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地方經濟縣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地方經濟縣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地方經濟縣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提要】本文論述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意義與實質,并分析了南丹縣產業結構狀況及存在問題。從產業發展目標定位及產業演進規律的角度闡述了調整南丹縣產業結構,發展南丹縣經濟的思路與對策,對調整地方產業結構給予一定啟示。

【關鍵詞】產業發展目標定位產業演進規律

Abstract:Thisarticlediscussesthesignificanceandsubstanceofindustrystructureadjustment,aswellasanalyzestheconditionofNandancounty''''sindustrystructure,andtheproblemsexistingonit.Standingontheangleoftheobjectiveorientationofindustrydevelopmentandtheregulationofindustryevolution,itelaboratesthetrainsofthoughtandcountermeasuresofadjustingindustrystructureanddevelopingeconomicofNandancounty''''sandcountermeasurestotheadjustment.Thesetrainsofthoughtpresentgivenenlightenmentoflocalindustrialindustrystructure.

調整產業結構,促使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是我國當前經濟工作中的首要任務。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優化的產業結構都是經濟能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地方經濟搞好了,國家經濟也就前進了。本文就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地方經濟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意義、背景和實質。

產業結構是生產力結構的中心,生產力結構包括了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分配結構、交換結構和消費結構。其中消費結構從屬于產業結構,分配結構制約著消費結構,交換結構依賴于其他結構。事實上,產業結構是生產關系中關鍵的一環。其他結構或以產業結構變化為其變化的原因,或以產業結構變化為其最終歸宿,都處于從屬的地位。因此抓住產業結構這個中心環節,就抓住了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新中國的經濟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產業結構調整史,大體上可劃分兩個階段,即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結構調整和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結構調整。目前國內產業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出來,如產品積壓,生產能力過剩,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變動之間矛盾嚴峻,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資本結構惡化等,加上國際產業新一輪重組的浪潮壓力,致使我國新一輪的處于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產業調整迫在眉睫。

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指:要實現各產業間的合理比例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尋求各產業向更高的適應層次演變,即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進而高度化。而調整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由于,各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是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所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實質就是將資源從低生產率部門轉移到高生產率部門,從而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生產率水平,或者是將社會財富從低效用的消費者手中轉移到高效用的消費者手中,從而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調整產業結構,大至全國,小至地方。現就以南丹縣為標的來分析地方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

二、南丹縣的概況、產業結構狀況及存在問題。

(一)南丹縣的概況。

南丹縣,位于廣西西北部,鄰接貴州,是我國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全境3916.62平方公里,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次第斜降,境內林木繁茂,河流縱橫,田園肥沃。其地屬南、中亞熱帶的山地氣候,年均氣溫16.9攝氏度,極端高溫35.5攝氏度,低溫-5.5攝氏度,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476.3毫米,年均蒸發量1134.8毫米),霜期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縣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地面積占全縣面積86.4%,800米以上中山面積占全縣面積43.64%,500~800米低山山地面積占全縣面積42.76%。全縣總人口265346人,有十幾個少數民族,而壯、漢分別占52.68%,31.8%。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暢,觀念陳舊,教育水平低,致使人們整體素質落后。南丹縣有豐富的礦物資源,現已勘探發現的有錫、鉛、鋅、金、銀、銅、鐵、銻、錳、鎢等20多種有色金屬和汞、砷、硫、熒石、水晶、云母、鋁土、煤等礦物。其中鋁、鋅的保有儲量名列全國前茅,錫儲量居全國首位,保有儲量超過云南的錫都---個舊,且開采條件優越,礦種純度高。

(二)南丹縣的產業結構狀況及存在問題。

在1993年以前南丹縣以農為主,1993年以來以工業為主。1990年全縣耕地24.3萬畝,水田13.9萬畝,旱地10.4萬畝,種植水稻、玉米、小麥、豆類、薯類、瓜類、棉花、火麻、芝麻、煙葉等。199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6181萬元,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的43.71%,林業占11.7%,牧業占22.1%,副業占22.07%,漁業占0.42%,可見是傳統的農業生產大縣。通過多年來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開發豐富的礦產資源,支持個體私營經濟并營造寬松的環境,使南丹縣的第二、第三產業飛速發展,終于在1993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成為以工業為主的縣份。在經過六年的高速發展之后,南丹縣已形成了以礦業經濟為龍頭的工業體系,經濟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1999年,南丹縣國內生產總值達19.5億元,比1998年增長了14.33%,其中:第一產業4.35億元,比上年略有增長,第二產業9.8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2.68%,第三產業5.28億元,比上年增長7.37%。全年財政收入2.43億元,比上年增加3239萬元,增長15.37%。地方財政收入1.58億元,比上年增長16.27%,全年財政支出1.97億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096.46元,比上年增加159.46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000元,比上年增長5.3%。但是,在其輝煌的成就下,蘊含著極大的隱患,這就是產業結構極不合理,其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2.24:1.21,而且其各產業的內部構成情況也讓人甚為憂慮。

⒈一、二、三次產業結構不協調。

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包含三個方面:⑴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順次移動,由此形成勞動力在各次產業中的分布是:第一產業中的份額不斷減少,第二、三產業中的份額不斷增加,最后出現第三產業中占用勞動力份額最高的局面。⑵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各產業的GDP在全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變化是:第一產業的份額越來越小,而第二、第三產業的份額越來越大。⑶各次產業首先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然后向勞動--資金密集型過渡,進而發展到以資金--技術密集型為主,最后向知識--技術密集型演變。結合此規律,就南丹縣的具體情況看:

⑴第一產業的產出增長與結構升級緩慢,農林牧副漁結構不合理,農村剩余勞動力多,以勞動密集型為主。1999年,南丹縣農業總產值為7億元(當年價),僅比上年增長6%。糧食播種面積32萬畝,糧食總產量8.52萬噸,水果面積13萬畝,總產量1.1萬噸,煙葉種植7581畝,產量8456擔,人工造林面積55350畝,肉類總產量1.47萬噸,僅比上年增0.60%,各種農副產品種植17.1萬畝。可見,南丹縣第一產業仍以種植業為主,主要是水稻、玉米、薯豆類,經濟作物較為稀少,雖然副業有一定程度發展,但所占比重不大,而牧、漁兩業六年來不但沒有增長,反而呈急速下滑趨勢。1999年,牧業僅占農業生產總值的21.4%,漁業僅占0.04%。南丹縣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69.4%,而從事農業生產的僅有24.5%,富余的大量剩余勞動力造成了資源閑置。

⑵第二產業不合理,片面追求高速度、高產值,盲目上項目、鋪攤子,重復投資,高科技含量低,附加值比重小。1999年南丹縣工業總產值達25.55億元(當年價),比上年增長9.7%。其中,縣屬國有工業完成總產值僅2.42億元,而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23.10億元,比上年增長25.20%,實現利潤1.78億元,比上年增長22.80%,實交稅金6280萬元,比上年增長15.80%。國有企業的改革力度尚不夠大,鄉鎮企業又過度追求高產值,重復投資建設嚴重。僅六年時間,注冊的私營企業便從3家猛增至13家,而且絕大部分是開發礦產資源,私人開礦窿的更是難以計數。由于管理不善,技術落后,眾多業主又沒有統一的規劃胡亂開采,造成了礦山資源萎縮,山體沉陷,浪費了寶貴的礦產資源,而且由于私人的技術能力有限,產品附加值低,沒能充分利用礦產資源。

⑶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和結構失調。信息、電訊、金融、社會保險等行業所占比重小,交通運輸、衛生等落后,服務體系不完善。工業經濟發達階段的產業結構順序應是三、二、一,可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南丹縣的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商業、飲食業,分別占總值的48.4%和17.8%,而能獲得較高收益的旅游業、金融、社會保險業和服務業發展緩慢,有的甚至尚未開始發展。

⒉產業素質低下。具體表現在產品結構層次低、產業技術結構水平低、工藝設備落后這三個方面。

從農業方面說,種植的品種單一,基礎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科技水平落后,綜合開發檔次不高,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機械化普及度低。南丹縣歷來以種植糧食類作物為主,70%的地方依舊是傳統的耕作方式,種植、收割、存貯、銷售的整個生產過程依舊是自然經濟狀態。

從工業方面說,產品主要是原料性的有色金屬,以及單一的水泥、炸藥等,深層次的加工力度不夠,技術含量不高,工藝設備大都為80年代末的水平。

從第三產業方面說,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制約了人才的流動,有較高效益的行業如旅游業發展不夠,而且服務體系又跟不上,浪費了巨大的旅游資源。由于信息業的不順暢也阻礙了人們及時獲取新知識,造成了人們素質提高較慢。

三、南丹縣產業發展戰略目標定位及產業調整的總思路。

了解了南丹縣的產業狀況,要對之進行調整達到優化的目的,首先必須對其產業發展戰略目標進行一個適當的定位,進而圍繞這個目標進行科學的思考,才能制定出正確的調整對策。所謂的產業發展戰略目標定位,必須建立在對產業發展階段性的正確判斷基礎上。產業發展階段的理論劃分,我國通常采用庫茲涅和錢納里為代表的“標準結構”分析方法,即從人均GDP水平提高而產生的產業形態變化來確定產業發展階段。這種分析方法用來判斷一國(或具有較完整產業體系的地方)產業發展階段是可行的,但用來判斷一個特殊子系統的產業發展階段則可能產生較大的偏差。南丹縣的產業體系不完備,實際的環境條件、社會條件也不可能發展完備的產業體系。

要判斷南丹縣產業發展階段性,只能從產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因素來判斷才比較符合實際。根據南丹縣具體情況,可把產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分為四種基本因素:一是生產因素,如自然資源稟賦、勞動、資本等;二是需求因素;三是企業的策略、結構與同業競爭;四是相關支援體系;以及兩個外生因素,一是政府,二是機遇。據這些因素,可把產業經濟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⒈生產要素推動發展階段。幾乎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都是依賴基本的生產要素,如廉價的勞動力、自然資源等。也就是生產因素的影響扮演著驅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⒉投資推動發展階段。產業競爭優勢主要建立在企業與國家積極的投資意愿與能力上,產業的競爭優勢已不再單靠基本的生產要素來支撐,而是通過大規模投資改善技術裝備,以及取得國外技術來提升本地的產業技術水平與產業競爭力。大規模投資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⒊創新推動發展階段。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是建立在較高層次、較復雜的生產要素(如創新能力、技術能力等),有利的需求條件(如國民收入增加驅使消費者對高品質、個性化產品需求的增加),堅強的相關支援產業,以及靈活的企業策略與企業結構等基礎上的。創新能力及其水平,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⒋財富推動發展階段。驅動經濟發展的力量主要是來自前三個階段所積累下來的財富,而此將造成衰退的開始。

從現階段看,南丹縣產業經濟發展處于投資推動發展階段,具體表現在:⑴以工業化的產業投資推動為主,大規模投資集中在礦業經濟部門發展。1999年南丹縣三次產業財政性的投資比為1:3.46:1.25,其中投入礦業部門的資金占總投資的31.2%,達6161.064萬元,在加上其它方面的融資,使當年基本建設投入達4.50億元,更新改造投入0.5億元。礦業經濟的各生產部門已經初具規模,各企業的科技力量正在穩定提高,各種配套服務體系也逐漸完備。⑵大規模投資的主要驅動力,是追求由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提供的規模效益,以及由此帶來的產品成本價格下降形成的強有力的競爭力。1999年南丹縣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龍泉冶煉總廠、南星集團等有一定規模的實力企業上,占總投資的23.5%左右。⑶大規模的投資使技術被不斷物化于物質資本中,從而帶動技術進步。投入礦業經濟生產部門的巨大資金有45%用于購買生產設備,10%用于培養、激勵技術人員。

當前,靠廉價的礦產品和優越的開采條件已經使全縣具備了一定的生產規模和生產企業,并積累了許多行業經驗,如今露天純礦已經稀少,需要高科技的伴生礦占了待開發的絕大多數,要保持礦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到了吸收投資組建大規模開采、選礦、冶煉、銷售的一體化集團的時候了。而面臨毗鄰南丹縣的國家重點投資項目龍灘電站的即將興建和西部大開發的難逢機遇,加大第三產業的投資,健全各種服務、信息、商貿、交通、旅游等體系,成為西部發展的一個中介分子,也是推動該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農業是立國之本,鞏固加強農業的建設,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式增加農業的經濟效益,也是產業發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南丹縣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可定位為:調整優化經濟結構,鞏固加強第一產業,調整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茖W利用豐富資源,抓住歷史機遇,建立一個以礦業經濟為中心,綜合農業為基礎,旅游、交通、服務業三頭并進的健康的產業體系。要實現這個發展戰略目標,就應逐步對現有產業結構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

根據南丹縣的產業競爭優勢和產業發展戰略目標,其產業調整的總思路應是以礦業經濟為調整的關鍵,通過大量的投資和存量調整優化工業結構,推動經濟發展,同時引導農民依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并增加投入重點發展第三產業。

四、南丹縣產業結構調整應堅持的原則及對策。

(一)應堅持的原則。

⒈戰略集中性原則。要使產業政策發揮巨大的作用,必須選擇戰略性產業進行超前投資,即“領著市場走”。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應放在那些具有巨大潛在需求的產業進行戰略性扶持上,并通過各種適當政策給予最大的扶持力度。

⒉外部推動力與內在動力結合原則。只有外部產業政策的支持,而產業內部沒有充分發揮其積極主動性,只能事倍功半,效果不明顯,所以必須雙向結合,共同努力,才能發揮出最佳效力。關鍵是重點發揮企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動性。

⒊進入與退出雙向協調原則。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使產業結構優化,就會有一些舊的、落后的國有經濟或私營經濟的退出和一些潛力大、效益高的新興產業的進入,必須做好這兩方面的協調工作。

(二)相關對策。

⒈加快所有制結構優化,這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前提條件,也是結構優化政策的一部分。南丹縣應根據十五屆四中全會精神,通過加快國有企業改革來促進結構調整,一是加快國有經濟從競爭性行業退出,制定一個詳細的方案,并在政策上給予“退出”補償,如在第三產業中的飲食業、服務業。二是對保留的國有企業實行產權多元化改革,引進更多的投資主體,優化產權結構。如對水泥廠、酒廠進行更深層次的股份制改革,并拓寬融資渠道。同時,政府還應放寬對私營企業限制,制定合理的政策,為相關企業的兼并、重組鋪平體制上的道路。

⒉制定和實行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模的兼并、收購政策,促進產業集中。加快本地產業結構調整,順應市場發展趨勢,使優勢企業集中化、集團化,達到規?;浅掷m健康發展經濟,提高本地支柱產業高級化的必然選擇。目前,南丹縣已形成年產錫精礦1萬噸,鉛銻混合精礦(高鉛銻)13萬噸,鋅精礦23萬噸的生產能力。企業有深加工能力,而且冶煉行業有很好的經濟效益,據冶煉行業的效益測算,年冶煉20萬噸可產生2億元稅利。所以南丹縣應以礦業經濟為支柱,政策協調縣內各有較強實力且互補性強的礦產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同時大力興辦群體性的冶煉深加工企業,最大限度地實現礦產品在縣境內加工增值。第一步應扶持發展鋅礦冶煉群體工業,如在礦產品生產集中的大廠、車河兩鎮建立健全冶煉工業區,使之規范化、規?;?,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第二步應引進高新技術,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技術力量,在鋅礦冶煉群具備一定規模和實力時,發展電解鋅,以獲得較高附加值,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三步是組建集“采、選、冶、銷”四位一體的大集團,形成產業一體化的格局。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⒊把產業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調整全社會多元投資主體的投資方向和范圍,加強對戰略性產業的集中支持,達到產業結構優化的目的。在農業方面,加大對農業綜合開發的投資力度,搞好“百萬瑤雞”(上山搭棚養“土特產雞”)、“萬元田”、“千畝黃蠟李”等富民工程及一批水利、交通等基礎建設;在工業方面,對冶煉工業區進行國債、政府專項基金、金融機構貸款、外資、企業債券發行、民間投資等多種方式的投資調動,盡快建好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較高效益的縣級支柱產業區。同時,調動各方面資金,大力開發第三產業,以小投資換取高回報。

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升第三產業的競爭力。產業演進規律表明,工業經濟發達階段產業結構順序應是三、二、一,所以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對地方經濟長遠發展有重要作用。目前,南丹縣的產業比為1:2.24:1.21,遠遠不符合要求,必須尋求第三產業的經濟發展點,增強其競爭力,使其競爭優勢與工業原有競爭優勢實行互補,形成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基本格局,維持近期一定水準以上的經濟成長及提高國民福利。而且能夠使二者實現產業融合與滲透,形成發展互為基礎,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南丹縣有獨特豐富的旅游資源,馬嶺九龍壁、鴛鴦橋、鐵隕石、石膽、泥盆紀剖面、活化石桫欏等自然資源及白褲瑤族風情,具有“獨特原始、多樣化”的特點。面臨西南出海通道全線開工和龍灘電站將于2001年興建的難逢機遇,投資發展旅游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旅游業投資少,見效較快,利潤也高,同時也可以帶動和促進交通、信息產業、城市建設、服務業、商業等行業的發展。所以潛能極大,也是南丹縣發展第三產業的關鍵所在。應注意的是發展旅游業必須經過科學的論證,涉及交通、環境設施、人才素質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慮,在開發的同時還要保護生態環境避免遭到嚴重的破壞。

⒌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通過引進、推廣、創新等手段發展地方經濟??茖W技術是先進的生產力,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今天,通過科學技術力量來增強競爭力,獲取較高利潤已經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了。無論是農業、工業,還是第三產業,先進的科學技術都是占據著推動其發展的重要的位置。發展科學技術應注意的是:⑴加大對科技創新、推廣的投資力度。南丹縣1999年對科技投入經費為516.9萬元,還沒能更廣泛的把先進科技推廣給需求者。⑵要建立起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開發體。⑶要建立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且激勵技術創新的分配制度。應該逐漸推廣認股權,技術入股及其他技術參與分配的方式,以調動技術人員的積極性。⑷要把引進技術與自主開發技術結合起來,組織消化吸收。引進技術主要靠企業承擔,但政府或行會應起必要的協調作用。

⒍更新產品結構,實施品牌戰略。市場的變化瞬息多變,必須根據市場需求,增產或轉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同時對產品質量嚴格把關,開發適應市場需求、技術含量高、競爭力強的產品,培育出有自己特色的品牌。在農業方面,應根據南丹縣有濃郁地方特色并小有名氣的農產品加以開發,逐步創造出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如長角辣椒、板栗、黃蠟李、瑤雞等。工業方面則應加速改組改造水泥、釀酒、機械、建材等行業,調整其產品結構,整頓產品質量,創出優秀的品牌,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如黑寶石牌水泥、南星牌鋅產品、丹泉酒等。

⒎充分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和產業調整中大量的下崗職工是一筆數量極大的勞動力資源,對他們的充分利用不僅為社會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也為社會的安定團結帶來極大的作用。南丹縣個體工商戶注冊達10823戶,個體從業人員有15568人,政府應繼續放寬個體私營企業的范圍,營造寬松的環境,提供良好的服務,采取“優惠、照顧、傾斜、保護”的舉措,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同時鼓勵富余農村勞動力搞生產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向二、三產業轉移,爭取將全縣建設成龍灘電站建設的物質中轉站和食品供應地。

⒏規范法規、政策,嚴格依法辦事。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在市場經濟中起著穩定市場秩序的重要作用。只有完善地方性的政策法規,并依照國家法律嚴格執法,才能最小限度的減少不法行為對經濟建設的破壞。如強化礦山治理整頓,依法取締個人非法開采,對不符合保護生態環境標準的企業給予整改、停辦處理,才能保護好即有的礦產資源不被浪費,才能更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依法處理違反發展農業政策的行為,保護農民的應得利益,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業產業結構更好的優化。

地方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工作中,必須在依循國家調整政策的大體原則下,結合自己實際特點,逐步調整,才能取得蓬勃發展的經濟態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川县| 微山县| 汝南县| 新巴尔虎左旗| 白玉县| 仁化县| 沧州市| 甘孜县| 伊春市| 河间市| 左权县| 高安市| 宜宾县| 桃园市| 南平市| 九龙坡区| 苏尼特左旗| 康平县| 新安县| 会理县| 顺平县| 通化县| 唐海县| 庆云县| 平武县| 宜宾市| 天水市| 天津市| 永安市| 全南县| 弋阳县| 十堰市| 溧阳市| 新昌县| 杭州市| 巴彦县| 中阳县| 尉氏县| 淄博市| 特克斯县| 白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