在2020年以前實現這一目標。
在東盟經濟部長第26屆年會上,一致同意把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時間,從原定15年縮短為10年,決定在2003年1月1日,把東盟內部工業品、農產品的關稅降到0.5%。目前,亞太地區的“成長三角”,作為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一種補充模式進展比較順利。
為了推動亞太經濟合作的發展,1995年2月16日,亞太經合組織舉行高級官員“特別”會議,討論地區貿易和投資的遠景,并為今年11月在大阪召開部長級會議和第三屆領導人會議準備議事日程,同時起草在2020年以前實現亞太地區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行動計劃”。參加會議的官員一致認為議事日程應由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以及經濟和技術合作兩部分組成。會議同意成立一個私營企業協調組。
(四)科學技術進步的加速
90年代是以微電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等領域為中心的高新技術、繼續加速發展、而且日趨走向實用化、產業化的時代,隨著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國際化分工的深化,產品質量性能的不斷提高,產品種類、規格的不斷變化,產品的生產同期將大為縮短。由于產品的不斷升級換代,必將促使各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向更高層次發展,使國際間的相互依賴和滲透進一步加深,從而推動國際商品范圍和貿易量的不斷擴大。使商品生產的內容、形式以及組織等方面都將發生變革。國際貿易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地和新技術聯在一起,使國際商品生產和貿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為減少,而技術、知識密集度卻大大提高。由于社會消費需求向多樣化發展,通過商品交換,促進行業內部貿易的發展。
(五)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
進入90年代后,跨國公司發展尤為迅速,并正在不斷改變著世界商品生產和流通的格局。目前,全球跨國公司約有1.2萬家,控制著世界出口貿易總額的2/3,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已占國際貿易的40%。隨著生產國際化的新發展,跨國公司將在更大程度上控制著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技術轉讓等經濟活動。制成品貿易,特別是高技術貿易和資本貨物貿易在跨國公司內占的比重也將越來越大,在發達國家的制成品貿易中,由于規模經濟的作用,使同一行業內部的雙向性國際商品流動發展很快,并成為貿易效益的主要來源,據1992年有關部門的調查,發達國家的產業內貿易約占國際貿易的60%,新加坡、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產業內貿易約占國際貿易的45%。
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企業進入國外市場更為困難。為了繞過東道國的貿易壁壘,為了有利于降低研究、試制、生產成本,擴大市場,實現優勢互補,從80年代起,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已開始走向無國界化,但是直到近幾年,大企業間締結國際戰略聯盟的工作才得到迅速發展。跨國公司聯盟可以利用自身和他國的不同優勢,通過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共同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
三、國際貿易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一)國際服務貿易蓬勃興起
進入80年代后,服務貿易正以高于商品貿易的速度增長,國際服務貿易額從1982年的4050億美元增加到1987年的9600億美元,1992年又增加到10200億美元,10年間增長1.5倍,同期,世界商品貿易額只增長1倍。1993年,世界商品貿易額比上年減少2%,而國際服務貿易額卻增長3%。在國際服務貿易構成中,運輸和旅游服務貿易所占的比重相對下降,通訊、保險、廣告、技術、租賃、管理等服務貿易所占的比重在不斷提高,尤其是高技術產品中的附加值的不斷增加,其商品也越來越趨向于服務密集型。
發達國家的經濟越來越“服務化”,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發達國家約占3/4的份額。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出口國,在電信、數據處理、銀行、保險等新興服務項目中具有明顯優勢。世界許多國家出于自身的經濟安全考慮,對服務貿易實行保護主義政策,普遍構筑了貿易壁壘,對美國服務貿易的擴大構成強大的威脅,因此,幾年前,美國就向關貿總協定提出要求解決服務貿易的問題。烏拉圭回合經過多年的談判,終于達成服務貿易多邊框架協定,規定締約方所承擔的一般義務與紀律,包括最惠國待遇、透明度、國民待遇、發展中國家的逐步參與、市場準入、解決爭議等條款。服務貿易多邊框架的制定,是關貿總協定在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問題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它將使締約方對服務市場的保護與多邊談判,加強人員交往與信息流通,特別是知識產權、技術轉讓、數據處理、咨詢、廣告等服務行業的貿易逐步自由化,有利于加速國際貿易的發展。
(二)環保產品風靡全球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大大增強了世界人民的環保意識,對人類健康無害的綠色食品、綠色冰箱、綠色空調、綠色電腦、綠色汽車等綠色產品的需求量明顯上升,從而推動了電器、能源、建筑、石化等工業部門的變革,防治污染、節能、信息服務等將形成一個新興的龐大產業。北美、西歐的環保技術已占據國際市場的60%,據西方7個工業國的調查,抵制非環保產品的人數約占總人數的79%,這表明綠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已占主導地位,而且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為了解決與貿易有關的環境問題,1993年12月15日,在烏拉圭回合的貿易談判委員會議上,通過一項“關于貿易與環境”的決議,決定起草一份貿易與環境的工作方案,并制定有關貿易與環境措施之間增強相互作用的規則,監督用于環境目的的貿易措施,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環保措施。隨著國際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在國際援助和國際投資中,環保工程倍受重視。當前,許多國家不僅陸續推出嚴格的環保法規,而且在進出口貿易中,無論是工業國家還是“新興工業國家”,大都制定“環保產品優先”的原則,美國克林頓總統明確提出:對環保產品要制定出口優惠政策;歐洲聯盟已制定“綠色輸入”政策;東盟國家決定對環保產品征收低關稅;這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國際貿易方式正處在變革中
(一)無紙貿易逐步盛行
無紙貿易(簡稱EDI),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傳統的紙面單據進行貿易活動,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絡,在商業伙伴的計算機之間進行傳輸和處理,以實現買賣雙方交易的目的。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利用EDI,可以大量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貿易過程中的各種紙面文件和單據,避免數據的重復輸入,簡化工作程序,這不僅能加快信息的反饋速度,可及時得到大量的商業信息,減少差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于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可提供更有利于企業的貿易機會和條件。
無紙貿易始于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擴展到國際貿易領域。從1992年開始,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報關都采用EDI;日本結合EDI的應用開發了“戰略信息系統(SIS)”;韓國也建立了EDI服務系統——韓國貿易網(KT—NET);我國政府已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委員會”,負責推動EDI的應用工作;聯合國也提出了應用EDI的貿易服務促進項目——ET200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正在制定有關EDI應用的國際法,為EDI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使用創造條件。
(二)管理貿易發展迅速
管理貿易具體講是指一國政府從國家的宏觀經濟利益和國內外政策需要出發,對外貿活動進行的行政管理和干預。對國際經濟組織來講就是對國際經濟的協調管理。
進入90年代后,由于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工業國家爭奪市場份額的斗爭越來越尖銳,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強烈的沖擊,有關國家出于經濟利益的相關性,都認識到加強國際經濟協調十分必要。發展中國家通過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有力地促進經濟的發展,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汽車、家電、服裝、電子等商品,已開始與發達國家爭奪國際市場份額,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傳統產業的發展,采取了不少的管理貿易措施;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各區域經濟集團為了保護區內市場,在逐步拆除妨礙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的同時,對外實行排斥,使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集團之間的非公平壟斷競爭和矛盾加劇,非成員國也感到自己的貿易空間在不斷縮小,為了擴大出口,保護市場,需要加強對貿易的單邊管理和與集團之間的貿易協調管理;隨著生產國際化的新發展,跨國公司既需要采取自由貿易,消除對外經濟擴張的一切限制,同時也需要借助國家干預外貿來提高競爭力,以保護某些產業免遭外國壟斷組織的侵害,因此,90年代管理貿易將得到迅速發展。
五、發展對外貿易的幾點思考
90年代,國際貿易發展的總趨勢,對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是機遇和挑戰并存。
其機遇主要是:1.有利于擴大出口。國際貿易的持續增長,標志著國際市場需求的穩步擴大,為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提供一個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有利于擴大出口。2.有利于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在國際貿易中,制成品特別是資本貨物(電器、非電氣的機械及運輸設備)和高新技術、信息、智能等“軟件貿易”占的比重將不斷上升,這有利于我國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加快發展制成品的出口。
其挑戰主要表現在:1.增加了我國出口貿易的障礙,而且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將面臨著更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2.增加了我國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的難度,獨聯體和東歐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成為我國的競爭對手。
為使機遇變成現實,充分利用國際環境中的有利因素,我國應采取下列措施:
1.實行全球性的信息戰略。建立健全全球性的行銷網絡。在世界各地尋求市場機遇,推動外貿活動的開展。
2.根據國際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特別要對無污染、附加值高、輕型化、多功能等市場發展潛力大的產品加以扶植,并作為經濟發展的策略工業對待。
3.積極開展跨國經營。我國企業應跳出傳統行業的單一產品生產框架,踴躍涉足其他新的領域,開展多種經營,積極參加跨行業的競爭。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時,為了繞過對方的貿易壁壘,可以輸出勞務,承包工程,以資本輸出代替商品輸出,開展跨國、跨地區經營,采取在東道國(地區)投資建廠、合資辦廠、收買股份、兼并等手段,就地生產,就地銷售。要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發展跨國戰略聯盟。
4.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度,加強法制,改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