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費耶阿本德哲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費耶阿本德哲學雖然不是從美國的實用主義的哲學傳統中生長出來的,卻充滿著實用主義的精神:從思想來源看,費耶阿本德哲學充滿了實用主義的批判精神;從思想內容看,“什么都行”的認識論無政府主義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
關鍵詞:費耶阿本德;實用主義;批判精神
國內很多的教材、論文和著作在談到費耶阿本德哲學的思想來源時,絕大多數認為他的思想來源于庫恩的歷史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其實他的哲學來源非常廣泛,并不僅僅限于庫恩的思想。費耶阿本德自稱是用非常“實用的”態度來對待各種哲學思想的,可以說他的哲學思想是在博采西方哲學的各種思想之后鍛造、精煉出來的批判哲學。具體說來,費耶阿本德哲學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非常“實用地”整合了以下哲學資源:
1.克拉夫特小組的研究與辯論風格。克拉夫特小組是以VictorKraft為核心的大學生哲學俱樂部。費耶阿本德是這個小組的學生負責人。這個俱樂部的成員多數是學生,但經常邀請教師和職位很高的外國學者來訪問。費耶阿本德在這里遇到了一些杰出的學者、藝術家、政治家。這個小組的討論直接影響了他的哲學思想的敘述風格。費耶阿本德在這里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即“在公開辯論中起作用的并不是論證,而是表達自己觀點的某種方式。”[1](P118)
2.英國哲學家伊麗莎白·安斯庫默的研究成果。安斯庫默為了翻譯維特根斯坦的著作曾專門到維也納學習過德語。她給費耶阿本德看了維特根斯坦后期寫作的手稿,并進行了討論。這些討論持續了好幾個月。這對費耶阿本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安斯庫默用一系列巧妙的問題使他意識到,我們定義清楚的概念和顯然獨立的事實如何可能依賴于并不在它們中間出現的環境。
3.波普的自由批判精神。對于波普的哲學,費耶阿本德看重的是他的自由批判精神,不是波普的證偽主義。費耶阿本德說他喜歡波普的“自由風度、他的面頰、他對那些在許多意義上使會記錄顯得重要的德國哲學家的不敬態度、他的幽默感”。這是一顆自由的心靈,他愉快地提出自己的思想,而不管“內行”的反應。
4.維特根斯坦哲學思想。維特根斯坦對費耶阿本德的思想風格和觀點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維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有三點對費耶阿本德的影響非常明顯:(1)世界是由各種生活形式組成的異質類聚物,語言是由各種語言游戲組成的異質類聚物。(2)人生問題不存在惟一答案。在不同的生活形式中,或者說對于不同的人而言,人生問題必然具有不同的答案。不過,在任何生活形式中,人生問題的答案都不可能存在于所謂超驗的神秘領域中,而只能存在于這種具體生活形式之中。(3)費耶阿本德還直接繼承了維特根斯坦關于規則的看法。根據維特根斯坦的觀點,規則并不決定其本身的應用,從邏輯上說,規則根本不約束人的行為。根據規則行事是一種習俗,是我們從小就養成的在我們的文化中遵從的習俗[2]。
5.作為論敵的拉卡托斯的哲學。拉卡托斯是費耶阿本德哲學思想發展的長期激發源。兩人是論敵型的朋友,如果沒有雙方觀點的對立交鋒與交流,兩人不會成為朋友,也不會有費耶阿本德思想的系統敘述。拉卡托斯對費耶阿本德的影響可以細微到一句話。《反對方法》一書原來是兩人準備合寫的著作的上半部。費耶阿本德說他寫《反對方法》時,字斟句酌,每一句話都會考慮到拉卡托斯會怎樣反駁。
6.馬赫對科學的批判精神。在科學家之中,費耶阿本德最欽佩馬赫的批判精神。馬赫是一個哲學思想豐富多樣的科學家,不同的人對他的評價也極為不同。馬赫的科學觀有三點對費耶阿本德影響最大、最直接:第一,馬赫對整個科學持批判態度。第二,馬赫對科學思想的批評不是通過把它們與外部標準進行比較,而是通過揭示科學研究本身如何提示了變化來進行的。第三,馬赫哲學無視研究領域之間的區分,任何方法、任何類型的知識都可以參加對特殊問題的討論。馬赫總是把不同領域提供的知識結
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想[1](P226)。
7.菲利浦·弗蘭克關于合理性的看法。弗蘭克證明反對哥白尼的那些論證是完全有效的,并且符合經驗,而從現代觀點來看,伽利略的程序是“非科學的”。他的看法強烈地吸引了費耶阿本德,費耶阿本德在《反對方法》中進一步考察了這個問題,第8章到第11章是這一研究的結果[1](P121)。
8.馮·威茲扎克教授的自由思想。1965年在漢堡,費耶阿本德與C·F·馮·威茲扎克討論量子力學,威茲扎克證明了量子力學是怎樣從具體研究中產生的,并由此推導出,科學家需要的是自由,不是先驗的規則。費耶阿本德說:“威茲扎克教授對我向‘無政府主義’的轉變負有主要責任”[1](P128)。
9.馬克思主義的部分思想觀點。費耶阿本德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但他并不排斥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者瓦爾特·霍利謝爾使費耶阿本德從一個“狂熱的實證主義者”轉向實在論者。霍利謝爾通過討論具體的實例,讓費耶阿本德感到自己的實證主義很愚蠢,費耶阿本德認識到,實在論富有成果,實證主義卻沒有[1](P123)。費耶阿本德的論著還曾多處引用列寧、等人的話來加強他的觀點。
10.穆勒的自由主義。費耶阿本德說他“喜歡穆勒”,主要是喜歡穆勒的自由主義。穆勒在《論自由》這本書中提出四條支持意見自由和言論自由的理由:第一,壓迫任何一種觀點都有可能是在壓迫一種正確的觀點;第二,即便沉默的觀點也可能包含部分的真理;由于普遍的觀點或者占統治地位的觀點很難是全部的真理,所以,要想發現這種觀點的謬誤之處,惟有借助對立觀點之間的碰撞才可以進行。第三,即使公認的觀點全部為真,若未經歷一場與對手的搏斗,人們即使相信它,這種信奉也只是出于偏見,而不是出于對其思想根源的把握與領悟。第四,學說本身的意義可能會喪失、無效;或是變得對個性與行為毫無影響。以上四條理由被費耶阿本德多次引證,作為自己倡導自由創造的依據。他認為,民主和自由的生活高于理性。他把民主、人們按照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安排自己生活的權利,看成是第一位的,而“合理性”、“真理”及我們的知識分子的一切其他發明是第二位的。
從以上的資料來看,費耶阿本德并不看重某一種思想傳統的重要性,只要對他的思想論證有用,他就拿過來,由此可見,他的哲學的實用主義精神十足。
費耶阿本德有一句名言,叫“什么都行”。“什么都行”表達了費耶阿本德哲學最徹底的實用主義精神,但是費耶阿本德哲學不是建設性的實用主義哲學,而是批判性的實用主義,他本人更喜歡用“認識論無政府主義”來表達他的批判實用主義思想。從以下的觀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費耶阿本德更鮮明的實用主義的批判精神。
1.任何方法都是有限的,因而沒有惟一普適的標準、普遍的定律和普遍的觀念。在現代社會,科學被視為理性的完美標志。但人類學研究表明,科學總是充滿缺陷和矛盾,并不是完美無缺的邏輯體系。費耶阿本德指出,邏輯原理不僅在推動科學前進的(論證性的和非論證性的)手段中起著小得多的作用,而且企圖普遍地強加它們的努力將嚴重阻礙科學。費耶阿本德為了通俗地說明單一科學方法的局限性,多次舉出科學醫學的例證。科學的醫學在許多地方是惟一存在的醫學形式,這個事實并不意味著它是最好的,在其他醫學形式獲得成功的地方,科學醫學卻不得不求助于外科手術,這個事實表明它有嚴重的缺陷:許多婦女拒絕醫生要她們切除乳房的建議,而去求醫于針灸、草藥醫生,并得到治愈。伊里奇的《醫學的復仇女神》以充分的文件討論了現代科學醫學的缺陷。在《反對方法》中,費耶阿本德試圖表明,理性,至少在邏輯學家、科學哲學家和某些科學家為它辯護的那種形式中,并不符合科學,不能對科學的成長做出貢獻。
任何知識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我們的思考方式和講話方式都是特定的歷史發展的產物。然而,科學哲學的普遍主義的理想就是要發明出一套惟一普適的指導科學研究的標準、規則或方法。邏輯經驗主義認為,“一個科學的陳述卻應當能夠得到普遍的證明,應當為任何一個謹慎的觀察者所接受”[3]。費耶阿本德的批判哲學正是針對這種普遍主義思維而展開的。費耶阿本德“明確而絕對反對的一樣東西,是普適標準、普遍定律、普遍觀念,例如‘真理’、‘理性’、‘正義’、‘愛’,以及它們所帶來的行為。”[4](P158)與此相適應,費耶阿本德主張科學的教育應建基于好奇心,而不是建基于命令,“教師”應該去促進這種好奇心,而不是依賴任何固定的方法。這些觀點表明,費耶阿本德引進無政府主義是引進其反對現有秩序、規則,突出個人自由的思想,反對普適標準、普遍定律、普遍觀念的普遍主義思維方式,即為了批判科學哲學中的普遍主義思維,而不是為了建造一種名字叫做無政府主義的科學哲學。所有的方法都有局限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就可以放棄方法。有人指出,“永遠不能缺少方法。例如,歌唱家必須以某種方式唱歌,否則嗓子會啞的。”費耶阿本德回答:很對!但是這個“某種方式”不能用固定的不變的規則獲得,這就是為什么有各種歌唱學派,為什么一個歌唱家違反了幾乎一切學派所共有的基本規則卻仍然可以比受規則約束的同事唱得好的緣故。費耶阿本德認為,現實的科學中沒有固定不變的惟一法則,由于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所以,科學家往往是多種方法并用。
2.沒有固定不變的惟一法則,科學家往往是多種方法并用。實際上,科學家并不僵化地尊崇一種普遍適用的方法,往往是多種方法并用。科學家從由大量各種各樣相互的沖突的成分所組成的材料出發:有按照最高的嚴密性和精確性標準表述的理論和按照沒有根據的粗劣近似法表述的理論,有“牢靠的”事實和以某些這樣的事實為依據的局部定律,有啟發性原則;有對新觀點的嘗試性表述;這種新觀點部分地符合、部分地違反業已接受的事實;還有模糊的哲學思想、合理性標準和與這些相沖突的程序。由于不能使這種材料符合關于秩序和一致性的簡單觀點,科學家通常提出一種可以使自己在混亂和不一致中得出結果的實用邏輯。這種實用邏輯的多數規則和標準是被特設地表達出來的,它們的作用是消除特殊的困難,把它們變成一種研究原則是不可能的。費耶阿本德經常引用愛因斯坦的說法:“科學家在構造自己的概念世界時,為[科學家]所設立的那些外部條件⋯⋯不得由于他信奉一種認識論體系而使他太受限制。因此,在前后一貫的認識論者看來,他必定像一個肆無忌憚的機會主義者”。而尼爾斯·
玻爾從來不會試圖畫出任何完成了的圖畫的輪廓,而是不厭其煩地全面考慮一個問題的所有方面,從某種明顯的悖論開始,逐漸闡明問題。事實上,他從未用任何其他眼光來看待業已獲得的成果,而是把它們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在考慮某種研究路線的前景時,他會取消通常關于簡單性、優雅性甚至一致性的考慮,指出這種性質只有事后才能得到恰當的判定。科學研究,尤其是馬赫所設想的那種科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無視業已確立的界限。伽利略論證地動說的時候似乎天文學和物理學之間的區分根本就不存在,而這種區分是當時知識的一個基本預設。玻爾茲曼為了確定分子運動論的范圍,采用了力學、熱的唯象論和光學中的考慮。愛因斯坦把特定的近似法與關于物理世界觀的全面的非常抽象的研究結合在一起。海森堡從《蒂邁歐篇》后來又從阿那克西曼德那里獲得了自己的一些基本觀念。
“形而上學原則被用來促進研究,邏輯定律和方法論標準由于造成過度的限制干脆被中止,冒險的和‘非理性的’觀念到處都是。成功的研究者經常是善于寫作的人,他知道許多花招、觀點和說話的方式,他熟悉歷史的細節和宇宙論的抽象觀念,他可以把廣為不同的觀點的斷片結合起來,迅速地從一個框架轉向另一個框架。他不受任何特殊語言的限制,因為他可以同時說事實的語言和神話的語言,以最令人意外的方式把它們混合起來。”[1](P229)我們能夠從這些描述中得出的惟一教訓是告誡性的:永遠不要指望有更加聰明的適用于一切情況的訣竅或“原則”。
費耶阿本德反對惟一普適的觀念目的是想說明在實際的科學研究過程中,科學家是很實用的,只要能促進科學進步,他們什么方法都用,科學家個個都是實用主義者,他們自由地使用任何方法,他們并不使用哲學家推薦的“惟一普適的”證實方法或證偽方法。他一再表白說,他提出的“什么都行”不是推薦一種新的方法,而是強調他不奉行什么固定不變的教條。他擁護唯物主義者對于精神的說明以反對那些把他們的理論建立在對英語詞義的理解上的人。對于科學來說,比起工具主義他倒更喜歡實在論,然而他主要基于這樣的立場:實在論鼓勵科學研究,能對真理提供分析,即使是經驗陳述的真理———這些陳述是由服從于特定生活方式的事實所構成的,并且這種事實的依據也是這種生活方式以某種方法搜羅來的。然而實在論和唯物主義同樣都不是費耶阿本德的思想基礎,只不過是暫時的綱領而已。不變的東西就是被一種生生不息的機會主義所統轄的從一個案例轉到另一個的眾多原則,換句話說就是什么都行。
費耶阿本德在他的論著中什么方法都用,是因為在科學的實際中,科學沒有什么固定不變的方法,科學家什么方法都用。他認為,“科學不是一種由遵從絕對具有約束力的方法來表明其特性的活動”。
現代主義的始祖笛卡兒在他的《方法談》中主張,科學活動的特殊性表現在必須遵從具有約束力的方法指令上,費耶阿本德則認為,科學不可能是這樣一種活動。但這一點絕沒有否認科學中方法指令及其(有限)成就的存在。費耶阿本德只是主張,人們在實際上不要像奴隸般地遵循科學中的這些指令,并且也不應該這樣做。費耶阿本德是提醒人們注意,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即只要不想阻礙認識前進的步伐,就必須逾越目前為止很有效用的方法規則。費耶阿本德最終的主張是“方法論規則的有限的有效性”(這也是1972年一篇文章的標題)。然而,這一十分平和的觀點是通過激烈得多的“反對方法”、“什么都行”的語句表達的。在這里人們必須首先考慮到這些口號的修辭學意義,更確切地說是諷刺意義。
“什么都行”實際上是對那些堅持認為肯定存在著科學活動的絕對具有約束力的規則的人的諷刺性回答。費耶阿本德給出的絕不是錯誤答案,因為實際上人們可以把這一規則當作科學活動(或者任何其他)的一種絕對具有約束力的規則提出來,這一規則是不可逾越的,因為它是空的,因而是自由的,實用的。
有人誤會費耶阿本德的無政府主義認識論是從規則的局限性推出一切規則和標準都是無價值的,應該放棄。其實,費耶阿本德沒有論證我們應該不要規則和標準地進行研究。費耶阿本德論證一切規則都有局限,沒有全面的“合理性”,費耶阿本德并沒有論證我們應該不要規則和標準地進行研究。費耶阿本德認為,科學不是一種傳統,而是許多傳統,所以它產生了許多局部互不相容的標準。而且,這一程序使哲學家不可能講出自己選擇科學而不選擇神話或亞里士多德的理由。
費耶阿本德認為科學能夠并且應當按照固定的普適的法則進行的思想,既不切實際,又是有害的。它所以不切實際,是因為它把人的才智和鼓勵或引起才智發展的環境看得太簡單了。它所以有害,是因為強加這些法則的努力必定以犧牲我們的人性為代價來提高職業的條件。此外,這思想所以不利于科學,是因為它忽視了那些影響科學變化的復雜的物理和歷史條件。它使科學的適應能力減弱,變得更其獨斷。“科學是一種本質上屬于無政府主義的事業。理論上的無政府主義比起它的反面,即比起講究理論上的法則和秩序來,更符合人本主義,也更能鼓勵進步。”[4](導言)
費耶阿本德認為,在西方發達國家受國家保護的科學限制了其他思想的自由發展。然而,科學并不比任何別的生活形式具有更大的權威。它的目標無疑并不比那些指導一個宗教社會或由一個神話統一起來的一個部族中的生活的目標更重要。總之,它們不該限制一個自由社會的成員的生活、思想和教育,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應有機會塑造他自己的心靈,按照他認為最合意的社會信仰生活。科學和國家的分離可能是西方社會走向自由的惟一機會,可以克服科學技術時代狂熱的野蠻,達致能夠實現但從未完全實現過的一種人性。
參考文獻:
[1]費耶阿本德.自由社會中的科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2]韓林合.簡論維特根斯坦在哲學史上的地位[J].哲學譯叢.2001,(2):26-28.
[3]洪謙主編.邏輯經驗主義(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55.
[4]費耶阿本德.反對方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