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助學貸款財務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國家助學貸款是銀行對高校發放的一種教育消費與信用貸款,由于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個人信用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學生金融意識、感恩意識缺乏等諸多因素影響,學生還貸觀念淡薄,貸款風險成為銀行和高校的重大隱患。我們應從進一步完善個人信用機制,健全法制,加大對全國個人征信系統的宣傳;加強誠信教育,營造誠信氛圍;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就業率和就業層次等多方面著手,建立起助學貸款的信用保障體系,為國家助學貸款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關鍵詞]誠信教育就業率個人信用制度個人征信
國家助學貸款是由銀行對高校學生發放的一種教育消費與信用貸款。助學貸款自1999年在全國八城市試點,到2004年由于貸款違約率居高不下,導致各大銀行紛紛停辦助學貸款,主要原因在于貸款學生的信用過低。2004年底,政府對助學貸款實行學生在校期間利息全部由政府負擔,畢業后兩年內開始還款,最遲六年內還清的做法。盡管如此,新機制下的還款率仍不容樂觀:2006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在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全國聯網運行新聞會上說,助學貸款違約率高達28.4%。如此高的違約率使原本貸款工作就很不積極的銀行更加消極對待。如何群策群力為國家助學貸款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使之朝著良性循環的軌道運行,是我國現階段教育界和金融界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
一、助學貸款信用缺失的影響因素分析
使用助學貸款并按時返還看似很簡單,然而在使用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干擾,還貸工作極其艱難。
1.社會不良風氣影響,還款意識
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落后,導致社會信用觀念弱化,信用環境和信用秩序混亂,“信用危機”成為制約中國信用消費、影響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大學生正處在思想和行為的定型期,極易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加之大部分學生缺乏相應的金融知識,對于貸款選擇很容易隨波逐流,采取能逃就逃、能拖就拖的辦法,給銀行造成工作上的被動,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就業難,還款能力缺乏
自1998年大學擴招以來,每年大學畢業生的供給正在以30%的速度增加,遠遠大于經濟增長的速度,社會不能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勞動力供過于求,就業形勢嚴峻。同時,大學生較高的培養成本使他們產生較高的職業收入預期,大學生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貸款學生大多家庭貧困,在家庭無力負擔償還時,還貸就成為兌現遙遙無期的一份沉重的負擔。
3.缺乏完備的個人信用制度,還款制約力差
沒有健全的個人信用制度,銀行對個人信用難以把握,從而也無法根據消費者的真實收入水平和承貸能力準確、及時地決定貸與不貸和貸多少。在一些個人信用制度比較完善的國家,信用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的“通行證”,每個公民都擁有一個賬號,里面儲存著公民的學歷、就業、信用記錄等多種信息。相關機構可以對公民的信用進行查詢。一旦有了不良信用記錄,公民將受到來自很多機構的懲罰。就我國助學貸款政策而言,對于已畢業學生信用狀況的查詢和管理成為一個棘手問題,信用危機已經嚴重影響了助學貸款的順利實施和進行,并制約了消費信貸的發展,對社會主義市場良好經濟秩序的形成極為不利。
4.法制不健全,違信成本低
信用卡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在我國逐漸使用,我國法律制度對于違約的懲罰至今缺乏完整、系統的規定,違約者僅僅受到經濟懲罰,可以說對于違約者的影響微乎其微。在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只要存在違約記錄,不僅影響違約者的再次貸款,而且不良信用記錄會影響工作升遷甚至一輩子的事業發展,一次違約,一輩子刻苦銘心,違約成本非常高,貸款者自然會選擇守約。
5.學生缺乏責任意識,感恩意識淡薄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20世紀80年代后成長起來的一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責任意識培養的欠缺和感恩教育的弱化導致學生依賴性較強,感恩意識淡薄,有的學生把助學貸款當成是政府在改革大學收費制度后理所當然應為貧困生承擔的責任,視助學貸款為免費午餐,對于自己在貸款過程中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認識不清,還貸意識淡薄。
二、規范和降低信用風險的保障措施
新貸款政策加大了高校在貸款管理中的責任,但是高違約率單純依靠高校和銀行的努力是不能徹底解決的,因此政府作為國家助學貸款的始倡者,應加強對助學貸款外部保障機制的探索和實踐,盡快建立助學貸款的信用保障機制。
1.打造誠信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使誠信成為公民的自覺意識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基本價值道德標準,”“明禮誠信”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基本道德規范。然而,由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逐漸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傳統的道德觀在當今社會似乎成了迂腐、保守、另類的代名詞,道德觀念、誠信理念的缺失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經濟體制的發展。因此,我們應在全社會范圍內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把培養誠信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利用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各種媒體宣傳報道典型,使道德模范成為全社會敬仰和效仿的對象,使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勤儉自強成為公民的自覺意識,使誠實守信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動。
2.開拓就業市場,提高就業能力,鼓勵貸款學生靈活就業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同時也給就業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大量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面臨求職困難。國家應大力發展生產力,加速發展經濟,廣開就業門路;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鼓勵貸款學生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學校學生工作部門、團委和就業部門應聯合起來,積極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引導學生珍惜大學的學習時光,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大學生只有學到真本事,才能實現就業,才能有好的發展空間。
3.銀校聯合,建立完整的個人征信系統
2006年1月,我國銀行個人征信系統全面運行。目前,個人征信系統尚處于初級階段,很多方面都需要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在助學貸款學生基本信息的對接上存在著很大的空白。學生畢業前的信息掌握在學校,畢業后有關信用信息分散在公安、銀行、稅務、煤氣公司等各個部門和機構,銀行應和學校、公安、稅務、煤氣公司等涉及個人信用的機構和部門協調聯合起來,取得有關個人信用的完整記錄,在銀行的個人征信系統和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系統的基礎上,建立面向大學生的聯合誠信系統和助學貸款學生個人信用信息查詢系統,實現銀行對高校學生個人信息的共享。這樣,學生畢業后,不管其工作流動性有多大,銀行均可通過遍布我國的信息網絡系統及時掌握借貸人的行蹤和收入,從而有效控制貸款風險。
4.健全個人信用法制體系,做到賞罰分明
我國關于個人信用業務的法律體系還不完備,完善的個人信用法律體系應涵蓋個人信用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我們必須加快有關個人信用立法的步伐,規范消費者信用行為、規范信用中介服務行業行為,尤其要建立和完善失信懲罰機制,制定合理的懲罰尺度,以對不同程度的失信行為施以相應的處罰,提高信用缺失者的違約成本,迫使其將誠實守信作為自己的首選策略。
5.銀行應加強貸款等金融知識的宣傳工作,促進還款
據了解,一部分畢業生拖欠貸款的原因是不了解還款的具體規定,不知道如何還款,何時還款,尤其是貸款延期的學生。學校貸款管理部門對于金融方面的具體規定也不甚了解,很難給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建議銀行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加強對助學貸款還貸程序、還貸方式及全國個人征信系統的宣傳工作,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服務平臺,及時將還貸情況、利率調整、賬戶更改等信息告知學校或者學生,許多無意逾期的學生便會及時還款。
參考文獻:
[1]李云風.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5(3):12-18.
[2]張影.構建國家助學貸款信用保障機制的幾點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5(1):2-3.
[3]高適全,高麗明.試論國家助學貸款的風險及防范[N].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5(2):9-14.
[4]徐俊輝.國家助學貸款風險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