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域性貧困經濟原因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v
縱觀歷史上所發生的區域性貧困問題,可以看出,貧困的形成與五種再生產受阻呈正相關。⑴,自然再生產受阻,其含義是指人們所選擇的是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對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不方便,且沒有隨著人類的生產活動與改造自然活動而得到改善,反而更趨于惡化。人們進行社會經濟活動最基本的自然資源越來越貧乏,生態環境遭受著破壞。。⑵,經濟再生產受阻,其含義是指生產條件不斷惡化,生產規模無力擴大,財力得不到積累,技術無從提高,生產單位難以維持。⑶,社會關系再生產受阻,其含義是指經濟生活中各種適應生產發展的關系得不到塑造,必要的社會經濟組織無法存在或運轉,正常的經濟秩序不能維持,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受到破壞。⑷,人口——勞動力再生產受阻,其含義是指人口增長數量與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數量不相適應,勞動力質量不能提高,甚至產生下降趨勢。醫療、教育都未能支持社會經濟的發展。⑸,精神再生產受阻,其含義是指勞動者精神狀態不能支持正常的經濟活動,對科學的認識不能隨著時代的推移而提高,適應經濟發展的社會心理得不到形成完善。
一、自然再生產受阻
我國有占幾乎占國土面積一半的地方都存在著自然條件惡劣的狀況。有遭受風沙、鹽堿、內澇危害的平原貧困地區;有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地表植被難以擴展的的黃土高原貧困區;有極端缺水,生存條件困難的沙漠干旱貧困區;有山高坡陡、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廣大山區;有交通堵塞、土地稀缺。一眼望去大片石山的西南大石山區;有地勢高,氣候寒冷,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高寒山區。這些地區對人類的物質生活造成很大的制約,直接造成生產生活的成本高,效率低,社會經濟落后。
為了在這些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生存發展,當地各族群眾祖祖輩輩與大自然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積累了不少經驗,在局部地區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人口增多,這些本來自然資源貧乏的地方自然承載的負荷越來越重;許多向自然界索取生存條件的做法,可以取得一時之效,卻使長遠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后果被積聚起來。例如,草原過度放牧,看來牧業生產可以一時上去,卻引起草原退化,以后牧業就將一蹶不振。至今,正當這些貧困地區的人民大力發展經濟之時,自然條件卻今不如昔,日趨惡劣。不是使經濟發展成果被抵消,就是使許多經濟發展活動無法進行。
在過去的建設年代,貧困地區盲目搞土地開發,有的將祖輩傳統的耕作方式拿來在新的時代“發揚光大”,填湖圍墾、燒荒種植、毀林開荒、堵溝造田,造成地質地貌紊亂,植被遭受嚴重破壞,生態失衡,水土流失厲害,以致地力衰竭,有的土地沙化。這些做法,今天仍然在局部地方在新的條件下繼續,急于致富,短期行為,反科學地安排山水路田,種種傾向都還存在。許多過去土層肥厚的土地,變成巖石現露的山地。許多鄉村山林過伐,或只伐不種,到處出現禿山廢嶺。不少貧困地方盡管地處偏僻,森林復蓋率卻不到兩位百分數。貴州省惠水縣打引鄉50年代還是虎豹出沒之地,在大辦鋼鐵后,特別近年人口增加,毀林開荒,全鄉的山坡基本上被剃了光頭,達到一畝的林帶已難見,林業幾乎為空白(注:九十年代初的情況)。這樣的環境條件如何脫貧呢?
生態環境的惡化,一是給人留下貧瘠的土地,水、土壤、肥均不保,糧食低產。二是導致自然災害頻繁,洪澇、旱災、冰雹、蟲災接連不斷,農業生產幾乎每年都受自然災害侵襲。人們辛勤的勞動成果慘遭洗劫。往往一場暴雨,就給河兩岸的土地以毀滅性破壞,有的甚至永遠難恢復原貌。生態脆弱的環境可以支持一定水平的人口極其相關的人類活動,但一旦超過了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就會引致貧困的增長。
二、經濟再生產受阻
經濟再生產受阻的直接原因是貧困地區的生產落后,生產要素難以積累,生產規模難以在量上擴大,產品更難以在質上提高。
貧困地區多半生產結構單一。農業地區的生產項目長期以來幾乎只限于農業,農業的絕大部分是為自己提供口糧的種植業,由于沒有商品,也就談不上貨幣收入,資金奇缺。不能否認群眾在政府領導下努力發展多種經營、商品生產,但正由于成效不大,貧困就未曾擺脫。
就是在糧食生產方面,也是技術十分落后,產量很低。特別落后的地方,還采用原始的人拉犁或人挖地的耕作方式,粗耕粗種。由于經濟困難,很多農戶長年不施用化肥、農藥。一些地方甚至未意識到人糞尿和草木灰對種植的必要性,更不懂綠肥。作物靠天下雨,無自流灌溉。對旱地,還有很多地方沿用刀耕火種方式,一面破壞植被,一面靠自然再生肥力。土地利用草案,復種、間作都不重視,也不去搞冬種。由于窮,許多農戶缺乏耕牛,勞動的強度大增,而勞動效率大降。上面來推廣了水稻雜優品種,卻未按科學方法種植,而是按原始方法來種植,結果不但良種未能使產量有較大增長,反而增加了對科學的不信任。
畜牧生產,養豬不搞圈養,生豬很多都是只看見一個骨架子的“袖珍豬”。由于野交亂配,牲畜品種退化。牲畜的防治率低,有的村幾乎為零。
在非農產業方面,原來貧困地區墟鎮上并不算很差的手工業,現在越來越失去了市場,卻又無能力發展機器工業。哪怕是鄉鎮企業所采用的簡陋初級的機器生產。三、社會關系再生產受阻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建立最適宜于當地生產力水平的生產關系及其相應的社會關系。從我國各地的貧困地區來看,適宜于當地生產力水平的社會關系具體類型是不同的。有的地方需要充分調動個體的經濟積極性,不能搞“捆在一起的貧困”;有的地方個體經濟主動性尚未發育出來,不能隨便拆散集體的架子,而是要在集體框架內逐步培育個體的經濟能力;有的地方一旦個體經濟的局面已形成,為適應市場上的商品競爭,應及時引導當地建立某種適合的合作關系,以提高生產的社會化水平。然而,這里說的正確原則,并非都成為現實。體制變動經過科學論證、試點并合理鋪開的情況實屬罕見,遠遠差于一個工程項目。常常聽到的是“下錯藥方”的經濟體制“改革”,正確的社會關系再生產建立不起來。
八十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是以發展商品市場經濟為方向的,發展商品生產為貧困地區群眾的脫貧致富開辟了現實之路。但是,如果缺少配套措施,深厚的貧困對這樣的生產關系推進會造成極大的困難。具體有:⑴,發展商品交換的困難。相當多貧困地區地處偏僻,經濟落后,交通不發達,集市很難繁榮。商業網點少,商品成交額少。由于居住分散,信息不靈,交通不便,產品難以實現其價值。在價格上,凡貧困鄉村所產的農產品,在本地的價格均比外面低幾成;外面的商品運到貧困鄉村,價格又貴幾成。農戶兩頭吃虧,窮上加窮。⑵,信用處于癱瘓。一些貧困地區過去還有信用事業,后來年復一年,貸款戶欠貸越來越嚴重,數額越來越大,拖欠貸款的農戶比例越來越大。信用社,銀行已難以開展工作。許多貸款的農戶,借錢發展生產后本來有些收入,一碰上婚喪嫁娶、治病、入學等,就又拖欠下來,有的拖欠10年至20年。這些情況積累下來,金融機構貸款能力越來越低,農戶申請貸款越來越難,信用的規模、作用越來越小。相反,農民生產上對借入資金的依賴越來越強。有的戶連購一只雞、一頭豬的本錢都沒有,脫貧的步子根本邁不開。
扶貧是政府行為,即使一般地方發展經濟,也需要有民間與政府的合作關系與配合關系。但在政府效能不高的貧困地區,行政工作松散,干部能力欠缺。尤其在地廣人稀,山高路阻的邊遠山區,政府及其職能機構離農民關系疏遠,社會經濟發展性不成合力。更多的縣鄉政府財力極為薄弱,無力履行正常的經濟職能。
十多年的扶貧工作,竟然產生了劫貧
機制。主要表現在:現有的扶貧政策壓不倒追求收入利潤的市場目標,扶貧政策遭沖擊,被淡化,常見的有:①扶貧資金發放給農戶,要償還,要擔保。貧困戶償還能力令人懷疑,更找不到擔保,又沒有資產抵押,無法取得扶貧貸款,發展生產的起碼條件不具備,看不到脫貧的前景。②扶貧工作中有平價供應種子、地膜、化肥的環節,但往往不及時到位,或無故轉為議價,甚至有的供應單位欺負農民文化水平低,將單子上的“公斤”按“市斤”供應,農民種糧成本不斷增大。③扶貧物資是國家按照計劃內的最低價格優惠分配給貧困地區的,政策性強,但提供物資的農資公司、石油公司對這些指標往往不認帳,仍按市場價格出售,扶貧物資供應成了空頭優惠。④在有意出臺扶貧政策的同時,縣鄉政府及有關機構感到太窮,收入太少,于是在收稅(農林特產稅、營業稅等)收費(工商管理費)這些方面,過去一切有利于貧困群眾的規定都被取消,得不到扶貧實惠的群眾只要進入市場,日子比過去還難過。
四、人口——勞動力再生產受阻
貧困地區這類再生產受阻發生在四方面。
1,無論在經濟上、觀念上、生活追求上,都難以形成節制生育的社會機制。貧困狀態下的農戶把勞動力的簡單增殖視為脫貧的出路。小孩出生后,生活條件難以保障他生長成人,家長只好采取多生育以增大保險系數的策略。經濟社會關系的不發達導致每個家庭都把人口增殖當成在社會上立足、互助以及生活樂趣的來源。
2,生活貧困直接奪走了當地群眾最起碼的勞動力再生產條件。一者,醫療衛生條件很差。從供給方面看,衛生院設備差,資金缺,藥品少,待遇低,治療困難;許許多多病人得不到應有的治療。從需求方面看,患病者就醫路途遠,山路難,許多人無錢治病,能拖就拖;并非不治之癥,僅由于缺錢而不醫、不醫好,造成死亡的情況屢見不鮮。棄醫求巫、拜神祭鬼的更為數不少。迫于貧困,群眾患病后重新請“魔公”驅鬼叫魂送菩薩。不少地方長期存在著嚴重的地方病,造成許多聾啞呆癡、矮小癱瘓的殘疾人。二者,教育狀況落后。從施教方面看,學校校舍差,設備差,師資少,待遇低。貧苦學生欠交學費嚴重,學校幾乎不能進行正常的活動。教師在生活上、工作上狀況極為艱苦。從就學方面看,教學環境太差。有的學生上學路途遙遠,難以堅持。大量學生家庭支付不起學費、書本費。
3,婦女在人口——勞動力再生產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后代素質的決定因素。她們的生育條件關系到小孩的身體健康狀況。她們又是孩子啟蒙教育的主要承擔者。許多貧困地區婦女正常的生育條件得不到保障;在超負荷的勞動重壓下喪失了許多生活權利與機會,成為貧困與陋傳統的犧牲者。她們在貧困人群中素質更低下,也就對幼兒成了蒙昧觀念的傳播者。
4,長期的經濟貧困嚴重壓抑了社會主體——人的發展進步,人在生理上、精神上的再生產都得不到發展。表現為:——文化素質差,勞動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文盲比重很大。分散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即使讀過幾年小學,但由于客觀環境造成見識太少,不懂漢語,交往面窄,文化素質還不如發達地區農村的文盲。——身體素質差,有的鄉鎮病殘、癡呆者占人口的比例令人吃驚,對社區造成極其沉重的負擔。其原因主要是后天的生活、醫療條件造成。或者幼兒時得病未及時治好,或者母親懷孕時勞累過度、生育時飲食、衛生不當而致殘。一般的貧困農民,即使身體還算健全,也由于長期辛勞,心理壓力沉重,營養不良,加上很少與外界接觸,沒有娛樂,造成面部表情呆滯,語言木訥,處事呆板,智力不高,思想遲鈍。有的從小生理心理發育不良,成年后呆傻,勞動能力十分低下。
五、精神再生產受阻
從思想觀念看,貧困地區許多人一生都是近距離交往,受不到外部世界各種文明信息的沖擊感染,不知世界進入什么時代。長年生活沒有變化,易養成人的惰性,缺少改變落后的壯志。本來有的地方還有土山,可發展多種種植經營,但嫌麻煩不愿干。據研究社會學的資料表明,許多到集市上的男女青年既不關心市場價格與商品行情,也不探聽經濟文化信息,他們場場趕集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尋找愛情。由于商品意識差,不要說開發經營,就是有現成的產品也不會及時轉化為價值,家里養的小牛,寧可變老,也不找機會賣掉變成貨幣。在有的民族風俗中,如嗜酒,老人過世砍牛,都加重了貧困。
落后的生活習俗一直延續,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云貴部分民族地區有“人無廁所豬無圈”的習俗,一方面斷絕了農家肥的來源,又使牲畜養不好,使農業生產水平極為落后(對比來看,發達地區農業在幾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已經懂得施用農家肥);一方面造成村里衛生惡劣,每入村寨,屎尿橫流,遇雨則有大面積污染,使水源不潔,這是發生疾病多的重要原因。這種陋俗,解放以來歷經四十幾年堅不改進,真不知這個漫長歲月中當地黨政教育部門為何能容忍至今。
迷信與宗教阻礙社會進步。經濟文化的落后使群眾處于蒙昧狀態,為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傳播提供了土壤。南方主要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以祭鬼為主,現實生活中用驅鬼、敬鬼、祭鬼來解決實際問題,就成了迷信。它使人們喪失真正解決問題的機會,堵塞了進行努力的途徑,還使人處于昏糊、麻醉的精神狀態中,遺害無窮。貧困地區的教育狀況,使后代得不到起碼的科學啟蒙。
六、貧困經濟分析后的啟示
以上分析啟發我們,貧困經濟的存在不僅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不僅是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須解決的問題,更是一個生態——經濟——社會三維系統的穩定發展問題。不治理消除貧困經濟,不但影響這一代貧困地區群眾的生活實現小康,而且還會影響社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從貧困經濟的成因也啟示我們,治理貧困經濟,既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也是一個在某種自然環境下社會總體變化的問題。即它是一種以發展經濟為前提,從貧困地區的“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協調發展與全面進步為內容,以貧困人口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根本變遷。因此,必須從五種再生產共同著手來努力,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貧困。
為此,我國實施反貧困工程的總體目標,可以從五種再生產來規劃:⑴,在自然再生產方面,搞好生態環境建設,有效維護與合理開發自然資源,逐步改變惡劣的自然條件,形成社會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⑵,經濟再生產方面,逐步發展商品生產,積累財力,增強當地群眾的市場經營能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培育合格的市場經濟主體。⑶,社會關系再生產方面,營造適應市場經濟的兩個經濟關系層次:一是政府與經濟主體(包括農戶、社區集體、企業)在經濟發展上的合理扶助、指導——配合、自主的關系,二是各種經濟當事人之間(包括農戶與集體、農戶與公司)分工、合作、交易的正常關系。⑷,人口——勞動力再生產方面,創造條件有效開展計劃生育工作,顯著改進醫療衛生與教育條件,提高當地的人口——勞動力素質。⑸,精神再生產,抓好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塑造有利于群眾身心健康的鄉鎮文化,扶起貧困戶發展向上的志氣,相信科學的態度,敢于競爭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