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當代中國語文學科現狀與讀經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當代中國語文學科從教育環境、教學方法和教育內容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人都提出了解決的方案,以臺灣王財貴教授為代表的“讀經運動”尤其引人矚目。但在當前教育環境中,面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應當“師古人之心,而非師古人之跡”。
關鍵詞:語文教育;讀經;復古;師古
語文學科的尷尬現狀,首先并不是由語文本身造成的,而是由整個文化環境和學科生態系統決定的。因此,教學的改革,就不能僅僅局限在語文學科內部,而應關涉整個教育觀念,乃至整個應試教育體制的改革。
一、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筆者觀察認為,當前語文教學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閱讀教學中的過度解讀和誤讀問題當前的閱讀試題內容,選用了很多作家的作品片段,但有些作家表示,自己去做這些閱讀題卻連一半分數都拿不到。當然,作家不會做閱讀題并不僅僅是過度解讀的問題,這與考試模式和訓練題型有關,但過度解讀確實是語文教育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筆者以為,語文閱讀題應該是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考辨作者的觀點是否有道理,而非肢解語段,吹毛求疵地問:“作者寫‘下雨了’,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解剖式的分析背后,常常也解構了文學作品的美感,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是無效的。
(二)模式化嚴重,缺乏個性為了應付考試,學生的思維已經嚴重模式化。他們看到閱讀題中的比喻句,就得寫“這句話生動形象地反映了……”,而在選取議論文素材時,往往就是亂搬司馬遷等古代名人事跡。如此程序化、模式化,何談文化素質教育。人文素養的低下是當代國人愈來愈嚴重的問題。網絡上的胡言亂語、生編亂造不規范處處可見,甚至很多人在公眾場合、重要場合都口不擇言,不能規范表達。對于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是知之甚少,文藝青年們聚在一起的話題,也是張口叔本華,閉口弗洛伊德,誰要是“子曰詩云”,別人只會當他在說冷笑話。這對于樹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是十分不利的。在全球化視野下,對文化當然要采取兼容并包的寬容態度,但是文化寬容首先不能丟棄自己的文化之根。在這樣一個形勢下,語文老師的焦慮之情就能夠理解了。
二、對“讀經運動”的反思
以臺灣王財貴教授為代表的“讀經運動”,之所以綿延十幾年仍能轟轟烈烈,與筆者上文所述的社會人文狀況有緊密的因果聯系。筆者看過王財貴教授在北師大的演講視頻后,對他的大部分觀點難以認同。王教授的這段演講煽動性很強,作為演講本身來說,毫無疑問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他傳達的很多觀點在邏輯上難以自洽,且許多例子都缺乏說服性。但,筆者在此只看他教育理念中的積極部分,其中至少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其一是加強對于經典文化的教育力度,其二是改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中文系學生,筆者深知中學生害怕文言文,深知他們在害怕而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學習的時候,就會開始厭惡文言文,而青春期的抵觸和叛逆心理會把這種厭惡無限放大。這就是為什么北京高考中竟然有8%的人在古詩文填空題上一分不拿。這個現狀毫無疑問是嚴峻的。但《論語》中有段十分經典的對話:“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筆者相信,讀經運動的倡導者一定知道這句話的意義。如果說當前語文學科的現狀是“不及”的話,那么私塾式的讀經運動,則又顯得有些太“過”!清初著名的文人畫家石濤在繪畫創作中提出“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頭地也”。意思是說,繪畫不能完全臨摹古人的畫法,而應學習古人畫中的氣韻,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否則永遠不可能成才。繪畫如此,教育又何嘗不是呢?我們不能拋棄中國幾千年的文學經典和文化傳統,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師古人之跡而不知古人之心的人又如何擔當得起民族文化復興的大任呢?從這個角度來看,單純的“讀經”“誦經”“背經”,所謂的“小朋友們跟我念”,所謂的先背再悟,都是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了。小朋友們背了經之后,有幾人能及時自悟?悟是一輩子的事,等到小朋友們真正領悟了,他們很可能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教育時機。筆者認為,讀經教育,應該是師古人之心而不是復古,復古是歷史的倒退,古有古法,今有今法,師古仁人之心,便會懂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師古人之跡,念十幾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則很可能皓首窮經,一無所獲。所以,改善語文學科的教學模式很重要,王財貴教授的“小朋友跟我念”式的教學方法自可聊備一說,不過筆者以為“讀經”要適量,方法也要斟酌。教育者不能以學生背誦經典為目的,也不能以訓練學生的記憶力為目的,而應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為目的。
三、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策略
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讓學生搖頭晃腦地背經是一個嘗試,但遠遠不足以達到這個目的。筆者認為,歸根結底還應該從兒童本位出發,迎合孩子們的口味,引導孩子們去讀經。比如,中央電視臺的詩詞大會就激發了很多中小學生對中華傳統詩詞的興趣,可謂一個不錯的嘗試。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古代典籍與兒童文學、繪本、歌謠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們閱讀,或者讓孩子們表演一些歷史故事改編的短劇。在古代經典的選擇上,也需要慎重,整體上還是應該遵循“由淺入深”的規律,且選擇那些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的內容。中小學生并不具備一個成年人的判斷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些古代經典如果不加特別的解釋和甄別的話,很容易將孩子引入歧途。此外,雖然中國人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照搬西方絕對不行,但在語文教育上,也絕不能一味偏重中國古典文化典籍。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都很重要,萬萬不能從“讀經少”演變成“只讀經”,所謂的“扔掉語文課本”是不現實也是不合理的,當代中國的語文教育需要的是循序漸進的改良,而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一言以蔽之,我們當代的語文教育,應當師古人之心,而非開歷史的倒車。
參考文獻:
[1]石耀華.“兒童讀經”運動質疑———從近代語文教育史上幾次讀經運動說起[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6).
[2]徐春燕,吳江.用國學精華推動素質教育———試述臺灣王財貴教授在北師大的國學教育理念對我國當今素質教育理念、方法、內容的啟發[J].出國與就業,2010(12).
作者:崔芃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