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從系統化實驗教學內容、引入新的實驗教學方法、提高實驗教學教師素質、加強課程外對學生職業衛生素質的培養、積極開展教學交流學習五個方面探討了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模式。
[關鍵詞]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其主要任務是識別、評價、預測和控制不良勞動條件對職業人群健康的影響及如何改善勞動條件并提高勞動者的生活質量[1]。據統計,我國大約有1500萬家企業存在有毒有害的作業場所,接觸職業有害的人群超過2億[2]。因此,培養職業衛生綜合性應用型的人才以應對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成為預防醫學專業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融匯了公共衛生預防醫學中毒理學、環境衛生學等學科具有的實驗和現場調查的性質,也具有臨床醫學的臨床實踐性質,因而實驗教學非常重要。如何提高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實驗教學效果,讓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夠緊密地結合,培養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的綜合性人才應是醫學教學改革不斷探討的問題。本文就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模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1系統規劃實驗教學內容
孤立的實驗教學內容難以讓學生系統性地提高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實踐能力。我們設置某工廠職業有害因素現場調查為主線的綜合實驗教學內容。第一次課講授現場調查基礎知識并設計調查表;第二次課去工廠現場調查,采集標本,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職業有害因素及其防護;第三次課完成現場采集標本的實驗室分析,比如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粉塵總濃度和分散度;第四次課圍繞現場調查發現的職業有害因素所致疾病參觀職業病防治院,讓學生了解職業有害因素導致的職業病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比如塵肺病的臨床表現、X射線檢查等,體現出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臨床實踐的重要性;第五次課匯總資料完成調查實踐報告。這樣的實驗教學內容具有系統性和連貫性,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讓學生切實實踐了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工作內容,提高學生實驗室分析、作業現場調查、臨床實踐和調查報告及論文寫作的綜合實踐能力。
2引入新的實驗教學方法
至今,很多醫學院校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實驗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式教學為主,學生在實驗室中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定式,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基于問題的學習、翻轉課堂、微課等新型教學手段在醫學理論教學中已有采用[3~6],但在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中還尚未開展。以開放式實驗理念和以基于問題學習的主動學習理念為基礎,采用翻轉課堂、微課等新型教學手段在課外發放實驗教學的材料,分組讓學生課外查資料完成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知識的主動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上課,課堂上通過分組討論完成最終實驗方案并開展實驗。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授課時間利用效率,并通過討論和實踐在課堂上實現實驗能力的內化和升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另外,依托于教學軟硬件的進步,一些新的多媒體教學方法也可以引入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例如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采用互動性的環境,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模擬一些難以接觸的作業環境,比如地下煤礦開采。
3提高實驗教學教師素質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一門兼備臨床實踐、現場實踐、實驗室實踐的綜合性的學科,因而對從事實驗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當具備預防醫學各學科的知識,也應具備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知識。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應該具備博學的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這樣才能把知識傳授得更加精彩、精確、深入透徹。目前很多醫學院校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新教師是應屆相關專業畢業的研究生,這些新教師具有較好的理論知識和實驗室實踐能力,但對于職業衛生和職業醫學的真實工作往往尚缺乏實踐。因而對于新教師應加強實踐培訓,讓新教師參與職業衛生評價等工作,進一步提高實踐能力。
4加強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教學交流學習
與國內其它醫學院校以及一些國際醫學院校進行教學方面的交流學習,以啟迪思維,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完善不足。通過交流學習,可以開闊教師的眼界和思想,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職業衛生實際工作能力等,有益于在實驗教學中提出深入改革的建設性的意見。
5課程外提高學生的職業衛生和科研素質
除了注重對課程自身教學質量的提高,還應注重課程外對授課對象職業衛生和科研素質的培養。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由于其專業性,課程的學習往往設置在較高年級。讓學生課程外早接觸并參與一些職業衛生和科研工作可以提高學生對職業衛生工作的理解和重視度,并培養學生理論、實踐和創新能力。我們學院對大一新生開展全員導師制,讓每個本科生在專業老師指導下積極地參與到與公共衛生相關的課題設計、文獻查閱、論文寫作等科研活動中,拓展本科生的視野和思維方式,全面培養本科生的科研素養;在低年級的學生中通過支持建立由專業老師指導的以職業衛生為主題的學生社團,開展職業衛生的宣傳和調查,讓學生在低年級就接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相關的內容。這些課程外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有利于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綜上所述,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一門兼備臨床實踐、現場實踐、實驗室實踐的綜合性的學科。系統化實驗教學內容、引入新實驗教學方法、提高實驗教學教師素質、加強課程外對學生職業衛生素質的培養、積極開展教學交流學習是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改革應當注意的要點。在改革中不斷創新,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將為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田宏邇.職業衛生與職業病學課程的教學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7(6):689~691.
[2]趙鵬.職業病頑疾呼喚制度革新———我國職業病現狀及監管體制機制觀察[J].勞動保護,2011(10):13~15.
[3]李京東,陶銀華,肖素榮.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翻轉課堂的設計與思考[J].吉林教育,2015(6):147~148.
[4]李江,傅華.基于團隊合作學習的翻轉課堂模式在預防醫學教學中的操作實踐性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5(13):107~112.
[5]譚曉虹,杜心濤.微課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77~78.
[6]王曉燕,雷毅雄.PBL與LBL教學法在預防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比較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699~700.
作者:陳敏健 胡艷輝 倪春輝 王美林 陸春城 吳煒 夏彥愷 王心如 單位: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環境衛生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