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國以農立國,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農業不舉,百業不興。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甘泉縣委書記雷增高認為,甘泉是農業縣,要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最大限度地發展農村生產力,關鍵在于落實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了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了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對于指導我們搞好農業及農村工作,促進農民增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有著現實而深遠的意義,是我們搞好“三農”工作的一個法寶。我縣農村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5%以上,經濟的快速發展難點和重點都在農村。去年,城市居民人均純收入5000多元,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2018元,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對全縣當前來說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經濟、政治問題。只有農民收入增長,農村經濟發展才能推動全縣經濟騰飛,才能實現富民強縣目標。因此,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是我們今后農業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全縣各級干部都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深刻領會文件精神實質,并要深入村、戶進行宣講,讓廣大農民群眾理解和掌握文件精神,把全縣上下的思想和認識統一到文件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做好“三農”工作上來,要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目標,進村入戶調查研究,幫助群眾調整思路,制訂產業發展規劃,籌措產業發展所需資金,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和問題,堅定不移地搞好專業鄉、專業村、專業戶建設,努力實現農民增收新突破。通過切實增加收入,調動和煥發農民群眾的熱情和干勁,充分發揮他們增收的主體作用,全面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二、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夯實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思想基礎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觀念解放的程度決定著改革開放的力度和發展的速度。要全面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就必須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在首位。一是要樹立新的發展觀。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困難、矛盾和問題的關鍵。近年來,在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縣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但與“三個代表”的要求相比、與十六大精神要求相比、與建設延安經濟強縣和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與農民群眾致富的愿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正確分析形勢、審視縣情、尋找差距,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以敢于想大事、謀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勇氣和膽略,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二是要樹立新的條件觀。甘泉是一個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的縣份,近年來全縣干部群眾努力轉變觀念,順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使蔬菜、畜牧、林果三大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一事實教育和鼓舞了全縣的干部群眾,使大家認識到,只要轉變思想觀念發揮比較優勢,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就能走出加快發展的新路。因此,一定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客觀條件,發揮比較優勢、后發優勢,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三是要樹立市場觀念。市場是農業實現產業化經營必不可少的鏈條。當前,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農民收入對市場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因此必須牢固樹立市場觀念,把開拓市場、搞活流通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戰略措施來抓。具體講,就是要做到抓思想轉變,發動農民尋找市場;抓優勢項目,依靠效益引入市場;抓科技投入,依靠質量贏得市場;抓行政推動,依靠服務開拓市場。從而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四是要樹立把農業農村工作放在經濟工作首位的思想觀念。動員全社會一切力量,關心農業、重視農業、支持農業、參與農業。形成加強農業農村工作的合力,努力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求突破,在增加農民收入上見實效,推動農業農村工作再上新臺階。
三、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村經濟體制的創新和完善。農業要有大的發展,必須用現代農業改造傳統農業,必須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結合我縣實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做到“堅持一個思路,推行兩種模式,突出三大產業,抓好四個重點,強化五項措施”。堅持一個思路,即菜牧富民的發展思路。兩種模式,即菜牧復合型經濟和果牧復合型經濟。突出三大產業,即突出蔬菜業、畜牧業、林果業。抓好四個重點,即一是大力建設專業鄉、專業村、專業戶。全縣116個村,要按照菜牧復合型和果牧復合型兩種經營模式,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發展蔬菜專業村和畜牧專業村(養豬、養羊、養雞、養牛專業村等)。蔬菜專業村要力爭做到戶均兩座大棚菜、兩座弓棚菜、兩畝露地菜,10—20頭豬或10—20只羊,使70%以上的農戶走上農業生產以菜為主、以牧為輔、以菜帶牧、以牧促菜、相互補充、良性發展的路子。拐溝村要大力發展畜牧專業村,凡是發展養豬、養雞為主的畜牧專業村的專業戶,必須達到農戶總戶數的70%,養豬專業戶戶均養豬不得少于40頭,養雞專業戶戶均不得少于2000只,養牛專業戶戶均不得低于4—5頭,養羊專業戶戶均不得少于50只。通過大力加強專業鄉、專業村、專業戶和專業化建設,逐步實現農戶小基地、區域大規模的生產經營格局,夯實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二是大力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要和建設專業村密切聯系。菜牧復合型的專業村,蔬菜面積糧經比例要調整為2:8。以飼料畜牧業為主的拐溝養雞專業村、養豬專業村戶數和畜種數量達到建設專業村要求的,糧經比例調整不受限制。以草食畜牧業為主的養羊、養牛專業村,70%以上的戶達到建設專業村數量發展要求的,要大面積發展種草,保證飼草有充足來源。三是制定戶、村、鄉三級產業發展規劃。全縣116個村都要按照既定的奮斗目標,在認真調查研究,吃透鄉情、村情、戶情的基礎上,制定戶、村、鄉三級發展規劃,切實做到規劃落實到戶、產業實施到戶。四是大力加強農村服務體系配套建設。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現已組建的蔬菜公司、鄉鎮農工商公司,積極支持干部職工和社會自然人組建龍頭公司,帶動生產經營。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把生產與市場用合同的形式結合起來,使各種專業化生產逐漸形成公司+協會+農戶的貿工農一體化模式,使各類公司和協會、農戶組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經濟聯合體。強化五項措施,一是大興領導實抓,干部實幫,群眾實干的“三實”作風,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與基層干部群眾一起研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的具體問題。二是實行部門(單位)一把手包村工作責任制,機關工作實行“三三制”,即抽出三分之一的領導、三分之一的干部、三分之一的時間深入村組開展幫扶工作,嚴格落實包村工作責任、強化包村工作措施。三是圍繞為每家每戶制定一個科學的發展規劃,確定一至兩項致富的產業項目、掌握一至兩門適用的生產技術、落實一套幫扶的工作措施,深入實施政策宣傳到戶、思路調整到戶、產業實施到戶、服務落實到戶、增收體現到戶的“五到戶”工程。四是實行部門(單位)包村、領導干部包戶責任制。部門(單位)包村負責抓好一至兩項主導產業,突出建好專業村。部門(單位)領導實行“531”結對子包戶,即正科級領導結對子包建5戶,副科級領導結對子包建3戶,一般干部職工結對子包建1-2戶,嚴格落實各級領導和干部職工的包村工作責任制。五是嚴格考核獎懲,落實目標責任制。按照《甘泉縣鄉鎮工作考核辦法》等9個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管理辦法,對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的工作進行嚴格考核,實行重獎重罰。對70%以上的村實現專業村的鄉鎮實行重獎。對工作不扎實、完不成任務的鄉鎮、部門、單位嚴格處罰,公開兌現獎懲,在全縣范圍內形成有功則獎、有過則罰、功過分明、人人平等的獎懲激勵競爭機制,激勵全縣上下奮勇爭先,爭創一流,確保農業農村工作再上新的臺階。
四、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群眾觀點是我黨的基本政治觀點,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我們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黨的性質決定了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把自己作為實現人民利益的工具,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更需要我們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檢驗工作成敗的標準。一是要強化一切為了群眾的觀點。農村一切工作都要以維護農民的利益、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要強化一切依靠群眾的觀點。農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偉大創造者,農村的各項工作,要靠農民去完成,要激發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目標而奮斗。三是要強化一切相信群眾的觀點。我們應堅信大多數農民群眾是通情達理的,不能因少數人素質不高就否定廣大群眾的思想覺悟,一味埋怨群眾素質差、覺悟低、不聽話,錯誤地視他們為“刁民”。四是要強化密切聯系群眾的觀點。農民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是國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能顛倒主仆關系,以“官”自居,要經常性地深入基層,進村入戶,到群眾中去,把握農民群眾的思想脈搏,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把農民群眾的困難作為我們的壓力和動力,把農民群眾的愿望作為我們工作的目標,把農民群眾的好建議好辦法作為我們決策的依據。同時,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全面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讓群眾有說話的地方,有參與的條件,有監督的權利。
五、改進領導方法和工作作風,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農村工作涉及面廣,農村情況錯綜復雜,要做好農村工作,必須深刻領會中央方針政策,分析研究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滿腔的熱情、求實的態度、科學的方法,認真做好農村工作。一是要善于運用市場機制引導農民搞好生產經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制約越來越大,行政命令、行政干預的作用逐漸弱化,農民正在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因此,農村工作要跳出傳統的“催”和“要”的圈子,由行政指揮型向市場引導型轉變,由號召命令型向指導服務型轉變。經濟體制的轉變和生產力的發展,會引起群眾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變化,要加強對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的教育,引導他們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農村經濟。二是要自覺接受群眾監督。農村工作做得好壞,最終要通過廣大農民群眾來評判。農村工作,群眾最直接、最客觀、最有發言權。要自覺主動,誠心誠意地接受群眾的監督和批評,尊重群眾的自主權和創新精神,虛心向群眾學策略、學辦法,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三是要運用說服教育的方法做好群眾工作。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學會運用說服的方法、示范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做群眾的工作。要常懷為民之心,常思為民之策,常記為民之托,常興為民之舉,實實在在幫助群眾理思路、調結構、興產業、解難題、促發展,以扎扎實實的行動縮短與農民群眾的距離,以各級干部作風的轉變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