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新技術集群化路徑選擇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規模化的機制;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規模化的方法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比較優勢理論、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理論、品牌聚集、產業鏈聚集、高新技術產業與金融創新相結合、促進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相結合、開展期權激勵試點、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投資人不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總理指出,湖北省要利用好科教實力在內的五大優勢,做大做強湖北經濟。近年來,湖北省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增強。但是也存在產業規模小、骨干龍頭企業競爭力不強、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度不高等不足。本文認為,湖北省要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規模化進程勢在必行。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規模化演進路徑
2009年3月,總理參加湖北省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武漢是中部地區最重要的城市,應對金融危機時,更加需要利用好區位優勢、工業基礎好、交通樞紐、商貿中心條件和科教實力雄厚等五大優勢,在中部崛起中要起帶頭作用。
近年來,湖北著力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和光機電一體化等重點領域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四大行業在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增強,在全國甚至全世界,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盡管如此,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例如產業規模小,我省高技術產業規模只有廣東、江蘇、上海等發達地區的1/3;骨干龍頭企業競爭力不強,知名品牌不多,未形成分工協作的產業鏈,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度不高。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投資人不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
因此,如何利用好和發揮好湖北省的五大優勢,如何在全球化的競爭中爭得先鋒,如何做大做強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
一、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規模化的機制
1、比較優勢理論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斯密創立了絕對貿易理論。他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利益的驅動下,主觀上為自己利益的微觀經濟主體可通過分工和貿易利用自己的絕對優勢客觀上為社會工作,從而實現自利與互利、個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相互聯系。社會各經濟主體按照自己的特長實行分工,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后通過國際市場進行貿易,從而實現各自的絕對利益。大衛·李嘉圖針對絕對比較優勢的缺陷,提出比較優勢理論。他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不論經濟力量是強還是弱,技術水平是高還是低,無論有沒有絕對優勢,都能夠確定自己的相對優勢,然后利用自己的相對優勢進行國際分工和貿易使國際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從而使得貿易的雙方都能獲利。
新任湖北省省長李鴻忠說,湖北在區位上承東啟西,既有經濟后發達地區資源豐富、勞務成本低的特點,又有像省會武漢這樣比較發達地區,交通便利,科研實力強,工業基礎的條件完備。尤其指出了,湖北省已有普通高校八十六所,各類科學研究和開發機構一千三百多家,湖北省的國家重點試驗室在全國排到第三。五年來,湖北省累計登記省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三千七百九十九項,實施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二十項,獲國家科技獎勵一百一十三項。作為中國科教大省的湖北,已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到科技成果產業化,覆蓋了國民經濟各行業、比較完善的科研開發體系。近年來,湖北省和武漢市依托科教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比較優勢產業并取得了較好的業績。湖北著力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和光機電一體化等重點領域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四大行業在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增強。武漢東湖高新區打出“光谷”品牌,光電子的配套能力明顯增強;襄樊高新區經過這幾年的建設,區內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產業、光機電一體化產業的主體地位也進一步突出。
2、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理論
集聚在不同的層面上,競爭優勢有不同的內涵。微觀上,是企業內部的活力和創新力,即企業競爭優勢;有學者把競爭優勢定義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在市場份額、利潤或增長率等方面超越競爭對手,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中觀上,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研發、銷售和服務等各環節的創新帶來的高附加值是產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即產業競爭優勢;宏觀上,區域從全局的高度,根據本區域的范圍可以調度的資源,將局部優勢整合為綜合競爭優勢,即區域的競爭優勢。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舉全省之力、集全國之力、借世界之力,建設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重大決策后,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截至2007年,湖北省初步形成了4大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群,湖北省的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已增至7家。共實現增加值243億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0%。這些產業群分別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和制造業信息化為核心。其中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居全國第8位,電子信息產業居全國第10位。經過幾年的發展,東湖高新區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研發基地、最大的光電器件生產研發基地、最大的光通信產品研發基地。2007年,高新區光纖光纜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提高到了50%,光器件提高到40%,激光設備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0%,地理信息軟件達到60%。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特點和地方經濟新的增長源。
二、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規模化的方法
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成長性和高增值并且對于其它產業具有廣泛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有利于增加就業,拉動整體經濟增長,對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規模化是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未來競爭成敗的重要衡量指標。
1、品牌聚集
湖北省在國內具有科技、教育與產業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潛力巨大。發展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規模化,要重視地域品牌和企業品牌,實行品牌戰略。
(1)地域品牌。地域品牌一方面是一種經濟文化象征,另一方面也是該地域的信息載體,是一種無形資產。“武漢·中國光谷”作為一個地域品牌,對武漢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具有戰略意義。首先,“武漢·中國光谷”作為地域品牌,具有便利效應,可以提升武漢的知名度。其次,具有聚集效應或吸引效應。可以在武漢聚集相應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提高武漢市對于特定高新技術企業的吸引力。總之,武漢市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域品牌會使投資者了解武漢的投資環境,使他們作出投資地域的選擇,這樣就能更好地吸引國際和國內資本。塑造品牌已成為聚集投資者吸引客戶的重要手段。
(2)企業品牌。名牌企業是產業或行業中的核心企業,它聚集了同類企業的眾多優勢,因此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一個地區的名牌企業多就意味著這個地區的產業聚集力強、投資環境好、人氣旺。名牌企業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互相促進的關系。目前,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武漢·中國光谷”已經吸引了一批國內外的優秀的企業進駐其中。光谷已累計引進外資逾15億美元。IBM、家世界、住友等世界500強企業已在光谷進行投資,光谷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此外,湖北省高新區還培育出了一批在全國以至在世界都有影響的名牌企業。華工科技、武漢楚天激光等一批核心企業主要產品的競爭力已不斷增強。2007年,武漢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光電子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規模化趨勢日益顯現,影響力日益擴大。
2、產業鏈聚集
湖北省和武漢市應該緊緊抓住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機遇,發揮優勢,實施梯度轉移對接戰略。吸引國內外的資金、技術、產業和人才在中部地區迅速形成一定的聚集效應,構筑腹地經濟圈,使國家經濟地理的中心區域逐步成為經濟地理的產業重心地帶。
(1)將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與促進武漢支柱產業和優勢行業發展相結合。確定符合湖北省經濟發展戰略方向的主導產業。以科技創新為導向,構建實業性產業集群,重點發展鋼鐵、電子、汽車、石化以及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高新技術產業為目標,構造先導性產業集群。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建立起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方便快捷的現代立體綜合交通體系、從而為城市產業升級奠定基礎。優先承接有利于上述產業發展的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并對不同產業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
(2)將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規模化發展與國內國際產業轉移、升級和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上中下游產業鏈建設相結合。基于科教實力基礎之上的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正在不斷朝著規模化和高端化方向發展,而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步伐不斷推進和加快。與此同時,國家關于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加快實現產業升級的要求猶在耳邊。建議在這個過程中處理好產業轉移來的企業與高新企業的銜接問題,打造一條以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為核心的,以承接產業轉移企業的輔助和配合的,共同提升產業升級的“光谷產業鏈”。“光谷產業鏈”既是指以光谷為代表的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為核心的產業鏈,同時也是指以光谷模式為發展目標的新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產業鏈。
3、高新技術產業與金融創新相結合
對比國內經濟領先城市,不難發現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高新技術的優勢往往伴隨著金融資本市場的發達興旺。如國內的上海和深圳。湖北省和武漢市要想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規模,必須借力于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
(1)開展期權激勵試點。選擇部分高新技術企業,制定期權試點方案,以期權作為對企業管理層和技術骨干的激勵。國有控股高新技術企業資產出資人代表通過與企業管理層簽訂經營責任協議,約定在規定時期內,對受委托經營的國有資產實現增值,其中超過預期收益一定比例的增值資產可轉化為管理層、技術骨干的股權,先行試點,加快推廣,以充分調動國有控股高新技術企業經營者和技術骨干的積極性。此舉是為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規模化奠定人才基礎和后備力量儲備。
(2)促進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相結合。進一步加強省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聯合設立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融資平臺建設,增強平臺融資能力,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的直接投資力度。整合現有政府資金,鼓勵社會資金參與,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設立湖北省高新技術創業投資基金,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短期融資服務,扶持一批種子期創新企業,支持一批具有上市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和企業孵化器。各商業銀行要創新融資方式、創新信貸產品,推出一批有利于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金融產品,并擴大銀行授信額度,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