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體驗式作文教學理論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中體驗式作文教學以體驗式學習作為作文教學的主要理念,學習被置于各種真實或虛擬的情境之中,引導學生主動體驗生活并準確表達內心體驗。高中體驗式作文教學有著重要的現實依據。
關鍵詞:高中;體驗;作文教學
引言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體驗式作文教學已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但目前體驗式作文教學研究對象多為小學生、初中生,對高中體驗式作文教學涉足較少。本文以高中作文教學為研究內容,以“高中生的心理特點”與“體驗理論”為突破口,以在理論層面上進行探索,為推動作文教學的發展提供新的理念和方法。
1.高中體驗式作文教學的基本內涵及意義
1.1高中體驗式作文教學的基本內涵
1.1.1概念的界定。1.1.1.1體驗“體驗”一詞的語義出自《淮南子•祀論訓》:“圣人以身(親身)體(體驗)之”。不同的學科對體驗的界定也是不一樣的。最系統提出體驗范疇的是狄爾泰。從研究現狀看,研究者對體驗的定義雖然多,多是一種活動和結果,對體驗的研究,從認識論角度研究居多(即將體驗作為一種認識方式),從本體論,價值論角度研究較少(即將體驗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及追求生命意義的方式)。由此我這樣定義體驗:體驗是主體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識和情感的基礎上,使個體生命意義發生、創造和自我實現的過程。1.1.1.2高中體驗式作文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高中體驗式作文教學提倡教學過程的互動。這種教學實質是關注人的生命特性與精神世界,以及對教學本真意義的執著追尋。它的宗旨是引發高中生對人生、生命和自我生存狀態、精神建構的思索,抒寫內心的體驗和感受,使主體價值獲得提升。1.1.2高中體驗式作文教學特點。1.1.2.1主體性體驗式作文教學關注主體的體驗。高中生比初中生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接觸面,主體意識更強。“體驗不是單純的認識論概念,而是一個本體論的概念。即不止是心理的,內部的感受,而是整個身心的參與,介入,實踐……”①作文的過程是學生的心理與生理、感性與理性、情感和思想等復合交織的活動過程。體驗的過程正好內在吻合于高中生,對外在世界的接受與內化于外在世界的統一的過程。1.1.2.2生成性寫作,源于一種生命的覺醒,源于心靈對世界,對人的一種驚喜和感悟。體驗的過程是心理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體悟是生成的基礎。葉瀾認為教育學的原點是對“生命的體悟”。體驗的本質特征是自由與創造,它是知、情、意呈現為一種運動、激活和新質生成狀態。王國維說:“有我之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②在這里,體驗的過程不是由外到內的簡單轉移和傳遞,而是主體主動通過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充實豐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
1.2高中體驗式作文教學的意義
1.2.1回歸生活,走入作文之源。作文是一項復雜的心理過程。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這里劉勰提出了“物—情—文”的轉化過程,也就是“物—意—文”的轉化過程。“物”指的是社會現實生活,“意”是指作者的寫作意識。以前作文教學中存在的根本問題是:作文和學生生活相脫節,尤其和當代學生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內容相脫節。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只重于單方面的輸出,忽視學生在作文過程中主體作用的發揮,原因是作文教學只注重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轉化,忽視由“物”到“意”的第一重轉化。體驗式作文教學認為:學生寫作的過程是從客觀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經過頭腦必要加工制作,再運用文字符號表達出來的過程。離開了“生活”這個最基本的素材源,作文便只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因此,要重視第一重轉化的過程,使“意”在寫作者心中油然而生,使“意”到“文”的轉化水到渠成。1.2.2體現作文特點,提高作文質量。高中體驗式作文教學能提高作文的質量。體驗式作文教學,主要是針對高中生作文過程中普遍出現的缺乏體驗、忽視內化等問題而提出來的。因為只有當主體對客體產生了體驗、領悟,客體才會進入主體的內心結構,與主體交融、用身體去親身經歷、體察,而且用腦去思考、探究,用心靈去意會、感悟,才會內化為心理素質,外化為行為習慣。這不僅是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的需要,而且是開發潛能的需要,更是激發自身的生命活力、積累人生經驗、促進自身社會化的需要。體驗使學生在作文過程中不但掌握知識與技能,而且經歷過程與方法,進行知識的內化、情感的升華,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提高作文質量。1.2.3發揮主體性,實現生命的自我關懷。體驗式作文教學實現了生命的自我關懷。余秋雨說:“作文訓練,說到底是生命與生命間表達和溝通的訓練。”③在作文體驗中,學生投入的不僅是理性,還有情感、態度、理想。彰顯生命的力量,展現生命的意義,體現了生命存在的方式。應該引導學生將自己置于認識的對象之中,“既做演員,又是觀眾”,讓他們投入地“扮演”進入他者的處境,將滋生的意識融入對象世界。當學生把這種體驗自覺自由表現出來的時候,這種體驗已經融入主體的血脈之中。這時,文字為靈魂代言,文字構筑精神家園。使教育成為愉悅生命成長和人文關懷的重要環節,實現生命的自我關懷。
2.高中體驗式作文教學的現實依據
2.1.高中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2.1.1自主性。高中生已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常常表現出希望從父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開始嘗試脫離父母的保護和管理。他們具有強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熱衷于表現自己的力量和才能,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自我意識趨向明顯。2.1.2不平衡性。青年初期的高中生從生理特征方面看,已發展成熟,心理發展相對于生理發展而言,卻表現為滯后的狀態。也就是說高中生的生理與心理、心理與社會關系的發展不同步,具有異時性和不平衡性。2.1.3閉鎖性。高中生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又不輕易表露出來。由于知識不足和缺乏社會經驗,易產生自我意識的盲目性、幼稚性,他們開始擺脫孩提時代那種盲從、幼稚的心理,常常表現出一種“閉鎖”心理。心理發展的閉鎖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獨,產生希望被人理解的強烈愿望。他們渴望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空間,開始尋找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有著太多夢想和期待。
2.2高中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由于高中生身心發展日趨成熟,社會接觸面日趨廣泛,學習內容比初中更復雜。高考和現實的壓力,促使他們的社會化進程加速,為他們的認知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高中生認知的自覺性較初中有了明顯加強,他們認知結構的核心成分──思維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論思維的轉化。抽象邏輯思維占了優勢地位,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有了很大的發展。高中生的思維已初步體現出流暢性、靈活性、洞察性,即思維反應迅速,有適應性和應變力,能暢發自由聯想。這一階段,他們能合理充分展開想象和聯想,并伴以日趨成熟的審美情感,在審美感受中達到直覺性把握。高中生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促使他們的思維更具有獨創性,不再輕易接受別人的觀點,喜歡獨立思考問題。
2.3高中作文教學困境
2.3.1重結果,輕作文體驗。迫于高考壓力,我國高中作文教學基本上還是限時作文,即在一個小時內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其實,真正的作文過程是先有對生活的體驗,然后才有對生活材料的提煉和加工,形成在紙面上,正所謂“有感而發”。事實上,一篇作文的成型不是像一個工廠的“流水線”,過了幾道程序也就“定型”了。作文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是對生活的發現,因為它是通過感受認識對象、環境的一個特殊的實踐過程。寫作主體是“人”,作文的過程是“人”體驗的過程。沒有了體驗,也就失去了作文的前提。2.3.2重寫作指導,輕批改講評。教師批改作文隨意浮躁,評價機制還存在一些不足。如:評分檔次拉不開,以40分的作文為例,好作文32分,差作文25分,僅有7分差距,更不用說偶爾一位同學的套題作文,居然騙過了老師的“慧眼”,成為班級中的“范文”。這對于那些平時精于閱讀苦于寫作的同學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不公平的。另外,高考評改作文的過程令人質疑:如此龐大作文數量,幾個批改作文的老師如何不急?試想,如果90秒評一篇作文,試問:真正停留在學生這篇用了十幾年智慧編織,為幾十年幸福打造的作文上的時間還剩多少?目前,我國高中作文教學除了以上問題之外,還存在理論基礎薄弱、模式單一的問題。迄今為止,國內外尚缺適合我國高中生的寫作訓練教材,從國內已有訓練教材看,寫作原理幾乎同出一轍,缺少完善體系,缺少科學的闡述。要解決目前高中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就要關注作文的主體———高中生,要充分認識到:作文是主體由內而外的傾吐、創造,最終目的在于解放人的心靈。作文教學要以“自我體驗”為切入點,通過高中生內心的體驗,激發他們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感受到作文的快樂。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
[2]陳炳文、張良杰.語文教育學[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1.
[3]王一川.審美體驗論[M].天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作者:雷友宏 單位:奎屯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