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技術就是一個過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技術史研究中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怎樣理解技術。人們總是先有一個對技術的基本看法,才會有對技術史的研究。對技術的基本看法及其本質的探討就是技術論。技術本身是發展的,技術概念也是一個發展著的概念。人們對技術的理解是隨著技術形態、組成技術的各種要素、技術的社會功能的變化而變化的。對此,技術史研究工作者應該從技術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對技術的不同理解。技術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技術是客觀的手段同主觀的能力相結合的產物,技術是主體與客體相結合而形成的一個動態過程。沒有過程便無所謂技術。對技術的這種理解,將給技術史的研究提供更為明確的指導思想。一方面,給技術史研究明確了對象和范圍;另一方面,有可能使技術史的研究不僅僅限于技術發展的外在形式,而且可以深入到技術發展的內容,深入到技術的體系和結構。
關鍵詞:技術;過程;技術論;技術史
Abstract:Whathappendedfirstwhenstudyingthehistoryoftechnologyishowtounderstandtechnology.Abasicviewpointoftechnologyisindispensabletostudyingitshistory,andthebasicviewpointincombinationwiththeexplorationoftheessenceoftechnologyformedthetheoryoftechnology.Technologyitselfalwaystendstodevelop,aswellastheconceptoftechnology.Technologywasunderstoodinsofaraswiththechangeinitsform,variouscomponentellementsandsocialfunctions.So,aviewpointthattechnologyisalwaysdevelopingshouldbeappliedtothedifferentunderstandingoftechnologyinthestudyonthehistoryoftechnology.Technologyisanindependententitywhichcombinestheobjectivemeanswithsubjectivecapability,i.e.,adynamicprocesscombiningthesubjectwithobject.Itmeansthatnoprocess,notechnology.Insuchathinkingwayamoredefinitethoughtasguide-linewillbeprovidedtothestudyonhistoryoftechnologywiththeobjectandscopebothclarified.Moreover,thestudyonthehistoryoftechnologywillthusnotbelimitedtotheexternalsoftechnologicaldevelopmentbutpenetrateitsconnotationcoveringthesystemandstructureoftechnology.
Keywords:technology;process;theoryoftechnology;historyoftechnology
如何理解技術,這是技術史研究中首先碰到的問題。對于技術的不同理解,就有不同的技術史。把技術看做天才人物的創造,因而就會把技術史看做謳歌天才發明家的業績的,也就有人物編年式的技術史;把技術看做工具的發明和創造,因而發明成了技術史上的明珠,也就把技術史變成了這些明珠的串聯;把技術看做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因而便有了技術體系學與技術社會學的分野,又有了把兩者結合起來的各種綜合技術史。這大概就是技術史研究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所表明的正是在技術史的研究中,人們總是先有一個對技術的基本看法對技術的基本看法及其本質的探討被稱之為技術論。難怪有人說,有多少種技術論,就有多少個技術概念,就有多少種技術[1]339。
一、什么是技術
技術是什么?這似乎是一個人們已經明確但實際上卻又十分糊涂的問題。比如,眼前有一臺新發明的機器,它是技術嗎?有人說,它是技術;也有人說,它不是技術,它只是一種技術的結果,或者是某種技術的手段或要素。
這樣提出問題似乎是把一個復雜的問題過于簡單化了。然而,現代人們關于技術本身的不同理解就是這樣。人們對技術的基本看法或者定義,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科學家、技術專家、經濟學家、哲學家、科技史學家都從不同角度對技術加以定義。如,“技術是勞動手段的總和”、“技術是行為的方式”、“技術是行動的理念”[1]343,“技術是人類為了自己而對自然的利用”[2]。阿根廷人赫里拉則指出,幾十年前被定義為“工業與技藝的科學”的技術,已經成為“滿足整個公共需要的物質工具、知識和技能的集合”。赫里拉還從技術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來理解,把技術看做是“傳遞社會密碼的遺傳物質”[3]。如此等等。
蘇聯和東歐國家則主要是把技術看做是生產手段或活動手段。如舒哈爾金所說:大多數蘇聯研究人員認為,技術是“人類創造的人們活動手段的總和”[4]。民主德國的鮑恩則認為技術是人類“在自己的一切生活領域中使用著的物質手段和方法的體系”。然而,日本人對技術的看法卻很不一致。他們從二戰前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一直圍繞技術的本質問題展開著激烈的爭論,概括起來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理解。
一是把技術看做是純客觀的物質因素,早在20世紀30年代,以相川春喜為代表提出了“體系說”,認為技術就是勞動手段的體系,戰后由中村靜治又發展了體系說,甚至援引馬克思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證明勞動手段體系說是最正確的。
二是把技術看做是一個實踐概念,以物理學家武谷三男為代表提出了“適用說”,認為技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在生產實踐中的有意識地運用。星野芳郎支持這種觀點,并認為技術既然是個實踐概念,那就離不開實踐的主體人,提出了技術的主體性問題,由此則有了客體技術論與主體技術論的分野。但星野并不是把技術看做主觀的東西,而是說技術應該包括人的因素,因此提出了客觀的技術、主觀的技能的說法。
三是把技術看做是一種主觀所具有的能力,以村田技術論為代表。村田富二郎認為,技術是人通過教育和訓練所獲得的固有的能力[5],1981年,日本的《金屬》雜志第51卷第1期連載了村田富二郎的技術論觀點。
上述種種關于技術概念的規定,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技術這一復雜的社會現象。盡管現在還沒有一個人人都可接受的概念規定,但是這些不同的觀點對促進人們對技術的本質的認識都是有意義的。技術本身是發展的,那么技術概念也是一個發展著的概念。人們對技術的理解是隨著技術形態、組成技術的各種要素、技術的社會功能的變化而變化的。
技術的原意是指經過熟練而獲得的經驗、技藝和技能。不僅古代技術是和藝術聯系在一起的,甚至到達·芬奇時代也是如此。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生和工業革命的興起,使人們日益發現技術在生產中的決定作用,工具則是技術的集中體現。工業革命也是由工具機的革命引起的。盡管在18世紀法國百科全書派的代表狄德羅曾把技術定義為“工具和規律相結合的體系”,但是更多的人特別是經濟學家則還是偏重于把技術看做勞動資料,即從技術和生產的關系上來理解技術。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一是新技術的出現主要不是經驗的結果,而是科學指導的產物,技術成了科學的應用,科學成了技術的先導,因此,人們又多從技術同科學的關系上來理解技術,出現了所謂技術是科學的物化或技術是物化了的科學知識等說法。據此,有人把技術區分為以經驗為基礎的和以科學為基礎的兩類。二是原來人們所理解的技術手段,是指物質手段,即硬件;現代技術的發展,則將統一的技術手段分化為硬件和軟件。工具、設備等硬件無疑是重要的,但是利用工具和設備使其發揮最佳效果的軟件也日益顯示其重要性。古代技術中,技術的軟件還包含在經驗和技能之中,是一種主觀的東西,如耕作技術當然需要犁鏵,但何時下種、何時鏟耥還主要靠經驗來掌握。但是現在不同了,技術的軟件已從純主觀的因素變成了客觀的因素。特別是當機器體系從三環節(工具機、傳動機、動力機)變為四環節(增加了控制機)之后,軟件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技術手段而同硬件相分離,沒有軟件則硬件便失去作用,再憑經驗來利用硬件已經不行了。正因為如此,使得人們對技術的物質手段的認識改變了。三是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生使得技術的對象發生了變化,即技術的對象不僅僅是原始的自然(或稱第一自然),而是包括經人改造的自然(即第二自然),由此使得加工技術在整個技術中占有突出地位。同時,由于以研究第二自然為對象的技術科學和工程科學得以發展,使得技術同科學的界限模糊起來。這樣便出現了把技術看做應用科學的觀點。
毫不奇怪,對技術的不同理解并不是學者之間的無聊的爭論,而是技術發展在現代條件下的反映。技術史研究工作者應該從技術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對技術的不同理解。同時應該認識,對技術的不同理解,就有不同的技術史研究方向和方法。因此,如何理解技術也就成了技術史研究的首要課題。
二、技術是一個過程
什么是技術,這本來是技術史研究的結果,但同時又是技術史研究的出發點,技術史研究的最終結果就是了解技術及其本質和發展的規律性;但為了獲得這個結果,又必須先有對技術的初步理解,這樣才有可能確定研究的范圍、內容和目標,以及由此而決定的研究方法。既是結果,又是出發點,這似乎是矛盾的。拋開原始人不說,現代人的任何研究工作都莫不如此。
那么,技術史的研究應該對技術有一個什么樣的基本看法呢?筆者認為,至少應該考慮下面三點。
第一,應該把技術看做一個獨立的存在。既不能僅僅從技術在生產中的地位來定義技術(如勞動手段體系說),也不能僅僅把技術看做科學的某種職能(如認為技術是科學的物化)。
第二,應該把技術看做一個客觀的手段(包括硬件和軟件)同主觀的能力(包括人所具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相結合的產物。技術手段無疑是組成技術的重要因素,但純粹的手段并不能組成技術。任何技術都離不開技術手段,但手段并不是技術本身。因此,決不能離開技術的主體人來理解技術。另一方面,人所具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又是在同一定的手段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沒有離開一定手段的能力,就像沒有離開一定能力的手段一樣。技術中的客體因素與主體因素是不能分開的,因此,技術并不是一枝任人采摘的花朵。
第三,技術往往被理解為是一個靜態的東西。實際上技術并不是一個靜態的東西,也不僅僅是一個實踐概念,而是主體與客體相結合而形成的一個動態過程。沒有過程便無所謂技術。
下面,讓我們來具體地討論一下技術到底是一個什么過程。為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將科學和技術加以區別。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江崎曾作了如下的區別,他說:“通過對自然的探索和認識,以揭明對自然的好奇,這就是科學;而懷著明確的目的,利用自然科學知識,對自然進行控制,這就是技術”。對自然的科學理解和對自然的技術控制,這是兩個相反的過程,人和自然關系的協調正是這兩個過程的統一,是這兩個過程的循環上升過程。從客觀的自然到主觀的認識這是科學的任務,從主觀的認識到對客觀自然的控制和改造這就是技術的任務。如果說某一科學概念、規則、定理、定律及理論體系的發現是人類認識自然這一總的過程的一個個節點的話,那么科學則是由這些節點組成的連續序列。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科學史學家才把科學看做科學的歷史本身。同樣對技術的理解也應該如此。如果說技術原理、技術手段、技術工藝的新發明就是人對自然進行控制和改造這一總過程的節點的話,那么,技術就是由這些節點組成的連續序列。
把整個技術及其發展理解為人對自然進行控制和改造的過程的進步,是較為容易的。問題是如何理解這一連續過程的節點。即每一項發明本身是否也是一個具體過程呢?電報、電話、收音機、電視機是人對電進行控制過程的一個節點。但是這個過程的節點決不是一個抽象的數學點,而是一個有結構和系統的具體的點。電報與電話的電能轉化方式不同,與電視機、收音機的轉化方式也不同。深入分析,它們也都是由復雜的過程組成的系統。例如電話是一種聲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技術,一臺電話所顯示的技術,正是人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利用一定的原理,實現從聲能轉化為電能再轉化為聲能的過程。我們還可以把這一過程再分析下去,它也是由一系列的節點組成的。分析的結果,將會發現,一臺電話乃是由一個復雜的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組成的,電話只是技術的結果,是技術的外在體現,技術的內容則是人們為了一個特定目的而對自然實行控制和改造的過程。當把電話加入到通訊的過程中,電話又成了一種技術手段。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的看法:一項技術乃是人們為了一個特定目的,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所形成的原理,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對自然實行控制和改造過程的總和。這種過程不僅是人所創造的,而且又是由人來操作和控制而實現的。
同樣,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也就是人類為實現一定目的而對自然進行控制和改造的最佳化過程。這種最佳化的過程,可能是由于技術原理的變化,引起了人類利用物質手段和工藝、操作方式的整個變化;也可能是依據原有的原理,而其中的某些因素發生了變化,因而引起了控制與改造自然過程的變化。但是,不論哪個因素的變化,最終都表現在控制與改造自然過程的變化。因此,不能僅僅用單一因素來說明技術的進步,而只能用這些因素所形成的過程來表明技術的進步。
由此,也可以明白,技術的原理、技術的手段、技術的工藝、技術的操作,只是組成技術的要素,而不是技術的整體。只有當這些因素組成一個特定的控制與改造自然的過程時,才可稱之為一種技術。
有人可能會提出,既然技術是一個控制自然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不是和生產劃不清界限了嗎?的確,這是需要認真回答的。
由于技術是生產中的決定因素,它與生產表現出某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技術并不等于生產,兩者的區別是明顯的。
首先,技術只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因素,盡管它是決定性的因素,但不是生產過程的全體。
其次,生產離開技術便不能進行,但技術離開生產卻可以存在。因此技術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存在。它可以加入到生產過程之中,作為生產手段借以實現生產的目的,它也可以用來作為認識的手段,實現認識自然與社會的目的。
第三,技術本身只是一個人所創造的控制自然與改造自然的過程,并不是一個經濟過程,而生產本身就是一個經濟過程。技術的應用當然要涉及資金、市場等問題,然而這只是在把技術運用于生產中才顯現出來的問題。技術的社會功能并不是技術本身。
三、技術與技術史
把技術理解為是人所創造的控制自然與改造自然的過程的總和,把技術理解為一個既區別于科學又有別于生產的獨立存在,將給技術史的研究提供更為明確的指導思想。
首先,把技術看做特定的控制與改造自然過程的總和,給技術史研究明確了對象和范圍。如果說科學史是通過人和自然的關系來研究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那么技術史就是通過人和自然的關系來研究人類控制并改造自然的歷史,雖然科學需要技術作為手段,特別是實驗技術手段,但是科學的任務乃在于對自然的理解和認識。相反,技術的發展當然需要科學的指導,但技術的任務最終還是為了創造一個改造自然與控制自然的過程。因此,技術史研究的中心課題,就是人類為了特定的目的所創造的改造與控制自然過程的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日益密切,新興技術往往是在科學的基礎上產生的。特別是由于以人所控制和改造的自然第二自然為對象的技術科學與工程科學(也叫應用科學)的產生和興起,使得科學與技術的界限模糊了,以至于人們常把原子能科學與原子能技術統稱為原子能科學技術,又如激光科學技術、電子計算機科學技術等。盡管如此,原子能科學與原子能技術、激光科學與激光技術還是兩個不同的范疇。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究的目的、過程和方法都是不同的。以激光科學和激光技術的發展為例,所謂激光技術就是人所創造的一種受激輻射的光放大過程。受激輻射理論是激光技術產生的科學前提,但技術史所要研究的則是如何將受激輻射理論變為激光技術的原理,為實現產生激光的目的,人們又是怎樣利用一定的光源、激光材料、激光裝置諧振腔,最終創造了一個受激輻射的光放大過程。這一過程的出現標志著激光技術的形成,其外在表現就是激光器的誕生。為使激光技術完善化和實用化,激光科學如激光物理學、激光化學、激光醫學甚至以激光器作為研究對象的激光器理論都迅速發展。對于技術史來說,這些科學成果只是作為促進激光技術發展的因素而被加以研究的。也就是說,技術史所要研究的仍然是如何應用這些成果,促進了受激輻射的光放大過程的完善化和實用化。
總之,現代技術的發展確實同科學特別是技術科學、工程科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但是無論如何不能把現代技術史變成了技術科學史或工程科學史。
其次,把技術看做一個人所改造與控制自然的過程,有可能使技術史的研究不僅限于技術發展的外在形式,而且可以深入到技術發展的內容。在技術史的研究中,如果僅僅限于研究技術的物質手段的發展,這只是研究了技術發展的外在形式,實際上技術的發展要比外在形式的發展更生動、更復雜得多。無論是一個新的技術原理的出現,還是一個新的控制自然方式的出現,或者是把一項新技術運用于生產使其發揮作用,都是技術的主體因素與客體因素相結合的結果。這就是技術發展的內容,技術史不僅僅在于記載什么人在什么時候發明了一種什么技術,而且應該著重研究人們是怎樣發明了這樣一種技術;不僅要闡明一種技術在加入到生產之后產生了什么樣的自然結果、經濟效果和社會后果,同時應該研究一項技術是怎樣加入到生產過程之中的。否則,只注意前者而忽視后者,就有可能把技術史變成了按年代順序編寫的專業技術教科書,或者是按年代順序編寫的經濟史教材。
技術既然是人所創造的一種自然過程,技術史就應注意對人的創造活動的研究。有人曾把一項技術的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即發軔期、形成期、成熟期。如果按這三個時期來分析,所謂發軔期就是技術目的提出和技術原理的形成時期。技術目的可能是由于現行技術能力同生產發展的新要求不相適應而提出來的,也可能是由于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而提出來的。前者是現實的要求,后者是幻想式的預測。但是不管哪一種,把生產的要求和科學幻想式的預測轉變為一個技術目的和課題,都是人的創造活動。特別是根據一定技術目的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經驗轉化成為一個實現目的的技術原理,更是如此。技術原理的提出,還只是技術的主觀形式,即在人的頭腦中先形成一個新的控制自然的方式。現代技術的原理是在科學指導下形成的,但是經驗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以經驗為基礎的技術和以科學為基礎的技術的這種劃分只具有相對的意義。技術原理的形成是一個創造過程,它和科學創造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兩者又是一個相反的過程,技術史的研究如能充分注意這一特點,將為技術方法論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歷史經驗。但是非常遺憾,技術史的研究對此卻似乎注意得不夠,以致很少看到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當然,由于發明家也同科學家一樣,都只公布其研究結果,而不公布其創造過程,給科學史和技術史研究造成了困難。不過科學史和技術史的研究任務之一,就是要揭示這個被隱匿了的蹤跡。
所謂技術的形成期就是技術原理的實際化、客觀化的過程。也就是依據一定的技術原理,并利用一定的手段,形成為一個特定的控制自然的過程,把技術的主觀形式變為客觀形式。這一過程既需要物質因素的準備,也需要新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更需要兩者的結合。這種結合的形式就是技術的試驗。技術試驗的結果,也就是人對自然的控制和改造,也就是一項新技術的形成。
新技術的形成期,并不是技術發展過程的結束,它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改良,才能加入到生產過程之中,才能發揮技術的效果,然后才使一項技術進入成熟期。從形成期到成熟期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人的知識、經驗、技能同客觀的自然條件、物質手段、社會的政治經濟條件更為具體地結合的過程,否則便不能保證一項新技術在生產中的運用。技術史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新技術有多大作用,發揮多大效果,而忽視對新技術在最初被運用時的過程的分析。由于這是把一個受人控制的自然過程,加入到社會的生產過程之中,便發生了技術同社會的各種因素的密切聯系,技術史上曾經發生的火車與馬車的競賽、貝爾在街頭的電話表演、原子彈最初制造時的爭論,都反映著新技術在最初被運用時的社會影響。新技術的最初運用,不僅要引起其他技術的重新配置,而且會引起思想觀念和社會的變革。技術史的研究應該全面地分析各種因素對技術發展的影響,這樣才能更深入地揭示技術發展的規律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技術史的研究中,應該引進技術體系這樣一個概念。如前所述,技術既然是一個過程,那么這個過程總是和其他過程相聯系而存在的。任何一項技術如果不和其他過程相聯系便不會存在。一項技術不僅是一個單過程的序列,而且存在于多個過程的連續序列之中。研究單項技術或整個技術的發展,或研究一個國家的技術發展,應用技術體系這樣一個概念來分析問題都是十分必要的。日本技術史家星野芳郎曾以航空技術、燃氣渦輪機、蒸汽渦輪機技術為例說明了一項技術同其他技術的相互關系,并將整個工業技術劃分為三個技術體系,說明技術的變革就是技術體系的變革[6]。這種技術發展模式是否能夠完全概括技術發展的歷史另當別論,但技術體系的概念對于技術史的研究卻是十分必要的。不僅一項技術是有結構的,一類技術是有結構的,整個技術更是有結構的。一項技術是在一定的技術體系結構下產生的;一項新技術的應用又必然影響技術體系和結構的變化。技術體系和結構的概念,對于研究一項或一類甚至一個國家技術發展的歷史都是很重要的,它將從一個側面揭示技術的產生、發展和衰落的原因。
由于水平和所閱讀的資料有限,上面提出的看法很可能是錯誤的,甚至是胡說八道。但是由于一個人的胡說八道,而引起了對于技術與技術史研究關系的討論,本文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參考文獻:
[1]星野芳郎.現代技術史學的方法[M].東京:大日本圖書株式會社,1956.
[2]九山益輝.從科學技術論看金屬工學[C]∥科學技術結構研究資料:2.沈陽:東北工學院,1981:62-64.
[3]赫里拉.技術的新作用[J].科學與哲學,1980(5):71-77.
[4]舒哈爾金CB.技術與技術史[J].科學與哲學,1980(5):161-169.
[5]村田富二郎.技術的定義[C]∥科學技術結構研究資料:2.沈陽:東北工學院,1981:43-44.
[6]星野芳郎.技術發展的模式[J].科學與哲學,1980(5):14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