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心智哲學與教學應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認知科學作為20世紀由Lackoff&Johnson興起的一種新興學科,直接導致了語言學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認知革命,從而使人們在語言學的研究集體轉向為人類內在機制的探索。隨著認知學科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眼光逐漸上升到哲學高度,最終聚焦到心智哲學。樸素的哲學觀主要探討人與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聯(lián),而心智哲學研究人的意識、心智與大腦之間的聯(lián)系。“語言研究的趨勢是越來越重視人的因素在語言運用中的作用,這在20世紀五十年代初露端倪;目前是更為重視人的大腦功能和認知狀態(tài)對于語言運用的影響,因之也就越來越關注心智對語言運用的解說,以說明意義是如何建基于更具生物學意義的心腦關系之上的。”對于心智哲學來說,其研究目標主要解決三個問題:(1)心智的本質和心智的工作原理;(2)心腦問題;(3)對有關心智的各種各樣的心理概念應如何進行分析的問題。對于語言學來說,我們主要集中研究前兩個問題,因為心智哲學最顯著的特點是使哲學與“人”這個作用主體緊密聯(lián)系起來,并產(chǎn)生出一系列新的學科研究方向,比如:心理學、神經(jīng)語言學、腦科學、人工智能等。科學的不斷發(fā)展使得心智哲學成為一門將被廣泛應用的交叉“哲學”。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從第三個問題入手,希望以心智哲學為研究突破口把哲學理論與實際應用的教學過程聯(lián)系在一起,為教學方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把握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就會出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的現(xiàn)象,但是由于信息量過于龐大,學生最后的有效吸收卻不盡如人意。在教學評價體系中,這種效果偏低的事例屢見不鮮。對于很多教師來講,百思不得其解,而問題的結癥就在于我們作為課下充分備課的教師,在課堂上因為攜帶大量有效信息,只一味地進行知識輸出,卻缺少了對于學生思維世界覺知、理解的反饋。一方面,心智哲學對思維活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過“意識”(consciousness)的研究而實現(xiàn)的。那么對于課堂學習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學生主要通過他們聽到的觀點、自己的聯(lián)想、想象、記憶以及每個人獨特的對外部世界和自己思維世界的感知來進行知識的輸入輸出。另一方面,語言最本質的性質是:語言是基于心智的。這就說明了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之間存在必然的緊密聯(lián)系。英語作為一門全球性語言,在進行教學中,我們就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心智要素。在哲學角度下研究語言教學,就是要具體研究在外界環(huán)境作用下,主體本身心智作用下的語碼轉化過程。
一、主體間性教學理論
近代社會人類的認識論進入本體性哲學階段,中國的教育先行者們也于上世紀將西方教育界盛行的主體性教育理念引入我國。主體性在教育中的兩種基本學說為:第一,單主體說;第二,雙主體說。單主體說中存在著兩種極端的觀念,即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師中心論”和以杜威為代表的“學生中心論”。由于建構在“主客二元對立”哲學基礎上的單主體說割裂了教學過程的完整性,所以在單主體說影響下的教學必會導致師生一方的主體性極度張揚,而另一方的主體性則被壓抑。雙主體說雖主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起主體作用。但此種師生觀試圖采用回避的方式分離“教”與“學”來解釋師生關系,只會使教學過程凝固化、靜止化。從根本上說,教育的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主體間性教育理論就是對以往迷戀于單子式主客取向的主體性教育的糾偏,為教育理論提供了新的哲學范式和方法論原則,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還原教育的本真。因此,主體間性之于教育是對本真的一種追溯,是教育本性的要求,具有本體意義。主體間性最初是一個哲學概念,正是Verhagen在2005年把“Intersubjectivity”這個哲學術語帶進了認知語言學。尤肖南(2006)指出“主體間性作為主體間關系的規(guī)定,是指主體之間在語言和行動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雙向互動、主動對話的交往特點和關系,是不同主體間的共識,是不同主體通過共識表現(xiàn)的一致性。”曾認為“主體間性就是指認知主體與認知主體相互交往和交流的特點”。主體間性是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是西方哲學在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反思中產(chǎn)生的。本文所說的主體指的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這兩個交際雙方,而主體間性則是指認知主體之間在語言、行動或是思維上的一種相互關聯(lián)性。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一種信息產(chǎn)出與輸入的過程,所涉及的相互關聯(lián)主體為教師與學生。只有學生在課堂中作為聽話者正確解讀教師輸出的有效信息時,才能使教學內容達到交際時的真正教學效果。
二、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究
由于國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把英語作為國民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把英語能力當作學生的一種基本素質來培養(yǎng),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英語作為與語文、數(shù)學同等重要的主課,在學生學習生涯中占據(jù)了大量的時間進行學習。但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英語教育中,英語教育也逐漸受到各方面的一些批評。這些意見可以歸結為三點:(1)英語教育周期長,產(chǎn)出低;(2)教學模式單一,教師和學生互動性比較差,教材內容守舊;(3)中國英語教育各個時期嚴重脫節(jié)。現(xiàn)在的英語教學亟待需要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來滿足日益發(fā)展的社會需求和當代知識結構豐富的學生們的期待。所謂教學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教育觀念、教育理論和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結構。我們需要建立的新型教學模式必須摒棄之前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使得教師與學生作為教學行為中兩個不可或缺的主體同時存在。根據(jù)主體間性的特點以及我國現(xiàn)在教學的實際情況,要改變沿用至今的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客體對立,“灌輸式”教學模式,改革單一的教學形式,需要探究英語教學的新模式。在英語教學中,師生與教材之間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主體對客體的占有關系,教材作為一種師生的共有媒介,除了需要對教材進行實時的改編之外,最重要的是教師如何通過課堂語言教學把教材上一些枯燥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有趣并且有效地輸出,以便于學生更容易地進行輸入、解碼、轉化,再產(chǎn)出。在前人的教學模式中,對教材、教學形式等等都給予了過度關注,但是卻很少人從教學語言入手來探究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從心智哲學中吸收來的對于學生這個教學主體而言,心智因素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對于我們所提出的新型教學模式———主體交互式教學模式而言,重點在于教師對于學生思維世界覺知、理解的正確把握。所謂的主體交互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學主體雙方通過自我的認知系統(tǒng)對語音進行連接后,使得相互心里映射以達到指稱連接,并從一方主體的關聯(lián)語塊實現(xiàn)另一方對輸入語塊進行整合的過程。認知系統(tǒng)在這里指的是我們對于英語知識積累的抽象概括。在課堂中,教師輸出語音連接,形成語音表征,雙主體同時進行著相互映射的認知活動,達到內涵意義的指稱連接。其中交互式教學模式包含兩個教學主體,即主體1(教師)和主體2(學生)。主體1作為一個知識輸出者,往往在輸出信息的同時,腦子中會激發(fā)大量的關聯(lián)語塊,形成網(wǎng)絡化。而主體2作為信息接收者,會對大量輸入信息進行整合,因此最終形成一個整合語塊,貯存到個人的認知系統(tǒng)內。該教學模式最典型的特點可以應用于一向枯燥的單詞學習過程中,通過實現(xiàn)單詞網(wǎng)絡化的關聯(lián)整合,刺激學生頭腦中已經(jīng)儲存的同義或者相似單詞,達到使單詞在語音、語義、詞語的認知方面實現(xiàn)最大關聯(lián)。同時,在新時期的教學中,該模式還明確表現(xiàn)了師生之間通過互相映射的方法進行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的“教”與“學”雙向認知活動。當然,對于教學手段來說我們應該廣泛地使用多媒體教學,增加趣味性,促進課件里文字向圖像化的轉換。至于教材的編寫,則需要緊跟時代要求,多選取一些時代熱點現(xiàn)象,以達到學生和教師對英語學習的與時俱進。
三、結語
英語教學作為大學本科課程中比較重要的公共科目,存在著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主體交互式教學模式是在語言學理論的基礎上所做的一種新模式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占據(jù)了教學的重要位置。教學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學應用分支,本文試圖從語言哲學的一些角度入手,嘗試用語言學的理論去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問題。本文因為篇幅的限制,只簡單地探討了在新形勢下,英語教學中的新型教學模式,希望能夠對教學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研究前景。
作者:蔣宜軒單位:河南中醫(yī)學院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