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本地市場需求水平與出口的關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國內對新發明的強力需求是激發廠商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國內對某種商品的廣泛需求是廠商將其付諸生產的直接原因,國內消費者提供的產品信息反饋是廠商改進和完善產品的主要信息源。進一步地,Linder認為一國人均收入水平代表了需求水平,是影響一國需求結構的決定性因素。
國家競爭優勢學說。美國著名經濟學家MichaelE.Porte(r1990)提出著名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他從競爭優勢的角度分析了國內市場的需求質量比需求數量更重要。需求要素對國家競爭優勢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1)如果一國產業的國內需求相對于別國來說更具有全球性,那這種普遍特殊偏好很容易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2)如果國內存在內行而挑剔的消費者,會更好地督促本國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和改進產品性能;(3)如果本國消費者的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為他們服務的本國企業也就相應地走在了世界同行業其他企業的前面。
1.教育傳導路徑。人均GDP代表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能夠反映本地市場需求水平的高低,人均GDP高,則本地市場需求水平也較高,人均GDP同樣是影響受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人均GDP/PPP每增長1000美元,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就會提高4.769個百分點(胡詠梅、薛海平,2004),因此我們以人均GDP為起點,分析其對教育水平的影響,進而反映對出口的影響。由于教育消費支出在家庭消費支出中占較大比重,人均GDP的增加,則意味著教育消費較大比例增加,將有更多的人能夠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這是人均GDP對教育的傳導。而教育對出口的傳導路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教育消費的提高本身就代表一種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品不再停留在只滿足基本生活的日用品的層面,而更加注重教育等相關產品的消費,從而推動中國相關出口產業的發展,促進相關產品的出口;(2)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促進消費觀念的提升。經驗表明,高學歷消費者往往更傾向于通過個性化的消費展示自己的價值選擇和文化思維,一方面,他們的超前消費、預期消費意識更加強烈,這使得內需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另一方面,他們更加注重醫療保潔、休閑健身、出境旅游、教育培訓等產品消費,也更加崇尚綠色消費,這將更快更有效地帶動整個社會消費觀由生存型消費觀向發展型、享受型消費觀轉變。而中國各產業為適應消費觀念的提升,會增加資本技術投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從而提升出口產業競爭力;(3)人均受教育水平提高有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培養高技術、創新型人才,提升勞動力素質,從而有助于研發高技術含量的出口產品,提高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促進出口增加。
2.FDI傳導路徑。本地市場需求水平的提高,意味著消費市場需求質量和結構的總體提升,這將吸引更多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跨國公司來中國投資,進而通過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資本積累效應等促進中國出口企業的資本、技術積累和發展,提高中國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具體通過兩個傳導路徑:(1)技術溢出效應,首先,中國本地產業通過“干中學”以及人員流動可以學習和吸收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對新技術的消化和改進加快出口產業創新升級的速度;其次,跨國公司的進入打破了中國原有的競爭格局,使競爭更加激烈,這種激烈的競爭使本地企業危機感增強,本地企業會加緊技術開發,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滿足市場新的需求,避免被市場淘汰;再次,本地市場需求水平提高促使高新技術產業集聚,也會帶動前向和后向等相關產業的進入和集聚,這將有利于實現產業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效益,有利于中國出口產業鏈條的升級和完善;(2)資本積累效應,資本、技術密集型跨國公司的進入不僅給中國注入了新的資本,提高了中國利用外資的能力和資金的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流入資本質量的提高。
3.技術進步傳導路徑。本地市場需求水平提高也就意味著消費者對高質量、高技術含量、差異化產品以及創新型產品更加偏好,如果高水平的內需成為整個社會的主導需求,廠商必然要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改進產品、設計新產品從而滿足這種市場需求,獲取利益。具體通過四個傳導路徑:(1)為保住原有消費群體,廠商首先會不斷地采用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完善原有產品,提高了原有產品的出口競爭力;(2)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領先優勢,廠商會不斷增加研發成本,嘗試開發新產品,從而滿足新興消費群體對差異化、創新型產品的需求,開拓新的出口消費市場;(3)本地市場需求水平的提高也會促使物流配送、商品營銷、售后服務等相關產業加快技術創新,提高服務質量,從而起到對更多相關產業的帶動,提高出口產品的綜合競爭力;(4)更高的本地市場需求水平意味著跟國際市場需求水平差距縮小,廠商為滿足國內高需求水平所生產的產品同樣也能更加符合國外市場消費者的偏好,從而促進產品的出口。通過以上四個方面,本地市場需求水平的提高會促使產品生產產業和相關服務產業不斷改進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以滿足高需求水平。結論及政策建議本文從偏好相似理論和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出發,分析本地市場需求水平對出口的影響,進而從教育、FDI、技術進步三個方面分析本地市場需求水平促進出口的傳導路徑。分析結果表明本地市場需求水平通過教育、FDI、技術進步的傳導路徑能夠促進出口的增加,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教育方面,首先,國家應該大力宣傳,提高人們對教育的認知程度,使其更深入認識到教育對于個人及其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其次,國家應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盡量減小家庭的教育費用負擔,提高國民受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國家應該制定及完善各種教育法規,為中國教育健康、穩定、快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使中國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能夠與人均收入水平同步提高,進而促進中國本地需求水平出口效應的更好發揮。
在引進FDI方面,我們在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的同時,更要注重吸引更多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跨國公司來中國投資,特別是提高吸收外資的技術含量和研發含量,充分實現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外資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干中學”效應,鼓勵大中型出口企業的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新。在技術創新方面,為了滿足本地市場需求水平的不斷提高,爭取在對外貿易中獲得更大的主動權,我們就必須加大對核心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力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和實力,在企業自主研發新技術的過程中,必須集中相應的人力、財力,盡可能縮短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時間,保證其研發的新商品盡快體現其優勢,通過國際貿易實現其價值,在國際市場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從而不斷優化貿易結構,提高中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這樣才能保證中國出口商品核心技術的領先性,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中國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
作者:張婷玉單位:遼寧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