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外資利用引資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利用外資引資策略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利用外資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影響了引資的質量。本文在詳細分析我國引資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提高外資利用質量的引資策略。
自1991年起,我國連續16年位列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之首,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累計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59萬多家,實際使用的外資金額超過7000億美元,這些企業來自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而世界500強企業中約有480家在我國投資。外商直接投資不僅是我國經濟增長日益重要的的資本來源,而且直接拉動了對外貿易的增長,提升了制造業的技術與裝備水平,推動了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投資環境的改善。
一、我國在引進外資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利用外資戰略取得了輝煌成就,但不加區分的激勵和政策引導帶來投資質量的低下,具體來說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引資成本過高。由于我國的引資戰略基于“雙缺口理論”,吸收外資的最初動機來自于發揮外資的資本形成效應,因此引資時單純地以數量為衡量標準,而對外商投資的產業、項目規模、外商來源地選擇性不強,導致外資利用成本過高,具體表現在:(1)政策成本高,為吸引外資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導致稅收收入的流失,內外資企業競爭地位不平等,同時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2)資源與環境成本高,一些地方以低地價或“零地價”作為引資手段,有些外商投資企業“圈而不用”,大片土地長期荒蕪,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一些地方將勞動密集、自然資源密集、污染密集的產業引進我國,從而導致資源大量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使引資戰略的可持續性大大減弱。(3)招商引資成本高,為加大引資力度,一些地方出現了“全民招商”,舉辦大型展會招商,并組團大規模赴海外招商,耗資巨大,實效不高。
2.引資存在結構性失衡。這主要表現在:(1)FDI地區分布不均衡,2006年東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569.22億美元,占總量的90.32%;中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39.22億美元,占6.22%;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21.77億美元,占3.45%;東北老工業基地實際使用外資24.66億美元,占3.91%。這種明顯的地區傾斜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區域差距日益擴大。(2)FDI產業分布不均衡,我國吸收的FDI約70%集中在制造業,而服務業吸引外資比例不高,基本上不到30%。服務業利用外資總量的比重,遠落后于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
3.引資質量低下。衡量FDI質量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溢出效應(Spillover),即FDI資本所內含的人力資本、R&D投入等因素通過各種渠道導致的技術非自愿擴散,如FDI帶來的培訓促使東道國人力資本的提高,FDI帶來的產業間溢出效應等。我國FDI來源于我國香港特區、臺灣省和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約占總量的80%以上,用溢出效應衡量,它們是非優質的FDI,利用我國低廉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實行產能的低技術擴散轉移,沒有帶來更有力度的技術升級,也沒有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
4.引資政策法規和引資機制不健全。總的來看,我國引資政策法規立法層次偏低,缺乏統一的指導框架,政策僵化的現象十分突出。此外,國內招商引資的市場不規范,不計成本的惡性競爭十分激烈,中介服務機構分散,各自為政,盲目招商,功能單一。
二、提高外資利用水平的引資策略
1.在提高外資對經濟發展積極作用的同時,盡可能降低利用外資的成本。首先是降低政策成本,改變對外資不加區分地給予政策優惠和傾斜,營造內外資企業平等競爭的環境,對外資的優惠嚴格限制在少數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和地區。其次是降低資源和環境成本,積極引導外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采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但要防止強制性地增加外企的社會責任,應以鼓勵和引導為主,避免損害投資環境。最后要降低招商引資的成本,培養專業的招商人才,創新招商手段,渠道也應從政府招商轉向專業的投資機構招商為主,提高招商效率。
2.引導外資積極投向服務業和中西部地區,協調產業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較弱,服務貿易長期處于逆差狀態,因此提高服務業的開放程度,吸引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服務業的管理人才,使外資服務企業向本土服務企業產生顯著的溢出效應,對促進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增強服務業的出口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在中西部地區外資項目偏少,中西部地區應根據自身的區位優勢,選擇符合本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項目,著力加強投資環境的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在有條件的地方,打造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同時改善政府的服務質量,提高政府對外資管理的規范性。在此方面,國家也可適當保持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優勢。
3.加速技術引進,加強自身的研發能力,逐步實現引進技術的國產化。吸引外資,引進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自己消化和發展,增強本土企業的研發能力,而引進技術的國產化則是其成功與否的關鍵。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力量,鼓勵外資企業、科研機構與本土企業的交流,實現信息、資源、技術共享,組織企業對共性的技術問題攻關,同時從資金、人員上給予必要的支持,以此加強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并獲得可與外資企業相抗衡的技術能力,實現引進技術的國產化。
4.健全政策法規,完善引資機制。健全各種相關的政策法規是解決目前我國在引資中出現種種問題的根本保障,因此應盡快出臺我國在反壟斷、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保護、外資進入標準、外資監管標準及國內消費者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通過法律切實維護我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同時規范國內的招商引資市場,建立統一的中介服務機構,積極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資的方法和途徑,完善引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