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技術轉移經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針對現有技術轉移動因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并規范了技術勢和能力勢的概念,并理順了能力勢與技術勢的關系,分析技術轉移過程中的能力勢和技術勢的形成原因,并以此解釋了國際間雙向技術轉移的動因。
關鍵詞:技術轉移技術勢能力勢
一問題的提出
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技術轉移的研究,現在的文獻基本上著眼于技術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研究的焦點是技術轉移的機理、模式、過程以及技術轉移對發展中國家的作用,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1〕,〔2〕)。但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存在著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單純以發達國家作為技術供應方的單向技術轉移為研究對象。這是不全面的,技術轉移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既有發達國家作為供應方,也有發展中國家作為技術的供應方,而對后者研究幾乎是一個空白。二是導致技術轉移的根本動因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有的學者提出技術轉移是知識訣竅的轉移和分配([3],p.197,[4]),如日本小林達也認為,從廣義上說,技術轉移是人類知識資源的再分配〔7〕;有的學者從能力轉移的角度研究技術轉移,認為能力轉移是深層次的技術轉移,能力轉移通過科學技術知識的轉移得以實現([3],p.198,[5,[6]);有的研究提出技術勢的概念,認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技術是由于技術勢的存在([10],p.68)。這些研究只簡單對技術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單向技術轉移的動因作解釋。這種解釋的不足在于把問題分析局限于一般性,忽視了特殊性。即對技術轉移中存在的技術流向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現象與動因被忽視了。如何合理分析上述兩個問題,對完善技術轉移理論和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二技術勢和能力勢的概念與關系規范
在解釋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產生技術轉移的原因時,許多研究文獻認為是由于技術勢差(簡稱技術勢)的存在。勢差的概念來自物理學,它認為世間所有物質或非物質的傳導、擴散總是由勢差引起的。而技術勢差即指人類在發展科學技術并將其應用于實踐過程中在同一時點、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單位之間存在的技術水平上的差異([10],p.68)。其實這種看法存在很大的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用技術勢來反映兩個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是不科學的,因為技術差距應該反映具體某一技術水平的差異,而不能反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轉移,是不全面的。另一方面,按照已提出的技術勢的概念,由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行業在科技經濟實力方面存在差距,技術勢差的存在具有絕對性,同時,由于勢差存在使得技術“總是從高勢能向低勢能方向轉移”([10],p.68),所以,技術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也具有絕對性。實際上,現有國際間的技術轉移并非單一地存在由發達國家和地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正向流,逆向流也存在。如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屬于技術轉移的接受方,而實際上,我國也有許多技術在向發達國家轉移,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顯然,用傳統的技術勢來解釋這一問題,存在明顯的不足。
為了克服上述兩個不足,可引入技術能力勢差的概念。技術能力勢差是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同一時點、同一領域、同一行業在技術能力上的差異,這里簡稱為能力勢差。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能力是指尋找可靠的可選擇技術,并決定最合適的引進技術的能力;對引進技術實現從投入到產出的轉換能力;改進技術以適應當地生產條件的能力;實現局部創新的能力;開發適應當地環境的工程化設備的能力;制定基礎研究計劃并進一步提高改進技術的能力([11],p.5)。構成一個國家和地區技術能力的四個基本要素是生產設備水平、人員能力、信息能力和組織能力([14],p.92)。國家技術能力實際上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知識和信息積累的能力,一個國家要有強的技術能力,必須建立在知識不斷積累和儲存的基礎上。通過對儲備知識的激活,把轉移的技術應用于生產,實現二次創新。而要對儲備知識和信息實現激活,必須要具有較強的外部技術基礎設施條件(TechnologicalInfrastructure)和良好的科技環境(TechnologicalEnvironment)。所以,從完整意義上說,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能力,既要考慮四要素的水平,同時要考慮技術基礎設施水平和科技環境([14],p.93)。
世界銀行認為評價一個國家的技術基礎設施水平,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是國家是否建立較完善的技術工程化系統;二是是否具有收集和獲取采用設備及功能、技術領先者的新發展趨勢等方面信息的情報部門;三是是否建立較為完善的技術分析系統;四是能源、交通、資金、熟練勞動力、原材料的供應狀況以及其他中間投入要素的完備狀況。而構成科技環境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鼓勵生產企業提高技術能力的激勵系統和懲罰系統;(2)專門性技術機構對促使技術信息流動、先進手段采用和對新技術理解這三方面的作用;(3)當市場失效時政府的干預([13],p.68)。在現有的實踐看,技術基礎設施水平是制約技術轉移的重要障礙([14],p.93)。
由國家技術能力四要素、技術基礎設施和科技環境兩個環節形成的能力勢決定了一般意義上的技術轉移是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即兩個國家和地區之間要產生技術轉移是以能力勢的存在為充分條件,因為只有能力勢的存在,才使得發展中國家有獲得先進技術的需要。但能力勢的存在并非技術轉移產生的必要條件,因為技術轉移的發生除了能力勢作用以外,還有一個強選擇性問題和技術需求問題。
能力勢可以用來解釋一般意義上的技術轉移是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流動的單向性問題,而要分析具體某一技術發生轉移的動因,還必須分析技術勢。技術勢的存在是由于同一時間、同一行業條件下,某一技術在技術水平上存在差距而導致的位勢差。由于處于低技術位勢的組織(其主體是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產品技術水平,進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組織技術能力的增長,希望從高技術位勢的組織獲取這一先進的技術,就使得技術轉移有出現的可能,所以,就具體某一技術的轉移而言,如果存在技術勢差,就有產生技術轉移的可能。但技術勢是否有導致技術轉移的必然性呢?現有研究對此提出兩種看法,一是處于低位勢技術的組織有獲取高位勢技術的需要,這需要來自技術發展、市場推動或政府行為;二是認為技術勢過大,反而會阻礙技術轉移的發生([8],p.142),外在原因在于勢差過大時,處于低位勢的國家和企業很難消化吸收高位勢的技術。而內在原因在于,一是低位勢國家或企業技術能力、知識存量的積累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實現技術轉移,對低位勢的國家或企業不能對轉移技術進行消化吸收;二是在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處于低位勢的國家或企業為了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只有不斷地引進高位勢組織的技術,其結果是低位勢組織陷入了“落后—引進—再落后—再引進”的怪圈,于是,悲觀主義者認為,發展中國家要通過技術引進來實現技術趕超是不可能的,因為技術接收方是不可能得到先進的技術的[3];三是低位勢組織為了擺脫這一怪圈,就必須對轉移技術在消化吸收基礎上進行變革,而這樣做必然地會打破組織原有的組織結構、知識結構,使原來有序的組織演變成無序狀態,Garud、Nayyar等認為一個組織的知識庫具有自身的內在發展過程和特殊性,如果組織結構作大的調整,會打破原有的知識結構([16],p.365),為了建立新的有序結構,組織就得經歷一個組織過程。該自組織過程延續時間長短取決于相互之間勢差的大小,當勢差很大時,對原有組織結構的破壞力就很大,其產生的負效應將會導致企業組織永遠趕不上他們的競爭對手和周圍的環境。于是,許多文獻提出發展中國家應向發達國家引進“合適技術”(ApproprialeTechnology)([8],p.92)。合適技術具有以下一個或幾個特征:低投資成本;單位產出的低資金投入;最終產品低成本;實現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組織結構簡化或對現有社會和文化環境的高適應性([8],p.92)。世界銀行認為合適技術有四大要素:目標的適應性、產品或服務的適應性、工藝適應性、環境和文化的適應性。由上述特征和要素形成的合適技術的最根本特征是高低位勢組織之間的技術勢差落在一定的閾值內。該閾值不能太小,過小就沒有轉移的必要;但也不能太大,過太就不能消化吸收。
綜上分析可看出,產生某一技術發生技術轉移的必要條件是該技術技術勢的存在,而充分條件為:(1)技術勢差在某一范圍之內,或(2)處于技術低位勢的組織有實際需求。進一步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某些技術領域內都有其技術優勢,而且產生具體某一技術轉移的充分條件也存在,這就決定了技術轉移的雙向性。
基于對技術勢和能力勢概念的規范,可以發現,用能力勢來解釋國家間技術轉移的單向性,以及用技術勢說明具體技術轉移的雙向性具有合理性。由于能力勢差的存在,決定了宏觀意義上的技術轉移必然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勢差的存在,當發達國家某一技術的技術勢高于發展中國家該技術的技術勢,這一技術就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同樣地,當發展中國家某一技術的技術勢高于發達國家該技術的技術勢時,這一技術就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即技術勢決定了具體技術轉移的雙向性。
概括地,技術勢、能力勢和技術轉移之間的關系可作如下分析:
·能力勢是一個整體概念,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國家(地區)技術能力上的差距,而技術勢差是一個個體概念,反映具體一個技術在水平上的差距;
·國家間的技術轉移是以能力勢差的存在為前提,由于不同國家在總體技術能力上的差距,總體來說,技術勢是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
·大量技術勢差的積累,構成能力勢差的存在;
·某一單個技術的轉移,以技術勢的存在為必要條件,以技術勢差在某一范圍之內,或處于技術低位勢的組織有實際需求為充分條件。
·即使是能力勢高的國家,仍然存在技術勢低的技術,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在每一個技術上都有優勢;
·由于技術勢和能力勢的共同作用,導致技術轉移是單向性和雙向性的統一。
三技術勢差和能力勢差產生原因
1.技術勢差產生原因
由于現有技術轉移的主體從國家轉向企業,企業成為轉移技術的主要載體([9],p.25),因此,在分析技術勢差時,可從企業的角度作研究。企業之間技術轉移是一個強選擇性的、以更準確的方向為終結的、連續積累的過程,企業通過自由地吸取一般的技術知識存量或“蓄水池”來實現成功的技術轉移([17],p.68)。這種知識存量或“蓄水池”的連續積累一方面表現在企業技術能力上,另一方面表現在企業創新的技術上。技術的轉移實際上是凝結在該技術中的知識存量差異的直觀體現。從企業技術能力看,企業作為一個創新組織或轉移技術的采用單元,具有一個知識庫和知識庫轉化為產品和生產工藝的創造力。在有限理性的現實中,企業之間技術能力的差別主要源于企業所擁有的知識庫儲量。從創新的技術看,企業技術能力之間的差異,外在地通過創新技術的水平表現出來[13]。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創新技術的水平是產生技術勢的內在原因的外在表現。具體反映在:
·技術軟件之間的差距。廣義的技術包括硬技術和軟技術兩部分,其中軟件技術主要體現在組織、管理、決策、信息等難以表達的無形技術,以及圖紙、說明書等可表達的無形技術兩部分。這種軟件技術上的差異是構成技術勢差的主體之一。處于技術高位勢的組織對技術的控制,主要就控制軟件技術;
·技術硬件之間的差距。硬件技術是整體技術中有形的部分,體現在研究開發出來的產品實體中。硬件技術的轉移比軟件技術的轉移要容易得多,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生產,往往就是這種單純硬件技術的轉移。硬件技術上的差異是構成技術勢的又一主體;
·技術操作能力的差距。就一項具體的技術,企業要采用它,同樣存在一個技術操作能力閾值的限制,從而導致技術勢差的出現。技術操作能力反映在企業生產技術的經驗積累上,學習曲線的存在是技術操作能力差距存在的表征。要實現成功的技術轉移,處于低技術位勢的組織在技術操作能力上應該突破這一閾值。一般地,技術操作能力可歸納為軟件技術范疇,但由于轉移形式上與一般的軟件技術不同,它只有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實現,故這里作為單獨的因素作分析。
2.能力勢差產生原因
國家間能力勢差存在,根本上源于國家間在人員水平、組織能力、信息能力和采用設備的先進性這四要素積累產生儲量上的差距。但儲量的大小并不必然地決定能力的大小,儲量是一個潛在概念,它要轉化為現實能力和國家競爭力,前提是儲量的流動和激活。因而,儲量的大小和激活程度是決定一個國家能力位勢高低的內在因素。進一步地,儲量激活不是一個自然過程,而要以較強的國家技術基礎設施條件和完善的科技環境為“催化劑”。
中國與其它發展中國家一樣,制藥技術轉移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們落后的技術基礎設施水平和科技環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基礎設施、科技支持環境之間的差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家之間的物質基礎差異;
·技術工程化系統完善程度的差距;
·國家科技情報信息系統完備程度的差距;
·國家技術分析系統完備程度的差距;
·國家之間能源、交通、資金、熟練勞動力、原材料供應狀況以及其他中間投入要素完備狀況的差異;
·勞動力成本、人員培訓條件方面的差距;以及國家為技術轉移實現的服務性機構完善程度之間的差距。
國家技術支持環境對技術轉移實現的服務性機構包括潛在、間接的支持環境和顯在、直接的支撐環境兩部分。潛在、間接的支撐環境有商業銀行、發展銀行、商業保險、出口保險、進出口控制機構、外匯控制機構、環保服務機構、稅務部門、人事勞資部門等;顯在、直接的支持環境有工程化設計服務機構、技術指導機構、檢驗測試實驗室、標準局、專利局、管理咨詢服務機構、科技信息中心、技術轉移中心、水電氣等基礎設施(TheTechnologicalALTASTeam,1987)。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能力勢差的彌合除強化人員、組織、信息和設備的積累外,技術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科技環境的優化是發展中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能力勢差的另一關鍵。
技術轉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國家或組織的技術能力([18],p.452;[19],p.764)。NawazSharif認為國家技術能力由設備能力、信息能力、人員能力和組織能力四要素組成([14],p.92),技術轉移要成功,技術供應方(處于高技術位勢)和技術需求方(處于低技術位勢)之間技術能力的差距不能高于某一閾值,若超過該閾值,處于低位勢國家或組織必然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強化自身四要素的積累與激活,直到能力勢差縮小到該閾值。這一閾值的產生來自于國家技術能力四要素積累水平差距,其實質是知識積累產生的知識存最的差距和存量激活能力的差距。
國家知識存量積累是四要素各自長期積累的過程,其中關鍵是人員能力的積累。以個人為載體的知識和能力是企業技術積累的微觀基礎,調查表明技術創新高度依賴于個人的技術積累,對于小企業尤其如此([20],p.3)。影響個人技術積累的因素一是個人的文化背景和所受教育程度;二是積累的環境,個人能力的激發有賴于所在環境的條件,如個人所能支配的工具、環境規制、激勵機制等。組織能力的積累程度是導致國家能力勢差的另一要素。具體來說,組織能力勢差產生于個人技術積累,尤其是關鍵人物的技術積累、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優化和組織技術積累內部結構的協調。合理的組織結構必須有助于提高組織學習的效率,實現個人技術積累向組織能力積累的有機整合,進而形成并遵守統一的價值觀念,達成高效的內部信息網絡;組織技術積累內部結構的協調是高水平、系統化技術積累形成的前提。相對而言,采用設備是有形的能力載體,由于設備流動性較好,先進設備能在國際市場上較容易地被其它國家引進、效仿而獲得,因此,設備能力提高較組織能力、個人能力積累為易。
作為能力本質的知識是附著在四要素之中的,具有潛在性、緘默性([16],p.370)和粘著性等特點。一個國家或組織還必須具有知識顯在化、物質化的能力,這一過程的實現,有助于知識激活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我們把這一能力稱為激活能力。由于能力是粘著在組織、人員、信息和采用設備等載體上的,要對作為能力本質的知識激活,必須在組織內對人員、設備和信息進行有機整合,并以技術基礎結構和科技環境為支撐條件,通過技術創新,對能力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激活,最終通過產品外在地反映出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能力勢差產生的關鍵原因之一在于發展中國家對知識激活的能力不足。為彌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能力勢差,發展中國家應該加強對能力四要素的投入,強化技術創新機制,通過技術創新激活國家技術能力。
四結語
基于單一技術之間的技術勢差和國家之間的能力勢差理論,來分析國際間技術轉移的單向流動和雙向流動并存局面,反映了國際間技術轉移的現實性。由于某一技術在不同國家間技術位勢存在“落差”為彌合這一“落差”,處于低技術位勢的組織就希望通過技術引進來實現,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不同技術領域內各有優勢,就導致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具體技術的同時,發展中國家也向發達國家轉移其它有優勢的具體技術。但從整體范圍看,發達國家的技術積累、知識積累和技術基礎設施、科技環境較發展中國家有明顯優勢,導致發達國家的能力位勢遠高于發展中國家,兩者間出現能力勢差,為此,處于低能力位勢的發展中國家就希望借助于技術轉移實現勢差彌合。所以,能力勢差的存在,導致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技術的絕對性。
盡管技術勢差的存在是具體技術轉移的必要條件,以及能力勢差的存在是導致總體意義上的技術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前提,但真正實現成功的技術轉移,還必須考慮技術勢差和能力勢差的合適閾值或技術的市場需要。這一閾值的確定以國家或組織所擁有的消化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為標準。如果處于低位勢的國家或組織在一定時間范圍內不具足夠的能力實現對轉移技術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該技術轉移不但不能實現勢差彌合的初衷,反而會使處于低位勢的國家或組織陷入“落后、引進、再落后、再引進”的怪圈而進一步拉大位勢間落差。
參考文獻
[1]J.Baranson,TechnoogicalTransfer:petitivenessandEmployment,in:U.S.DepartmentofLabour,TheimpactofInternationalTradeandInvestmentonEmployment,WashingtonD.C.,1978.
[2][日]齋藤優:技術轉移的理論與政策,科學學譯叢,北京,1988年3月。
[3]MichaclA.CusumanoandDctclinElcnkov,Linkingintcrnationaltcchnologytransfcrwithstrategyandmanagement:aLiteraturecommentary,ResearchPolicy23(1994)pp.195—215.
[4]范保群,張鋼,許慶瑞:國內外技術轉移研究的現狀與前瞻,科學管理研究,1996年2月,第14卷,第1期,p.1—6。
[5]T.AgmonandM.vonGlinow(Edotors),TechnologyTransferinInternationalBusiness(OxfordUniversityPress,Oxford,1991)
[6]T.AgmonandM.vonGlinow,TheEnvironmentofTechnolo-gyTransfer,in:T.AgmonandMovonGlinow(Editors),TechnologyTransferinInternationalBusiness(OxfordUniversityPress,O-xford,1991).
[7][日]小林達也:技術轉移——從歷史上考察美國和日本,東京文真堂,1981年。
[8]PeterB.Heller,TechnologyTransferandHumanValues:Concepts,Applications,Cases,UniversityPressofAmerican,Inc.,1985.
[9]Whateveryengineershouldknowabout:TechnologicalTransferandInnovation,LouisN.Mogavero&RobeitS.Shane,Ma-rcelDekker,Inc,1982.
[10]陳國宏,王嚇忠:技術創新、技術擴散與技術進步關系學新論,科學學研究,1995年2月,第13卷,第4期,p.68—73。
[11]M.Fransman,TcchnologicalCapabilityintheThirdWor-ld,(Eds.M.FransmanandK.King),TechnologicalCapabilityintheThirdWorld,Macmillan,London,1984.
[12]WorldBank,ManagingTechnologicalDevelopment,WorldBankStaffWorkingPapers,No.717,WorldBank,WashingtonD.C.,1985.
[13]CarlJ.Dahlman,BruceRoss-Larson,andLarryE.Westphal,ManagingTechnologicalDevelopment-LessonsfromtheNewlyindustrializingCountries,WorldBankStaffWorkingPapers,No.717,TheWorldBankWashington,D.C,U.S.A.
[14]NawazSharif,ProjectEvaluationFrameworkforIndustrialTechnologyCapabilityEnhanccmcnt,TcchnologyAnalysis&StratcgicManagcmcnt,Vol.6,1994,pp.92—93.
[15]魏江,許慶瑞:企業技術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的相關性與協調性研究,科研管理,1996年第1期,p.28—35。
[16]RaghuGarudandPraveenR.Nayyar,TransformativeCapability:ContinualStructuringbyintertemporaltechnologytransfer,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l.15,365—395(1994).
[17]吳剛:技術創新擴散速度及其模型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5年12月。
[18]H.Pack,ScienceandTechnologyforDevelopmentintheAsianRegion:TheRoleoftheBank(Manila,AsianDevelopmentBank),1991.
[19]C.Dahlman&L.E.Westphal,ManagingtechnologicalDevelopmentLessonsfromNewlyIndustrializedCountries,WorldDevelopment,15,1987,pp.759—775.
[20]JiajiFu,PcigongShi,ExploringtheFounda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ewApproachofChineseFirm''''sTechnologicalInnovationfromTechnologicalAccumulationDimension,Hongkong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