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當前,中國國民經濟得以迅猛發展,中國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也連續上了幾個大臺階,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和消費環境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城鄉居民用于吃、穿方面的開支占全部生活費支出的比例大幅下降,消費檔次大大提高。特別是十五大以來,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90年的18548億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33億元,年平均增長9.3%,人均GDP由1648元增加到7543元。人均GDP在2000年達到7081元,按當前匯率計算超過800美元,實現了中國第二步發展戰略,目前人均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表明中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濟在目前卻遇到了嚴重的問題,尤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發展的困難重重,大體有以下方面。一是中國經濟整體素質不高。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綜合國力還不夠強,科技水平明顯落后,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尚未擺脫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經濟質量和效益不高。二是人口總量龐大,人口素質較低。到21世紀中葉,中國人口總量高峰、就業人口高峰、老齡人口高峰將接踵而至,人口素質不高的狀況短期難以改變,嚴重制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是資源短缺,人均資源明顯不足。目前,中國人均0.1公頃,相當于世界水平的42%。中國多年水資源總量為28100億立方米,人均淡水量2257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7%。全國大部分城市特別是北方城市面臨著嚴重的資源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情況。中國是少林國家,現有森林面積1.59億公頃,約占世界森林面積4%;人均森林面積0.12公頃,人均蓄積量8.9立方米,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礦產資源種類不全,有的雖儲量不少,但品位低,開采難度大。在資源短缺的同時,資源破壞和浪費又非常突出,濫采、濫墾、濫伐屢禁不止,資源的產出率、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低、生產、流通和生活、消費方面浪費驚人,進一步加劇了資源不足的矛盾。四是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極為嚴重。部分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令人觸目驚心,部分大中城市污染形勢日益嚴峻。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急劇增加。全國大氣污染、排放總量多年處于較高水平,城市空氣污染普遍較重,酸雨面積已占全國面積的1/3。水土流失情況嚴重,全國流失面積已達3.6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38%,并且仍在繼續增加。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面積仍在快速擴散。7大水系污染嚴重。近岸海域水質惡化,赤潮頻繁發生。作為主要經濟水生生物的產卵場和索餌育肥場的近海和內陸域嚴重污染,水生生物親體繁殖力和幼存活力急劇下降,水生生物得不到補充。過度捕撈導致主要經濟魚種資源嚴懲衰退,經濟漁業品種日漸衰減,漁獲組成的營養級水平逐年下降。物科瀕危現狀十分嚴重。中國目前約有4600種高等植物和4600種野生動物已處于瀕危或臨界狀態,事實證明,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我們不能走人口增長失控、過度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發展道路,這樣的發展不僅不能持久,而且最終會給我們子孫后代帶來難以解決的問題。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中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當前中國經濟要想保持高度持續增長,必須審時度勢,立足現實,找準問題的突破口,努力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當前,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不發達的階段。在我們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社會生產力不發達、地區發展不平衡、社會發育層面差異大的國家里,必須歷經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才能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實現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問題之一。大量事實充分表明:黨和政府在制定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認真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切實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努力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一)保護環境,建設生態
目前,中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環境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對待。中國的環境令人擔憂。大家不會忘記,西北起沙暴,京城降泥雨,南海泛赤潮,環境警鐘頻頻向世人敲響。西南、華南、中南、華東酸雨連片,北方還有一塊二氧化硫區;淮河、遼河、海河、太湖、巢湖、滇池水體遭受污染;藍天難見,垃圾圍城,黑水穿堂,是不少都市的景觀;江、浙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是中國農村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一個范例和縮影,但是,環繞太湖的近千家企業的工業污水直接排放;廣大農村化肥、農藥的污染,養殖業的生物污染,以及星羅棋布的城鎮居民生活污水的污染,使美麗的太湖遭到嚴重污染;大量事實告誡我們:保護環境迫在眉睫。
(二)珍惜資源,節約資源
中國人口眾多,資源問題是未來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資源可分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兩類。水、土壤、森林、草原等,大體屬于可再生資源。74%的工業原料、85%以上的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地球上的資源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地球上眾多資源是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所以,珍惜資源,節約資源是全世界應該共同遵循的原則,中國更應當這樣。
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思路
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全面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也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必須提高認識,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的持續協調發展。實施持續發展戰略,實質就是要樹立新的發展觀,改變傳統發展思路和模式,經濟發展不能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而是要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性循環的協調統一。當前,實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前提下,努力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證,具體思路如下:
(一)要做到節約與開發并舉,合理利用資源
這就要求我們要節制對自然的索取,珍惜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自然界中的大多數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在利用資源時,必須考慮到有可能帶來的資源短缺問題,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近年來,中國的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北方出現了沙塵暴天氣,這與過度開發和資源浪費有很大關系,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就必須堅定不移的貫徹中國的“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做到積極植樹造林,禁止濫砍濫伐,培養節約意識,實現有限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努力尋求各種可再生資源等等。
(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推行清潔工業和生態農業
在過去的發展時期,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粗放式的,這就帶來了資金、資源的過度消耗和浪費,同時還帶來了十分重要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嚴重。因此,必須要將經濟增長方式有粗放式增長轉變為集約式增長,推行清潔工業和生態農業。清潔工業也是一種生態工業,它具有低污染的特征,這種生態型的工業生產能夠帶來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生態農業也是將傳統技術精華同現代科技成果結合起來的新興農業,它可以保護土地資源,提高生物產量,并且帶來生產上的低污染甚至無污染。
(三)大力發展農業,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全面建設小康進程中,必須研究農業的可持續問題,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一是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自然資源。二
是把現代科學成果與現代化農業技術結合起來,建立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性循環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三是加強林業資源保護,建設綠色文明,大力提高森林率。四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抓好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要突出區域特色,把培育主導產業與區域經濟開發結合起來,既能形成鮮明的區域經濟格局,也能從總體上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放眼國際市場,努力擴大內需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風云突變,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已成為各國之間經濟關系的重要方面。每個企業都把兼并、重組行為作為增強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同時,經濟全球化也為傳統產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每個企業面對新形勢,必須積極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上檔次和效益,力爭在國際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開創“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發展”的經濟發展新思路。努力激活民間投資需求。明確民間投資方向,政府應運用各種經濟政策等來加以引導,使這些“新鮮血液”源源不斷地注入到中國經濟的發展。消費需求作為經濟增長的持久性拉動力量,是經濟啟動后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我們應分析當前消費需求的結構與特點,理清思路,大力促進消費需求的擴大與升級,以確保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發展道路
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路,通過體制改革、科技進步和加強管理,建立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在整個經濟領域中大力推廣先進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開源與節流并重,預防與治理結合,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大力促進和逐步建立節地節水型生態農業體系、節能節才型工業生產體系及適度消費勤儉節約的生活消費體系,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
(六)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
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土、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國土資源,加強綜合治理,實現永續利用。重點推進水、土地、礦產資源的節約使用和合理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施海洋開發,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同時加強近岸海域水質保護。研究預防、控制和治理赤潮,抓好海洋環境綜合治理和管理。深化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推進國土資源市場體系建設,整頓礦業秩序,使之產權清晰、規則完善、調控有力、運行規范、依法維護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正確處理利用國外資源與維護中國資源安全的關系,積極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七)要以關停和淘汰、壓縮促進結構調整,以結構調整推動污染防治
鞏固和提高工業排放污染物達標成果,淘汰關停污染嚴重的落后生產能力;嚴重污染環境、達不到經濟規模的水泥、火電、化工、造紙和電解鋁,要堅決按期關停淘汰;要積極引導鄉鎮企業轉向大型工業企業生產低污染配套服務,并向城鎮適度集中,實行污染集中控制。
(八)繼續推進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
要把清潔生產作為提高工業生產環境質量的關鍵措施。污染的“末端管理”是被動的管理模式。而清潔生產則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