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肝炎中藥治療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單方中藥和制劑治療[1~4]
梔子、黃芪、生地、貫眾、赤芍、黃連、大青葉、紫草、白茅根、巴戟天、吳茱萸、半邊蓮、兩面針、玄參、半夏、荔枝核、黃精、夏枯草、茯苓、白術、丹皮、枸杞子、何首烏、葛根、皂角刺、青蒿、北野菊、雞骨草、蟾蜍皮等能有效抑制HBV。五味子、金銀花、苦參、甘草、龍膽草、水飛薊、豬苓、三七、雞內金、靈芝、絞股藍、川芎、桃仁、紅花等則能降低血清轉氨酶,改善肝功能。而虎杖、茵陳、大黃、黃芩、黃柏、郁金、金錢草、魚腥草、敗醬草、白花蛇舌草、柴胡、板藍根、連翹、丹參、女貞子、甘藍、馬鞭草、蒲公英等對以上作用兼而有之。
大黃、黨參、西洋參、益母草、靈芝、水牛角粉、蠶蛹、甘草、牛膝、生地、山藥、大棗、阿膠、鱉甲、熟地、澤瀉、冬蟲夏草、三七、肉桂、紫河車、龜板、山羊血等能糾正蛋白代謝紊亂(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而益母草、黃芪、山楂、雞血藤、漢防己、阿魏、延胡索等能明顯改善肝微循環和降低門靜脈高壓。柴胡、鱉甲、龜板、虎杖、百合、冬蟲夏草、甘草、山楂、莪術、漢防己、大黃、馬鞭草、生牡蠣則等能抗肝臟纖維化。當歸、郁金、赤芍、丹參、川芎、紅花、桃仁等對以上作用兼而有之。
茵陳、大黃、郁金、黃芩、黃柏、金錢草、虎杖、山梔子、丹參、蒲公英、姜黃、紅花、大青葉、苦參、龍膽草、青蒿、益母草等能降低血清膽紅素,利膽退黃。野桃樹根、莪術、當歸、斑蝥、白花蛇舌草、馬鞭草、穿心蓮、郁金、黃柏、穿山甲、冬蟲夏草、蒲公英、延胡索、豬苓、茯苓、漢防己等能防治肝癌變、肝腹水和軟縮肝脾。
西洋參、黨參、人參、玄參、太子參、靈芝、冬蟲夏草、茯苓、阿膠、肉桂、鱉甲、何首烏、當歸、山藥、刺五加、枸杞子、黃芪、五味子、板藍根、水牛角、金銀花等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而丹皮、赤芍、紅花、桃仁、大黃、生地、益母草、黃芩、甘草、白花蛇舌草、大青葉、丹參等則能抑制機體免疫功能。
汪友樂[5]用豬苓多糖注射液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538例,ALT及AST復常率95.1%,HBeAg陰轉率60.0%,HBV-DNA陰轉率67.5%。周清榮等[6]采用苦參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32例,治療2個月后患者肝功能明顯改善,在抗HBV方面,療程結束及隨訪3個月HBeAg陰轉率分別為43.8%和40.6%,結果提示苦參素有較好的恢復肝功能作用且療效持久,并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2中藥復方制劑治療
用于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中藥中,中藥復方制劑占絕大多數。根據中醫藥君臣佑使的用藥原則,選擇適當的藥物配伍組方,對全面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有更好的效果。張為民等[7]用抗原解毒湯(黃芪、虎杖、丹參、郁金、枸杞、白花蛇舌草等)隨證加減治療92例乙肝病毒攜帶者,結果治愈率為39.1%,好轉率為41.3%,總有效率為80.4%。白新[8]用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川芎、赤芍、郁金等)隨證加減配合護肝藥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60例,總有效率為92.0%。孫朋強等[9]用小柴胡湯(柴胡、黃苓、黨參、法半夏、白芍、甘草、郁金等)加味治療慢性乙型肝炎72例,結果基本治愈42例,好轉25例,總有效率93.0%。王京奇等[10]用扶正疏泄方(黃芪、太子參、白術、枸杞子、黃芩等)隨證加減治療慢性乙型肝炎96例,結果治愈21例,顯效58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8%。喻森山等[11]用8868口服液(天然花粉、柴胡、山楂等)觀察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某些指標的影響,結果61例中,HBeAg轉陰率55.3%,HBsAg轉陰率13.1%,HBeAb轉陰率21.0%。王厚德[12]用復肝靈沖劑(丹參、仙靈脾、生黃芪、蛇舌草、柴胡等)治療慢性乙型肝炎70例,結果基本治愈41例,顯效21例,總有效率為88.5%。閆培峰等[13]用益肝解毒膠囊(茵陳、敗醬草、大青葉、白花蛇舌草、黃芪等)治療急性乙型肝炎1200例,服藥1個療程HBeAg轉陰者612例,占51%,服藥兩個療程HBeAg轉陰者增加449例,占37.4%,總有效率為88.4%。張惠蕓等[14]以治肝靈口服液(丹參、大黃、茵陳、柴胡、白芍、郁金等)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06例,療程12周,結果顯效76例,有效24例,有效率為94.3%。俞文軍等[15]采用澳毒清顆粒(虎杖、地耳草、丹參、茵陳、苦參、豬苓等)治療慢性乙型肝炎80例,治療2~3個療程后有效率為58.8%,HBeAg轉陰率54.1%,HBV-DNA陰轉率45.6%。鄭翔等[16]采用益肝養陰丸(黃芪、白術、防風、山藥、薏苡仁、川楝子等)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02例,臨床基本治愈、顯效、好轉、無效分別為31例、42例、19例、10例,總有效率為90.2%。
3中、西藥聯合治療
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臨床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基本法則,體現了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中西藥聯合治療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協調,以利于提高療效,這是我國防治病毒性乙型肝炎方面的一大特色。復方葉下珠膠囊(葉下珠、五味子、黃芪、虎杖等)聯合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總有效率為92.5%,HBeAg,HBV-DNA的轉陰率分別為52.8%,58.2%[17]。張友祥等[18]采用中藥補腎沖劑聯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88例,總有效率93.5%,ALT復常率93.5%。李征文[19]應用苦參堿注射液聯合大劑量胸腺肽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60例,連續治療3個月,結果ALT,AST復常率分別為81.9%,86.3%,HBsAg,HBV-DNA陰轉率分別為38.7%,31.1%。徐金波等[20]采用中藥乙肝Ⅱ號(廣豆根、苦參、土茯苓、黃芪、茜草、丹參等)聯合干擾素和胸腺因子D治療慢性乙型肝炎53例,結果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6.23%,HBsAg,HBeAg,HBV-DNA陰轉率分別為11.312%,75.5%,77.4%。丁國鋒等[21]采用中藥(丹參、黃芪、當歸、虎杖、板藍根、柴胡、鱉甲等)聯合干擾素、甘利欣三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2例,療程為4個月。治療結束后HBV-DNA陰轉率為61.9%,隨訪1年乙型肝炎復發率僅為12.5%。
通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中醫藥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不論在單、復方應用或中、西藥聯合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顯示了中醫藥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獨特優勢。但在研究中也發現不少問題:一些中藥及復方的研究至今尚缺乏嚴格的科研設計;臨床療效不確切或重現性較差、制劑質量不穩定、藥物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不確切;在中藥制劑研究中,還有藥材供應和質量不穩定等等。因此,在今后的中藥研發和臨床用藥中,應注意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嚴格科研設計,標準療效分析,堅持多中心、雙盲、嚴格的隨機對照原則。②建立有效而穩定的病毒性乙型肝炎模型,為肝炎藥物研究提供良好的動物模型。③進一步加強病毒變異檢測分析和肝組織學觀察,進行深入細致的抗病毒免疫實驗,結合細胞、分子或亞分子水平的研究、超微結構觀察和細胞外基質的代謝及相關機制探討,從而發現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高效藥物,掌握其用藥規律,更好地解決HBV感染的治療問題。④對使用頻率高的中草藥(如茵陳、虎杖、柴胡、丹參、郁金、黃芪、黃芩、板藍根、連翹、蒲公英、大青葉、龍膽草、五味子、甘草、白花蛇舌草等)及中藥復方制劑進行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研究,以明確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對HBV及其基因變異的作用。⑤重視某些中草藥對肝臟的損傷作用,如虎杖、貫眾、黃藥子、大黃、五倍子、白芍、澤瀉、何首烏、艾葉、雞骨草、半夏、漢防己、紫金牛、雷公藤等大劑量服用或長期服用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肝臟損害現象。對上述中草藥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肝損害毒性實驗和抗肝炎功效的再評價,實現優勝劣汰。⑥必須注重中藥材的質量控制,以便得到可靠性高、效果好的臨床用藥。
總之,我國中醫藥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有非常好的療效,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堅持辨證論治,堅持中醫藥、中西醫結合的研究,中藥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必將取得重大突破。
【參考文獻】
[1]李慶華,周平安.治療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藥及選用[J].中國中藥雜志,1994,19(6):374.
[2]朱清靜,聶廣.王伯祥治療病毒性肝炎經驗[J].江西中醫藥,1998,29(6):5.
[3]鄒金生.活血藥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初探[J].江西中醫藥,2000,31(6):52.
[4]張玉琴.精選妙方,敢于創新-韓哲仙治肝用藥特色[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3,8:1.
[5]汪友樂.抗乙肝新藥-豬苓多糖注射液[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2,12(12):477.
[6]周清榮,張園海,申悅平.苦參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32例[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3,13(3):174.
[7]張為民,張宇峰.“抗原解毒湯”治療92例“乙肝”病毒攜帶者的療效觀察[J].江西中醫藥,1995,26(4):22.
[8]白新.桃紅四物湯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60例[J].陜西中醫,1996,17(7):294.
[9]孫朋強,伊麗利.小柴胡湯加味治療慢性乙型肝炎72例[J].山東中醫雜志,2000,19(9):536.
[10]王京奇,李永泉,李登福.扶正疏泄法治療慢性乙肝96例[J].北京中醫,2002,21(3):154.
[11]喻森山,安京亞,高漢民.8868口服液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某些指標的影響[J].中醫雜志,1993,34(5):283.
[12]王厚德.復肝靈沖劑治療慢性乙型肝炎70例臨床觀察[J].江西中醫藥,1996,27(3):28.
[13]閆培峰,孔祥景,楊錦華.益肝解毒膠囊治療急性乙肝HBeAg轉陰1200例[J].山東中醫雜志,1996,15(1):14.
[14]張惠蕓.治肝靈口服液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06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37(1):19.
[15]俞文軍,耿昌娥.澳毒清顆粒治療慢性乙型肝炎8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3,25(1):15.
[16]鄭翔,張壓西,劉惠武,等.益肝養陰丸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2例[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3,13(4):231.
[17]池肇春.加強病毒性肝炎藥物治療的研究與開發[J].青島醫藥衛生,1999,31(5):321.
[18]張友祥,王靈臺,陳建杰.中藥補腎沖劑聯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88例[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3,13(2):112.
[19]李征文.苦參堿聯合大劑量胸腺肽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60例[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3,13(3):187.
[20]徐金波,鄒永芬.中藥聯合干擾素及胸腺因子D治療慢性乙型肝炎53例觀察[J].實用中藥,2003,19(1):26.
[21]丁國鋒,程振蘭,劉銘.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2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
摘要: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一種發病率高、病程長、難治愈、易反復的常見病,目前國內外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沒有特效的方法和藥品。我國防治病毒性乙型肝炎任重而道遠,中醫藥治療乙型肝炎有其獨特的優勢,已經成為世界肝病研究的熱點。千百年來,我國中醫藥學總結出了大量的單方、復方的寶貴藥劑,為現代醫藥學研究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提供了很好的基礎。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藥物分離、分析手段的進一步提高,中藥有效成分或部位的制劑也已經廣泛應用。該文收集了近年來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單方中藥和制劑、中藥復方制劑以及中、西藥聯合治療研究所取得的進展,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在今后的中藥研發和臨床用藥中應努力做好的幾項工作。
關鍵詞:病毒性乙型肝炎中藥治療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一種發病率高、病程長、難治愈、易反復的常見病。目前,我國的病毒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高達1.2億之眾,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約有3500萬人,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往往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危及患者生命。每年有大約30萬人死于肝炎引起的相關疾病,可見防治任務相當艱巨。目前中醫藥治療乙型肝炎已成為世界肝病研究的熱點。
中醫學根據病毒性乙型肝炎臨床表現和發病特點,把它歸屬于“黃疸”“脅痛”“郁證”“癥積”等范疇。認為濕熱疫毒內侵,邪伏血分,以致正氣虧損、氣血失調是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機。治療原則以解毒行氣化淤為主,結合病情演變進行辨證施治。治療方法當以養肝、柔肝、舒肝,理氣化淤扶正,清熱利濕解毒為主。
目前國內外用于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藥物眾多,我國中醫藥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有肯定的療效,根據文獻記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隨著醫學和現代科學的發展,采用中醫藥和現代醫藥學相結合,極大地提高了治療效果,顯示出中醫藥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特有優勢。近年來,我國醫藥工作者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在體內、體外對中藥進行了抗病毒、降酶、提高免疫功能、保肝護肝及有效成分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生產出包括口服液、顆粒劑、膠囊劑、丸劑、片劑、針劑及外用藥等對病毒性乙型肝炎有效的單方、復方、有效成分制劑。它們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消除炎癥、恢復肝功能、抗肝臟纖維化、改善肝臟血液供應、降酶、退黃、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恢復機體平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