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文化的實踐路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時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語文教學的內在訴求。語文教師應該深入研析語文教材內容,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精心設計語文教學方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元素;有序推進課堂教學活動,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策略;主動跟進課后教學反思,優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法,在常態語文教學活動中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真正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文化軟實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我國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而注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推動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途徑。2014年3月由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對如何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要求。2017年1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共同下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指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應然發展方向。作為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學校應該著力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是學校教育責無旁貸的任務。學科教學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深入發掘不同學科課程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活動中有機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符合課程標準對學科教學育人的實際要求。語文課程既具有工具性特點,也具有人文性特點,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1]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發揮學科優勢,體現育人價值,彰顯民族文化,實現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學生、感染學生、激勵學生的作用,既是當今時展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實踐的內在訴求。
一、深入研析語文教材內容,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
語文教材是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依據,教材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是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資源載體,能夠為教師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件教育提供切實的資源支撐。目前中小學使用的語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審定并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使用的統編版教材,教材在編寫立意上均注重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立德樹人,通過“整體規劃,有機滲透”的設計,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注重守正創新。義務教育段語文教材在選文中加大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并把它有機融入語文教材的選文、習題等方面,在編排結構上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以“內容主題”和“語文素養”兩條線索交織,既適當保留人文主題,又注重落實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培養。[2]2019年秋季投入使用的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在教材的單元組織上采用了兩條線索,即“人文主題”和語文“學習任務群”,其中在人文主題的編寫中涉及面非常廣泛,其中著重體現“文化自信”“責任擔當”和“理想信念”三個方面,以高中學生的人格養成和精神成長的實際需要為觀照重點。在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設計中重點關注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觀照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從而確保語文課程工具性的落實。[3]中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上注重思想教育和語文教育并舉,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德育水平的提高并重,因此在中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系統、知識系統、助讀系統及作業系統中散布著豐富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需要通過研讀教材進行分析整理,合理規劃,有效運用。語文教材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呈現方式上體現為顯性與隱性相結合。有的選文顯性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元素,如《春望》《木蘭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聲聲慢•尋尋覓覓》中蘊含的豐厚深沉的家國情懷,《陋室銘》《愛蓮說》《行路難》《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展現的各具特色的人格品質等;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有朋自遠方來”“人無信而不立”“君子自強不息”“天下國家”“孝親敬老”等板塊直接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某一方面構建專題。對于語文教材中顯性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元素的內容,教師在研讀中要準確把握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元素,結合教材內容所在的學段,細致分析、深入思考、合理使用。語文教材中還隱含著可供教師發掘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元素,如識字與寫字領域中蘊含的漢字文化和傳統書法,閱讀領域選文里包含的傳統節日、傳統藝術、傳統建筑等以及文本中字里行間暗含的傳統文化元素,需要教師認真研讀、仔細發掘。如有教師在《驚弓之鳥》一文中結合漢字“羸”的識記引導學生思考:該字為上中下結構,要是想把它寫得漂亮一點怎么安排間架結構。通過分析得出,要把上面的“亡”和中間的“口”寫的扁一點,給下面留出位置來,下面的三個部件要寫得瘦一點窄一點,互相謙讓,字才能寫得好看。老師在研讀教材時結合小學三年級學生實際,發掘漢字的文化意蘊,指出這個字結構復雜,像一個大家庭里有眾多的兄弟姐妹、一個班集體里有很多同學,要想和諧就需要每個成員都謙讓和寬容。這樣的字形分析和書寫指導,既有利于通過漢字學習引導學生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指導學生寫好漢字,又能夠從漢字分析引申出相互謙讓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內涵。[4]教師引導學生在識字寫字的同時獲得美的體驗和感受,理解承載于漢字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其探究興趣,使語文教材中的漢字成為彰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資源依托。語文教材里的選文,其體裁樣式、選詞煉意、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以及字里行間的情感思想等都有可能蘊藏著傳統文化教育元素,只有教師潛心研讀、深入發掘,才能使之成為語文學科教學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載體。
二、精心設計語文教學方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元素
語文教學方案是教師在教學準備過程中根據具體的內容、對象和條件進行全面考慮,形成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教學思路,并在此基礎上做出的具體的教學實施方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引導學生逐漸認識、循序漸進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從而促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與自豪感,才能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真正實現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語文教學方案的設計是語文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障,給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了具體的操作藍圖,語文教師要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中結合學生的學習起點、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條件,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融入教學方案的設計之中,將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人格修養教育的目標與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目標結合起來,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合理安排語文教學全過程,使教師在教學活動實施之前做到“心中有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實到語文學科教學中,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案設計中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和學科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教學目標、關注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維度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學目標,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挖掘蘊藏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元素,開發能夠推進學科育人作用的教學資源,設計規劃語文教學的推進過程,使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融合。[5]教學目標是教學行為要達到的預期結果,也是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要實現的預期結果,對整個教學方案的設計起到統領作用。教學目標的設定決定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教學行為,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潤物無聲,教師就應該注意在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把語文知識能力培養的需求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需求結合起來,把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和文化的傳承與理解融合起來。在識字與寫字教學中,其教學目標的設定既要關注學生對字詞的識記寫用的掌握,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漢字的喜愛之情和探究之趣,體會漢字的豐富內蘊和靈動用法,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情感體驗結合起來,在教學中無痕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元素。在閱讀教學的教學目標設定中,既要設定理解文章分析語言等閱讀知識能力維度的目標,還要關注挖掘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元素,設定恰當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目標。如在《愛蓮說》教學設計中,其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為通過學習積累文言字詞,掌握托物言志和襯托手法的運用;通過文章學習體會潔身自好、崇尚獨立的人格,感受君子對自我品行操守的堅守。[6]結合文中作者對“蓮,花之君子者”的描寫,把人格修養教育的目標融入課文學習之中。在《陋室銘》一文的學習中,設置引導學生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的知識能力目標,設置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品質的情感態度目標。[7]只有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元素,教師才能據此進一步確定教學重點難點,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步驟,從而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中體現語文課程本身的學科育人價值。
三、有序推進課堂教學活動,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策略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得以開展和落實的主陣地,也是在學校教育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關鍵渠道。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其認知特點存在差別;不同學科的課堂教學活動,其推進方式各有特點。在學科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需要結合具體學段和具體學科合理安排、有序推進。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遵照語文學科的特點,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實現學科育人目標的具體策略。《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分學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之行之有序。在中小學階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體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小學低年級,主要是培養小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使之產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側重于啟蒙教育。第二階段為小學高年級,主要是促進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從而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力,側重于認知教育。第三階段為初中,在引導初中生了解我國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增強初中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這一階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側重于認同度的增強。第四階段為高中,主要是引導高中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感悟,以增強其文化自信心,側重于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性認識的增強。[8]這一要求也恰好說明在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在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在小學階段關注從啟蒙教育到認知教育,在中學階段側重從理解認同到理性分析、主動踐行。同時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還要根據語文學科教育的特點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開展語文教學活動。語文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過程中習得的,其習慣的養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也是在這一過程中才能得到促進。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滲透在學生語文實踐活動之中的,教師要注重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教學活動,如誦讀品析、圈點批注、交流討論、表演展示、探尋研究等,讓學生參與進來,著力于實踐活動、著意于人文精神,通過語文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從而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近感,逐漸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的認同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需要依照語文教學的實際規律循序漸進,有序推進。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對不同學段的語文教學制定了具體的階段性教學目標,并在綜合性學習領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以體現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語文學習和生活的聯系,每一階段課程目標有機聯系、螺旋上升,形成一個有序推進的整體。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采用“學習任務群”的方式,以任務為導向,用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語文學習的情境、內容、方法和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與語文學科的具體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有序推進的。如在識字寫字方面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了解感知漢字文化,對其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并在書寫、臨摹過程中體會、感悟,繼而傳承和弘揚漢字文化:從第一學段的“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到第二學段的“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第三學段要求“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第四階段要求“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1]7-15高中階段在語文學習任務群“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中指出,要“鞏固和加深義務教育階段所學的漢字知識,體會漢字、漢語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及漢語的民族特性,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9]無論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不同領域,還是普通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學習任務群,都具有各自內在的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立足于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做到自然而然、無痕滲透。此外,語文教師還應拓展語文活動的外延,利用傳統節日、地方資源等開展相應的課外語文活動,從大語文觀角度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的融合,在引領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魅力的同時,促使語文教學更具人文性、更具成長性內涵。
四、主動跟進課后教學反思,優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法
教師的課后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結束后,對已經發生的教學活動進行主動省思和批判的過程。它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和探究解決辦法,有效提升教學效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10]語文課堂教學中是否真正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際的教學效果如何,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都需要教師課后主動進行回望反思。教學是預設和生成的有機結合,教師在教學實施前,在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綜合考慮各種教學因素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實施中通過師生共同的交往活動展開教與學,教師要對教學活動進行監控和調整,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有機滲透、無痕融入的過程,引導學生在字詞句段的學習中、在具體內容的分析中、在字里行間的語言表達中、在文章主旨的領悟中自然而然不著痕跡地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逐漸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提高學生的文化感受力,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力。在教學實施后,需要教師用審視的眼光對實際的教學過程進行審視與分析,不斷優化在語文教學中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更好地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語文教師要把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活動作為審視觀察的對象,讓自己成為這一活動行為的觀察者,用批判的眼光對已經發生的語文教學活動進行反觀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是反思的承擔者又是反思的對象。教師在研析教材、發掘具體文章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元素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開展教學實踐,并主動對教學實施的有效性進行檢視和思考。文本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挖掘是否恰當;選擇的教學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夠把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近感和認同感的教育自然融入語文教學中,不牽強附會,不空洞說教;是否能夠根據課堂上學生的接受領會實際進行適時調整;是否做到了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結合;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是否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浸潤作用……這樣的反思使教師能夠對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際效果進行及時回望,總結經驗正視問題、思考改進辦法。既有利于教學實踐的改進,也能促進教師反思意識的生成和反思能力的提升,使教師不僅作為一名教學實踐者,而且成長為一名教學研究者。語文教師可以作為個體反思者對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文化教育的教學活動進行自我對話,通過寫隨堂教后記的形式及時記錄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學科育人效果展開思考,通過專題反思的形式記錄對多次教學活動中一個方面的問題的系列思考,如探究課堂點評中的學科育人效果、課堂偶發事件處理中的學生人格修養培養等。語文教師還可以進行群體反思,和教師同伴形成反思實踐共同體,通過研討的方式就學科育人展開反思,如同樣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對其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解讀是否相同,對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科育人活動的設計是否多元,教學實踐是否達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通過群體反思,實現多樣見解的交流共享,在思維的碰撞中激發對學科育人的深度思考。教師還可以將教學和研究緊密結合,通過螺旋循環的“計劃—實施行動—觀察—反思”式教育行動研究,對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活動進行持續的自我反省性研究,使教學反思走向系統化,不斷優化和改善在語文學科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11]《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遵循不同階段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遵循不同學科的實際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的始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是語文課程教學的內在需要。語文教師要從語文學科本身的課程特點和語文課程實施的實際要求出發,深入研析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有序推進實際的教學活動,主動開展教后反思,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落實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真正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3]溫儒敏.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特色與使用建議———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國家級培訓班的講話[J].課程•教材•教法,2019,(10):4-9+18.
[4]談永康.運用德智融合思想改進小學識字教學[J].語文建設,2019,(22):21-24.
[5]曹剛,謝琳,倪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科教學設計通用框架研究報告[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9):44-48.
[6]鄭桂華.《愛蓮說》教學設計及反思[J].中學語文教學,2018,(1):62-65.
[7]張衛民.《陋室銘》教學設計案例及教學反思[J].語文建設,2018,(24):33-35+56.
作者: 李莉 單位:西安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