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電子商務倫理方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試圖從倫理文化的視角審視電子商務的困境。認為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于我們尚未完全把握電子商務的本質,漠視電子商務與倫理文化的內在聯系。因此,發展電子商務不僅要重視電子商務軟件硬件的建設,而且要關注“鼠標下的德性”棗電子商務的倫理方面,防止“信息崇拜”和“技術至上”的負面影響,做到倫理與技術、法律攜手,走向電子商務、網絡經濟的美好明天。關鍵詞:電子商務網絡倫理計算機倫理當今世界最熱門的話題莫過于電子商務(ElectronicCommerce)。網上購物、網上拍賣、網上直播已經闖入人們的生活,電子商務廣告隨處可見,“鼠標加水泥”、BtoB還是BtoC的討論貼滿了各大網站的BBS。電子商務正以不可阻擋之勢風靡世界,給新世紀的世界經濟帶來了無限商機。1994年全球電子商務銷售額為12億美元,1998年則高達500億美元,短短的4年時間增長40多倍。據預測,今后3年內全球上網人數將增至10億,2000年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將達3000億美?010年交易額可達1萬億美元。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也非常迅速。目前全國上網主機已達350萬臺,網民激增至1000萬人,且上網人數仍以每年300%的速度遞增;中國網上商店(中國電子商務網)已達1100多家,并以每天增加2家的速度發展。然而,看似火爆的電子商務并沒有使商務網站的CEO們歡欣鼓舞,相反卻如履薄冰。翻開他們的帳簿不難發現,雖然銷售額在增長,但與實際的投入相比則相差甚遠。據稱,要不了一年,有八成以上的網站將會倒閉。在讓人興奮不已的電子商務熱的背后,開始彌漫日益濃厚的憂慮情緒。我國企業上網率很低,上網企業大多還處于建一個主頁,在網絡地產中占一個門面而已的階段,頗具專業水平的電子商務網僅1100多家。據《中國消費類電子商務發展狀況研究報告》,我國網民參與電子商務的廣度和深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距甚遠。中國網民雖說有1000萬之眾,但與13億人口相比顯得極不相稱。而這1000萬網民中,參與電子商務的比例只有28.6%,參與過網上購物的僅為20.3%。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這一比例明顯偏低,目前全球網民參與網上購物的比例為40%。目前我國網民參與電子商務的程度也不深,以網上購物為例,在參與過網上購物的網民中,60%在過去1年中有1到2次購物經歷。而在美國,過去3個月中網上平均購物次數是7次。目前我國網民參與網上交易還處于嘗試和體驗階段,有70%以上的網民認為“網上購物值得一試,但我仍選擇傳統購物方式”。因此,不論從企業,還是從消費者來看,電子商務作為全新的商務模式遠未被接受。[1]這一反差現象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經濟學家、業內人士和法律界紛紛從各自的角度分析其原因。例如,不少業內分析家正確指出,信用制度不完善和配送系統不發達是我國電子商務所面臨的兩個最大的瓶頸;這兩大瓶頸不解決,在國內開展電子商務無異于在沙灘上建高樓大廈。面對電子商務的滾滾浪潮,倫理學界不應患所謂的“失語癥”。如果從倫理文化視角來審視這一現象,我們認為,當前國內電子商務之所以處于進退維谷的尷尬狀態,其原因不僅在于國內開展電子商務的軟、硬件設施建設的滯后,而且還在于我們并沒有完全把握電子商務的本質和核心,忽視了電子商務的社會、倫理、文化方面,忽視了“鼠標下的德性”。首先,對電子商務本質的理解存在片面化,人們普遍把電子商務看成是“利用電子媒體做生意”、“在網上進行買賣活動”、“將傳統的商務活動移到網上進行”。曾任IBM公司副總裁、著名的網絡和電子商務學家查克·馬丁正確指出:“僅僅建一個萬維網(Web)網址并不是電子商務的全部。網絡未來是真正的電子商務時代,其內容要比電子貿易廣泛得多。電子貿易所涉及的是通過網絡進行的產品、信息或服務的買賣,而電子商務則涉及到整個價值鏈的‘網絡化’:從產品概念、產品創新到產品的生產、制造、銷售和最終的消費”。[2]“最終,所有的人和物都將網絡化。”[3]因此,在發展電子商務時,不僅要關注技術、物流等軟硬件因素,而且要重視與其密不可分的社會倫理文化因素。通過對國內外電子商務網站的剖析,不難發現國內電子商務網站大多是Amazon、Yahoo、eBay在國內的“克隆”,而這種“克隆”只是生搬硬套式的、表面的、形式上的模仿,將電子商務片面地理解為網上銷售、網上拍賣,將電子商務等同于電子貿易。其實,正如克隆人技術一樣,可以克隆出生物學意義上的“片面的”人,卻不能克隆出社會倫理學意義上的完整的人,因為原子容易復制,而人的社會性因素難以拷貝,而這正是人的本質所在;電子商務的“克隆”也只能“克隆”出技術意義上的“片面的”電子商務,無法克隆出非技術因素棗社會倫理文化因素,因而無法“克隆”出完整的電子商務。正如查克·馬丁指出:“聯網并不能一夜之間改變人們的行為,技術上和文化上的挑戰會讓技術駐足,等待人們逐漸改變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4]第二、從上述分析不難發現,我們對電子商務本質把握的缺失就在于忽視其社會倫理文化因素。而這種忽視又與“信息崇拜”、“技術至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美國學者西奧多·羅斯扎克在其名著《信息崇拜》中首次全面深入地揭示了信息崇拜、技術至上及其后果。他并不是站在僵化的技術恐懼論的立場,而是堅持人道主義,在充分肯定計算機技術的意義的基礎上,提醒人們警惕“信息崇拜”的危險。他指出:“信息被認為與傳說中用來紡織皇帝輕薄飄逸的長袍的綢緞具有同樣的性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倍受推崇。”“計算機如同過于缺乏主見的皇帝一樣,已被披上了各種華而不實的外衣”。“如同所有的崇拜,信息崇拜也有意借助愚忠和盲從。盡管人們并不了解信息對于他們有什么意義以及為什么需要這么多信息,卻已經開始相信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周圍的每一臺計算機都成為信仰時代的‘真十字架’:救世主的標志了。”[5]因此,每當談到電子商務、網絡安全、黑客行為時,人們關注的往往是如何加強網絡技術的改進,而忽視了我們的生存方式、價值觀、行為規范等對網絡的影響。這種技術至上論常常挫傷人們發展網絡和電子商務的信心,尤其在今年“黑色二月”的技術與黑客的較量中,號稱堅不可摧的技術頻頻告急,世界各國的頂尖網站屢失城門。這種觀念也強化了倫理與技術的時滯效應,正如美國學者理查德·A·斯皮內洛指出:“技術常常比倫理學理論發展得快,而這方面的滯后效應往往會給我們帶來相當大的危害”。[6]這一切提示我們:電子商務具有深刻的倫理底蘊。我們不僅要重視技術的作用,也應關注倫理文化的實踐意義,在倫理文化與技術存在時滯效應的今天,應努力尋找平衡點,以保持二者之間必要的張力;在大力發展技術、加快網絡法制建設的同時,加強我國電子商務倫理規范、價值觀的構建,縮短我國與世界電子商務進程的差距,防止網絡經濟中技術至上論、“信息崇拜”的負面影響。真正做到倫理與技術、法律攜手,共同走向電子商務、網絡經濟的美好明天。美國學者理查德·A·斯皮內洛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社會和道德方面通常很難跟上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而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抓住信息時代機遇的同時,卻并不總是能意識到和密切關注各種風險,為迅猛的技術進步所付出的日漸增長的社會代價。”[7]這是一個美國學者對中國的善意的提醒,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第三、電子商務是市場經濟、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這意味著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注定要經受更多的挑戰。我們不僅要克服技術上的瓶頸,而且要解決由于市場經濟先天不足和經濟封閉帶來的人文條件欠缺等難題。在技術至上論者看來,技術問題最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也是最不成問題的問題;事實上,我國目前電子商務在技術上已初步具備實施條件。但適應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的人文條件明顯不足。毋須說中國13億人口都被“全球化”,只要現有的1000萬網民能真正被“電子商務化”(國際公認1000萬網民是一個國家互聯網產業起飛的基點),那么中國的電子商務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電子商機無限”。眾多的人口和網民與電子商務的“泡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個中原因,與人們長期以來在原子社會、傳統經濟中所形成的交易習慣、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有著深層的聯系。這種聯系在電子商務的初級階段棗電子貿易階段已露端倪。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巨大變革,必然導致觀念更新、思維方式的突破。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等對全新的電子商務的重大影響。這兩者有著深層的內在聯系,盡管目前這并不常常被人們所重視,但可以預見,在全面推進電子商務時,這種聯系將會逐步浮出水面凸顯出來。美國著名的網絡和電子商務學家查克·馬丁深切地注意到了網絡對企業行為和個人生活等方面所產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并把這一現象稱為“電子厄爾尼諾現象”。他不無憂慮地指出:“這股電子厄爾尼諾現象將在多大程度上改變著顧客、企業和各種關系,恐怕他們(指企業總裁,引者注)還沒有充分的認識。”[8]因此,漠視電子商務與社會倫理文化之間的聯系或不能適時調適這種聯系,這種聯系就可能成為電子商務進程中的暗礁,電子商務就有觸礁或被擱淺的危險;而處理得當,這種聯系無疑將成為加快電子商務進程的風帆。第四、當我們對電子商務的本質特征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后,就不會再用傳統的商業思維去爭論新型的電子商務中的問題,我們應用電子商務的思維去運營電子商務,加強網絡倫理文化的建設,以營造出適合于電子商務發展的網絡倫理環境。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中經網總經理胡小明先生認為:“電子商務需要一個系統環境。而系統的生成比單個的技術生成要慢得多。人們老是用技術的成熟度來代替系統的可行度。這是一個很大的偏差。”中國證券電子商務網CEO朱在國先生也強調指出:“當電子商務本質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時,在國內開展電子商務就不再是海市蜃樓”。[9]如果把這里的“系統環境”和“國情”僅僅理解為硬件、軟件條件,無疑是片面的,相信也不是兩位老總的初衷。它還應該包括社會、文化、倫理等更為廣泛的內容,包括電子商務發展所必需的網絡倫理環境或網絡倫理生態。所謂倫理生態是指人生存、生活和發展于其中的倫理環境或道德環境。[10]這種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近幾年來,在電子商務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所謂的“網絡生態危機”,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網絡信息污染:網絡色情、虛假信息、垃圾郵件等嚴重污染網絡環境。這不僅有礙網絡的純潔,對青少年的成長構成威脅,而且這些有害、虛假信息占用大量寶貴的網絡資源,大大降低了網絡運行的效率,也使市場經濟的“帝王法則”棗誠實信用原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病毒:自從1987年10月發現第一例計算機病毒以來,計算機病毒增長速度已遠遠超過計算機本身的發展速度。到1997年全世界已發現的計算機病毒數高達15000種之巨。計算機病毒一旦與網絡聯姻(即網絡病毒),其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危害就更大。1988年的“電子珍珠港事件”棗莫里斯蠕蟲案、CIH病毒以及剛剛出現的“愛蟲”病毒對互聯網的侵襲使人們達到了談毒色變的程度,網絡病毒使人們對網絡安全充滿疑慮,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重大障礙之一。黑客及黑客行為:黑客也許是人類社會最讓人難以捉摸的一群人,他們有時扮演網絡俠客的角色,有時就是網絡罪犯。今天,把大多數的黑客稱為駭客,也許更為準確,因為他們的行為已經發展到了故意進行數字破壞的程度,對網絡安全和電子商務構成了巨大威脅。網絡犯罪:網絡盜竊、網絡詐騙、網絡性犯罪、網絡洗錢等網絡犯罪已成為一大社會公害,它的危害程度最大,是嚴重破壞網絡環境的行為。侵犯隱私:互聯網也許是侵犯隱私最合適的溫床,這使得人們在電子商務的大門前常常不禁駐足觀望。人們渴望獲得電子商務快捷方便、高效低成本帶來的好處,但又擔心自己的隱私被無端泄露,在毫無覺察之中已被人剝得一絲不掛。信息膨脹與信息資源短缺:無用信息、過時信息、垃圾信息的激增致使信息交通擁擠。信息高速公路越修越寬,但依然跟不上信息膨脹的速度。另一方面,在“我快被數據淹死了”的呼聲中,卻又難以覓得真正需要的信息。文化多樣性的危機:知識霸權、文化帝國主義對世界文化多樣性構成的威脅,已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正如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因素一樣,文化多樣性也是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維持文化生態平衡的關鍵。網絡生態危機使人們對網絡安全充滿憂慮,挫傷人們參與電子商務的熱情。同時,這種所謂的“網絡生態危機”也使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到,良好的網絡道德環境對于電子商務的重要意義,潔凈亮堂的“網絡計算環境”、“數字化神經系統”和適宜的倫理文化環境是電子商務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網絡生態倫理意識”,增強研究和建構網絡倫理的緊迫感,加快網絡倫理建設的實踐步伐。這無疑是一項系統工程,絕不只是電子商務企業要考慮的事。在這項工程中,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應自覺地負擔起自己的倫理責任。同時,電子商務的全球性要求我們還必須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參考文獻[1]中國消費類電子商務現狀分析.生活時報.[2][3][4][8]查克·馬丁.數字化經濟[M].孟祥成譯.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9.2,11,11,1.[5]西奧多·羅斯扎克.信息崇拜[M].苗華健,陳體仁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Ⅴ-Ⅵ.[6][7]理查德·A·斯皮內洛.世紀道德----信息技術的倫理方面[M].劉鋼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Ⅵ,Ⅱ.[9]陳吉明.電子商務并非泡沫.2000年03月23日09:17全景網絡證券時報.[10]晏輝.倫理生態論[J].廣東社會科學,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