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房地產國民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論證了房地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分析影響房地產業的外部因素的基礎上,對房地產業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房地產;國民經濟;關系
一、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房地產投資有效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近年來,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長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顯現。以江蘇為例,江蘇省2002年完成房地產開發的投資額達702.35億元。1991年~2002年,江蘇房地產投資以年均39.87%的速度增長,明顯快于全國年均21.04%的固定資產投資額以及本省年均19.75%的GDP增長速度。江蘇房地產業對全省經濟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2.房地產業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據世界銀行資料,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發展中國家的房地產投資對相關產業的乘數效應約為2倍,并對以房地產為主導產品群的房地產業鏈下游和上游50多個物質生產部門產生感應或影響。
3.房地產對GDP的貢獻。以江蘇為例,1991年房地產業對于GDP的直接貢獻率為6.34%,1991年以來,房地產業對江蘇GDP的直接貢獻正在逐年加大,至2002年其貢獻率已超過10%。因此,房地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4.房地產業對居民居住條件改善的貢獻。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房地產業的發展,居民的居住條件有了較快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從1985年的5.60平方米增加到2002年的10.87平方米,增加了5平方米,年均增長4.36%。計算1991年~2002年房地產投資與人均居住面積之間的相關系數高達0.9363,說明房地產投資或房地產業的發展與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5.房地產業對社會財富的貢獻。房地產業是國民財富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構成整個社會財富的重要內容,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穩定而長遠的影響。房地產業一般會先于國民經濟發展而發展,并帶動關聯產業群的快速發展。因此,房地產業的發展會促進或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
目前我國城市建設用地約1.34萬平方公里,加上建制鎮,城鎮存量土地已達2.5萬平方公里,如果以每平方公里5億元資產計算則約有12.5萬億元,如果再加上幾十億平方米的房屋資產,房地產業是我國國民財富的主要構成部分。
6.房地產業能夠為城市積累資金,改善城市的投資環境。城市是經濟社會在空間上聚集的地區,在城市有限的土地上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城市土地的開發和再開發,城市的各種公共建筑物和構筑物,城市巨大的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是城市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投入都應當通過利潤、稅金、地租等經濟杠桿收回投資,有些還可以取得一定的利潤,然后再投入城市的基礎設施和社會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城市投資環境,把城市建設管理納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7.發展房地產業可以吸引外資、促進對外開放。中國巨大的房地產市場、不斷改善的投資環境和較為豐厚的投資回報,使房地產業成為外商競相投資的重要領域。以江蘇為例,2003年1~10月份外商投資房地產共計1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7.86%。目前,中國的房地產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數量逐年增多,利用外資金額逐年加大。
二、影響房地產業發展相關因素的分析
1.政府政策。房地產業是一個受政府政策影響,對政策敏感性極大的產業。由于政府嚴格控制著房地產一級市場中最重要的資源——土地。使得它對整個房地產市場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它決定了市場供求關系平衡位置,決定了價格走向。作為在政府宏觀調控下的房地產業的發展與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緊密相關,政策是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從上述國民經濟與房地產的關聯度可以看出,只有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才能加速國民經濟的發展。
2.市場規模。市場規模即市場需求量,市場需求量的大小是房地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
房地產主要包括住宅、商業用房、辦公用房、工業廠房等。其中住宅、商業用房、辦公用房占其總量的97%以上。特別是住宅占整個房地產市場需求量的70%以上,因此居住人口越多,對市場需求就越大。同時市場越繁榮,流動人口越多,對商業用房需求就越大。商業用房占整個房地產市場需求量的20%以上。因此國民經濟越繁榮,房地產市場規模就越大。
3.市場范圍與開放度。市場范圍與市場規模是密切相關的。市場范圍大,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大;反之,市場范圍小,市場規模也會隨之縮小。市場范圍,即房地產企業開發商品房的銷售范圍,它是一個市場空間概念。由于房地產所特有的地域性強,使用其開發建設的商品房一般不會超出以地級市、縣級市銷售的范疇。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產開發隨該城市地域的擴張,城市化的進程隨市場范圍擴大而加快。
同時,由于各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產市場范圍不盡相同。對外開放程度越高,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強,人口流動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強,市場范圍就越大。
三、制約房地產業發展的因素分析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目前的經濟發展正在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這為房地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但現實中,仍有一些因素制約房地產業的更快發展,這些因素包括:
1.城市化率偏低。2002年,我國城市化率僅為37.8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但與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明顯偏低,較低的城市化水平嚴重制約了對房地產的需求規模。
2.房價相對偏高。世界銀行研究結果表明,住宅價格與一般家庭年收入之比(即房價之比)在3:1至6:1之間時,居民方有支付能力,若高于收入的6倍,住宅則難以形成消費熱點。雖然從全國而言,房價收入已從1991年的7.32:1縮小到1998年的5.66:1,但不少城市的房價收入比仍然偏高,使許多居民難以承受。近日對江蘇各市的房價收入比進行的調查表明,南京的房價收入比高達6.7:1,蘇州房價收入比6.03:1,已超過警戒線,無錫房價收入比已接近警戒線,較高的房價使許多居民只能望樓興嘆,潛在需求無法變成有效需求。
3.房地產市場稅費政策不盡完善。目前全國的房地產市場稅費政策不盡完善,房地產開發建設中的稅費收取有重復之嫌。房地產開發包括土地成本、建設成本、配套建設費。其中土地成本中已經包含契稅,配套建設費中已經包括各種配套建設費用,但是營業費的收繳是上述各項費用的總和,這種費上加稅,稅上加稅的稅費政策必然使得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制約了房地產業的發展。同時租賃市場灰色交易嚴重。隨著商業、餐飲、娛樂、商務、居住等不斷擴大,房地產租賃活動異常活躍,但由于目前房地產租賃市場的稅費負擔過重,使大量房地產租賃活動以灰色交易方式存在。以南京市為例,房地產租賃市場的稅費占租金收入的22.5%左右(17%房產租賃稅5.55%營業稅),這在客觀上制約了房地產租賃市場的發育。
4.經濟實用房建設不足,拆遷矛盾日益增大。近幾年來,安居工程的實施對加速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實施中卻明顯“變味”。由于安居工程不僅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而且需要無償投入土地資源。各地政府為提高經營城市的能力,對經濟適用房采取壓縮甚至停止建設。同時由于近兩年住宅價格上漲過快,加上我國宏觀經濟調整步伐,許多職工退二進三,下崗職工增加,造成拆遷安置戶無法利用拆遷款購買所需房屋,給國民經濟、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
四、房地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1.加快城市化建設的進程。我國城鎮規模普遍較小,農村城市化水平低,吸吶與擴張能力弱,嚴重滯后于工業化水平。一般認為,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70%以上,城市化進程才會穩定下來,而我國這一比重才37.8%左右,因此,城市化的潛力很大。在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要求進行城市化建設。
2.調整稅費政策降低房價。房價與土地開發成本、房屋建筑成本以及房地產租賃價格有關。目前,房價偏高是與各種稅費分不開的,因此,政府應在繼續削減房地產有關稅費的基礎上為房地產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3.進一步加快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步伐。目前,由于各城市體制改革的深入,企業改制成為趨勢,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住房分配貨幣化補貼到位情況較好。但是少數城市改制企業還不夠理想,影響了個人購房的全面啟動。因此,應強化落實住房分配貨幣化的政策措施,特別要落實企業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措施,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
4.完善房地產金融體系。一是完善住房金融制度,具體包括:(1)規范公積金運作,住房公積金信貸、結算等具體業務可委托商業銀行辦理,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轉變為具有融資和貸款職能的政策性非銀行金融機構;(2)構建住宅儲蓄機制;(3)建立股份制、政策性、專業化的住房金融機構,促進公積金的保值增值。二是建立房地產共同基金。房地產共同基金的建立,有助于解決房地產開發資金的短缺,穩定房地產投資規模,解決房地產開發企業股份制改造中的規模問題和資金問題。三是促進房地產企業上市籌資。房地產企業的上市有利于房地產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也有利于企業無形資產及信譽度的提高,能為企業籌資及實現規模經營打下良好的基礎。
5.大力發展經濟適用房。政府在住房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應在大幅降低經濟適用房價格的基礎上,將經濟適用房賣給真正需要補助的低收入者,對一些連經濟適用房也買不起的無房者,政府應提供額外補助。
參考文獻:
1.胡榮華,韓健,張曉鋒.江蘇省房地產業發展趨勢研究,2001年4月.
2.韓立巖.產業帶動程度的判定方法.管理世界,1999,(5).
3.馬恩國.房地產經濟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