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技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探討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技術在宮頸病變篩查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2007年3~7月間南京軍區杭州療養院婦科體檢中3580例ThinPrep液基細胞學檢查結果,并對上皮細胞異常者進行隨訪以獲得組織學病理結果,然后行對照相關性分析。結果上皮細胞異常者190例,占5.31%,包括ASC-US102例(2.85%),ASC-H5例(0.14%),LSIL69例(1.93%),HSIL14例(0.39%)。通過隨訪獲得167例陰道鏡病理組織學結果,細胞學與組織學的診斷符合率為76.1%,細胞學為ASC-US者中有32.9%經病理證實為CIN。相關性分析提示TCT結果異常者檢出CIN的風險(RR)遠高于普通人群。組間比較得出,ASC-US組與LSIL組檢出CINⅡ、CINⅢ/CIS的RR值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26,0.76),ASC-US組與HSIL組檢出CINⅠ的RR值差異也沒有統計學意義(P=0.91),其他組間比較的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未顯示)。結論TCT技術應用于宮頸病變篩查,能有效提高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檢出率,且結果與病理組織學對照符合率較高,是宮頸病變篩查的有效方法。對細胞學診斷為ASC-US者應予重視,及時進行高危型HPV檢測,必要時進行陰道鏡檢查。
關鍵詞:膜式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術(TCT);宮頸上皮內瘤變(CIN);篩查
宮頸上皮內病變是女性最常見的疾患之一,其不斷演變最終將發展為宮頸癌。宮頸細胞學檢查是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早發現、早治療的重要手段和首選方法。現回顧性分析本院應用新柏氏膜式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ThinPrepcytologytest,TCT)技術對358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宮頸病變篩查的結果,并通過隨訪其中上皮細胞異常者,對照分析其細胞學與組織學結果,探討該技術在宮頸病變篩查中的應用價值。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7年3~7月間我院婦科健康體檢中3580例TCT檢查結果,并對上皮細胞異常者進行隨訪以獲得組織學病理結果,年齡25~73歲,平均(42.11±0.62)歲,中位數43歲。
1.2液基標本的采集及處理
充分暴露宮頸,用塑料毛刷取樣器采集宮頸外口及宮頸管處的脫落細胞,將采集的細胞洗入盛有ThinPrep保存液的小瓶中,經ThinPrep2000系統程序化處理制成直徑2cm的薄片,95%乙醇固定,巴氏法染色,送浙江省腫瘤醫院細胞病理室由專家閱片。
1.3細胞學診斷方法
采用TBS系統(TheBethesdaSystem)報告,宮頸病變的范圍包括良性細胞改變及宮頸上皮內病變。宮頸上皮內病變根據程度可分為: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意義不明確(atypicalsquamouscellsofundeterminedsignificance,ASC-US),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不除外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atypicalsquamouscells,cannotexcludehigh-gradesquamousintraepitheliallesion,ASC-H),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owgradesquamousintraepitheliallesion,L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gradesquamousintraepitheliallesion,HSIL),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非典型腺上皮細胞(atypicalglandularofunderminedsignificance,AGC)和腺癌。
1.4統計學處理
結果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處理,RR使用Cochran''''sandMantel-Haenszel統計分析,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液基細胞學篩查結果
3580例液基細胞學檢查結果中有宮頸上皮內病變190例,占5.31%,包括ASC-US102例(2.85%),ASC-H5例(0.14%),LSIL69例(1.93%),HSIL例(0.39%)。
2.2組織學病理結果
通過對TCT結果為ASC-US及以上者進行隨訪獲得,結果(表1)。
2.3細胞學結果與組織學病理結果的相關性分析
因細胞學對ASC-US的診斷缺乏可重復性和一致性,計算細胞學與組織學診斷符合率時指定細胞學陽性診斷為ASC-US以上病變,不包括ASC-US。細胞學診斷SIL(squamousintraepitheliallesion)88例,病理組織學診斷CIN(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m)67例,兩者的診斷符合率為76.1%。細胞學與組織學結果的相關性分析提示TCT結果異常者檢出CIN的風險(RR)遠高于普通人群(表2)。組間比較得出,TCT提示ASC-US組與LSIL組檢出CINⅡ、CINⅢ/CIS的RR值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26、0.76),TCT提示ASC-US組與HSIL組檢出CINⅠ的RR值差異也沒有統計學意義,其他組間比較的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未顯示)。
3討論
宮頸癌前病變至發展成宮頸癌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大約是5~10年。因此宮頸癌是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關鍵是進行篩查,及時發現早期宮頸癌,及時恰當的處理,治愈率接近100%。在發達國家其發生率明顯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對宮頸癌前病變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近年來宮頸癌篩查方法和制片技術上的更新和突破使宮頸癌的早防早治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新技術之一TCT目前在臨床上被應用得越來越廣泛,跟以往的常規巴氏涂片比,它不但極大地提高了標本滿意度,而且制成的涂片均勻薄層,薄片中的細胞結構和背景清晰,有利于正確診斷。本研究3580例TCT結果中宮頸上皮內病變發生率5.31%,低于國內一些文獻報道[1-2],可能是由于他們的觀察對象多為門診病人而非健康體檢人員,但高于傳統巴氏涂片[3],且細胞學與組織學診斷總體符合率高,為76.1%,可見TCT技術能較好地提高異常細胞的檢出率,適用于臨床宮頸病變的篩查。
ASC-US是宮頸細胞學TBS分類法中提出的診斷術語[4],是一類描述性診斷,其診斷標準為細胞的異常較反應性改變更明顯但未達到鱗狀上皮內病變(SIL)的程度
,可以是增生活躍的良性改變或潛在惡性改變,不能對其進行明確分類而命名。角化不良細胞、不典型化生細胞、不典型修復細胞、與萎縮有關的不典型鱗狀上皮均包含在ASC-US內。ASC-US一直是宮頸病變診斷治療的難點。國外文獻報道ASC-US的診斷在TCT檢查中占5%左右[5],國內多數文獻報道5.71%~7.23%[2],本文2.85%的診斷率與北京協和醫院的報道相近(2.13%)[6]。國外有文獻報道對ASC-US行活檢,其中15%~50%為CIN,5%~10%為中重度CIN,有些甚至為浸潤癌[7],本結果與之相近。本研究有組織學對照的79例ASC-US結果中,18例CINⅠ,5例CINⅡ,3例CINⅢ/CIS,共占32.9%。同時經相關性分析發現ASC-US組與LSIL組檢出CINⅡ、CINⅢ/CIS的RR值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26、0.76),因此我們認為應該重視被診斷為ASC-US的患者,目前已有眾多研究表明高危型HPV檢測的陰性預測值達99%[8],可以有效分流病人,所以建議對ASC-US/LSIL應首先進行高危型HPV檢測,HPV(+)再進行陰道鏡檢查,HPV(-)則可繼續按正常人群方案篩查。
綜合以上分析,TCT技術用于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可明顯提高標本質量,提高宮頸病變檢出率,且與病理組織學對照的診斷符合率高,對細胞學診斷為ASC-US者應給予重視,及時進行高危型HPV檢測,必要時陰道鏡檢查。
【參考文獻】
[1]張曉群,黃龍,肖春衛.TBS系統在宮頸細胞學診斷中的應用[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7,18(1):96-97.
[2]李隆玉,喬志強,張敏芳,等.多種檢測方法在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中的應用評估[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10):964-967.
[3]曹振朗,張曙萱,劉永利,等.塑料刷取樣涂片法應用于宮頸癌病變檢測的研究[J].中華醫學研究雜志,2006,6(12):1333-1335.
[4]黃受方.新版《子宮頸細胞學Bethesda報告系統》讀后感[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5,12(3):161-163.
[5]DaveyDD,WoodhouseS,StyerP,etal.Atypicalepithelialcellsandspecimenadequacy:currentlaboratorypracticesofparticipantsinthecollegeofAmericanpathologistsinterlabor-atorycomparisonprogramincervicovaginalcytology[J].ArchPatholLabMed,2000,124(2):203-211.
[6]李彩娟,郎景和,程雪梅,等.宮頸細胞學檢查和組織學病理對照研究[J].醫學研究雜志,2006,35(8):8-11.
[7]EttlerHC,JosephMG,DowningPA,etal.Atpicalsquamouscellofundeterminedsignificance:Acytohistologicalstudyinacolposcopyclinic[J].DiagnCytopathol,1999,21(3):211-216.
[8]WongAK,ChanRC,NicholsWS,etal.Humanpapillomavirus(HPV)inatypicalsquamouscervicalcytology:theInvaderHPVtestasanewscreeningassay[J].JClinMicrobiol,2008,46(3):86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