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情境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提要】情境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次成功探索,其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比以往有所創新,具有形真、情切、意遠等特點,展現出獨特的教學優勢。作為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小學語文對人的影響深遠,尤其受到重視。若兩者能有效結合,必定會對基礎教育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本文通過分析情境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應用的實例及優勢,以此促進情境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滲透。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育;應用策略
一、情境教育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小學語文教師需轉變教育理念
素質教育自上世紀末提出以來便受到了廣大師生的追捧,它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目的,注重對人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小學作為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甚至對人格是否健全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而語文學科又具有特殊性,兼具工具性和藝術性,無論是對其他學科的學習,還是對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都有幫助,藝術性則體現在它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培養發現美的慧眼,對品位的提升也起到積極作用,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正是如此,語言學家呂叔湘才說,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是傳授語文知識。能力的培養并不是速成的,而是在一朝一夕的積累中逐漸完善的。語文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從小學到高中,甚至是進入大學,任何一個專業,都仍然需要學習語文,語文的地位不容動搖。教育家劉國正曾說:“語文教學要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教師引導學生,學生也推動教師,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如坐春風的境地。”教學之所以被稱為“教學”,顧名思義,既包括教也包括學,教師與學生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學生的學習離不開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但是就小學生而言,他們大多處于7-13歲,依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處于此階段的學生學習的一般特點是學習間接經驗為主,記憶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這一特點對小學的語文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文章是文字的組合,很多小學生并不能體會文字背后的內涵,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學生往往會比較被動。而傳統的教學理念往往是以教師為課堂的中心,學生被強制吸收,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學習效果并不佳。所以亟需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首先就是由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引入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二)情境教育進入小學語文課堂
在提倡素質教育、給學生減壓減負的背景下,小學生主要的學習時間是在課堂中,因此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種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情境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情境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導入或創設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場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經過實踐表明,應用情境教育的課堂教學,創設的場景靈動活現,師生互動更多,學生情緒更高漲,取得的教學效果也更好。沒有任何記憶方法比親身參與更令人印象深刻,情境教育完美契合這一點,加深小學生的情景和動作記憶,因此這種教學方法很適合進入小學課堂,并會受到歡迎。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教育的具體應用
(一)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課文是由生僻的漢字組成的,如何將作者筆下冰冷的文字所傳達的感情準確地表達出來,這需要語文教師借助學生們易理解且生動的語言來完成,這個過程是需要教師仔細揣摩的。尤其是古詩,意境是古詩獨特的美,古詩愈是簡短精煉,其內涵愈豐富,小學生愈難理解,所以淺顯生動的語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詩詞美的享受,使學生對其理解得更深刻,還能得到心靈的凈化。比如在學習《詠柳》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先自行想象一下柳樹的畫面,然后朗誦該詩,教師一句句對其進行賞析,前兩句將比喻手法用得出神入化,將楊柳美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令人浮想翩翩。雖然此詩只有短短28個字,但作者表達的景和情遠不止這些,所以就需要教師能用生動的語言、輕快的語調來呈現這幅美好的畫卷。
(二)創設問題情境
孔子曾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問題是學習中最可貴之處。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并不重視問題的價值,一是教師并沒有提供給學生自主創設問題的機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二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多為陳述性、事實性問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當中根據文本內容向學生提出合理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這能夠調動學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比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鉤》一文時,有“硬咽魚骨頭”“摸黑找野草”等對老班長的細節描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細節關注,從而拋出問題:從這些描述中能體會到他的哪些品質?這個問題不僅具有啟發意義,而且間接使學生知道,若要體現某個對象的突出的品質,可以由他經歷的事件展開,尤其是對細節的把握,而不一定直接對品質進行表達。不過對于問題的選擇要慎重,既不能太簡單,易回答,人人都搶著答的話,課堂氛圍是好,但是難控制;也不能太難回答,那樣既容易浪費課堂時間,還會挫敗學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師應用該策略時,一定要把握住問題的難易程度。
(三)應用多媒體創設直觀教學情境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幾乎普及,因此掌握基礎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教師的必備技能之一。多媒體集圖片、視頻,聲音于一身,可以使教材上的文章以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語文教師可以收集與課文相關的視頻、文字、圖片等制作精美的課件,在課堂上作為輔助工具,讓學生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習積極性。比如在學習《麋鹿》一文時,文章里有一句對麋鹿外形的描述:“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所以又被稱為‘四不像’。”看似簡單的12個字,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真正能夠想象出麋鹿的模樣還是有困難的,如果教師及時應用多媒體,在給予學生充足想象時間以后再呈現麋鹿的真實圖像,那么他們一定對麋鹿的形象以及作者對麋鹿的描述產生更為深刻印象。多媒體情境創設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性,其中呈現圖像是最直觀的,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視覺和聽覺帶來的感官刺激,降低了學習難度。(四)運用表演體會情境小學生的心理還有一個行為特點是愛“動”,喜歡表現自己,如果教師能夠抓住這一優勢,充分應用到教學中,會大大活躍課堂氣氛。語文課文中有很多的寫實記錄的情節,具有戲劇性,為了讓學生能強化情感體驗,可以讓學生在多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模擬表演,這樣既增加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還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比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文章對小女孩動作行為和所處環境描寫較多,目的是渲染凄涼的氛圍,能讓學生充分帶入小女孩的角色,并想象著她所發生的一切,——寒冷惡劣的天氣、穿著破舊的衣裳、又冷又餓、熱鬧的周圍與孤單的自己,結合悲傷的背景音樂,將它們用動作為大家表演出來,然后請同學和老師為學生的表演進行點評,對其中的不足和精彩的部分進行探究。通過表演的這種方式,教師能夠間接看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這既釋放學生的天性,彰顯學生的表現欲,也激發了研讀文章的熱情,沒有什么方式比親身經歷般來得更加真實了。
三、結語
人們常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只有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才能從根本上使學生的成績進步,而要想引起學生的興趣,課堂是關鍵。若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戰場,那么教師就是總統領,必須精心安排教學的每一刻,以“教”導“學”,以“教”促“學”。在現代社會下,傳統的講授式灌輸知識的方法已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情境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有多種創設情境的方式,教師若合理采用,既能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能增加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還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本質出發,深化情境教育理念,更好地滿足小學生對學習的需要,真正熱愛語文,是作為教師的最大追求。
參考文獻
朱偉娟2012《淺談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科技資訊》第25期。
付雋2019《小學語文情境教育模式的構建》,《考試周刊》第89期。
劉培2020《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境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第7期。
嚴曉蕾2020《情境教育:構建多樣態的語文深度學習》,《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第11期。
魯清清2021《小學語文課堂情境教育有效實施例談》,《新課程》第13期。
作者:鐘媛媛 錢一敏 孫慧 單位: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