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低碳經濟下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綠色生產模式在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中的應用近年來開始引起各界高度重視,圍繞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模式開展的研究也大量涌現。基于此,本文簡單分析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重要性,并深入探討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模式發展策略,以供業內人士參考。
農產品綠色物流本質上屬于物流業分支,其在農產品流通成本控制、農產品附加價值提升等方面均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低碳經濟對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提出更高要求,為盡可能滿足這種要求,正是本文研究的目標所在。
一、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重要性分析
為更好融入全球化建設,近年來我國在低碳經濟社會建設中投入大量資源,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我國單位GDP能效分別實現19.1%、18.2%、15%下降,GDP增長與碳排放不斷脫鉤,2020年相較于2015年實現18%的碳排放強度下降,這使得我國低碳經濟社會建設快速推進,低碳經濟對各領域的影響也日趨深入。在低碳經濟發展中,不僅需要聚焦制造業等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同樣需要得到重視。我國屬于世界性的農產品大國,近年來存在持續提升的農產品出口量,為保證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綠色化,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必須得到重視,運輸過程中使用的防腐劑、產生的尾氣排放均會導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為保證農業較好參與到低碳經濟社會建設中,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模式的建設和推廣存在較高現實意義,運輸農產品過程產生的資源浪費等問題也能夠有效預防[1]。
二、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模式發展策略
1.打造農產品綠色物流體系
在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模式發展中,應首先打造農產品綠色物流體系,圖1為典型的農產品綠色物流體系。結合圖1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農產品綠色物流體系中涉及零售商、分銷商、加工商、批發商、生產商等物流主體,而回收處理中心負責對各類廢棄物資的統一分類、回收、處理、再利用,物資價值的最大限度發揮可通過這種循環利用模式實現,在降低資源浪費的同時,低碳經濟社會建設也能夠獲得支持。生產、包裝、加工、運輸屬于構成農產品綠色物流體系的四個要素,其中綠色生產需要聚焦農產品安全和農業環境污染宣傳,保證農民能夠深入認識環境衛生,同時設法激勵龍頭企業參與綠色農業生產;綠色包裝需關注可再循環利用、降解性好、環境友好的包裝材料,如共享快遞箱、可降解塑料包裝材料、回收帆布包等,同時設法減少貨物損傷和成本,實現相關資源節約;綠色加工需要設法打造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鏈,引進具有核心競爭力、資本高度集中的企業,設法建設低能耗、高科技且集農產品科研、生產、加工、物流為一體的產業園,同時推廣綠色加工技術應用,如食品低溫殺菌技術、超高壓處理技術、真空濃縮技術等,以此降低廢棄物產生量、節約資源;綠色運輸需要保證農產品的安全和品質,具體需要從冷鏈物流開發、農產品清洗和包裝、智慧物流技術應用等方面入手[2]。
2.樹立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理念
結合實際調研可以發現,現階段我國很多農民對低碳經濟概念缺乏了解。80%以上農民缺乏對物流的正確認識,未聽說過綠色物流的農民更是在95%以上。因此,各地政府需要在宣傳農產品綠色物流理念中發揮自身作用,如政府可推出低碳經濟政策號召農民參與綠色農業生產,同時在綠色物流配送模式發展中提供政策、資金等支持。同時,還應正視我國農民普遍存在的小農思想,通過對各類法規政策的完善,保證農民能夠在農業生產全過程踐行綠色運輸模式。企業的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理念樹立同樣需要得到重視,企業可通過大數據在物流過程中進行各類綠色信息篩選,以此提供小包裝增值服務、分類包裝增值服務、特種農產品運輸增值服務等增值服務,為全面綠色化、生態化的農產品物流發展提供支持。
3.建設農產品綠色物流通道
需要關注鮮活農產品公路運輸“綠色通道”的建設。我國早在2010年底便已經向全國所有高速公路推廣綠色通道,如今綠色通道運輸模式發展已經較為完善,這也是我國各地的農產品能夠在運輸中做到暢通無阻的原因。為更好推動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模式發展,我國應依托鮮活農產品公路運輸“綠色通道”基礎,進一步建設低成本、無污染、高效率農產品流通網絡,實現鐵路、公路等多種運輸工具的科學連接,消除不必要收費和關卡,同時關注農產品運輸途中的污染問題預防,直達運輸和多式聯運的科學應用、運輸方式的改進同樣需要得到重視[3]。
4.健全農產品綠色物流管理系統
關注農產品綠色物流管理系統的建立健全,具體可從直采運輸、配送流程的優化入手。通過構建直采模式,選定主體合作方案,即可對現有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策略進行優化,供應鏈主體交易成本均衡也能夠得到保障,這在農民增收、先進技術推廣、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環節減少等方面均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為更好優化直采運輸、配送,還需要考慮農產品生理需求,因此農產品綠色物流管理系統健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控制運輸能耗。通過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健全冷鏈系統,并加強與服務完善、專業能力突出冷鏈物流公司的合作,即可降低農產品配送損耗并更好保證新鮮度;第二,建設信息平臺。依托條碼技術、物聯網技術打造信息平臺,即可對農產品流向進行持續、動態監控,同時嚴格檢測農產品質量,及時記錄發現的問題;第三,推廣標準裝卸工具。結合農產品配送路程和不同品種編制裝卸規范,柔軟農產品的防震設計、基于冷鏈設備的農產品保鮮也需要得到重視,有條件的地區還應依托農產品低溫包裝中心進行農產品的標準化、規范化、分級化包裝,通過提供附加服務,更好推動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模式發展;第四,健全直采倉儲管理規范。從技術升級和制度規范兩方面入手規范直采倉儲管理,具體需要結合入庫、出庫、需求、庫存等環節,制定嚴格的農產品管理制度。通過引入RFID技術、各類信息管理系統,即可更好提升農產品綠色物流管理自動化水平,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模式發展能夠由此更好獲得軟硬件支持。
三、結論
綜上所述,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模式在低碳經濟下具備廣闊發展前景。本文涉及的打造農產品綠色物流體系、樹立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理念、建設農產品綠色物流通道、健全農產品綠色物流管理系統等內容,則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模式發展路徑。為更好適應低碳經濟發展需要,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模式發展還應關注綠色物流行業協會建設、第三方綠色物流企業價值發揮。
參考文獻:
[1]朱佳翔,廖翠菊.鄉村振興中農產品綠色物流體系重構研究[J].物流科技,2021,44(07):18-20.
[2]張秋玲,關碩,谷涵琦.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車輛調度優化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20(09):99-100.
[3]馬潤飛,周巖,孫雨欣.農產品綠色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3(02):63-68.
作者:王琳麗 單位:中共玉樹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