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臺陸服務貿易比較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董微黃素貞林暢陳玉玲范玲佳莊佩芬作者單位: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服務貿易的產業結構:近年來,祖國大陸服務貿易發展更加均衡,結構不斷優化,但進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部門,而在全球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計算機信息服務等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行業處于競爭劣勢。表1顯示,2009年運輸服務、旅游服務位于兩岸服務貿易進出口的前三名。大陸運輸和旅游出口分別占其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18.3%和30.9%,合計占49.2%;運輸和旅游進口也分別占其進口總額的29.5%和27.6%,合計占57.1%。這表明大陸的服務貿易仍以傳統服務產業為重,新興服務貿易發展滯后。2009年臺灣的第一大服務貿易出口項目為其他事務服務,金額為161.3億美元,占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51.6%,旅游服務與運輸服務則分別為第二大與第三大出口項目。目前,兩岸服務貿易有一定的互補性,但隨著大陸服務貿易的發展,兩岸服務貿易的競爭性有增大的趨勢。
服務進出口的市場分布:祖國大陸對東盟的服務貿易在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后發展迅速:在服務業投資、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等領域,東盟已成為祖國大陸重要的服務貿易出口市場;與東盟在海運、航空運輸、金融服務、建筑工程服務等領域的投資合作,已成為祖國大陸服務貿易進口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地區服務貿易進出口市場主要分布在美國、中國大陸、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等。但2010年臺灣的服務貿易市場份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大陸占其進出口市場的第一位,超過美國。從總體上看,大陸服務貿易的進出口市場分布較廣,而臺灣的市場分布較窄,兩岸服務貿易市場分布各有側重,競爭性不強。
(一)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選取的指標主要是國際市場占有率和RCA指數(又稱顯性比較優勢指數)。通過計算兩岸的運輸業、旅游業以及其他服務行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和RCA指數,比較分析兩岸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1.國際市場占有率。一個產業國際競爭力大小最終將通過該產業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來體現。國際市場占有率是指一個國家(地區)出口的產品在國際出口市場上所占的份額。該指標數值越大,則該產業的產品國際競爭力越強,也就是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越強。
2.RCA指數。RCA指數是指一國(地區)的某一商品或服務出口額占該國(地區)出口總額的份額與世界該種商品或服務的出口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份額的比。該指標可以用來反映一國(地區)的某種商品或服務在整個世界市場中的地位。RCA指數用公式可以表示為:(略)。
(二)兩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測算
表2顯示了分行業計算的兩岸服務貿易國際市場占有率測算結果。如表2所示,大陸運輸服務、旅游服務及其他服務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都遠高于臺灣,但二者的運輸服務差距明顯小于旅游服務,即臺灣在運輸服務上有相對的優勢。從年度變化趨勢來看,除了2009年運輸服務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有所降低外,大陸各服務行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有上升的趨勢。但臺灣各服務行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有下降的趨勢,只有2009年臺灣旅游服務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有所上升。以上分析表明,大陸服務業競爭力在加強,而臺灣服務業競爭力在衰退。表3顯示了分行業計算的兩岸服務貿易的RCA指數測算結果。在運輸服務方面,祖國大陸的RCA指數都大于0.8,在2007、2008年甚至大于1,說明大陸的運輸服務具有顯性的比較優勢,而臺灣的RCA指數雖然也都大于0.8,但幾年來該指數在變小,說明臺灣的運輸服務競爭優勢在減弱。在旅游服務方面,大陸的RCA指數都大于1,同時在2005、2006、2007這3年中還大于1.25,說明大陸的旅游服務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而臺灣的旅游服務指數在2009年之前雖然都小于0.8,但卻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說明臺灣在旅游服務方面的國際競爭力雖然較弱,但卻在提升之中。在其他服務方面,大陸的RCA指數大都在0.8左右,表明大陸其他服務的競爭力并沒有顯性的優勢,而臺灣的RCA指數都大于1,說明臺灣在其他服務上有顯性的優勢。
以上分析顯示,兩岸服務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并存。二者在運輸服務上的競爭力較接近,但是在旅游服務上大陸具有明顯的優勢,而在其他服務上臺灣的競爭力具有比較優勢。大陸的服務貿易競爭力在不斷提升,而臺灣的服務貿易競爭力在弱化。
兩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比較分析
(一)生產要素
波特把生產要素分成初級和高級生產要素。其中,高級生產要素對于提升一國(地區)的服務貿易競爭力有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臺灣在高級生產要素的投入上相對于祖國大陸具有比較優勢,突出表現為臺灣擁有一批高素質和高技能的勞動力、相對充裕的資本積累、先進的技術和企業家才能以及科學的管理等[6]。大陸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旅游、運輸等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服務領域,在全球服務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通信、咨詢等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行業,大陸仍處于起步階段,表明大陸主要依賴于初級生產要素。從高級生產要素的擁有和使用效率上看,大陸處于劣勢,這也是制約大陸資本、知識密集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瓶頸[1]。
(二)需求
同有形產品相比,服務貿易的消費者直接參與了服務的生產和消費過程,服務貿易更依賴于需求。20世紀90年代,臺灣實施了被稱作是推動服務業擴大外需的“第二次外向型革命”[7],目前臺灣服務業生產總值占島內GDP比重已超過70%[2],但是服務業內需的導向特征仍未改變。近年來,臺灣人均收入增長緩慢、失業增加以及消費擴張力減弱,制約了服務市場的購買力。同時,臺灣島內的產業快速外移現象使得服務對象逐漸流失、市場需求萎縮[8]。祖國大陸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人均收入不斷提升,居民喜好多樣且追求差異化服務,有效地推動服務貿易的多元化。另外,大陸具有“境外消費”的先天服務貿易優勢,由于大陸的歷史、人文景觀等對各國(地區)頗具吸引力,成為大陸擴大服務貿易的重要途徑[9]。
(三)相關與支持性產業
祖國大陸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快,更多的外資服務企業以更大的規模進入到更廣泛的經營領域[9]。同時,持續高速增長的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另外,大陸的一些制造性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制造企業開始向服務性企業轉型,進一步增強了核心競爭力。與之相反,近幾年臺灣對外經濟的寬松鼓勵措施促使島內先是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大量外移,接著是重化工業和電子產業也陸續外移,甚至IT產業的主力與核心產品也紛紛向島外加速轉移,島內的服務業缺少強有力的后勁,使得臺灣服務業近幾年來發展緩慢,有的部門甚至在走下坡路[8]。在相關與支持性產業方面,大陸更具優勢。
(四)企業的戰略、結構與同業競爭
服務貿易競爭潛力的發揮,要求服務企業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具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度和集中度,以及合理的管理制度。從整體上看,大陸服務業的開放時間較短,開放范圍受到限制,行業存在壟斷,導致大陸服務業滯后發展[1]。另外,大陸服務企業普遍存在重價格競爭、輕服務質量,重競爭策略、輕競爭戰略的傾向。臺灣發展服務業經驗豐富,其“以顧客為中心”的理念與服務行為,具有較強的執行力;臺灣企業不斷地在傳承“服務”的真諦,“不斷創新”、“建立員工的向心力”與“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成為臺灣服務企業成功的不二法則[8]。
(五)機會
大陸服務貿易發展面臨著歷史性機遇。全球產業結構升級、國際投資傾向于服務業,推動世界服務貿易穩定快速增長。在ECFA早期收獲計劃的服務貿易方面,祖國大陸承諾對臺實施更加開放的19項政策措施;臺灣承諾對祖國大陸進一步開放研究與發展、運動及銀行等9個服務行業[9]。ECFA的簽訂,為臺灣服務業發展帶來機會,使臺灣服務業投資成為新的熱點,有助于臺灣吸引本地及外來投資。
結論及啟示
兩岸服務貿易均有一定的競爭實力,但各部門競爭力狀況存在差異,整體競爭力不高。加速兩岸的服務貿易合作,有助于實現兩岸的優勢互補,推動整體技術和服務質量的提升。
(一)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勢互補
大陸服務業的初級生產要素相對豐富,但缺乏與其高速增長和發展相匹配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這與資金實力雄厚、依賴技術密集型的臺灣服務業相比,在創利效率上有一定的劣勢。兩岸應充分利用大陸豐富的勞動以及資源密集型生產要素,同時配合臺灣服務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制度[10],實現專業分工,使雙方從中獲取互惠貿易和投資利益的最大化,開創共贏局面。
(二)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兩岸應認清各自的優劣勢,經驗互鑒,進一步優化大陸的產業結構,并促進臺灣產業結構的轉型。大陸應充分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同時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發展;臺灣則應不斷優化其服務產業,由技術密集型優化為資本密集型,實現其服務產業的轉型,擴大優勢產業的規模效應。
(三)落實ECFA商談的成果
ECFA的簽訂使兩岸服務貿易向質變邁進。兩岸可通過共同開發重大項目等方式實現共同利益的連接以增加經濟上的互信,進而累積政治互信[7],并將兩岸經濟合作納入各自的經濟規劃與政策之中。兩岸的有關主管部門應制定和完善兩岸服務貿易發展和合作的指導政策,對長期合作進行規范和定位,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服務貿易標準化體系,提高業界的合作意識以及共同發展意識,提高合作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從微觀層面提高服務業合作的規模和成效。在未來的ECFA的商談中,兩岸還應該尋求更加平衡的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