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職業素質培養下基礎護理學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當前基礎護理學教學改革中,如何強化護生職業素養水平已經成為廣大教師關注的重點內容。在本次研究中,本文詳細研究了職業素養培訓對基礎護理學教學改革的新要求,再從教學現狀入手,探索了基礎護理學教學改革的新路徑,提出了多樣化的教育改革思路,希望為全面提高基礎護理學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關鍵詞:職業素養;基礎護理學;教學改革
基礎護理學中包含了大量的基礎護理知識點,對護理人員未來崗位的實踐能力產生直接影響。但是就目前而言,受我國老齡化等因素影響,醫院所收治的患者數量不斷增多,臨床護理工作壓力增大,這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的臨床工作情況,就需要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對基礎護理學教學進行改革則是實現該目標的關鍵。
所謂職業素養,是指勞動者對社會職業熟悉程度以及適應能力的一種表現,對于勞動者而言,職業素養是決定能否順利就業的關鍵。對于廣大護理人員而言,現代化護理專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護理教育的變革模式,并且日益嚴峻的臨床壓力,對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尤其是職業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在新形勢下,職業素質培養也在從傳統理念中進行蛻變,并對護生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職業素質培養對基礎護理學教學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要求。一是工作適應能力的要求。基礎護理學是護生在校學習的重要知識點之一,主要目的是讓護生了解臨床護理工作現狀,并逐漸樹立護理人員思想,最終全面提升綜合素質。但是結合當前的臨床工作現狀來看,護理工作壓力變大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例如,高齡患者存在合并慢性病、聽力視力下降的問題,若護理人員依然采用常規護理手段,則會影響護理效果,甚至發展為護患糾紛,影響醫院正常運行。所以,在職業素質培養中要確保護理人員通過基礎護理學進一步了解臨床工作的實際情況,認識到未來崗位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臨床工作。二是護理思維轉換的要求。現代護理學的發展使諸多先進護理理念被應用在臨床上,并且與常規護理手段相比,這些新的護理模式展現出了顯著優勢。但是對于護生而言,護生對新護理手段缺乏深入了解,這種情況將會直接影響護生的臨床護理工作水平。因此在職業素質培養中,應該深入認識到護生不了解新護理理念的現狀,并通過基礎護理學教育的方法,讓護生進一步掌握相關新護理方法的實施路徑提升預期效果,這樣才能使護生合理運用新的護理方案,彌補常規護理方案的缺失,最終推動基礎護理學教育的變革。
二、基礎護理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當前基礎護理學教學現狀來看,雖然大部分教師已經認識到培養護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但是在實施階段往往會出現多種問題。一是教師對職業素養的掌握不全面,教育內容未突出重點。職業素養培養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能夠緊緊把握臨床護理步伐,強調基礎護理學教學與臨床的對接,這樣才能增強護生的崗位實踐能力[1]。就目前而言,大部分教師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依然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學內容中臨床實踐的對接內容較少,因此很多護生在基礎護理學學習中難以真正養成職業素養,不滿足教育要求。二是職業素養的養成是長期性的,很多教師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嚴格執行教學大綱,教育內容以書本為主,而忽視了護生職業素養養成的長期性要求,也沒有在護生腦海中養成職業素養的理念。由此可見,現階段在高職基礎護理學教學中,護生的職業素養養成依然任重而道遠。為了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這樣才能適應未來教育需求。
三、職業素養視角下基礎護理學教學改革方案研究
(一)掌握課程精髓,有計劃地滲透職業素養
在基礎護理學教學改革中,為了能夠有效培養護生的職業素養,則需要教師能夠立足于課程教育要求,注意與臨床工作相對接,有步驟、按計劃地促進護生職業素養養成,這樣才能取得預期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學改革中,教師需要從課程入手,按照情景教學法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改革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例如,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護理人員要了解患者的心理信息、體溫、人體生理、血壓等情況,并按照職業素養的要求,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應進一步明確未來臨床工作中的注意事項,例如在了解患者的心理信息期間,無論患者出現任何形式的心理波動都需要給予尊重,肆意嘲笑患者的心理變化,或者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患者都是錯誤的,不符合職業素養規劃要求。因此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應該認識到這一特征,結合基礎護理學教學的課程內容,在護生心中樹立“職業素養”的概念,知曉未來崗位實踐中的注意事項,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強化操作訓練,彰顯職業素養
在基礎護理學中涉及的操作有近三十項,對護生的自身理論基礎以及行為規范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教學改革中,需要教師進一步落實職業素養內容,將護理規范體現在教學活動實踐中,并將其作為指導知識點教育的關鍵,改變傳統模式下護生實踐不足的問題。所以按照職業素養養成的要求,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應該嚴格按照標準規范護生的動作,確保護生的行為動作標準,這樣才能避免在未來臨床上出現差錯。例如,靜脈注射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手段,也是未來護理人員日常工作中的常見項目。在基礎護理學教學改革中,教師應該對課程教學內容做出嚴格規定,如護生在抽吸藥物、皮膚消毒等工作中必須要嚴格落實無菌操作的原則,接觸“患者”前做好手衛生等,對于未落實手衛生制度的護生可進行懲處。長此以往,護生能夠認識到基礎護理工作與日常生活動作之間存在的明顯差別,一言一行都關乎著患者身體健康,因此必須要遵守相關規定。同時,教師在基礎護理學教學改革中也應該關注護生護理操作能力的變化,能夠顯著提升護生動手能力。所以在課程改革中應該明確教育重點,并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以鋪床為例,教師在教學改革中應轉變忽視護生參與的問題,并要求護生反復練習,能夠如何快速、準確地鋪床,這樣在未來面對家屬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期間為激發護生學習熱情,教師在基礎護理學改革中可以開展“比、學、趕、幫”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課程活動,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護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重視形象建設,強化崗位實踐能力
在職業素養培養中,護生的職業形象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基礎護理學課程改革也將護生的文化業務素質作為重點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應該進一步明確形象建設的要求,改變護生忽視自身“護士形象”的問題,依托形象建設,讓護生在心理上快速認同“護士”的角色身份,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基礎護理學改革中,教師應該適當運用情景模擬方法,在教室內營造病房環境,由不同護生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并在不同場景中鍛煉護生對“護士”角色的掌握能力。例如,在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的一舉一動都會對患者產生影響,若護理人員能夠做到姿態優美、行為標準,則可以在患者心中留下良好印象,為構建良好護患關系奠定基礎。所以,在基礎護理學課程改革環節教師應該改變思路,對護理人員的崗位角色做出進一步界定,如站姿、坐姿、走姿等進行相應的訓練,不斷增強護生的形象建設能力,提高職業素養水平。
(四)強化實踐教學,做好技能訓練
強化實踐能力是基礎護理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動手能力也被認為是護理人員職業素養之一。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應該針對當前學生實踐不足的現狀改革教學路徑,并運用現代化教學模式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所以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應該主動改革課程教育流程,盡量壓縮理論教學內容,保障實踐課時,使護生在實踐課堂上能夠獲得充足的鍛煉時間,進而顯著提升實踐能力。同時,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模式已經發生變化,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基礎護理學課程改革也應該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影響,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發揮高職護生的自學能力,這樣在職業素質培養中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適當考核,評估學習情況
為了進一步了解護生的職業素養培養情況,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應該增加考試次數,通過考試的方法提高護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在實驗課堂上還需要合理使用不定期抽查的方法,隨時了解護生的學習情況。最后,在課程改革中應該重視考核護生的日常學習情況,合理搭配實驗、理論以及日常成績的所占比重。其中實驗成績應按照每次實驗的平均成績進行計算,理論與日常成績主要根據日常訓練以及考試情況確定。所以,在基礎護理學改革中,應該增加考核的評估次數,并根據每次評估考核的結果確定護生學習狀況,總結護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滿足職業素養養成需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基礎護理學改革應該主動與臨床實踐對接,并關注護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職業素養問題,能夠合理運用先進的教育方法養成護生綜合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護生全面發展[2]。
參考文獻:
[1]趙靜,馮蓉.基于PBL教學法基礎護理學課程床邊教學改革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0):174-175.
[2]楊敏,劉強.“現代學徒制”在我校高職護理專業《基礎護理學》中的應用探討[J].吉林醫學,2019(8):1928-1929.
作者:唐婕妤 王敏 楊勤 單位:岳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