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域特色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可持續發展理念越來越為人們重視的今天,甘肅省經濟發展的模式必須符合這一前提要求。文章通過對甘肅發展特色經濟制約因素的認識和分析,可以了解發展特色經濟的實質就是根據自身的優勢與劣勢,科學開發和利用優勢資源,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甘肅;區域特色經濟;制約因素;措施
一、甘肅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的資源稟賦
(一)資源優勢
甘肅以古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而得名,位于祖國中心。全省設五個省轄市,七個地區以及甘南、臨夏、兩個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漢、回、藏、東鄉、裕固、保安、蒙古、哈薩克、土、撒拉、滿等民族,人口近2634萬人。
甘肅地處黃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為隴南山地、黃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帶、祁連山地六大區域。主要山脈大多分布在省境邊緣,大多數河流都以這些山脈形成各自分流的源頭。礦藏主要有石油、煤、鐵、鉻、銅、鎢、磷、石膏、池鹽、芒硝等。森林資源多集中在山區,主要有隴南白龍江林區的青岡、樺木、云杉、冷杉等用材林樹種,木材蓄積量近l.5億立方米。
甘肅省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土地面積居全國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時,甘肅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積遼闊,可開發潛力較大;甘肅境內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資源潛力巨大,發展水電建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甘肅是全國藥材主要產區之一,中藥材品種多、質量好,綜合開發潛力大;甘肅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具有風格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旅游市場廣闊;甘肅省境跨度大,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農業環境獨特,發展特色農業具有獨特的優勢;甘肅工業綜合實力居全國第23位,有較為良好雄厚的國有工業企業基礎。石油鉆采、煉化設備、數控機床、電機電器、真空設備、風動工具、軍工電子設備等產業相對優勢突出,具有很大的改革和盤活潛力;省內勞動力的年齡結構年輕,是勞動力資源的一大優勢,勞動力價格低廉。商業流通自建設蘭州商貿中心以來,市場建設步伐大大加快,多層次、多種經營形式并存的市場網絡逐步形成,商品流通總量不斷增加,市場交易更加活躍,對周邊省份的吸引輻射作用日益增強,商品流通樞紐初具規模,發展前景良好。
(二)資源劣勢
甘肅生態環境較為惡劣,特別是水資源嚴重匱乏,傳統農業發展相對緩慢;雖然有良好的工業基礎,但產業經濟結構不盡合理,企業發展過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現狀仍未得到徹底的改變;從業人口文化程度低下,投資環境不佳,經濟基礎薄弱,老、少、邊、困區域范圍大;由于受自然條件、區域位置、基礎設施、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以及人文背景等各種條件的制約和影響,甘肅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中位次不斷后移,而這種狀況在西部大開發中,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二、甘肅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的制約因素
(一)資源制約
1、土地資源未能合理利用,基礎設施差。甘肅耕地資源是全國的五分之一,人均比全國略高,但合理利用程度不高。縣域范圍的基礎設施還很薄弱,制約了地域優勢的發揮。
2、勞動力素質、勞動力產業分布與文化結構不對稱。勞動生產率的低下,勢必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目前甘肅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特別是貧困地區勞動力素質仍以小學、初中文化為主。從勞動力產業間的分布看,一、二、三產業勞動力呈正三角形分布,小學、初、高中以上文化結構呈倒三角形分布。
3、技術、人才、信息等成為稀缺資源。甘肅縣域經濟發展中的農業的耕作技術、綜合生產技術以及非農就業、自主創業的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供給缺失。在人才方面,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斷流向南方等大型發達城市。特別是在市場信息、就業信息、技術信息等方面,也存在流通不暢,更是出于劣勢地位。
4、特色資源商品化程度低。甘肅少數民族眾多,分布廣闊,地區差異顯著,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習俗和人文特點等條件。蘊藏著許多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生產技術等資源,并且地下礦產種類繁多。但目前突出的問題是,各地對特色資源的潛力沒有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不夠。大多數產業規模小,商品量少,加工水平低,包裝工藝差,缺乏必要的宣傳和推廣,致使許多資源處于閑置、浪費、流失之中。
(二)制度制約
1、戶籍制度。戶籍管理制度是我國改革過程中迄今為止變化最小、最為緩慢的社會經濟制度。我國目前的城市戶籍管理制度是農村流動勞動力所面臨的勞動就業、技能培訓、義務教育、社會保障方面的差別與歧視的制度基礎,這一制度大大限制了城市資源與農村資源之間的流動,將農村勞動力排除在提職、培訓等管理體系之外。
2、城市就業制度。企業用人制度長期以來重學歷、資歷、證書而輕能力、業績的現象始終存在。加之城市人口不愿學習一線生產技術,而大量來自農村的勞動力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參加正規教育,被拒之門外,導致了生產技術工人的嚴重短缺。
3、教育培訓制度。甘肅城鎮勞動人口規模龐大、而科技教育和培訓資源嚴重短缺。教育結構不合理,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發展不均衡。企業培訓投入激勵不足,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缺位,職業資格認證體系缺乏公信力致使勞動力市場信息失靈和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造成對農村勞動力就業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培訓嚴重不足。
4、企業產權制度。目前,甘肅有相當部分的鄉鎮企業仍屬集體所有,對鄉、村各級政府有著較強的依附關系。鄉鎮政府干預企業經營管理的現象普遍存在。鄉鎮集體企業產權模糊,部分農民聯戶(合作)辦企業和股份合作企業的地位和經濟性質不明;一些地方平調鄉鎮企業財產,改變企業所有制性質和隸屬關系的現象時有發生。用人機制上憑關系直接指派現象嚴重,分配制度上仍沿用老制度,內部管理不民主,缺乏強有力的監督約束機制。這些體制方面的缺陷使甘肅鄉鎮企業總體經濟效益低下。
5、財政制度。總體上看,財政制度體現為殺富濟貧。收入較好的縣區自主權不夠,上繳比例太大,用于補貼貧困縣區,這樣就無法調動縣區追求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各個縣區財政增長點不合理,一味強調經濟增長,不注重來源性的培養。
6、金融制度。缺少民營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主要是農村信用社。這樣造成了對縣域經濟發展支持力度不夠。加上金融政策和操作中對民營企業的歧視與偏見,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籌資能力。
(三)政府行政能力制約
甘肅在對外開放方面相當落后,在全國處于劣勢。由于思想開放程度不高,對政府職能定位的老觀點還不能徹底轉變,政府職能與權力運作模式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很多時候還延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老觀念和方法。在許多行業領域由于壟斷,公共資源、公共權力演變為部門權力、部門資源。這些行業領域的政府主管部門,其權力運作往往不符合市場規則的要求。
(四)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制約
甘肅60%以上的鄉鎮企業集中于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以及餐飲與住宿業。鄉鎮工業企業主要以采掘業、建材加工、原材料加工和簡單食品加工為主,技術層次低,產業鏈條短,產品檔次低趨同性強,致使鄉鎮企業市場競爭力較弱,經濟效益低下。那些從事地區特色產品生產的企業,大部分處在手工作坊式的加工模式之下,擴大生產規模缺乏資金,銷售產品缺乏宣傳和渠道,參與市場競爭缺乏平臺。
三、甘肅發展區域特色經濟戰略措施
(一)發展特色經濟要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相結合
甘肅發展特色經濟應與發達地區一樣走產業升級之路,在發展的過程中適時地對原有的特色產業和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和升級。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制定合理的發展目標,要從競爭力相對較弱的現實出發。要選擇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要對原有特色產業進行高起點的革新改造。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注意培養特色經濟的上下鏈相關產業使其在區域上相對集中,在發展特色經濟主導產業的同時加強對關聯產業的扶持和幫助。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對于第三產業中的那些市場潛力大、附加值高的交通運輸、房地產、證券交易、物業管理、旅游和服務業等在一定時期內向這些行業傾斜。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使其在財源建設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積極調整和制定當前的制度和規則,為特色經濟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1、制定合理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明確界定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合理的產權制度不僅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相協調。自然資源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堅持自然資源的有償開發利用原則,實行低消耗、高產出的集約化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2、明確企業產權制度。通過理順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確立企業創新者和創新成果的直接關系,提高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為特色產業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政府通過設立各種正視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保護創新主體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可以進行基礎設施和基礎研究的投資,降低企業技術創新的壁壘。同時通過政策、制度、機制的設立可以盡可能快的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成果,發揮功效。
3、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與甘肅經濟相適應的新型投融資體制,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和融資渠道多樣化。在硬環境建設上,加快基礎設施和產業園區建設,以工業園和專業市場建設為主要載體和平臺吸引各類資本有效投入;在環境建設上,大力降低特色產業創業門檻,降低創業成本,提高服務效率,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創建公平、公正、規范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建立投資服務體系,為投資者提供有關投資政策法規和信息咨詢服務,加強產業引導,避免盲目投資、重復建設。
4、加快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加強鐵路、機場建設,強化郵電、通信和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這對促進省內經濟一體化與專業分工具有重要作用。
5、重視培育和引導特色經濟市場的發展。特色經濟首先是市場經濟,是以需求約束為特征的,要從市場需求的千差萬別中選擇具備發展優勢的特色市場。由于特色經濟的產品大多是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方式,市場容量有限,市場需求變化快,因此在培育特色市場時,重點要放在如何發現有特殊需求的市場。從現實出發,首先要重視和培育的是本土市場,通過資源整合,組建集團,形成特色產品品牌。隨著本土市場的不斷完善和飽和,自身產業的不斷壯大,再把眼光投入到國內、國際市場上。
(三)增加教育投入,加強人才的培養、引進和開發
通過加快農村教育的發展提高勞動力人口素質。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的投入,搞好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利用政策和待遇,留住農村優秀教師,通過“支教”活動,向農村學校增派師資,緩解師資短缺的壓力。加快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為特色經濟發展培養掌握現代化技術和懂得管理經營的新型農民。
加快企業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讓企業在勞務市場上公開選聘自己所需要的勞動者和經營者。激勵企業內部培訓制度,為企業職工創造繼續教育的條件。自辦或聯辦技術培訓中心,或選派優秀人員到大專院校、大企業學習深造,以保證企業職工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使企業擁有一支具有一定知識技術和管理水平的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樊元,惠樹鵬.甘肅民族地區縣域經濟差異與產業結構的實證研究[J].經濟師,2007(1).
2、韓劍萍,李秀萍.甘肅鄉鎮企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分析與對策選擇[J].甘肅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
3、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金融研究處.投資與經濟增長:甘肅實證[J].甘肅金融,2007(3).
4、歐陽慧.我國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特征、問題與策略[J].中國科技投資,2007(5).
5、歐陽慧.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J].中國發展觀察,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