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影響策略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各種金融非金融風險包括外匯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國家或主權風險、成本因素和經營風險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在金融危機的大潮下,危機也會迫使行業企業調整思路、開拓創新、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性,壟斷性等資本主義特性都不會因為一個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有所改變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經濟;措施
論文摘要:金融危機的影響愈演愈烈,形成一種“蝴蝶”效應,引發了國際金融風波。已波及到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銀行,其損失和危害正在逐步顯露。其最主要特點是,給世界經濟帶來重大和持續的破壞性影響。
2008年,美國陷入嚴重的次貸危機,次貸危機及其引致的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加工業面臨嚴峻形勢,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企業紛紛大量裁員。
于是,2008年11月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道,內憂外患的美國銀行業巨頭花旗集團亦在金融危機導致華爾街又一輪的裁員風暴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繼續裁員,其宣布將再次裁掉24000名員工,這使花旗將在短短幾個月里的裁員總數達到52000名。IT界亦然逃不脫金融風暴的席卷,美國著名職業咨詢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的研究數據顯示,受金融海嘯的影響,到2008年年底,全球IT產業將有18萬人失業,這些被裁員工來自雅虎、惠普、北電摩托羅拉等多家知名IT企業。這也是自2003年以來IT產業裁員人數最多的一年。微軟今年1月的截至2008年12月31日的2009財年第二財季財報顯示,凈營收166.3億美元,同比增長僅2%;凈利潤為41.7億美元,同比下滑達11%,所以,微軟全球CEO鮑爾默給全體員工發了一封郵件,宣布將啟動最多3600人的第二輪裁員計劃。
接下來,一系列裁員效應開始,直到今天,2009年八月的香港大公報亦然登出即使全美裁員現象相對好轉,但系仍然持續,金融危機尚未結束,“美國七月新增裁員人數32.8萬人超預期”,“金融危機使美國人存多花少”并且,眾多金融界,經濟領域,甚至金融分支的股票行業專家分析:美救市短期內無法止跌股市。
眾所周知,金融市場有初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初級市場由公司通過發行新的股票和債券來籌集資金,而二級市場則能夠不僅讓投資者可以迅速從事交易以及買到不同風險和收益特征的證券,亦能使金融機構對市場資金效果以及日后證券發放利弊進行評判。所以,一級市場本身就出了問題,接下來二級市場便會如滾雪球一樣不斷堆積與反饋。西格爾認為,真正的原因在于:金融機構以借貸的資金購買,并且持有大量與抵押貸款相關的高風險資產,以及相應的保險。諷刺的是,這些金融巨頭沒有必要持有這些證券,所以創造,打包并銷售這些證券,如此他們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了。然而,當AIG的CEO們開著法拉利保時捷叫囂自己的薪水太低,待遇不公的時候,可否想過,成千上萬的市民因為持有這種風險資產與垃圾債券,引發出的多米諾效應若不加與控制,終究會影響到他們自身的利益。另外,本次金融危機集中暴露了美國民眾借貸消費生活模式的弊端,相對容易地獲得貸款使得美國居民可以在不斷擴大自身的財富約束的同時,卻亦誘發各種不良資產甚至次貸風險的潛在因素。
具體來說,各種金融非金融風險包括外匯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國家或主權風險、成本因素和經營風險,甚至破產風險等等。在既已發生的金融海嘯的國際環境下,市場、政府和企業發生連鎖反應,市場低迷直接導致國際需求的變化,同時提升了匯率風險和信用風險;政府通過貿易政策設置壁壘,企業的成本因素受到沖擊,經營風險加大,正是由于這些因素的復合作用,出口加工業成本上升、融資困難、外需不振、議價力低的四種壓力導致企業大量裁員甚至破產。美國經濟學家Fisher(1933)提出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首開金融危機理論研究先河。該理論指出未預期到的物價下降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再分配財富,使債務人變得更加富有而使債權人變得更加貧窮。于是過度負債和通貨緊縮的相互作用,導致金融危機的周期性。Kindleberger(1978)他認為對金融資產的瘋狂投機行為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并推出了“泡沫金融”理論,提出“過度交易”誘發金融危機。貨幣主義的代表Friedman等(1963)提出,貨幣供應量視角的普適性對于經濟大蕭條可以做出剖析,弗里德曼認為導致“金融大危機”的答案是美聯儲的失職(錯誤的貨幣政策)以及及其所導致的銀行體系危機。
美國金融市場次貸危機對加劇房地產泡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于歐美房地產泡沫爆裂,導致次貸危機爆發,投資者信心大挫,反過來,次貸危機進一步影響房價,導致最終金融危機不斷深化。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很大原因在于對華爾街投行監管漏洞。銀行私有化的美政體下風險控制節本依賴投行的行業自律,造成風險的大量積累,最終風險集中暴露成系統危機。信用危機導致信心危機,信心危機導致發展危機。全球金融危機不但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沖擊,而且還將深刻影響和改變整個金融體制和金融機制。繼而影響和改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金融危機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金融機構接連倒閉,金融系統紊亂,匯率下跌,資本外逃,投資萎縮,GDP下降。這些風暴波及的范圍以及時間不僅決定了全球化的金融發展進程,也是其是否誘發更深層的經濟危機的因素。如今美國與各國政府都在不遺余力救市,但從全球金融危機轉向經濟危機已是可能發生的擔憂金融危機是“表”抑或者是其前提,一個誘導,而更深層的經濟危機則是“本”此次的金融危機是否會演化為更為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則需要一定時間的觀察眾所周知,經濟危機的爆發一部分原因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決定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商品生產占統治地位,每個資本主義企業都成為社會化大生產這個復雜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它在客觀上是服務于整個社會,滿足社會需要、應受社會調節的。但是,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統治,生產完全從屬于資本家的利益,生產成果都被他們所占有。而資本家生產的唯一目的,就是生產并占有剩余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體系下(即是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或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追逐高額利潤的驅使,所有資本家都拼命發展生產,加強對工人的剝削,結果是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個社會生產的增長,商品賣不出去,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造成引起經濟危機潛在因素。
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性,壟斷性等資本主義特性都不會因為一個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有所改變,除非它危及成為全美甚至世界無可挽回的經濟危機。在港大研習期間,同金融教授討論的:是次貸危機擾亂了整個華爾街,并非嚴重到資本主義瓦解的層面。所以,“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美國”的論斷是不現實也不可行的。美國能夠拿出7000億的預算來救市(勿論短期效應),姑且讓我們拭目以待世界頭號綜合強國的修復能力罷。我們社會主義的中國又如何呢?資產與銀行的國有化一定程度讓我們在此次金融風暴的席卷下受到的傷害相對較小,通過中國香港與大陸的對比就可以知道,其中資本主義的某些頑性亦是爆發危機乃至加深危機的因素。但是我們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甚至像某些金融分析者所說的“漁翁收利”呢,看到諸如浙江省倒閉的眾多中小外貿企業,GDP產量下降之類的事實,我們就更加不能放松心態。
中國社會主義政體下,生產資料,以及銀行的國有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對容易管理,要引發一系列的多米諾效應雖然不太可能,但是中國金融危機的防范應做到:采取適度松動的貨幣政策支持金融穩定。加大貨幣、信貸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建立適應競爭和均衡發展的信貸結構。加強對市場以及各層企業的監管力度,進一步深化改革,解決社會問題。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已開始進入“深水區”,必須進人攻堅階段,確保社會穩定。保持銀行業體系的穩定,確保證券股票保險市場的監管到位,是金融市場保持穩定的一個基礎。
在金融危機的大潮下,危機也會迫使行業企業調整思路、開拓創新。企業應積極做好應對措施。產品的創新是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客戶對企業需求呈現出新的特點,企業消費也更加理性,而且更加關注產品價值。在這樣的形勢下,企業更需要關注客戶,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以其具有價值的商業產品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保險等亮點取勝。未來市場具有諸多不確定性,在這樣的形勢下,企業必須對戰略與方針進行思考和謀劃,以利于指導企業持續發展。鼓勵合理金融創新,冷靜分析,沉著應對,堅定信心,主動出擊。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中國必然還有幾十年高速發展。另外,即使有一定數量的虧損,倒閉,破產企業,但是危機會使行業資源面臨一次重新分配,使得部分經營不好的企業的有效資源向經營面良好的企業流動,利于形成行業的強勢企業。做到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分配。總之,企業應在金融危機下學會自己的過冬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