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財務風險評價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企業風險管理的核心是對財務風險的管理,財務風險管理的重點則是對可能出現的主要財務風險和財務危機進行超前的控制和管理,以避免由財務風險轉化為財務危機和生存危機,從而使企業獲得持續生存和持續發展。因此,本文把企業的財務狀況指標作為切入點,研究企業財務管理狀況及經營風險的關系,建立評估企業財務風險程度和風險狀況的綜合指標體系,對于企業經營管理者及時地掌握企業的財務風險狀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和財務危機,從而通過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確保企業獲得持續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企業;風險;財務
ABSTRACT
Financialriskmanagementisthecoreofthefirm’srisksmanagement,andthekeypointofitistopre-controlandmanagethepotentialfinancialrisksandcrisisinordertopreventtheseriskschangeintofinancialandsurvivingcrisis.Inthisway,enterprisescangoonlivinganddeveloping.Therefore,thisarticletakesenterprise''''sfinancialconditionindexasthebreakthroughpoint,research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nterprisefinancialcontrolconditionandthemanagementrisk,establishesthesynthesisindexsystemabouttheenterprisefinanceriskdegreeandtheriskcondition.Astoenterprisesuperintendents,theycangrasptheenterprisefinancialriskconditionpromptly,guardandmeltthepossiblyappearedfinancialriskandfinancialcrisiseffectively,thusguaranteetheenterprisetoobtaingrowthanddevelopmentcontinuallythroughtheimplementationofeffectiveriskmanagement.
KEYWORDS:enterprise;risk;financial;evaluation
目錄
摘要...1
ABSTRACT.2
目錄...3
1關于風險概念、特征及成因...4
2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含義及功能...5
2.1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含義...5
2.2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功能...6
3企業財務風險評估...8
3.1企業財務風險人工神經網絡評估...8
3.2企業財務綜合指標回歸模型評估...11
總結...12
參考文獻:...13
致謝...13
1關于風險概念、特征及成因
風險是伴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而經常發生的現實和客觀現象。企業作為人類活動行為主體之一,更是無時不刻在與風險打交道。正是由于風險的客觀存在,促使人們對風險進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定義和解釋。
美國學者海恩斯,最早提出風險的概念并對風險進行分類。他對風險所下的定義為:“風險是損失的可能性”[1]。
美國風險研究專家威利特,通過對風險理論和保險之間關系的研究,把風險與偶然性及不確定性聯系起來。他認為,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其發生具有不確定性。
威廉斯在其風險研究論文中[2],對風險所下的定義為:風險是結果中潛在的變化。風險是人們預期結果和實際結果的差異。他認為,風險是在風險狀態下,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異大小或差異的偏離程度,這種預期結果和實際結果之間的差異越小或偏離程度越小,則風險越小;反之,則風險越大。而這種差異程度可以用概率的方法加以測度。風險發生的概率在0~1之間波動,概率越接近于1,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概率越接近于0,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概率在二分之一左右。則表明風險的發生處于較大的不確定性。
莫布雷,布蘭查德在其1969年發表的《風險管理與保險》一書中,將風險分為純粹風險和投機性風險。并指出,純粹風險存在于只有損失而無收入的情況下。而投機性風險則存在于既有收入可能也有損失可能這一情況下。
關于企業風險的形態和產生的原因,斯蒂芬森(Stephenson)認為可分為如下三種:①經濟原因所對應的經營風險;②社會原因所對應的社會風險;③人力不能控制的自然原因所對應的不可抗力風險。其中,經營風險主要源于企業本身內部的行為,如管理不善所導致的組織渙散、產品質量事故、交貨期拖延、生產消耗及成本上升或投資決策失誤所產生的風險等。社會風險則主要包括與企業本身的管理無關或者說主要由于企業外部環境變化所產生的風險。如市場需求下降或競爭對手的作用所導致的企業產品銷售量急劇減少;產品價格下跌及原燃材料采購成本上升所導致的企業盈利下降甚至出現虧損;政府產業政策的限制及稅收政策的調整對企業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企業進出口業務中所出現的國際結算延期,以及由于出口國原因所導致的貿易中斷等。不可抗力風險則主要是指,火災、雷電、洪水及地震等自然災害對企業造成的風險損失。
關于企業風險的損失或代價,風險理論學者一般將其分為:企業風險的直接經濟損失代價、企業風險的間接經濟損失代價及企業風險損失的無形代價。其中,企業風險的無形代價又可分為,企業為防范風險所發生的無形代價及企業風險發生后的無形代價。在很多情況下,企業風險損失的無形代價甚至會超過其直接經濟損失。企業風險及風險損失的代價從宏觀經濟上講,不僅阻礙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阻礙社會資源配置。因為,由于企業風險的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加上難以估量的無形損失代價,一般容易使企業產生“避險行為”,從而限制資金向高風險產業的流動,并容易造成某一行業資金的過度集中,形成生產能力過剩甚至形成泡沫經濟(如房地產業資金的過度集中所形成的房地產泡沫)。此外,按照經濟學原理,企業風險損失的代價,在一定條件下,服從“乘數原理”,即企業風險損失對國民收入會產生倍減作用。
2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含義及功能
2.1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含義
任何企業在其生存與發展過程中,都面臨來自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系統性和非系統性風險。企業財務風險不僅具有客觀性、不確定性、損害性,同時還具有風險與收益的對稱性。即企業財務風險的存在是客觀的,不可回避的;企業財務風險何時發生及其概率是不確定的:企業財務風險一旦產生,必然帶來或大或小的經濟損失;這些經濟損失對企業也許是可以承受的,也可能是致命的;此外,企業在面臨某些財務風險的同時,往往蘊涵著多種潛在的盈利機會,風險越大,也意味著潛在的盈利性越高。因此,企業對待財務風險的態度,應是采取積極的風險管理策略,而不應是消極對待、簡單回避和無所作為。在日趨變化、劇烈波動的現實社會及經濟環境中,企業風險管理能力尤其是對財務風險的管理能力己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企業經營管理的實質就是管理和控制財務風險。
所謂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是指企業為應對和改變所面臨的各種財務風險狀況而事先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行為。這些措施和行為包括:如何識別企業面臨何種財務風險;評估這些財務風險對企業所造成經濟損失的大小及影響程度:由此決定企業采取何種風險回避策略,是風險自留還是風險轉移?如何預先防范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一旦財務風險產生后,如何控制風險的不良后果及如何降低風險損失等。[3]
由此可見,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義:
(l)財務風險識別。即針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分類;對各種風險暴露情況及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程度進行辯識;
(2)財務風險測量與評估。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包括對財務風險的大小進行測量,對有關財務風險數據,采用數學方法及相應的財務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對各類財務風險的大小進行具體量化處理。在此基礎上,借助于風險評估方法和有關模型,對財務風險因素作出具體評估,以便為財務風險決策提供依據;
(3)財務風險控制與化解。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是以監控財務風險和化解財務風險為主要核心內容的風險控制過程;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包括根據企業的經營方針和風險管理策略,對企業人財物、供產銷等各有關環節的經營行為實施有效監控,并為改善企業的財務風險狀況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和行為,以便化解企業財務風險。
因此,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是,企業財務風險的識別、財務風險的測量與評估、財務風險的控制與化解三個方面。
2.2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功能
1、提高企業及整個社會資源配置效率
在現實的社會經濟運行系統中,企業是實體經濟的載體及基本單元,也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主體。企業的經營狀況及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從根本上決定了整個社會經濟系統資源配置的水平。而有效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對提高社會經濟系統資源配置的效率有著多方面的影響。這是因為,在整個經濟系統中,企業既是資源的所有者、使用者,也是所有風險的最終承擔者。從經濟理論上來講,由于風險的客觀存在以及企業的風險態度、風險偏好,會影響企業投資決策的選擇及投資決策的有效性。尤其是企業過度而消極的風險回避態度,可能使企業喪失很多潛在的、甚至較大的投資及盈利機會,從而降低企業投資回報,進而降低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而企業通過采取積極主動而有效的風險管理,并通過對風險的預先防范、轉移及分散,則有助于鼓勵企業進行可控制風險范圍之內的經營行為及風險投資,從而可以促進企業及整個社會投資活動及消費活動的高效運行。
此外,實施有效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從而可以降低企業遇到風險時出現劇烈波動和沖擊;實施有效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可以通過風險承擔和風險的資源配置,實現資源的最優分配并提高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運行效率。
2、提高股東價值
目前,我國國有企業中(國有獨資及國有控股企業仍占有較大數量),最大的股東是國家,其它股東所占股權比例較小,即使是在已經發行股票上市的企業中,國有股仍占有較大比重。從企業的本質及企業的最終目標來看,是實現股東價值的最大化。即在國有獨資企業或以國有股為主要股東的國有企業中,其一切經營活動均是圍繞增加國家作為大股東和其它股權持有者的企業價值來進行的。從企業進行財務風險管理的實踐來看,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可以通過降低投資風險、分散經營風險,提高投資者信心,降低風險損失及企業財務危機成本等途徑來提高股東的價值。這從股東價值與企業未來預期凈現金流的現值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體現出來:
(2-1)
公式(2-1)中,Vj為第j個企業的股東價值;(NCFjt)為企業未來各時期的預期現金流;rjt為貼現率。而貼現率rjt等于無風險收益率rD加上風險回報率rs:
rjt=rD+rs(2-2)
公式(2-1)表明,增加股東價值有兩個途徑,一是降低未來現金流的貼現率rjt;二是增加企業未來的預期現金流。而企業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可以通過對貼現率rjt和企業未來預期現金流的影響來達到增加股東價值的目的。因為,如果企業進行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那么企業未來現金流的波動性就會降低,企業的投資風險可能減少,因此,公式(2-2)中投資者要求的風險回報rs就會下降,貼現率rjt就會減小,從而企業的股東價值vJ就會相應增加。企業從事財務風險管理的事例,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企業在產品經營中采用多元化經營分散市場風險;在資本市場采用不同的投資組合來降低股市投資風險;在項目投資中,采用多種風險控制手段來降低投資風險;在期貨和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交易中,采用套期保值和對沖等手段來降低其交易風險等。
3、降低企業財務危機成本[4]
企業無論是因為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風險還是經營決策風險等原因,陷入財務困境或出現財務危機時,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扭轉這種不利狀況,就有可能因財務現金支付困難而無法清償到期債務,從而導致破產或被其它收購方兼并重組,這將會給企業帶來高昂的損失代價,進而引起企業資產大幅縮水,股東價值下降。一般而言,企業財務危機所帶來的損失及成本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直接損失或直接成本,即企業因財務風險而產生的資產直接帳面損失以及進入破產清算程序或被兼并收購時,在法律、會計等中介機構專業服務方面所發生的費用支出:第二部分為許多不可預見并難以從財務帳面反映的間接損失或間接成本。如當企業陷入財務危機時,有可能人心渙散,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骨干、管理骨干出走,另謀高就;由此導致企業內部管理混亂而使生產經營活動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及經濟效益下滑;與企業正常合作的客戶或原燃材料供應廠家可能會因企業出現財務危機而中斷其合作關系,從而使企業經營活動雪上加霜;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也可能因企業的財務危機而停止對企業提供貸款或其它融資支持;在某些情況下,如企業對財務危機應對不當,甚至有可能使這些間接損失超過其直接損失。
與此對應的是,如果企業采取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措施,則有可能降低財務危機所造成的直接損失及間接損失,并明顯減少企業因財務風險而發生破產或被其它方收購兼并的概率,從而減少企業財務危機的預期成本。根據進行財務風險管理及未進行財務風險管理兩種企業所做的比較分析表明,凡是采取了有效財務風險管理措施和手段的企業,其發生財務危機的概率要明顯低得多。
3企業財務風險評估
3.1企業財務風險人工神經網絡評估
在對企業財務風險因素及財務風險大小進行識別、測量的基礎上,可利用人工神經網絡理論及模型等方法的模式識別功能,以及利用多元統計分析法、模糊綜合法等方法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評估,進而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風險管理策略和具體的風險管理控制措施。
基于對企業財務風險本質的認識,以及對企業財務風險生成機制的分析,企業財務風險通常表現為企業財務狀況的惡化和經營成果的降低,其結果將會直接導致企業獲利能力、償債能力、周轉能力和成長能力的下降;而企業四個方面能力的綜合即為企業的實際經營績效。因此,企業財務風險的發生,將最終體現為企業實際經營績效與經營目標之間出現非預期的負偏差。所以,可以通過對這種負偏差及其偏差程度的分析,即通過對企業實際經營績效狀況的評價及其評價結果的分析,來綜合判斷企業財務風險是否發生以及財務風險狀態的嚴重程度。企業經營績效狀況評估所用的財務指標,如下圖3-1所示:
圖3-1基于企業經營績效狀況的財務風險評估
依據圖3-1所示的企業經營績效狀況評價指標體系及企業每一財務指標實際值所形成的評價結果,既能得到反映企業系統總體狀態或總體信息的綜合評分值,又能得到反映企業系統局部狀態或局部信息的單項指標分值。即:企業經營績效狀況綜合評分值可用于判斷企業系統總體所處的優劣狀態,而單項指標評分值則可用于診斷企業系統局部存在的問題或其風險狀況的大小。
上述企業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多層次、多指標的評價體系。為了利用模糊綜合評判和人工神經網絡方法各自的優勢以及克服各自的不足,考慮到企業經營績效可以從獲利能力、周轉能力、償債能力和成長能力四個方面來評價,每一個方面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的權重系數,可以由包括專家、企業管理人員及相關技術人員在內的n類有關人員依據各自的經驗和方法分別給予評價。
評價結果W,k組成模糊關系評判矩陣:
其中:。
Wik:表示第i個評價人員對第k方面的評價。
再利用線性加權法:(k=1,2,3,4)得出上述四方面的權重系數。其中ai為第i類人員的加權系數。
上述四個方面構成整個評價體系的表層。在深層,每一方面的能力評價都采用人工神經網絡來評價。這時可構造4個小的人工神經網絡,其結構模型如下圖3-2所示:
圖3-2基于財務風險信.息的企業經營績效綜合評價模型結構圖
該神經網絡評價模型可分別對企業的獲利能力、周轉能力、償債能力和成長能力進行評價。網絡輸入為全面描述企業經營績效的評價指標,即如圖3-1所示的財務指標。對其中的定性指標,采用語言變量和模糊數字的方法定量化,然后和定量指標一起進行處理。網絡輸出則為[0,1]區間內的一個數值,以代表各種能力的大小,稱為能力系數,數值越大表明該能力越大;反之數值越小,表明該能力越小。具體方法如下:
1、確定各個網絡的算法。在此都采用BP算法,主要基于以下考慮:
(l)企業財務風險評價問題需要較高的準確度;
(2)神經網絡相對較短的訓練時間(收斂速度快)有利于該模型的實際應用。
2、神經網絡模型的結構如下:
在圖3-1中,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分別都為4個評價指標,而周轉能力和成長能力分別都采用3個評價指標。因此,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的評價網絡都采用4個單元的輸入層,而周轉能力和成長能力的評價網絡則采用3個單元的輸入層,四個網絡的輸出層都為1個單元。下面還需要確定的是網絡模型隱含層的層數及隱含層的單元數。
神經網絡理論已經證明,如果隱含層單元數可自由設置,那么用三層S狀FO特性的節點,可以任何精度逼近任何連續函數。因此,都選用三層網絡,即隱含層為一層,這既不影響網絡的精度,也可提高網絡的速度。至于隱含層單元數,神經網絡理論尚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為此,作者通過多組數據用于訓練神經網絡,發現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的評價網絡當隱含層單元數為6時,網絡收斂速度均為最快,而周轉能力和成長能力評價網絡當隱含層單元數為5時,兩者收斂速度最快。因此可得到前面兩者的結構為:
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三層組成,其中輸入層單位數為4,隱含層單元數為6,輸出層單元數為1。而后兩者的結構均為: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三層組成,其中輸入層單元數為3,隱含層單元數為5,輸入層單元數為l。
3、神經網絡模型初始權重設置為:
BP算法中,節點間的傳遞函數為:,如下圖3-3所示。
圖3-3節點間的傳遞函數圖
該函數分為線形區和飽和區,當神經元工作于飽和區時,函數變化緩慢,需經過較長的一段時間才能跳出該區域,而工作于線形區時,由于函數的變化較快,使得神經元的自我調節容易,因而收斂速度較快。如果初始權重選擇的區域過大,神經元落入飽和區的概率也就越大,其收斂速度也就會很慢,但如果區域選得過小,同樣會降低神經元的活性,影響網絡的收斂速度。為驗證上述理論,作者選擇了[-15,15]至[-0.001,0.001]等9個區間,產生隨機權重,通過分析輸出的一系列累積誤差變化,得出前兩者當隨機權值產生區間在[-0.25,0.25]之間時,兩模型的收斂速度均為最快;而后兩者只有當隨機權值產生區間在[-0.2,0.2]之間時,兩模型收斂才均為最快。
4、網絡學習次數與精度的關系
一般來講,網絡學習次數越多,其輸出結果的精度越高,但學習次數多其網絡訓練時間也越長,另外,如果學習樣本選擇不當,網絡精度越高,意味著其記錄的錯誤信息越多,也會對網絡的應用效果產生不利影響。為此,通過網絡訓練比較,前兩者模型中,網絡訓練次數定為15萬次,而后兩者網絡訓練次數則定為16萬次為宜。
通過上述步驟得出的能力系數由輸出層Of(j=1,2,3,4)輸出,分別為R’1,R’2,R’3,R’4,則最終得到企業經營績效的綜合評價結果為:
根據如上所述的神經網絡對企業實際經營績效的綜合評價結果與企業的經營目標進行比較,可對企業財務風險狀況作出評估和判斷。
3.2企業財務綜合指標回歸模型評估
因為企業財務指標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效果的最終反映。所以,企業財務指標不僅可以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好壞,同時也反映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按此思路,利用經改進后的Altman多元線性回歸判斷模型,,將企業多項財務指標中,選出若干項最能代表企業財務狀況的關鍵指標,如營運資金與總資產的比值、累積盈余與總資產的比值、息稅后收益與總資產的比值、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與總負債的比值、銷售收入與總資產的比值等,并根據其指標重要程度賦予不同的權重,結合不同企業的具體財務數據進行數學處理和回歸分析,即可以得出如下形式的企業財務風險評估數學模型:
R=1.2yl+1.4y2+3.3y3+0.6y4+1.0y5
式中:R—經回歸分析得出的企業財務風險程度判斷值
Y1該指標主要是考察企業資金流動性問題。
Y2,該指標主要是考察企業的積累能力。
Y3=,該指標主要是考察企業盈利能力;
Y4=,該指標主要是考察所有者權益的波動變化程度及社總資產會公眾對企業的認識和評價。
Y5=,該指標主要是考察企業的規模、市場占有率,以及企業資產創造銷售收入的能力。
按照上述多元線性回歸評估模型進行財務風險評估時,結合我國國有企業的實際情況,主要是對該多元線性回歸評估模型中各財務比率Y1、Y2、Y3、Y4、Y5的相應回歸系數進行適當修正,然后將不同企業財務報表中的具體財務比率值Y1、Y2、Y3、Y4、Y5代入并進行計算,便可以求出不同企業的財務風險判斷評估值R。按照Altman對多元線性回歸評估模型中風險值R所作的風險程度分類,便可以對所研究企業的財務風險狀況作出評估和判斷。
如R≥3.1,則表示該企業生產經營及財務狀況良好,無財務風險;
如R<3.1,則表示該企業生產經營及財務狀況一般,僅處于行業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財務風險;
如R<1.79,則表示該企業生產經營及財務狀況較差,存在較大財務風險;
如R值遠遠小于1.79,則表示該企業生產經營及財務狀況已處于惡化狀態,甚至面臨財務危機或接近破產的嚴重程度。
總結
針對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目的與任務,論述了財務風險管理的有關功能及作用,圍繞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主要環節,如財務風險的識別、測量、評估、控制、處理的有關理論及方法深入進行了研究。基于我國國有企業風險管理的實際,提出了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以及風險結構性質估計矩陣等方法,辯識各種財務風險因素中的主要風險,并作為風險管理的重點;提出了基于企業資產、負債狀況、企業資產負債市場價值以及企業最優負債結構為比較依據的財務風險測量原理及方法;提出了基于企業經營績效狀況為判斷標準的風險評估方法及財務風險人工神經網絡評估模型;提出了以企業籌資、投資、資金運作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為風險控制過程、以企業六大會計要素為控制元素,以企業經營目標和實際經營財務成果的偏離程度作為比較判斷風險狀況,從而進行財務風險的反饋和控制的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系統模型。在企業具體財務風險的處理策略以及方法選擇方面,對風險轉移、風險回避、風險保留、風險內部防范等方法的適用原則和范圍等進行了分析論述。
參考文獻:
[1]周慧玲編譯.《風險管理學》[M].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2-6
[2][美]C·小阿瑟·威廉斯等著:《風險管理與保險》[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馬從輝等譯,2000年5月:7-8
[3]王春峰著.《金融市場風險管理》[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5-17
[4]張莉主編:《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全書》[M].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年:236-265
[5]張子姣,路世昌.多元化戰略企業的財務風險評估模型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7),1: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