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顫變和延續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西方的靈魂觀是西方哲學的誕生地和秘密??档掳鸯`魂區分為意識之源和純粹理性實踐公設,把靈魂納入理性范疇,掀起了哥白尼革命,重新為道德樹立標準??档碌撵`魂觀同其哲學一樣,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康德的靈魂觀考察有助于進一步了解西方哲學的源頭,深入認識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
關鍵詞:靈魂;柏拉圖;康德;至善;意識。
西方的靈魂觀是西方哲學的誕生地和秘密,最初來源于古希臘的靈魂說和希伯來文化的一神論。公元前八九世紀,荷馬史詩就有記載,靈魂是指人體內的生命力以及呼出的氣息,也引用到人臨死時,由口中逃出的"氣魄"或由傷口溢出的血魄。五世紀后,它被普遍認為包羅多項功能:人的思想、意志、情感,它是人的核心成分,是人的真正"自我",是控制人的所在[1]。無論是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還是中世紀的哲學家阿奎那。托馬斯及古典時期的康德,乃至于近現代西方哲學大師,都離不開對人的靈魂的本性的探討。而自康德之始,對靈魂的解讀發生轉折,也就是說,康德的靈魂觀伴隨著其哲學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康德靈魂觀的解讀有利于進一步系統了解西方的靈魂觀,對深入認識西方哲學具有重大深遠意義。
康德的靈魂觀。靈魂在康德那里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意識之源,二是道德公設。康德的靈魂觀有其特殊意義,就是把靈魂納入理性范疇以反對上帝靈魂,同心理學和宗教上的靈魂劃清界限,反對將靈魂實體化,因為康德不愿談實體的我,而是談我思,即我的表象,所以康德談靈魂時也是指靈魂的表象。作為意識之源的靈魂是指內感官的對象,即顯象,顯象是經驗,經驗源于意識,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是一脈相承的??档抡f"在我們稱為靈魂的東西中,一切都處在不斷的流動中,除了(如果人們絕對要如此表述的話)那個單純的''''我''''之外,沒有任何常駐的東西"[2],其"主要意圖是為了針對唯物論的危險來保障我們能思維的自我"[3],強調"我"的思維的能動性,強調內部經驗和外部經驗的共聯性,外在的靈魂只不過是人們的外部經驗,是人們對外部實體的經驗,是實體的顯象,作用因是通過"把它們(外部經驗)作為顯象在關系中相互顯示出的活動與我們能思維的主體聯系起來,那么我們就有了在我們外面的作用因的一種性質"[4],是依靠內部經驗的聯結,內部靈魂就是自我意識,也即內部經驗。賦予靈魂以哲學的真正的意義,因為康德的《純批》剛一出來就被很多人稱之為貝克萊式的,并駁斥人們根據純然的幻覺把靈魂外在化,"我斷言,人們認為在這些問題中所發現的、人們當作獨斷的異議試圖以博得對事物的本性有比平常的知性所能有的一種更深刻的洞識的聲望的所有困難,都依照一種純然的幻覺,人們按照這種幻覺把純然在思維中實存的東西具體化,以同樣的性質把它假定為在能思維的主體之外的一個現實的對象"[5]。因此,康德在重寫《純粹理性批判》的時候就刻意與貝克萊劃清界限,以免被誤解為主觀主義。作為道德的靈魂,是以純粹實踐理性的公設的形式出現的,是以對至善在實踐中的實現為根本前提,是與道德法則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康德之所以把靈魂不朽與道德法則結合在一起就是希望人能在實踐中以此為準繩,以自己對至善的追求為根本出發點來作為自己的人生指南。正如康德所言"關于我們本性的道德規定的這一命題,即惟有在一種無限進展的進步中才能達到與道德法則的完全適合,具有極大的效用,這不僅考慮到目前對思辯理性的無能的補償,而且也是就宗教而言的。如果缺少這一命題,則道德法則要么就完全被貶值從而失去其神圣性"[6]??档掳鸯`魂不朽與道德法則結合起來就是為了防止人的信仰迷失在狂熱的、與自知之明完全相矛盾的通神論的夢幻中??档碌闹辽凭褪庆`魂在道德法則的指引下,達到一種準確而且完全的遵循一種嚴格的、不寬容的、盡管如此也并非理想的、而是真正的理性誡命的不懈追求??档滤龅墓ぷ骶褪菫槭廊藢ふ页鲆徽子幸幙蓪さ牡缆穪磉_到對至善的追求,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至善的實現同樣需要理性的指引,不斷從不善到善,從道德完善性的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無限進步才是可能的。康德提出的至善是為了解決古希臘各學派從未解決的他們關于至善的實踐可能性問題,在他看來并不需要上帝的存在。康德對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亞學派進行了對照剖析,雖然各不相同,但方法是一樣的,就是依照上帝實現至善??档碌目少F之處就是把靈魂這個概念納入到了理性的范疇。作為有限的理性的存在者,人的靈魂能在理性的指引下逐步實現自己的至善。因此,康德的靈魂觀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康德打開了形而上學的缺口,使哲學重新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使一切都歸于理性的審判下,靈魂也不例外。而康德建立自己的道德準繩--至善是以對以往的總結,正如康德自己所說"道德理念因此就不是什么過分的東西。。。。。。與希臘各學派的理念相比就會表現如下:犬儒學派、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和基督徒們的理念分別是:樸素、明智、智慧和神圣"[7]。所以康德給自己的哲學理念"至善"概念重新樹立了道德的準繩,同樣在道德領域掀起了哥白尼革命,正如康德所說"不要用《圣經》理解道德,而要用道德理解《圣經》"。其實,康德的靈魂觀同其哲學一樣,在理性領域和信仰領域是自相矛盾的,要限制知識為信仰留地盤。正如黑格爾所說的那樣,"康德的哲學可以很正確的被說成是精神看作意識,是只包含有精神現象學(而不是精神哲學)的一些命題。康德把自我看成是''''談到離開卻又在那邊''''的東西(在其抽象的敘述中被稱為物自身);他是只從這種有限觀點來處理理智力與意志的。雖然在談到反思判斷能力這種想法時,他接觸到精神的觀念--一種主體客觀性,一種直覺的理智等,甚至自然的理念??墒沁@理念仍然又降為一種形相,降為一種主觀的準則。所以當萊因賀爾(REINHOLD)把康德哲學作為意識學說來看(稱為''''觀念作用的才能'''')時,可以說是正確體會到康德哲學的。費希特遵照著這同一的觀念:他的非我只是和我對立的東西,只在意識中下它的定義的;它不過是一種無限的''''震蕩'''',亦即物自身而已。所以這兩種體系清楚的表明沒有達到理性的統一,沒有闡明精神在其現實上和本質上是什么,而只是談到精神關于別的東西是怎樣的之類的問題"[8]。黑格爾認為,靈魂是心靈的精神狀態,是單個的實體所具有的,不是完全清醒的,肩負著"自由判斷"的使命,是潛在的精神狀態,因此,黑格爾說"靈魂是精神的睡眠"便是最好的寫照,同亞里士多德的靈魂是潛在于一切的生命是一致的。上帝把靈魂和身體聯系起來,因為靈魂是上帝的表現;自然靈魂,是一種物理的靈魂,是宇宙靈魂,是自然生命的方式。黑格爾把宇宙萬物的變化看作是有生命的運動,把宇宙萬物以人格化,為靈魂所控制。同時把人的不同年齡階段看作不同的靈魂變化;能動的靈魂,黑格爾有個副標題就是將靈魂作為原始感覺體來看,其實這與康德的靈魂是意識之源是一樣的,不同的是黑格爾認為感覺是觀念,其能動性體現在直接性上,一靈魂是從另一靈魂而來的,是受另一個靈魂控制的,這是從靈魂的產生方面說的,還有就是體現著自我性,以自我為中心,自己辨別自己的傾向,靈魂的能動性體現在習慣方面就是第二天性,是靈魂所創造的一種直接存在,是感情的方式(象理智、意志等)變為人的一種習慣了,把加入在感情方式本身里面和加入在取得形體形式的范圍內的復現表象與意志的形體,予以印象和模型;現實的靈魂,就是靈魂的外在性,是靈魂的符號,當靈魂的形體已經塑模而成為徹底是自己的時候,就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主體,而形體便是作為一個述詞的外在性,換言之,這外在性所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靈魂,外服從于內,靈魂是現實的,在其形體里,它有自由的形狀,在這形狀中它感覺到自己而又使自己被感覺到,而且這形狀作為靈感的藝術成品有其人類的病相與生理相的表達形式。黑格爾在論述靈魂與精神自我與意識的關系時,明確了三者之間的關系,意識構成精神反射或相關的等級,自我是精神的無限自我關系,是精神的本原,最初是覺知(意識到)獨立對象乃是外在于它的,而這樣它便成為意識。由于自我本身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同一,它的理性的統一的辨證運動,即意識的連接著向前特別化的各步對它看來不像是自己的活動,而是含蘊的、而且對于自我像是對象的一種轉化。因之意識像是按照當前對象的差別而有不同的變化;而意識的逐漸特別化,好象是它的對象特征上的變異似的。自我,即意識的主體,是思維的。改變對象的邏輯過程就是主體和對象同一的東西,就是他們的絕對相互依存,使對象變為主體自己的那個東西。從God至Good的靈魂觀轉折,從遠古的神的靈魂觀至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人的靈魂觀,這與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轉折休戚相關,即從神至人的轉變。柏拉圖的向善之靈魂,善是理念,理念是現實世界的彼岸,向善是靈魂的生存傾向。蘇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識,認為知識是最高的善。柏拉圖繼承了其老師的思想,認為善是追求知識的至高境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義,《斐多篇》里探討的是善的在道德上的完滿性,大多指個體的靈魂,因此主要涉及靈魂的凈化問題,是激情靈魂;《國家篇》的善說的是最高的知識,論述的是個體靈魂與社會的關系,是欲望靈魂;《蒂邁歐篇》中的善是指理性的秩序,是從宇宙觀的角度討論靈魂的生成、構造和發展,是理性靈魂。但是,我個人認為,向善的靈魂論應該是柏拉圖理念論的主要理論根據,柏拉圖鄙視物質生活,追求至高境界,而靈魂就是催人向此過程進展的精神動力,靈魂是人的存在本質,這與柏拉圖的理念論是不謀而合的。哪怕是死亡也是無所畏懼的,"靈魂在什么時候獲得真理?……當靈魂能夠擺脫一切煩擾,比如聽覺、視覺、痛苦、各種快樂,亦即漠視身體,盡可能獨立,在探討實在的時候,避免一切與身體的接觸和聯系,這種時候靈魂肯定能最好的進行思考"[9],他認為"死亡只不過是靈魂從身體中解脫出來,它就是肉體本身與靈魂脫離之后所處的分離狀態和靈魂從身體中解脫出來以后所處的分離狀態"[10]。而對什么是靈魂?亞里士多德給出了自己的定義,"靈魂就是憑形式為之表現的本體(實是),''''實是''''是于現存的諸事物的一個科屬(科級)有三層意義:一是物質,二是型狀或形式,三是物質與形式的合成。"[11]。這彰顯了亞里士多德著名的形式質料說的蹤影。批判了柏拉圖的靈魂說,在他看來,靈魂與肉體的關系就是形式與質料的關系的一種特例。靈魂的首要意義是我們賴以生存、感覺和思維的東西,,因此靈魂只能是某種定義或形式,而非是質料或基底。靈魂是肉體的"隱德來希",即它作為形式在生命體運動和變化中的完全實現。分為三種形式,首先是營養靈魂,亦稱植物靈魂,即包含生存與生殖的"欲望靈魂",是草木蟲魚鳥獸等一切生物多具備,把持著萬物與之相應的飲食與消化;(2)感覺靈魂,亦稱動物靈魂,為一切動物所具備,具有動物的"感覺[情感]與運動"的功能,包含各種知覺、欲望、厭惡、想象、記憶等功能;(3)理智靈魂或心識,即思想靈魂,具有思想、計算、審議的機能,為人類所獨有"精神靈魂"。其中他又把人類獨有的靈魂分為實用和純理靈魂,實用思想的靈魂包括計算功能,著落于感覺或臆想所引起的生長與蕃殖的欲望(愛恨)對象,而運動物身,作出趨避的行為,就把這一級實際系屬之于植物、動物的兩級。于是而保留了的另一分級,所謂純理心識則是思想于不引起欲望(生活企圖或貪欲目的)的思想,與物自身不相干。而綜觀整個西方哲學史,亞里士多德的理智靈魂觀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影響是深遠的,其對靈魂的分析,對人的意識心理的分析基本上影響了西方幾千年。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觀基本上承襲著柏拉圖《斐多》中的智慧:靈魂限于人類,不是動物界所有,靈魂先于人身而存在,方人之誕生,把某一個靈魂攝入,而囚禁之于自己肉體之內,終生跟著身體的物性活動。這些活動是反乎靈魂的"精神"本性的,迨其人死亡,此某靈魂者,乃得脫離物身,而還歸于響所來處。靈魂既得返于宇宙,復其自由本性,猶能記憶著人世的煩惱。是以古之哲人常懷悲于"投生于人身","實是受懲罰中的囚犯","若知死優于生,則靈魂毋寧在先而得免于受生"[12]
中世紀的靈魂觀。中世紀基督教的靈魂觀主要有兩個理論來源,一是希伯來文化的一神論,二是古希臘哲學的理性思辯。但主要是古希臘思想的影響,早期是柏拉圖的靈魂肉體二元論靈魂觀,后期是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一體靈魂觀。靈魂不朽論是中世紀靈魂觀的最主要理論特征。新柏拉圖主義者普羅提諾認為靈魂是太一而來的,在其最著名的流溢說中,他指出了靈魂的具體來源,作為萬物之源的太一由于自身的完滿性,要向外流溢,首先流溢出思想,其次流溢出靈魂和物質世界。托馬斯。阿奎那是中世紀亞里士多德靈魂觀的典型代表。他基本上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靈魂學說,認為人是由靈魂與肉體組成的一個完整的個體,二者不可分離,人的本質就是靈魂與肉體的統一。同時他過分強調靈魂的形式作用,認為讓人成之為人的東西只能是靈魂,人與人的區別就是個體形式的靈魂的差異性。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就是波納文圖拉,他認為,人是有不同的形式與質料構成的,即是有不同的精神形式與不同的肉體質料,
當代的靈魂觀,靈魂與意義。主要講靈魂與生死的意義關系以及對人生的終極影響,把靈魂與信仰結合起來,摻和了東方的靈性思想與西方的進化思想,在當今產生了巨大影響。東方的靈性靈魂觀主要是指東方不同民族的特色的宗教信仰,而影響最大的應是靈魂輪回說,認為人類的醒悟意識被遮蓋住,無法想起前世的存在及其所已經發生過的是非,修煉自我就是要了解自身的無意識,以求得從輪回中得到升華和永生。一個人的靈魂可以不斷輪回轉世,投胎成不同的個體,人的靈魂每次輪回,就是靈魂更深入的學習超然的存在,或以受苦去抵消前世的惡行,人可以借著靈魂的輪回超越死亡,人的一世的軀體只是暫時的,人是靈魂的守護者。進化靈魂說是吸取了進化論的思想,把認為靈魂可以借著學習和進化不斷進化,等等,實質上與東方的輪回觀是異曲同工。"''''新紀元運動''''是一種''''混合主義''''的思想體系。它承襲了諾斯底主義的神秘思想,綜合了西方的現代心理學、科學及占星學,而重新修飾,并包括東方傳統輪回的觀念,它的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即在于當今后現代的社會中,人們對傳統宗教的挑戰和失望"[13]
注釋:
1)[1][13]陳俊偉、謝文郁、樊美筠:靈魂面面觀[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2][3][4][5][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6][7]康德全集(第五卷)[M],李秋零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8][德]黑格爾.精神哲學[M],韋卓民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9][10]柏拉圖全集(第一卷)[M],王曉朝譯,人民出版社,2003。
6)[11][12]亞里士多德.靈魂觀及其他[M],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