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部會展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會展業被稱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既能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綜合的經濟效益,又能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號召力。本文通過了解中部地區會展業發展的現狀,就中部地區會展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展開了分析,結合中部發展會展業的條件,提出問題并進行對策研究。【關鍵詞】會展經濟發展會展經濟作用對策研究一、會展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會展經濟,就是通過舉辦各類會議、展覽、文體活動,在取得直接經濟效益的同時,帶動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會展經濟的重要作用可以從直接產生的拉動效應和間接產生的擴散效應體現出來。所謂會展經濟的拉動效應,是指通過舉辦會議展覽活動對會議展覽運作主體和為會議展覽提供服務而產生的經濟收益。有關研究表明,會展經濟的內涵幾乎囊括了國民經濟所有產業的各個門類,其中第三產業是涉及領域最多的一個產業層面:旅游業、物流業、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金融業及展覽服務業。第一產業中的農業、林業(一般大型會展活動會場內外都要擺放各類花卉)和第二產業中的食品制造、飲料制造、印刷業、建筑業等領域也都有所涉及。會展經濟的擴散效應又被稱為會展經濟間接經濟效益,是指通過舉辦會展活動對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改善、聲譽提高、商品流動和生產要素重新組合配置等方面影響。舉辦會展特別是國際知名會展,通過對基礎設施的完善、城市的綠化,來提升城市的品位,從而樹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擴大城市影響。通過會展這個媒介,還可以促進政府、國內外團體和商界之間的了解,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親和力。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經驗表明,會展業以其高效率高增長的特點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正如弗雷德—勞森(Fred-Lawson)在分析倫敦會展設施時總結到:“談到參與會展的動機,目標比多帶來的銷售利益更為廣泛、更為復雜。展覽是展示最新產品的手段,是對未來的預測,帶給一座城市的無形益處是很難量化的,但是卻可以通過公眾的認識和所獲得的聲譽得以證實。”二、中部地區與其他區域會展經濟發展水平對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會展業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城市國際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正因為會展產生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日益顯著,會展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日益凸現,伴隨著我國會展行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城市與城市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會展業發展規模與水平的差距也逐步拉開。根據2008年《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可以看出:中部地區會展業的規模與水平與其他地區相比,總體呈落后趨勢。在調查統計的全國24個大中城市中,中部地區只有三個省會城市進入排行。鄭州會展業發展的規模與中部地區其他城市相比也是相對靠前,但其全口徑項目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五位,展覽會項目數在全國相比也只處于中游水平。而武漢與長沙會展業的規模與水平與其在全國的經濟地位相比更是嚴重不相稱的。其中,在2007年,武漢會展業的規模無論是全口徑項目數還是展覽會項目數在24個國內主要城市中排名最后一位。而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整個華中地區展會僅占全國比重的6.90%。凡是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其會展業的發展水平也是較高的。且不談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城市,近年經濟起飛速度較快的城市如寧波、長春也成為會展業興起的后起之秀。再如近年來在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中,鄭州經濟增長速度之快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而有關調查統計資料中顯示,該市會展業發展的規模與中部地區其他城市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由此可見會展業的規模與水平、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態勢,大力發展中部地區會展經濟是推進中部崛起戰略實施的當務之急。12三、大力發展會展經濟促進中部崛起的對策盡管會展經濟激烈競爭的態勢愈加猛烈,但中部地區優越的區位、交通與科教文化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在科學的發展戰略指導下,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發揮出比較優勢,中部地區的會展業的發展是有望突破困境的,從而實現了中部崛起的目標。1、政府應重視對會展行業制度環境的建設。縱觀國際上會展業比較發達的城市,盡管國情不同,在市場機制比較完善的條件下,政府在會展業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國家或地區要從生產要素中獲得優勢,擁有什么樣的資源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沒有一套能夠提升生產要素的機制。政府的作用最傳統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創造和提升生產要素,包括擁有熟練技術的人力資源、基礎科學、經濟信息和基礎設施。誠然,政府對會展業的扶持中資金的投入,場館的修建、輿論的宣傳非常重要,但制度創新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制度創新指能夠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社會經濟體制及其運行機制的變革,從而產生一種更有效益的制度的變遷過程。制度創新之所以能夠推動經濟增長就在于:一個效率較高的制度的建立,能夠減少交易成本,減少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之間的差異,激勵個人和組織從事生產活動,從而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和實現經濟增長。如會展業以政府推動型為代表的新加坡,1974年政府設立了新加坡旅游局展覽會議署。該機構不向會展公司收取任何費用,對會展公司的經營活動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舉辦會展也不需要煩瑣的政府審批手續,其主要任務是協助、配合會展公司開展工作,向國際社會介紹新加坡舉辦國際會展的優越條件,宣傳在新加坡舉辦的會展,這些優惠的措施極大地推動了新加坡會展業發展。2、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培養會展專業人才。專業人才是影響會展業競爭力的一個關鍵因素。缺乏會展專業人才目前是制約中部地區會展經濟發展的瓶頸。而就會展專業教育而言,與東部地區相比,中部地區高校則是剛起步。除了爭取國家經費的支持和強化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以外,還要調動國內外知名會展企業以各種形式投資于專業人才的培養。在中部地區科教實力比較雄厚的城市如武漢、長沙、鄭州等地有條件的高校可以與知名會展企業與協會聯合訂單式培養專業加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從資質認證培訓、短期業務培訓以及研究生教育等不同領域,開展會展教育和人才培訓工作是切實可行的。3、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協調合作,塑造會展品牌優勢。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充分發揮文化優勢,發掘文化的經濟功能是會展業在激烈競爭中勝出的有利條件。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注重會展業的發展,競爭也愈加激烈。縱觀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會展活動大多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緊密相連,因而具有不可模仿性、競爭優勢明顯。中部地區歷史名城眾多,文化資源豐富:瑰麗的楚文化、繁榮的商業文化、厚重的首義文化和紅色文化,優美的戲曲文化美不勝收。文化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但它蘊涵著巨大的潛能。因此,中部地區會展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有所突破,必須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創造出獨特的品牌優勢。4、加強中部地區各省市會展業發展的協調與合作。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最終取決于區內地區間經濟合作的融合程度,會展經濟亦是如此。因此,為了推進中部地區會展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實現區域內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范圍的協調與合作。其最大出發點是集思廣益、減少不必要的競爭與消耗。由此充分發揮中部地區會展資源的比較優勢,從而帶動會展經濟的發展,推進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參考文獻】[1]趙凌云:2006年:中國中部地區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2]Lawson,F.R(1983),ExhibitionsfacilitiesinLondon:ProvidingfortheFuture,BritishTouristAuthority,London.[3]過聚榮: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4]10大會展數據[J].中國會展,20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