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反抗者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作為一個精神分析學家、一個具有濃厚的宗教情懷的人道主義者,再沒有誰比埃里希·弗洛姆更致力于根據人的病態化存在深入剖析人的存在困境并提出療救的了。他在《先知對我們今天的意義》這篇文章里再一次闡明了欲帶領人類走出異化社會的“埃及”的先知存在的意義。他寫道:“先知……他是一位揭示那已被預先決定了的未來的預言者嗎?他是一個壞消息而不是好消息或愉快消息的傳播者嗎?他是卡桑德拉(cassandra――希臘神話中特洛伊城的女預言者)的一個兒子嗎?或者是他的一個神諭,他像阿波羅神諭那樣,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盡管實際上他的指示可能是模棱兩可的?”
這篇文章是弗洛姆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即1970――1980年)對人類的存在困境所作出的反思的一小部分。實際上,他一生都在進行這樣的思考和批判,并作為一個精神病醫生,親身投入到對病態化的個體的存在的精神救贖之中。幾十年過去了,今天我們已經可以鄭重地回答:是的,先知就是樣。他或不動聲色,或聲嘶力竭;或義憤填膺,或悲憤無比;或泣血控訴,或冷酷剖析――總之,他以符合他的性格特征,采取他認為是最合適的話語方式和姿態集中地表達了他對人類現實與未來的判斷和渴望。先知屬于這樣的人:他在別人認為是舒適和安逸的地方,看到了奴役和操縱的身影;在別人認為是先進和合理的地方,他看到了壓迫和剝削的痕跡。他的一雙慧眼,總能穿云破霧,洞悉迷惑了無數人的現實的表象和虛幻。正如柏拉圖所言的:“世人都在夢中生活,唯有哲人掙扎著要覺醒過來”。
時代精神在歷史中不斷地盤旋,也在思想家的思維結構中不停地變換。常人只能通過具體的實踐才能感知支配時代的各種精神符號的內涵,而思想家則早已預先捕捉到足以影響人類社會的基本精神形態和人的存在方式的各種超人的異化實體和力量。他們敏感的心靈在常人尚未覺察時,便已遭到還未出場的“人造惡魔”的暗傷。在常人仍酐然沉睡時,他們過于清醒的大腦早已洞燭到看似進步合理的時代背后對人的絞殺和否定。思想家既屬于過去,也屬于現在,更屬于未來。他站在人本結構、人的存在論的山巔,因而視野能超越時代環境的群山阻隔,投向人類未來的遠方。思想家不是說夢者,而是破夢者,力圖讓人類存在的本真狀態加以“還原”。蘇格拉底是這樣,耶酥是這樣,佛陀是這樣,康德是這樣,叔本華是這樣,克爾凱郭爾是這樣,卡夫卡是這樣,雅斯貝爾斯是這樣,喬治.奧威爾是這樣,弗洛姆本人也是這樣。面對由人的本體論結構,由人組成社會而必然帶來的存在困境,由人的形形色色的精神沖動呼喚出來的惡魔所異化出來的對人的可聽見或不可聽見、溫柔或野蠻、悄無聲息或慘烈異常的肅殺之聲,他們都發出了嘶啞的吶喊。
二
在人類歷史上,從猶太教發端而來的猶太――基督教精神與希臘理性主義演化成了今天西方世界的圖景??梢哉f,沒有這兩大支柱,整個西方世界在今天會成為什么樣子將無法想像。猶太――基督教精神以一種“原罪”和“救贖”的宗教界定企圖對抗人的本體論存在困境,以拯救由人的本體論存在結構的“離散”所墮落的靈魂。這種形而上的追問即使在今天,仍然能提供某個精神家園,以消彌科技理性的負面作用給人類的生存籠罩上的濃重陰影。這個偉大的民族在歷史上多災多難,在受盡迫害和歧視中背井離鄉,流徙于世界各地。然而其民族文化精神中的形而上追索與救世情懷卻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了世界的思想家:康德、斯賓諾莎、馬克思、柏格森、佛洛伊德、卡夫卡、盧卡奇、波普爾、維特根斯坦、霍克海默、阿多爾諾、馬爾庫塞……沒有這些猶太人,近現代思想的天空如果說不陷入黑暗,也將黯淡許多。這些猶太思想家身上無一不背負著古老的猶太教中的“救世情結”,以適合自己的話語方式觸摸著人的存在和自然、社會本體。他們的思想已深深地滲入了人類的精神世界,以一種佛洛伊德稱之的“無意識”的方式支配著人的思考和行動。而作為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派的開創者、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成員之一的弗洛姆,則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影響,當之無愧地跨入他們的行列。
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1900――1980)1900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國法蘭克福。他父母都是猶太人,且都信奉猶太教。這是一個非常正統的猶太人家庭,濃濃的宗教氣息彌漫在弗洛姆天真爛熳的童年中??梢哉f,弗洛姆開始所接受的最完整的教育便是《舊約全書》的一系列故事。在他的那些可以說令人難忘的孩童時光里,書里講的世界和平、各種各樣的動物的合諧相處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逐漸形成了支配他一生的“救世”情結。這是一個中世紀的世界,一個與資本主義的現實格格不入的世界。一個孤獨的孩子在父親因經商而在宗教面前的羞愧中領悟到:只為賺錢而活的人生是殘缺的。這種宗教觀念是中世紀精神的一種殘存,以它來評判當時早已在高歌猛進中改變了世界圖景的資本主義,得出的結論在價值上必然是否定的。
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說:要仔細觀察一個人“在成年才冒出的惡習和德行”,必須“追溯他的過去,應當考察他在母親懷抱中的嬰兒時期,應當觀察外界投在他還不明亮的心智鏡子上的初影,應當考慮他最初目擊的事物,應當聽一聽喚醒他啟動沉睡的思維能力的最初話語,最后,還應當看一看顯示他頑強性的最初奮斗……可以說,人的一切始于他躺在搖籃的襁褓之時。”按照最為弗洛姆所熟知并運用自如的精神分析的說法:一個成年人的性格特征、人格結構都可以從他的童年、少年,從他的成長過程中找到原因;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命運的要素往往就隱藏在他成長過程的事件里,這些事件的抽象形式,或者說其中所折射出的精神已內化入他的無意識結構中,并對他進行支配。他之所以對馬克思的學說和精神分析產生興趣并保持終身,正是源起于他小時所經歷的一些事件以及所置身的環境。
即使是在弗洛姆已風燭殘年的歲月里,他也難以忘記那些在小時讀過的預言家如以賽亞、阿摩司、何西阿的著作。這些著作他一生都在閱讀。正是這些先知關于各族人民“將把劍鑄為犁頭,把矛鑄成枝鉤刀,而不再大動干戈,相互殘殺,更不會發動任何戰爭”以及“大地到處都充滿了上帝的智慧,就像大海裝滿了圣水一樣”的友好相處的美好圖景的描繪深深地打動了他,一次一次地在他的心口呢喃。對于一個十二三歲、孤獨敏感的孩子來說,再也沒有比憧憬這樣的美好未來更為令人激動的了。這些憧憬、想像一次次彌漫在他孤枕難眠的黑暗之中。而作為一個在基督教的環境中長大的猶太人的兒子,他耳聞目睹了一些小規模的反猶事件。他發現:宗派、種族、派系的劃分產生了陌生、隔閡,甚至仇恨。這使他極端厭惡。他發現,惱人的孤獨感的發生與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敵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人若久困于孤獨,則無異于陷身地獄之中。因此,他渴望推倒這種宗派小集團的“墻”,渴望一種普遍和平及兄弟般的情誼。這兩點,就是他對國際主義、和平主義產生興趣的直接原因。后來當他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時,立刻便被馬克思關于自由人的聯合體的論述和描繪所吸引。這個“自由人的聯合體”便是國際主義、和平主義的邏輯延伸,建基于具有普遍合理性的人道主義。到時候,人不僅將終結統治的功能所鑄下的社會罪惡,而且將終結異化狀態,獲得解放,在符合人的存在尊嚴的意義上開始“真正的人的歷史”。這是一個比宗教先知們所描述的大同世界更為可信的世界,因為它訴諸于理性,訴諸于扎扎實實的社會分析和批判,而不僅僅依靠愿望和空想,盡管實際上,這個世界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存在于無限遙遠的將來。
無論是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一員,還是作為一個學者,雖然弗洛姆研究領域很多,可以同時被稱為哲學家、社會學家、倫理學家、宗教思想家、精神分析學家等,但從他一生的著作上看,精神分析都是他的主業,他始終是以精神分析作為方法和工具去進行分析和批判。他的一生與精神分析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更與他所開創的“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緊緊聯系在一起。
弗洛姆的孤獨的童年造就了他的早熟和敏感。當別的孩子還在麻木于形形色色的游戲中時,“為什么?”的好奇心就一直在他心中徘徊不去。他父親是個謹小慎微卻又性情暴躁、喜怒無常的商人;而他的母親則情緒低落,郁郁寡歡。父母的這些性格所折射出的奇特而又神秘的人類行為的原因使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2歲時,有一件事終于對他以后一生從事精神分析事業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那時候,弗洛姆家有一位朋友。這位朋友是個年輕漂亮的女子,既有女性特有的高貴氣質,而且還是個畫家,才貌雙全。這位女子曾經訂過婚,可不久就解除了婚約。她幾乎一直陪伴著她那其貌不揚,毫無魅力且令人厭惡的父親??赡芤舱撬胍恢绷粼谒赣H身邊陪伴他才立志不嫁。這位女子的這些可謂是大膽而引人注目的行為當時卻并沒有引起他人應有的注意,更談不上有誰會產生興趣去進行分析。然而不久以后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這位女子的父親死了,而她也跟著自殺了,并且留下遺囑,希望能跟她的父親合葬在一起。這件事對弗洛姆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他當時既未聽說過戀母情結,也從未聽說過與戀母情結性質相同的女兒與父親之間的亂倫固戀。然而,他急切地想知道發生的這一切的原因。多年以后他仍激動地回憶:“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怎么可能愛戀著她的父親,以致她寧愿和她的父親合葬在一起,也不愿意活著享受人生和繪畫的快樂呢?”
無疑,弗洛姆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答案。一個12歲的孩子無力回答這樣的問題。但這個問題,這些神秘莫測的人類行為的奧秘卻一次次地呼喚著他朝精神分析走去。解釋支配這些人類行為的動機的沖動在他的思想的形成中一次次地得以澄明。他無疑是在與精神分析從互不知道彼此的相反地方出發,終于在10年后,也即在他22歲時相遇。當他開始接觸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后,他馬上找到了困擾了他10年的有關那個問題的答案。精神分析的博大精深、對千奇百怪的人類行為的令人信服的解釋讓他激動不已。而精神分析對人類行為的表象背后的動機的深刻洞見以及對精神疾病的成功治療更讓他對精神分析具有了無窮的信心。他突然發現:自己的經歷和興趣與精神分析具有了一種緣分。也許他注定就要成為一個精神分析學家
弗洛姆1918年就學于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后來轉入海德堡大學,攻讀心理學、哲學、社會學。1922年,他在海德堡大學獲博士學位。后來他又在柏林心理分析研究所學習精神分析,并于1930年成為一名職業精神分析學家。與此同時,他加入1923年所創立的、當時由霍克海默任所長的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以心理學的專長加入法蘭克福學派的跨學科研究,并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成員。除此之外,他還任教于法蘭克福的精神分析學院。在此期間他發表過一些心理分析論文,對工人運動的權力模式以及家庭倫理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成功地將弗洛伊德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1933年德國納粹掌權后不到兩個月,由于社會研究所的成員具有的猶太人和馬克思主義者的雙重身分,研究所被關閉,被迫遷往瑞士,后來又遷往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找到它的棲身之地,繼續它的研究工作。而弗洛姆則于1934年移居美國,先后就教于哥倫比亞大學(1934-1941),貝林頓學院(1941),密歇根州立大學(1957-1961),紐約大學(1962),以及墨西哥國立大學(1949-1965),并創立了幾個精神分析學和社會心理研究院。弗洛姆在執教、進行精神分析之余,還參與有關的學術團體進行研究,并長期積極參加和平事業。1980年,他逝于瑞士。
從1941年出版的驚世之作《逃避自由》(此書與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波普爾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被一些人并稱為剖析極權主義的三大經典。然而由于弗洛姆是用精神分析從人的存在論上進行剖析,它的批判適用領域早已不止特定的極權主義社會,而適用于任何一個社會中)到他的最后一本著作《生命之愛》,他一生著作不斷,主要有《逃避自由》、《自為的人》、《健全的社會》、《人的希望》、《占有還是生存在》、《愛的藝術》、《人類破壞性剖析》、《精神分析與禪宗》、《被遺忘的語言》、《馬克思論人》等。但他的思想沒有出現前后的跳躍和修正,從20世紀30初代初在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研究論文到1980年3月18日他去世前的最后一次談話,他的目光始終都在關注“孤立無援的現代人”,關注現代人在異化的泥沼中苦苦掙扎、在無孔不入的權力與意識形態的絞殺下精神撕裂、人格畸變的命運。與別的思想家不同,他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學者,在執教、研究的同時,他還是一個開業的精神病醫生,有著幾十年的精神分析與治療的實踐經驗。這使得他的觀點和結論都建立在觀察與治療的基礎上,根據事實不斷地更正自己的理論表達。他曾謙虛地說自己沒有抽象思辯的天賦,所能做的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他與法蘭克福學派的其他成員如霍克海默、阿多爾諾、馬爾庫塞等不同的地方。他的著作一反哲學和心理上的學院派的抽象晦澀,淺顯易懂,從不濫用術語,從不進行從概念到概念的文字游戲;然而卻又博大精深,深刻尖銳。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當然不僅僅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幾乎是全方位的,從政治領域到文化領域,從經濟領域到宗教領域,從市場社會到日常生活,從抽象的意識形態運作到具體的對精神病患者的診斷,都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所揭露出來的一些人們或不愿看到或根本看不到的現象,令人警醒。他做的是靈魂的“生意”,既提供給人們以另一種思維方式看待世界,又直接能以其深刻的洞見和極隹的表達撼動人的靈魂。他的思想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所產生的親合效應,久久揮之不去。
由弗洛伊德所開創的精神分析改變了世界。它打開了通往人類原本黑暗一片的精神世界的大門?!罢J識你自己”在幾千年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依然只能觸摸到人類行為的表皮。人們的目光習慣性地投向外界和遠方,對支配自然、社會運行規律的洞悉使人們的認識、行動器官的功能得以無限的提升,使人們制造機器,遠度重洋,無所不能。然而直到精神分析出現以前,人類的心靈仍然漆黑一片,無意識的“海底”像一處隱藏在無人知曉的地方的寶藏一樣從未有人進行探尋。是精神分析的出現第一次將人類引入對個人、心理的“微觀研究”,它使許多人類行為的秘密第一次得到科學的解釋,而不訴諸于宗教和神秘主義。對人類無意識心理的洞見、對人格結構的功能化剖析,以及對心理內驅力的發現是弗洛伊德對人類所作出的最偉大的貢獻,直到現在無論精神分析如何發展,皆以這三大發現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梢哉f,取消了這三大支撐點,精神分析將分崩離析。然而弗洛伊德對性內驅力(力比多)的過度夸張以及對文化的忽視也產生了一定的“理論危機”,這正需要繼承者加以修正、發展和創造。弗洛姆對精神分析加以發展的最大特征是他為精神分析插上了文化和社會的翅膀。弗洛伊德在晚年著作《文明與不滿》中曾從個體的病態化存在中明確地闡明社會和文明(文化)本身也可能患病,而弗洛姆的主要工作便是接手這一弗洛伊德已看到卻無力進行的研究,對病態化的社會和文化進行批判性的全面考察。他遠遠比阿德勒、榮格、蘇利文、霍妮等精神分析學家更為深刻的是:他由人的社會行為出發上溯到人的無意識結構,而又從人的心理上溯到構成人的心理的根本――人的存在的本體論結構;然后再由此出發,對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現象等進行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既使得他的思想超越了特定時代的社會表層的嵌制,又具有了個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所未具有的那種對社會的批判維度,還抓住了人的“存在”產生的心理所演繹出的一系列社會表象行為這根線;在此基礎上,以人性為邏輯基點,使他的人本主義精神分析作為一種有力的理論武器,廣泛地運用于對病態社會的批判。促使他重視人的存在本體論結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對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的質疑。他發現,戀母情結并無性的聯系,孩子依戀母親實際上是企圖返回母親的子宮,這是一種人類渴求返回他所曾經置身的給了他原始的安全感的地方的情結。而這種情結的根源便是人類存在的本休論結構所揭示出的人類自身理性與非理性、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分裂。戀母情結實際上是人類“逃避自由”的第一步:孩子剪斷與母親聯系的臍帶后便被拋入這個陌生危險的世界,這個世界給他造成的恐懼促使他無意識地要重新與母親連結為一體,尋求庇護,以獲得安全感。在這里,依戀母親實際上是想重新返回那個消除了他的一切恐懼的天堂。這和消彌自我個性與群體、國家、宗教、權威、觀念體系認同并沒有什么兩樣,都是與外在的對象處于一種精神上的共生結構中。這樣的一種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與國家、意識形態、市場法則等等社會控制力量相結合,構成了一張捕捉無數驚惶失措的個體的天羅地網,使個體在取得它們的屬性而產生的虛幻的安全感和相與感中被輕而易舉地奴役、操縱和利用。然而人作為主體性的存在物其“自我”仍然存在,盡管已被驅逐進無意識結構中,但它仍通過迂回曲折的途徑而對人進行支配。這樣,“我”與“非我”便在意識、無意識結構進行著殘酷的斗爭,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刀光劍影,極大地破壞了人的理性結構,導致人精神撕裂甚至精神崩潰。無數個神經病就是這樣產生,整個社會的非理性瘋狂甚至法西斯主義也是這樣產生。循著“人”的社會――心理――存在本體結構這條線,弗洛姆跳出了精神分析的治療功能與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所劃定的框框,以一種人學的立場開創了“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并在對社會的批判中運用嫻熟,得心應手。從來沒有一個精神分析學家能像他那樣洞悉人的秘密,也從未有任何一個精神分析學家像他那樣洞穿了那個造成了普遍的異化的病態社會的五臟六腑。
四
作為20世紀一個舉足輕重的思想家,弗洛姆以他的一系列批判引人注目。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一員,一種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病態“無情批判”的精神貫穿在他所有的著作中。作為一個精神分析學家、一個人道主義者,他在作品中則時時地體現出一種悲天憫人的沖動;而作為一個具有古老的猶太教的“救世情懷”的人,他更是熱衷于為人的存在困境指出一條路,盡管這條路在20世紀通向的只能是烏托邦。這一切都使得他在目睹人的異化的慘裂、社會的病入膏肓而憤懣難忍、痛心疾首之余首先將目光投向了人,他的人學便是他的全部理論存在的邏輯支點。任何一種批判都意味著對現存的否定并企圖確立另一種理論所指涉的存在,因此,無論是否定還是肯定都必須作出價值判斷,而這個價值判斷的發出者顯然只能是人本身,更準確地說是人的自由、尊嚴與權利。人是任何批判的“阿基米德點”,離開了這一支點和標準任何理論在道義上都將轟然倒地。然而由于人是社會性動物,人的自由、權利和尊嚴都具有社會屬性并按社會的指令進行編碼,因此它們常常被社會控制者或特定社會利益集團所曲解并加以利用。漂亮的話誰都會說,而任何一個政治利益集團都是說漂亮話的高手,任何一種美好的口號都會在他們的唾沫四濺中走向它所允許的反面。因此重要的是訴諸于對人性、人的需要本身的分析,而非任何一種為社會利益集團所揮舞的意識形態對人的這些屬性的界定。對人性與人的需要的揭示,便構成了弗洛姆批判的起點和前提。
在弗洛姆看來,人性既非一成不變,但也不是一張可任意涂抹的白紙。人性的進化極其緩慢,并不依時代環境而迅速改變。勿寧說,時代所賦予人的只是人的存在的形式,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等。人具有時代的屬性,然而這并不觸及生命本體,也即不觸及人性,否則,他完全成了特定社會屬性的附屬物,物化為表現這些社會屬性的工具,使這些社會屬性通過人這一工具而“自我折射”,這正是一個真正的人道主義者所強烈反對的。然而盡管如此,人性并不是一種純粹的形而上學抽象實體而游離于社會生活之外,它總要表現(不管是正常的表現還是病態的表現),而通過它的表現可以洞悉它。因此,弗洛姆并不希翼給人性以一個傳統的形而上學的界定通過概念進行演繹,他更大的興趣是通過觀察人在各種特殊的個人、社會的環境中的反應推論出人性,特別是在病態的社會環境中通過人的病態行為來進行反證。在這種情境中,人的哪怕是他沒有意識到的細小的動作和反應都有可能暴露出他內心的秘密,即在人性支配下的各種動機、意識的流露。這反映了他的需要或厭惡。人能適應任何他的人性需要所拒斥的社會環境,然而這是以降低人的生命潛能、使他遭受生命的挫折為代價的,這種生命的受挫通過或明顯或不明顯的神經癥表現出來。因此弗洛姆給人性的一些表現作出了說明:“力求活得精神健康、幸福、快樂、有活力是人的天性,只要他不是天生的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白癡”。而這些人性的內容在社會現實生活中便表現為一系列的需要,這些需要既是人性的生活化,又緊緊地依附人的存在的本休論結構并受其支配。因此,探究人性可以轉化為對人的真正的需要進行探尋。
在1955年出版的《健全的社會》里,弗洛姆指出:“人學的任務便是對可以稱之為‘人性’的東西作出正確的描述。人們通常所說的‘人性’,實際上只是人性的眾多表現形式之一,而且常常是病態的表現形式”。通過現實生活而表現出來的“人性”制造出太多的假象,這些假象只有放在精神分析的法眼下才能露出原形。這時,一種建立在人本結構基礎上的對人的真正需要的界定便顯得非常必需。弗洛姆由此提出了人的五種需要:聯系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尋根的需要、認同的需要、定向的需要。心理學家們似乎很熱衷為人們提供一幅人類的需要的階梯圖景。與此遙相呼應,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也提出了人的五種需要,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兩相比較,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兩者都洞穿了支配“人”這架“機器”運轉的需要的秘密。然而馬斯洛側重于從人的生理――心理結構上進行探究描述,而弗洛姆則從人的心理――本體結構上進行探秘尋幽。這更接近于一種人學的立場和更能看穿人的存在本體論結構所預示的人的命運。
從人在動物世界所處于的位置上講,他位于本能喪失最大的網狀節點的頂端。從自然家園里走出意味著他與自然已喪失了一種原始的本能的聯系。人成了一種社會性存在的生物,成了一個孤立無援的個體,因此他必須通過社會與他人重新尋找一種新的聯系,否則他將湮滅于這個陌生恐怖的世界之中。這種聯系可以通過與各超人的異化實體和力量處于一種共生結構中來獲得,也可以通過在保持自我獨立的基礎上以愛和創造性的工作與外界融為一體來獲得。前者將導致一種精神上的操縱和受操縱、人格上的主宰和屈服、精神肉體上的虐待和受虐待;而后者則能真正發揮人的創造性,促進人的生命力的成長,使人獲得幸福。如果說聯系的需要植根于人被拋入這個世界的無依無靠,那么一旦人被時代、社會控制力量等進行“規定”,他總要超越于這個存在狀態。從人在宇宙存在鏈條上位于自然性和神性之間并從自然性出發,雖然永遠不可能到達但仍向神性走去來講,人本身就是一種不斷生成的存在物,他的存在本身便表現為不斷地揚棄既存狀態而永遠地向未來開放。因此,超越性的需要被人存在的本體論結構先在地給定。超越性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掙脫偶在性、受動性和被規定性的束縛,表現為人對外界的一種“凌駕”,因此,創造和破壞都可以導致人“超越”的快感:“當人不能去創造時,他就會尋求破壞。不過,滿足創造的需要會導致幸福,而破壞則會對人,尤其是破壞者本人造成痛苦”。與聯系的需要緊密相聯,割斷了自然紐帶、喪失了存在的根基的人在“無根”中承受著孤獨和無助的煎熬。他必須尋找到新的生存根基,否則他的存在將分崩離析。這種需要實質上是渴望被一個溫暖的母體所收容。它既可以倒退回具有原始的粗鄙性質的偶像崇拜,也可以依靠理性和良心而為自己確定存在的根基,并通過愛獲得存在的意義。也許我們可以說,人不僅僅需要安身立命,他還需要獲得一種存在的確證。任何一種存在物的存在本身都意味著不斷地對自己的存在進行確立。因此,發現許多人想盡一切辦法地企圖讓別人認同自己,獲得一種自己存在的不可忽略性毫不令人吃驚。這是一種自我身分感的確立的需要,否則他將很難體驗到自己的主體性,他雖存在,但在心理上已灰飛煙滅:“人是可以說‘我’并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的動物?!绻麩o法獲得這種身份感,他就不可能保持神經的健全。”但這種需要既可在愛和創造性的環境中讓人獲得自我身份的確證,也可以通過認同于群體從群體的屬性中獲得虛假的自我確證,而后者實際上是恰恰取消了自我的身份感,湮滅于群體之中。在弗洛姆看來,除了以上的需要,人還需要將自己安放在某種精神結構中,他的行動和獻身必須具備一定的目標、對象或者說定向參照:“人需要一種定向參照系,這種需要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比較基本的,那就是無論如何得有某種定向參照,而不管這種參照是真的還是假的。只有當人有了這種滿足主觀愿望的參照之后,他才能正常地生活。第二個層次是,人需要以理性來把握現實不,客觀地理解世界。但是,發展理性的需要不及發展定向參照的需要那么迫切,因為對人來說,至關重要的是幸福和安寧,而不是精神的健康?!倍瑯?,這種定向的需要既可以在人被國家、民族、集體、市場、宗教等參照系所“定向”時獲得生存的意義,也可以在這些超人的異化與實體的“定向”中抽空自己的個性而受奴役。然而不管怎么說,判定這一切的標準,“則總是從人性和人的發展角度”,以及從人的精神健全、人的生命力的成長的角度來加以考慮的。
不難看出,弗洛姆根據人性的觀察和描述所推導出來的需要理論既是他的社會批判的價值基點,同時也是他的“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的立論基礎。甚至他的倫理學思想(體現在《自為的人》這部著作里)也是以人的需要來對倫理行為進行判定的。這與其說是一本倫理學著作,倒不如說是一本心理學著作。前已述及,弗洛姆的這些需要理論都來自于他對人存在的本體論結構,對人的存在困境的理論界定。這些需要都產生于人存在的本體論意義上的存在處境,產生于人的本體論分裂。因此,對需要的界定必須返回對存在本體論的剖析。1941年出版的《逃避自由》雖然在理論上著墨不多,但對這個問題集中進行了探討,特別是指出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背后的存在論悲劇。我們看到,他的需要理論中的任何一種需要都可以獲得真正的滿足,同時也可以獲得虛幻的滿足。然而總體上來說,虛幻的滿足更容易發生,其內驅力也更能支配人。這一切都歸結為人天生具有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歸結為人既非類神存在亦非類物存在卻又沾了兩者屬性的具有主體――客體、理性――非理性、自我意識――對象意識結構的自我分裂。
經過千萬年的進化,當人出現時,他醒喚了一直沉睡的大地。他敲打起第一顆石頭。他從自然里分裂出來。他開始孤獨地面對這個陌生危險的世界。這個世界使他感到恐懼。按弗洛姆的分析,這是人掙脫自然的束縛獲得自由的開始。然而他指出,自由的含義是曖昧的。掙脫束縛的自由僅僅是一種消極的自由,而積極的自由代表著這樣的一種含義:發揮人的創造性,積極地去實現人的潛能。而無論是哪一種自由,都必然給人帶來惱人的責任性,帶來焦慮和恐懼。這種沉重的精神負擔實質上是人的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分裂造成的。因此若想消除這種負擔只有從意識整合上加以解決。嚴格來講,只有以下三種情況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一是人自動地認同于外部世界的超人的異化力量和實體,使自己完全承襲了外界強加的那種人格,取得了外界的屬性從而把自身變為外界的一部分。這樣,自我消失了,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分裂也消除了。第二種是在心理上和行動上無限擴大自己,表現為妄想狂和施虐狂。這樣,外界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意識的分裂也消除了。第三是發瘋,徹底退回自我的世界,不再與外界有任何意識上的聯系。這樣,意識混沌一片,所謂的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也不存在了??梢赃@么說,第三種情況是社會病態的一種明證,表征為它對人的精神摧殘的一種邏輯延伸,而個人在反抗摧殘之中終以瘋狂的形式終結了非人化狀態中的苦苦掙扎。第一和第二種情況便是逃避自由的形式:或通過受虐的形式而與外界合一,或通過施虐的形式而與外界合一。“逃避自由”的傾向如此地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以致任何一種龐大的社會控制物想要對人進行操縱都顯得輕而易舉。人類自從經歷最大的異化――國家的產生――以來就為逃避自由準備了充分的條件。從人的存在形態上的展開來說,其中就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宗教等等領域的屬性,在他身上閃爍著這些超人的異化實體與力量的身影。人幾乎是在無法防備之中投入群體、國家、政黨、金錢、市場的懷抱,將他的需要與這些異化物的意志緊緊地聯系起來,并心甘情愿地承受它們的支配。這樣,一種隱藏了壓迫、奴役、剝削指令的統治秩序便具有了天然的合理性并成功地操縱了人。無論是在極權主義國家還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人皆成為這些超人的異化實體與力量自律運轉的工具,而人則在受操縱奴役之中在逃避自由的成功中樂此不疲??梢赃@么說,人的全方位異化的觸目驚心、人被政治、商業意識形態玩弄于股掌之間的慘烈現象已將人的精神危機推向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黑暗前景。無數神經病黑壓壓地蟻聚已自動地將現代社會的病態置于一種令“文明”喪失了一直呼嘯奔突的道義性的境地。異化了的人的精神分裂所折射出的社會控制力量的殘酷已使人喪失了那應該具有的本性。因此非常富有諷刺意味:當人們在為平等自由、為理性的騰飛而苦苦奮斗了漫長的幾個世紀而終于可以睡一覺時,一旦醒來,他們卻發現自己所面對的生活竟然沒有任何尊嚴。為此,必須加以控訴、分析和拯救。而弗洛姆的工作則是從植根于人本體論結構上的人的需要的界定出發,力圖將病態的社會置換成一個“健全的社會”。
然而,既然現代人已完全承襲了社會控制力量為維護既存統治秩序所強加給他的那種人格模式、思維方式、情感模式、認知模式,那么,這樣的操縱和奴役顯然已深入骨髓。人的本能結構已被修改,他應該反抗的魔鬼已經變成了他自己,已經化為一種雖彌漫于社會表層卻又似乎從不存在的東西――人如何能反對自己?如何能反抗無物之陣?這又邏輯地導向精神分析。精神分析與治療的過程便是努力將病人的無意識內容呼喚出來以變成一種意識的經驗。這需要借助病人的配合以及精神分析醫生精湛的分析技術。與此類似,已內化入人的無意識結構中的社會控制力量的意志如何能消除出去?人如何能將被壓抑進無意識層面的屬于“人”的反抗經驗呼喚出來?然而真要著手,卻又與精神分析的過程有著重大的區別。按弗洛姆的說法,被壓抑進無意識層面而無法覺知到的經驗基本上是一些對社會構成威脅的東西。社會出于維護它的存在的需要在將人的攻擊性、亂倫意識等等對文明構成威脅的經驗壓抑時,由于社會主體是具有特定利益的統治者,在執行維護社會存在的職能時連那些代表人的尊嚴卻對既存統治秩序構成了威脅的東西也一起壓抑,就像馬爾庫塞所講的那樣除了“基本壓抑”還有“過度壓抑”。因此,首先社會目標與所有人的普遍目標之間的矛盾便迫使任何一個社會為了它的生存都必須壓抑人的一些屬人沖動,并編造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幻相來操縱人。這樣,“現實”便主要是由這些虛假的意識形態進行編碼,它構成了人的經驗和對世界的確證,而真正的現實――與人的屬人沖動相對應的另一個世界和社會控制者對人的壓迫與奴役――由于沒有進入意識層面而被人們經驗到,倒似乎是消失了,或者從來就不曾存在過。其次,社會完成這一職能可謂是“從娃娃抓起”,并且廣泛地將它的“社會過濾器”安放于任何一個角落中,將人們的反抗意識一開始就“過濾”得干干凈凈。弗洛姆對此可謂是目光如炬:“人的……任何經驗要想被覺知到,它就必須在用來組織意識思維的范疇中得到理解。某些范疇,例如時間和空間,可能是普遍一致的,而且可能構成了一切人共同的知覺范疇。而另一些范疇,例如因果關系,可能對許多人(但卻并不是對一切人)自覺的知覺形式是有效的……但不管怎樣,經驗要想被覺知到,只能是在它能夠憑借一個概念系統及其范疇而得到理解、得到關聯并變得合理有序的條件下才能辦到。這個概念系統本身乃是社會進化的結果。每一個社會都通過其自身的生存實踐,通過種種關系模式、情感模式和理解模式而形成一個范疇系統并以此決定其覺知形式。這一范疇系統的作用就仿佛是一個受社會制約的過濾器;經驗要想被覺知到,除非它能穿過這個過濾器”。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作為“社會過濾器”的語言、邏輯、禁忌已經幾乎是先在地修改了人的覺知形式和覺知經驗。語言、邏輯先在于人的理性思維,人的任何經驗、思想都必須用語言并借助一定的邏輯形式才能加以表達。因此,以某種意識形態的指令對一種語言和邏輯進行編碼所構成的思考和判斷將自動地指向這種意識形態所希望的結果,看起來由人所獨立地作出的思考其實不過是在重復社會控制者的意志,并作為一個傳播器將這一意志加以復制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因此,想要“反抗”,要想“治療”,太難了。當人們看到毒的時候,自己已經中毒了,而且已經無法排掉。人們不僅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一整套施行社會控制的意識形態,形成了對它的“親和”,而且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它所附帶的思維方式和理解模式。因此,即使是“反抗”,雖然喊出的口號與那一套意識形態的語碼不同甚至相反,但思維方式卻幾乎沒有什么兩樣,這個“反抗”所走的仍然是一條與原先那條無本質區別的“奴役之路”。因此,毫不奇怪,弗洛姆認為想要將人從異化的災難深淵中拯救出來,除非進行一場深刻的“本能革命”,并且必須對整個社會的結構進行全方位的重構。這就使他的思想、批判痛快淋漓入木三分時,所提出的關于“健全的社會”的構想淪為一種烏托邦,因為要實現這一目標,除非將國家消滅,然而這卻是根本不可能并且至少在現階段也是不應該的。弗洛姆以他的精神分析,以他徹底的批判而跨入思想大師的行列,但與馬爾庫塞一樣,他們的思想只能影響人、震憾人,只能告訴人們還有另一種思維方式可以來觀察世界,還有另一種屬于人的有尊嚴的生活正存在于既存生活方式之外。他們不是進行一種“武器的批判”而只是將自己的理論當作一種“批判的武器”。五
1974年1月5日,弗洛姆在南德意志廣播電臺接受了記者舒爾茨的采訪。在兩個小時的對談中,他談了很多事情,談到了他的身世,他的經歷,談到了耶酥、馬克思、巴赫芬、佛陀、弗洛伊德這些偉大的名字以及他們對他的影響。據舒爾茨回憶:當他們的對談正在進行時,一位在斯圖加特演出萊辛的名劇《智者丹納》的女演員在從劇院里回家打開收音機時,聽到了這次談話。盡管已經很晚了,她還是把舒爾茨立即叫了過去同她共享她的感受。她對他說:“我剛離開一個丹納,不想又遇到了另一個丹納”。弗洛姆所洞察的正是人們所忽略的,他所批判的正是日夜折磨人們的,而他的孤獨的吶喊,給了人們太多的啟示。他的思想魅力體現在他的語言的運用之中。正如舒爾茨所說的:“弗洛姆不是魔法師也不是學究。他讓心獨自與大腦講話的才能是走向智慧的一種有用的特質?!痹谶@里弗洛姆的講話仍然言猶在耳:“我們的整個社會……孕育著暴政。在這個結構中,人越來越被縮為一個符號,一個齒輪牙,一個官僚主義劇本中的小角色。他無決定可做,無責任可負。一般來講,他只是做官僚主義政治機器為他安排好的事。他越來越不去思考,不去感覺,不去設計自己的生活。他考慮的僅僅是他利已主義的產物……”這就是異化的現代人的命運,這就是“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幾十年過去了,這樣的圖景早已出現在了這個人與自然的分裂并不是很徹底的中國,那一個個在異化中扭曲的身影,就是在權力、市場的壓榨下苦苦掙扎的我們。而弗洛姆的知音,仍難以尋覓;精神分析之光照射下被神經病折磨的人的慘叫聲,裊裊不絕。
參考書籍
埃里希.弗洛姆《弗洛姆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會》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1版
埃里希.弗洛姆《生命之愛》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