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域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通過縣域經濟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個物質前提。本文重新定位了縣域經濟的內涵,通過對縣域經濟作用的分析,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思路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縣域經濟;社會主義新農村;“三農”問題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一五”期間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個總目標、總要求。具體說來,包括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深化農村改革等有關內容。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通過縣域經濟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個物質前提。
首先必須準確把握縣域經濟的定位。什么是縣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城市經濟還是農村經濟?現在所說的縣域經濟是介于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之間的一種區域經濟,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連接點。在宏觀上應該說是農村經濟的組成部分。但是不是農村經濟本身,更不是行政層次上的縣及縣以下經濟。
目前,理論界對縣域經濟的概念和定位存在某種誤區。有資料顯示,2003年,全國的縣域經濟GDP占全國GDP的55.2%,市轄區GDP占全國GDP的44.9%。之所以出現這么一個數字,50%以上是縣域經濟,這里面顯然是把縣域經濟等同于縣及縣以下經濟了。如果把包括農業在內的全部的農村經濟都納入到縣域經濟的范疇,這不是我們所講的要發展縣域經濟這個概念的本來含義。縣域經濟不能等同于縣及縣以下經濟。從范疇上講,至少不能把農村經濟中的農業這一塊或者是第一產業這塊包括在內。這樣講縣域經濟的份額就不是前面講的50%以上了。最多也就是40%左右。再把農村分散的第二、三產業剔除的話,縣域經濟也就只有30%左右。從這個意義上講,縣域經濟的份額就比較低了。
通常有一個概念,就是把縣域經濟說成是縣一級行政區域范圍內的各類經濟的總和。筆者認為縣域經濟是指縣級行政區內,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以面向三農,服務三農為直接目的的一種區域經濟。按照這個理解,那么縣域經濟應該是什么呢?簡單來說,縣域經濟就是面向三農、服務三農的經濟。城鄉結合部的經濟,是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城鎮經濟。
在統籌城鄉發展的新階段,縣域經濟要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這樣一個方針,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重要支點和載體。發展縣域經濟能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物質基礎,也理所當然的會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途徑。
具體的說,發展縣域經濟有這么幾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發展縣域經濟是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保證。農業及農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也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農業發展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健全了,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以及農業的基礎地位才更加鞏固。也只有縣域經濟發展起來了,帶動了農村的商業、生活服務業的發展,才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第二,縣域經濟是小城鎮發展的重要基礎。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是“十一五”時期我國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方針。小城鎮建設要突出重點,講究實效。因此小城鎮的發展必須以縣域經濟的發展為前提。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也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才能促進產業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鎮發展才有經濟基礎。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的廣大農村正是借助于鄉鎮企業的發展推動了城鎮化步伐。
第三,縣域經濟是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如何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是我們必須長時間內要面對的突出問題。縣域經濟的發展將能夠在這方面發揮作用。縣城和小城鎮將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目的地。縣域經濟發展了,就能夠為當地的富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讓城鎮成為務工經商的農民新的就業平臺。加快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可以避免農村人口過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中城市就業壓力和社會管理的壓力。
第四,縣域經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國農村人多地少,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產業轉移,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1990年以來,農民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從75.6%,降為2004年的59%。來自務工的工資性收入已經上升到了34%,從新增的收入來看,50%以上是來自務工收入。務工收入越來越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主渠道。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要增加收入必須轉移到城鎮或者是非農產業。那么縣域經濟的發展,將有效推動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就業門路和就業機會,將成為農村增收的重要途徑。
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注意搞好五個結合。
第一,要把發展縣域經濟同發展特色經濟結合起來。在一定意義上,縣域經濟就是特色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圍繞地方,堅持資源開發與市場需求的統一,找準地方特色和市場對接的著力點,突出重點,依靠特色,培育產業鏈條,使資源特色經濟產業化,實現以特色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整體發展。
第二,要把發展縣域經濟同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結合起來。龍頭企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要加快培育龍頭骨干,發揮其連接農戶、開拓市場、推廣科技、開發深加工產品、加強服務的積極作用。完善公司加基地加農戶,公司加協會加農戶,服務站加協會加農戶等多種產業化機制,逐步把龍頭企業培育成為和農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企業,以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第三,要把發展縣域經濟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提升城鎮綜合服務功能,促進農村人口和鄉鎮企業向小城鎮轉移。
第四,要把發展縣域經濟同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結合起來。轉移農村的富余勞動力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縣域經濟發展了,縣一級中心有望成為勞動力轉移的主要目的地。縣域經濟發展能夠提供一條將發展經濟和提供就業結合起來的發展之路。所以要充分發揮縣域經濟對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重要作用。據有關估算,“十一五”期間,還有幾千萬農村勞動力要轉移,這將給城鎮就業帶來很大的壓力。如果縣域經濟發展,將會為農民就業創造機會,就能夠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第五,要把發展縣域經濟同促進農民增收結合起來。增加農民收入應該說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根本目的。縣域經濟是要富民強縣。富民就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強縣就是使縣的財力增加。這兩個方面是要統一的。農民收入增加了,縣里的財力也就能增加。從“三農”來看農民增收是中心。所以在發展縣域經濟的時候要看到這個根本目的。發展縣域經濟還是要把農民增收,解決三農問題作為根本目的。所以縣域經濟發展要落到實處就要落在農村增收上。縣域經濟發展如何就要看當地農民是否增收。有了這個衡量標準就可以在一些項目的選擇上和一些產業的開發上有所遵循。所以從解決三農問題出發,應該把農民增收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和首要目的。只有農民收入增加了,當地的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當地的縣域經濟才能夠發展壯大。所以發展縣域經濟應該是緊緊圍繞農民增收來展開。
從國家宏觀上來講要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農村經濟的問題,同樣也是宏觀經濟的問題。解決了縣域經濟問題,也就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重要基礎。
首先,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對作為農林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縣域經濟制訂相應的特殊政策。要本著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在財政、稅收、金融、信貸、投資等一系列政策上,支持縣域經濟,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在財政政策方面,要根據新的要求,對縣域經濟發展實行更加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是適當調整現行的財政體制。“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完善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理順省以下的財政管理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行省級直接到縣的財政體制。根據這個精神,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應適當調整市縣財政收入分配體制,促進財力分配向縣鄉傾斜,給縣級政府更多的調節余地。
其次,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支持。是否可以考慮研究對縣域新辦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以解決企業初期發展的困難。縣域經濟發展確實很難,當地的條件各方面都有限,那么政府在稅收政策方面如果能夠給予適當的不同于城市企業的一些政策,能夠吸引一些資金向縣域經濟轉移。
第三,在金融信貸方面還是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大對縣域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要健全融資擔保機制。要探索建立健全縣域企業融資擔保機構。解決縣域經濟的中小企業擔保難問題。要深化信用社政策。要真正把農村信用社辦成面向“三農”,服務“三農”的農村金融機構。
第四,投資政策。一是要積極調整投資結構,加大對縣及縣以下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在公共設施的建設投資上也要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支持。這樣既能夠改善縣域的區位條件和發展環境,也能夠直接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小凱.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3]張可云.區域經濟政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4]楊小凱,黃有光,等.專業化與經濟組織[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5]張敦富.區域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