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維的哲學意蘊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運用“底線思維”的思維方法,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底線思維;執政意識;行動哲學;深化改革
一、“底線思維”及其主要特征
1.何為“底線思維”
“底線”原指“長方形比賽場地中短邊的邊線”,引申后指一定的限度、事情在能力范圍前的臨界值。底線一旦被突破,就會出現讓人難以接受的結果,甚至導致徹底失敗。“底線思維”是一種以底線為導向的精細的思維方法和心態。它要求行為主體計算風險,估算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并為此設置一系列有效的防御措施和爭取行動,追求最好的結果。
2.“底線思維”的特征
“底線思維”是一種典型的后顧性思維取向。其主要表現在對于事物的矛盾雙方會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換的關注,對事物發展給予正確的認識,對可能產生的負面后果采取了有效防御體系,并且對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換中的“一定條件下”倍加關注,以及對好的結果發展的積極追求。有了防御機制和進取措施在決策過程中,往往可以得到最好的結果。退而言之,即使達不到最好的結果,也能夠保證在事情發展過程中“保住底線”“守住底線。”
二、底線思維的哲學基點
“底線思維”是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這一新的歷史時期對馬克思哲學方法論的進一步深化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一種新的思維范式和文化范式。
1.“底線思維”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在要求
“底線思維”方法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具體表現。首先,“底線思維”的提出是基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提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從具體國情出發,是革命和改革進程中最重要的立足點,是解決和思考問題、制定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底”,是“底線思維”產生的依據和源泉。其次,“底線思維”的提出是基于改革開放進入攻堅克難時期的實際情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社會矛盾凸顯,改革邁入了實實在在的“深水區”。這亟需我們運用“底線思維”去正確界定和防范風險,在認識其長期性和復雜性的基礎上挖掘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把握底線,不斷推進改革。
2.“底線思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首先,“底線思維”蘊含著聯系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之中。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要求人們在運動中把握事物的普遍聯系。“底線思維”要求遇事從壞處著手準備,力求獲得最好的結果,做到“未焚徙薪”,將主動權牢牢攥緊,強調從全局的高度出發,揆情度理,把風險降到最低,從這些“壞處”的外在聯系看到爭取“最好”結果的內在聯系。其次,“底線思維”蘊含著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主觀能動性是指人們能動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求我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遇到任何事情都要看到它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和“成績”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相互轉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在認識并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做事--未雨綢繆、率先策劃,絕不逃避問題和矛盾,避免后者向前者的轉化,穩固掌握事物變化的正確方向,積極促成前者向后者的轉化。
三、“底線思維”在社會問題中的廣泛運用
共產黨人運用“底線思維”旨在通過管理創新,正視現實中的棘手問題,及時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作為積極的方法論,底線思維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等諸多領域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1.“方向底線”決定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近年來,西方一些政治勢力多次“預言”,中國在一些“根本性問題”上會發生他們預測的“變化”。甚至在國內,也有人曲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和道路,將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困難和問題與走回封閉僵化的老路掛鉤。指出,中國的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方向問題上,我們的頭腦必須十分清醒,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更是明確指出,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于“根本性問題”的強調與說明,更加清晰地凸顯了我們的改革必須在方向底線的指導下推進。方向底線可以分為方向和底線來理解。在全面發展中守住方向,就是要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的改革,破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改革實踐中守住底線,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把握根本性問題不動搖。
2.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
中國經濟的發展正處在一個新階段,運用“底線思維”來看待經濟增長速度,既是對中國自身負責,又是對世界負責。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是指經濟增長處在合理區間,“進”是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加快。政府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在提高,宏觀調控也將放眼長遠,不再糾纏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只要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在社會所能容忍的較低的失業率范圍內;物價漲幅不超出“上限”,能夠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經濟增長率在7.0%~7.5%這個合理區間內穩定波動,高一點或低一點都是正常的。說到底,“底線思維”就是政府在經濟改革中,用保障就業和物價來制定的紅線。既是出于對經濟的考慮,又是出于對大局穩定的考慮。
3.改革的邊界底線習
總書記指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須堅守“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分別是我國進行土地制度改革的政治底線、用途底線和價值底線。首先,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的政治底線,明確了農村土地制度創新的底線與界限。有利于在堅持正確方向的基礎上充分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創新。其次,堅持耕地紅線不突破的用途底線。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中央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高度結合我國土地資源稟賦情況,為了糧食安全、生態環境、農民權益等多重利益受到保障而做出的布局。土地用途管制作為確保耕地紅線的最基本最可靠的手段,堅守耕地紅線同時也意味著要堅持土地用途管制原則不動搖,這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最后,堅持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價值底線。即便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土地仍然是農民的命根子,影響著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甚至基本的生存保障。只有充分保障農民利益,改革才能夠穩步推進。堅持農民利益不受損這條底線決定了它的優先地位。土地問題歷來是國家的重大敏感問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大膽創新,也需要謹慎。處理好二者關系的關鍵,就是要牢牢把握這三條底線。
四、“底線思維”是哲學改革方法論
雖然“底線思維”在全黨引起了廣泛重視。事實上,我們對“底線思維”的認識還有待深化,需要克服一些誤區。
1.“底線思維”是一種思想方法
首先,它要求“思”。“底線思維”實際上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思維,要求人們主動思考什么是底線、底線在哪里,做到心中有譜。其次,它要求“行”。在確保最小戰略利益的前提下,努力爭取頂線,收獲更大的利益。第三,“底線思維”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它令人勇于面對事實并接受出現的最差情況。第四,“底線思維”立足全局、突出重點,進行取舍,對下一步的行動心中有數,以實際行動化解風險。
2.底線思維是一種工作方法
具有哲學方法論意蘊的“底線思維”首先是認識事物的方法。當把“底線思維”方法用于指導、處理、解決工作實踐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實現向“好”的方面轉化,其實也就成了一種工作方法。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和改革攻堅期,進行重大決策,積極穩妥處理矛盾沖突,穩定社會秩序,推進改革開放等,迫切需要樹立底線思維的方法。底線思維的方法,有助于指導我們正確認識和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實現其向“成績”方面轉化,有助于更加能動地推動各項工作,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和諧的進步——更加堅定對改革發展的自信,是新時期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要觀念準備和實踐要求。
3.“底線思維”是一種行動哲學
當前我們對底線思維的認識仍有偏差。只是簡單地將它看成是一種憂患意識,或是經濟發展、民生問題的處理方法。沒有看到雖然“底線思維”是由憂患意識孕育而生的。但底線思維并不等同于憂患意識。憂患意識是文化傳承,是執政思維,是生活的智慧。而底線思維強調的是基于憂患意識產生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掌握主動權的方法,即是“底線思維的方法”。底線思維是對矛盾方法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換規律的深刻把握,是蘊含了辯證法、方法論的系統性思維模式。同志曾在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上指出,所謂方法,無非就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者相互結合。思想方法是認識世界的方法,工作方法是改造世界的方法;前者決定后者,后者是前者在實踐中的表現。把“底線思維”又稱作“‘底線思維’的方法”也就是這個道理。
綜上所述,對于“底線思維”的認知應當看到它包括并超越了憂患意識,成為了一種改革方法論、實踐方法論,甚至可以稱為行動哲學,其體現了認識與實踐、理論與實際的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A].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4]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匯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董德福,沈辰辰.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哲學向度——學習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論述[J].探索,2015(2).
作者:杜晨 位: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