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財務報告體系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企業的財務報告在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財務報告體系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各組成部分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有著不同的作用和意義。其中財務報表和附注的可靠性最高,因此,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要善于將企業披露的信息相互結合,相互印證,最終做出正確的決策。
關鍵詞財務報表報表附注會計信息財務報告
企業財務報告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對現代資本市場的有效運作、資源優化配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包括財務報表、報表附注、財務報表的補充信息(如物價變動信息、石油天然氣的儲藏量信息等)以及其他財務報告(如致股東的信函等)。其中既有國家法律強制披露的,也有企業自愿披露的。企業的外部投資者處于信息弱勢,對企業的認識只能依靠企業的這些公開信息,如何對企業的財務報告體系正確認識,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就變得非常重要。只有在這一基礎上投資者才能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1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體系中的核心部分,是企業向外界傳遞會計信息的主要手段
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中規定財務報表是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結構性表述。財務報表至少應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附注。這說明了企業的財務報告體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包括了財務報表和附注兩大部分。實際上在這一體系中會計報表和會計報表附注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財務報表中所表述的會計信息是得到初始確認和計量的會計事項在報表中進行再確認后形成的。因而財務報表的表述是會計事項的表內確認。要在財務報表中得到確認,必須符合嚴格的條件,即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不能同時滿足四項條件的信息則無法在財務報表中進行確認,因此財務報表所傳遞的信息是最嚴格的,受企業會計準則約束的,并且經過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財務報告使用者在對企業的財務進行認識和評價時,財務報表始終是最可靠的依據之一。
會計報表附注是對財務報表中列示項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細資料,以及對未能在這些報表中列示項目的說明等。附注中的表述則稱為披露。在現實社會中,一些難以確認的交易和事項或企業為了規避確認而只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日益增多,因而使用財務報告時有必要明確區分是在表內確認的信息,還是在表外披露的信息,否則有可能被誤導,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比如在“安然事件”中,安然公司披露了所謂的“備考利潤”,它是公司當局按照其經營指標計算出來的未來季度的利潤。在2000年第四季度的收益情況公告中聲稱,2000年比1999年度每股盈利增長了25%,但它的財務報表顯示,1999年每股盈利為1.10美元,2000年包括非常性開支每股盈利為1.12美元,增長率僅為1.8%,根本與其公告的25%相去甚遠。所以公司采用備考利潤報告,目的大都是為了掩飾經營存在的問題,轉移投資者的注意力,使其不再關心根據通用會計準則在財務報表中列示的凈利潤。并且備考利潤是人為計算出來的,缺乏現實依據,因此安然公司在2001年10月公布的盈利報表時,沒有同時提供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可見對財務報表上有關項目的信息披露以及使用報表附注、補充信息或其他財務報告等手段提供的關于這些項目的計量,并不能代替對符合確認標準的項目在財務報表上的確認。因此,投資者在使用企業公布的財務信息時,應該對其財務報表上的數據給予足夠重視,這些數據在反映企業的價值方面才是最為真實可靠的。
2會計報表附注是財務報表必不可少的補充,它提高了報表的可理解性
企業會計準則上規定的財務報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包括了財務報表和附注兩大部分。單單財務報表本身存在著一些固有的局限。第一,在會計實務中資產和負債都需要估計,估計必然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比如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的估計等等,容易使財務報表失真;第二,會計準則允許企業選擇不同的資產計價方法,不同的資產計價方法會造成資產價值和凈利潤出現差異,今年我國上市公司采用公允價值對所持有的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計價,就造成了股東權益的大幅增加。根據證監會對2007年1月份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報的統計,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引起股東權益增加約10.66億元;第三,某些資產由于不符合會計確認的條件或難以計量,在資產負債表上無法體現,這包括企業擁有的已發現的礦產價值、已發現的石油天然氣的價值、自創的商譽等;另外,一些負債也由于同樣的原因,難以進入資產負債表,如待決的訴訟可能帶來的損失等等。這些沒有體現的資產和負債項目,損害了財務報表信息的完整性,未能傳遞公司價值的真實信息,影響了投資者的決策。
會計報表附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財務報表所固有的缺陷。按照規定,附注和表體都要接受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并且應遵循企業會計準則,這就為投資者使用財務報表提供了保障。我國會計準則規定附注應當披露財務報表的編制基礎;重要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及其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的說明;對已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列示的重要項目的進一步說明;或有和承諾事項、資產負債表日后非調整事項、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等需要說明的事項。附注既可用數字描述,也可用文字描述,使企業一些難以確認和計量的項目得以充分披露,對表中數字進行解釋。投資者在閱讀和分析公司的財務報表時,應當將財務報表結合附注中披露的內容,全面正確地理解財務報表,獲得有用的信息。
在利用會計報表附注的同時,也要注意有的企業為了規避確認而只在表外披露信息,從而達到美化財務報表的目的。比如安然公司就創造出很多“特殊目的實體”,它利用SPE來轉移債務、掩蓋不良資產和有目的的創造收入,根據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SPE與開辦公司的報表不合并,只是在附注中輕描淡寫地提一下,巧妙地掩蓋了公司真實的經營狀況,使投資者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另外還要注意企業過多使用附注而導致的表外信息過量的問題。有的企業披露的附注本身就很難理解,更談不上幫助理解財務報表,有的將重要的信息混雜于附注之中,難以引起投資者的關注,從而誤導投資者。所以投資者要善于將財務報表之間相互聯系,并結合附注,來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真實性做出判斷。比如企業銷售收入的增長是否帶來現金流的增長?利潤有多大比重來源于關聯交易?企業提取的各種減值準備是否合理?對于固定資產折舊期限是否合理?是否有存在較大風險的擔保、訴訟事項等等。這對于投資者的決策是必不可少的。
3其他財務報告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削弱了可靠性
其他財務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信息或與財務信息有關的信息,它包括補充信息和財務報告的其他手段,比如管理當局的討論和分析,致股東的信函等等,用于補充財務報表和附注上所提供的信息,含有一些相關的但不符合全部確認標準的信息。其他財務報告不需要注冊會計師審計,只需要專家進行審閱。
其他財務報告的出現是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這是由于隨著資本市場的日益發展,僅靠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已不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廣大的外部投資者并不直接參與管理,對上市公司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公司的提供的公開信息。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一些調查表明,在股權高度分散的資本市場上,財務報告擔負著向普通投資者報告信息的使命。除了強制披露的信息之外,上市公司還可以選擇自愿披露,如果公司在對自愿披露的信息的成本和收益做了全面的考量后,認為披露是恰當的就可以選擇適當的方式進行披露。自愿披露的信息可大致分為六大類,包括經營數據(如用于管理企業的高層次經營資料和業績指標);管理部門對經營數據的分析;前瞻性信息(如機遇和風險及計劃和實績的比較);股東及關聯方的有關信息;公司的背景(如主要的目標和戰略;企業和資產的范圍與內容,產業結構對公司的影響);未在財務報表上確認的有關無形資產的信息。上市公司自愿向公眾披露這些信息的目的在于使公眾對其真實的價值能夠認識,從而在市場上與績差公司相區別,確立市場形象。但是信息的使用者必須要明確這些表外信息的可靠性不如在表內確認的信息。在使用這些信息時,應結合財務表報,盡量相互印證,以準確地判斷企業的真實價值,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