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域主導產業評價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主成分法的評價結果,提出湖北省隨州市應以專用車及零部件制造業、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食用菌生產及深加工業為主導產業,并在規模及專業化、產業鏈完善、創新等方面積極促進,以期為提升區域主導產業的競爭力提供借鑒。關鍵詞:主成分法區域經濟主導產業區域產業結構功能分類理論認為,根據各產業間的關聯程度和方式,以及各產業在區域產業系統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區域產業結構系統可分解組合為主導產業、輔助產業和基礎性產業三類(見圖1),構成以主導產業為核心的區域三環同心圓產業結構模式(見圖2)。主導產業具有生產規模大、產業關聯效應強特點,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主導區域產業結構發展方向,帶動區域其他產業發展。本文以湖北省隨州市為個案,采用主成分法就區域主導專業選擇進行定量測度分析。方法選取、模型構建和指標設計(一)方法選取目前,學術界關于區域主導產業選擇評價研究已取得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蘇文才,1990;劉克利、彭水軍,2003;張明舉,2003;黨耀國,2004;李曉兵,2006;趙成柏,2006;柏昊,2007)。研究工作的關鍵步驟為:一是設計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二是選取合適的分析方法,以構建評價模型。以往采用的評價指標體系多集中在經濟效益與效率、產業關聯、產業規模、技術進步、比較優勢、社會就業等方面,評價指標主要有需求收入彈性、勞動生產率上升率、比較勞動生產率、資金利稅率、產業推動系數、產業帶動系數、區位熵、綜合就業系數等;在新型工業化道路模式的導向下,又新增了產業構成、信息化程度、研發強度、廢棄物排放、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率、創匯代價比、出口規模、出口依存度等評價指標。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指標設計及模型運算方面大致相同,但在指標權重確定(即模型構建方法)上存在區別。學術界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聚類分析法、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AHP)、主成分法、熵值法、直接主觀賦值等。實證研究對比表明,如果樣本數據完整,那么嫡值法運用可信度較高;如果缺乏樣本數據,那么應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可信度高于德爾菲法;如果樣本中含有大量的模糊數據,且同一層次指標個數較多,那么應先采用模糊聚類分析法分類,再用層次分析法(AHP)分別做各個子類的權重。以上方法都是多指標體系評價,使用多指標體系評價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單項指標的局限性,提高評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但這些多指標體系中很多指標之間又彼此相關。同時,如果人為地確定權重,簡單地加權合成,會導致對某一因素過高或過低的估計,使評價結果不能完全反映產業評價的真實情況。主成分法是利用降維的思想,將原來較多的指標盡可能壓縮、降維并盡可能多地反映原來資料信息的一種綜合評價方法。在數據完整可得、軟件(SPSS)及方法成熟的條件下,主成分法相比其他方法顯得更加科學、客觀,評價結果也更加接近真實情況。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法評價隨州市主導產業。(二)模型構建設原始變量為Xj=(X1j,X2j,K,Xn,j),對X作正交變換,令Y=ωX,其中ω為主成分交換矩陣,Y為主成分向量,且各分量Y=(Y1,Y2,K,Yk)互不相關。k為模型主成分的個數,n為原始變量的評價指標個數,k通常比n小。這樣新構造的模型就可以從Y的主分量中選擇主要成分,剔除對經濟過程影響微弱的部分,克服多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實現降維目的。先根據多指標間相關系數,分別求出各主成分表達式;再以每個主成分量Yi的方差貢獻率αi作為權數,構建綜合評價模型。Fkj為j產業第k個主成分得分值,即Ykj;ωik表示j產業的第i個指標與第k個主成分因子的相關系數,ω為主成分交換矩陣;表示第j產業在第i指標上的標準化值,i=1,2,……,12(本文選取12個指標);j=1,2,……,32(本文選取32個產業);k為選取的主成份個數,k小于n;Fj為j產業綜合得分;αk為第k個主成分對綜合得分的貢獻率,也即綜合得分模型中的權重,一般采,為第k個主成分的特征值。根據上述模型,就可以分別對每一產業做綜合得分計算,并排名、評價。(三)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本文對隨州市32個產業(包括25個第二產業行業部門,7個第三產業行業部門)采用12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感應度系數(X1)、影響力系數(X2)、需求收入彈性(X3)、比較勞動生產率(X4)、區位熵(X5)、市場占有率(X6)、產值比重(X7)、出口依存度(X8)、利稅貢獻率(X9)、產業貢獻率(X10)、創新綜合系數(X11)及就業吸納率(X12)。評價總體為32個產業,每個樣本測得Xj=(X1j,X2j,K,X12,j)個指標數據,即j產業在12個指標上的數值。其中,感應度系數、影響力系數分別采用湖北省2002年產業感應度系數及影響力系數代替;需求收入彈性=i產業的同期銷售值增長率/該地區同期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比較勞動生產率=i產業產值占該區域總產值的份額/i產業勞動力占該區域社會總勞動力的份額;區位熵=(該地區i產業同期生產總值/該地區同期生產總值)/(全國i產業同期生產總值/全國同期生產總值);市場占有率=該地區i產業同期工業增加值/全國i產業同期工業增加值;產值比重=i產業同期工業增加值/該地區同期GDP;出口依存度=i產業同期的產品出口額/該產業同期的生產總額;利稅貢獻率=i產業同期利潤總額/該地區同期利稅總額;產業貢獻率=i產業同期的工業增加值/該地區GDP;創新綜合系數=(i產業同期的新產品總值/該產業同期的工業增加值總額i產業同期的R&D支出/該地區總的R&D支出)/2;就業吸納率=i產業從業人員/該產業總產值。12數據來源和測算本文分析采用的數據整理自《隨州五年(2000-2004)》、《隨州統計年鑒(2007)》及《湖北省2002年投入產出表》。首先利用SPSS13.0軟件,計算出樣本內部指標間的相關系數矩陣(見表1)。由表1可知,就業吸納率與比較勞動生產率的相關系數為-0.582,區位熵與市場占有率的相關系數為0.966,產值比重與利稅貢獻率的相關系數為0.519,產值比重與與產業貢獻率的相關系數為0.722。涉及較大相關程度的原指標達7個,占原12個指標比重超過58.3%,說明采用原有12個指標衡量和評價主導產業存在不合理,需要剔除部分指標。通過KMOandBartlett''''sTest檢驗,可采用主成分法評價隨州市主導產業。主成分分析結果(見表2)表明,選取4個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其累積方差貢獻達69.093%,雖未達到80%,但足夠代表原樣本。此外,相似度分析表明,選取的主成分代表性較好??梢?,本樣本中選用4個主成分因子已能充分地反映各備選主導產業的綜合水平。選取前4個主成分作進一步分析,得出主成分因子載荷矩陣,并運用正交旋轉法,經過6次旋轉,得到旋轉后主成分因子載荷矩陣(見表3)。利用求出的主成分系數得分矩陣,可得到各主成分的表達公式;結合表2中各主成分對綜合得分的貢獻率,求出相應權重;并進一步求出綜合評價模型如下。F=0.099X1'0.1211X2'0.068X3'0.088X4'0.091X5'0.089X6'0.133X7'0.01X8'0.053X9'0.148X10'-0.003X11'-0.085X12'使用SPSS13.0軟件,輸入數據,得到各產業的綜合得分及排名(見表4)。結論(一)未來應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隨州市現有產業的排序結果為:第一方陣為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建筑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第二方陣為煙草制品業、房地產業、旅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第三方陣為紡織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等。根據隨州市“十一五”規劃,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醫藥化工、電子信息產品制造、紡織服裝和輕工食品等產業為目前隨州市五大支柱產業,風機制造和新材料產業為預備重點扶持的潛導產業。這說明本文基于主成分法的評價結果是有效的。可見,作為第一方陣的以新型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如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建筑業、房地產業和旅游業等)、高技術及有比較優勢的制造業(如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及加工業(糧食深加工、肉禽制品深加工、食用菌生產及深加工、果蔬微粉及果蔬飲品深加工、蜂產品深加工等)均有作為隨州主導產業的潛力。結合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趨勢、產業部門技術經濟特性和隨州市經濟資源能力,并考慮到作為中國的“專用汽車城之都”和波導手機中部生產基地,及獨特的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優勢,隨州市政府未來應重點支持的主導產業是:專用車及零部件制造業、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食用菌生產及深加工業等比較優勢產業。(二)提升主導產業競爭力的對策建議本文測算結果表明,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四個主成分為衡量經濟效益、規模及專業化、增長及關聯、創新及就業帶動,其得分分別為9.34、-1.58、1.62、-2.77;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四個主成分得分分別為18.96、-4.74、-2.21、-5.44;農副食品加工業的四個主要成分得分分別為10.43、-1.89、0.95、-3.16,三大產業均共同面臨著:規模及專業化不夠、產業鏈不夠完善、創新不足等突出問題。對此,隨州市應該抓住東部產業轉移的契機,著重在專用車及零部件制造業、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和食用菌生產及深加工業三大領域引入有實力的企業或工業項目,通過培優扶強、鼓勵企業兼并聯合等多種形式整合行業內企業、壯大企業規模,推動企業“二次創業”增強企業競爭力;通過完善產業規劃、引入上下游企業、延長及完善產業鏈;通過優化服務環境、加強企業間聯系,促進專業化分工協作,培育產業集群;通過推進本地企業與武漢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更新等形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參考文獻:1.蘇文才.試論安徽省主導產業選擇[J].預測,19902.劉克利,彭水軍.主導產業的評價選擇模型及其應用[J].系統工程,20033.張明舉.主成分分析在小城鎮經濟輻射區研究中的應用——以重慶大足縣為例[J].經濟地理,20034.黨耀國.區域主導產業評價指標體系選擇與數學模型[J].經濟經緯,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