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西醫衰老學說對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通過查閱國內古今文獻,結合現代醫學研究,以臨床比較為依據,將脾胃虛衰、腎氣虛衰、氣虛血瘀與現代衰老學說進行比較探討。現代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缺乏與變化等對壽命產生影響,腎氣衰與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降低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微循環障礙可導致機體功能減退,證實是導致衰老的重要原因。故應把中醫衰老理論與現代的衰老學說加以比較和驗證,讓古老的中醫加入到現代醫學大合唱中,發展和完善自己,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衰老脾胃虛衰腎氣虛衰氣虛血淤蛋白質內分泌免疫功能微循環
從古到今,人們對衰老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提出了許多的假說和設想。現代醫學的衰老學說通常可歸納為兩大類:遺傳論和環境論。近代諸多衰老學說如生物鐘學說、體細胞突變學說、免疫學說、腦的衰老中心學說等都可以概括在這兩大類之中。
從哲學的角度看,事物的發展變化無外乎內外兩個因素所決定。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兩者在一定條件下也會互相轉化。中醫關于衰老的認識,一開始就站在哲學的高度,有著精辟獨到的見解和科學的結論。有的甚至是天才的預言和命題。如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說:“夫人生器質既稟于有生之初,則具一定之數,似不可以人力強者。第稟得其全而養能合道,必將更壽;稟失其全而養復違和,能無更大。”徐靈胎也指出:“當其受生之時,已有定分焉。所謂定分焉,元氣也,其形成之時,已有定數。”中醫文獻在肯定“天年”“定分”“定數”之類客觀規律的同時,也指出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如張景岳對《靈樞》“天年有定數”的解釋時說:“所謂天定則能勝人,人定則能勝天也。”
中醫關于衰老的理論。截至目前,計有五種學說:脾胃虛衰學說,腎氣虛衰學說,其他臟腑虛損學說,陰陽失調學說,氣滯血瘀學說。近年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中醫衰老理論的研究日趨活躍。筆者縱觀中醫衰老學說的研究進展與現代醫學衰老學說的理論,發現有交織趨同,互相驗證的態勢。但中醫的衰老學說理論有鮮明的特色并具有整體觀的優勢,同時受時代的限制囿于宏觀上的推理和定性分析而缺乏微觀方面的探求和定量分析。本文就中醫的衰老學說和現代醫學對衰老的認識從宏觀立論到微觀分析,從天才的預言到實驗室研究進行綜合比較對照。
1脾胃虛衰理論和現代醫學認識的比較
脾胃為倉廩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都靠脾胃供給。脾胃虛弱,功能異常,生長發育和生命活動就將受到影響。所以《內經》明確指出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而“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是衰老的開始。
現代醫學認為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人體的蛋白質雖有人體自身合成,但其材料來源全靠胃腸道的功能,即指胃的“受納”與脾的“運化”功能。不少國外學者曾指出,蛋白質的變化是變老的原因之一。就目前來看,研究較多的是膠原蛋白的變化。動物實驗表明,減少能量和降低體溫是減慢膠原蛋白衰老的兩個途徑。這似乎是吃的少更可延長壽命。如果胃功能亢進,吃得過多,產生的能量過大,可促使蛋白質的變化,從而加速了衰老。當然,如果胃氣太弱,吃得過少,也會導致蛋白質的變化而導致衰老。再者,胃氣衰弱與否,一定會影響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攝取的維生素。現代研究表明,維生素E可減慢衰老的過程。從蛋白質的缺乏與變性,以及某些維生素的缺乏對壽命所產生的影響,證實祖國醫學認為脾胃虛衰會促使衰老是有科學依據的。
2腎氣虛衰的理論與現代研究的對照
從《素問·上古天真論》那段經文可以看出,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與腎氣的關系極為密切。可以說,衰老與否、衰老的速度、壽命的長短都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腎氣的強弱。腎氣旺盛不易衰老,衰老的速度也緩慢,壽命也就長;反之,腎氣衰,衰老就提前發生,變老的速度也快,壽命也就短。為使讀者明確,現將該段經文以腎氣為調節引于此:“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始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泄,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我國古代許多醫家如葉天士等結合臨床實踐也闡明了腎氣在衰老中的作用。葉天士在分析醫案時說:男子向老,下元先虧;花甲以外年歲,到底下元衰矣;高年下焦根底已虛。他還明確指出。不單是腎衰竭可促使變老,腎陰虛亦然。如他說:“六旬又六真陰衰”“高年水虧”“高年下焦陰弱”。這是葉氏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的具體發揮。朱丹溪也強調腎陰虛相火妄動,最易導致衰老。如他說“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火起于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津液,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張景岳也認為:“陰虛則精虛,精虛則氣無所附,氣化之機息矣。腎藏精之所,叫做命門,精藏于此,是為陰中之水,氣化與此,是為陰中之火。命門居兩腎之間而兼具水火,為性命之本。”并指出“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心賴之,則君主以明,肺賴之,則治節以行,脾胃賴之,濟倉廩之富,肝膽賴之,資謀略之本;膀胱賴之,則三焦氣化,小腸賴之,則傳導自分;此雖云腎藏精之精巧,而實皆真陰之用。”張氏認為五臟為人身之本,腎為五臟之本,命門為腎之本,陰精為命門之本。景岳雖強調陰精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但更重視元陽。張氏據《素問·生氣通天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斷定:“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凡陽氣不充,則生意不廣……”“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張氏既重視真陰又強調元陽,是從陰陽的辨證關系上講的。他根據陰陽互根的辨證關系,從而提出“陽非有余,真陰不足”是引起疾病促成衰老的重要原因。
趙獻可更強調命門的作用,把命門位于心君之上,稱之為性命之門,而為人身之真主。他認為命門之所以稱為性命之本,即因其中有火的存在。這火即為全身生命機能之所系,火強則生機可由此而壯,火衰則生機可由之而弱,火滅則生機竟由之而死。趙氏也強調水火的辨證關系。如他在《水火論》中說:“以無形之火沃無形之水,當而可久者也,是謂真水真火,升降既宜,而成既濟矣。醫家不悟先天太極之真體,不窮無形水火之妙用,而不能用六味,八味之神劑者,其于醫理,尚欠大半”。可見趙氏所謂命門之火實質上就是腎陽即元陽。景岳所謂命門水實質上就是腎陰即元陰。從張趙二氏之論可以看出腎是全身各臟器的調節中心。
上海第一醫學院沈自尹等自1960年以來,就對腎的本質進行了探索。他發現腎陽虛患者24h尿17羥皮質類固醇含量低于正常值。ACTH二日靜脈滴注試驗呈延遲反應,以后,不少單位的實驗研究也都說明腎陽虛者有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功能異常。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是機體的調節中心。與上述中醫所說的命門極為相似。所以腎與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關系密切。老年人的腎上腺對ACTH反應性降低,腎上腺重量減少,尿中17酮皮質類固醇排泄量比青壯年低,說明衰老與內分泌系統以及與中醫的腎有密切關系。現代醫學的研究表明,中醫的腎與內分泌有關,腎衰可表現為內分泌功能失調,而內分泌功能失調與衰老有關,所以衰老與中醫的“腎衰”有關。
“腎”不僅與內分泌有關,現在還證實腎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臨床發現腎虛患者免疫功能明顯降低,而用補腎法可以使之改善或恢復。腎藏元氣,元氣是正氣的主要組成部分,正氣就相當于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腎氣虛元氣就衰,元氣衰正氣也就弱。可表現為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所以臨床上采用扶正固本的方法多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腎為五臟之本,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故扶正固本多是從補腎著手。因此腎與免疫功能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
腎還與遺傳有關。中醫強調腎為先天之本,先天稟賦強者,腎氣必強,先天稟賦弱者,腎氣多不足。所以中醫治療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多從腎入手。此外,先天稟賦強者多壽,弱者多夭。王充在《論衡·氣壽篇》中指出:“強壽弱夭,謂稟氣沃薄也。夫稟氣沃則體強,體強則壽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多病,壽短”。
中醫理論認為人在有生之初就有一定壽命之數,大概就是現代所謂的與遺傳有關的生物鐘吧。當然,壽命的長短雖有定分,但也并非絕對不可改變的。張景岳的“天定則能勝人,人定則能勝天”是很精妙的觀點。
綜上所述,中醫學的腎氣衰與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降低,遺傳因素都有極其密切的關系。而現代研究表明以上3種情況都是導致衰老的重要原因,證實中醫關于腎衰是衰老的一個重要原因的認識是正確的有科學依據的。
3氣虛血瘀學說與現代實驗室研究
中醫學歷來十分重視氣血在人體的重要作用,認為生命與氣血關系密切。《內經》早有“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血未并,五臟安定”“氣血正平,長有天命”等論述,說明氣血充盈,平衡調和是人體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因氣血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資,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古人云“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人體生長,發育,壯盛以至衰老的過程即為氣血由強轉弱由盛轉衰的過程。盡管其表現形式很多,卻都離不開氣血的變化。人們受七情、六淫、外傷跌撲以及各種疾病與環境的影響,首先出現氣血失調,流通受阻,淤血內停。由于淤血的產生和存在,造成氣血平衡破壞,使臟腑得不到正常的濡養,多種病理變化隨之產生,隨之出現臟腑虛衰,精氣神虧耗,氣的生化作用減弱,臟腑生理功能無法正常發揮;從而加重氣血失衡,氣虛血瘀,形成惡性循環最后導致衰老和死亡。
上海老中醫顏德馨教授提出了人類衰老的主要原因在于氣虛血瘀,氣血平衡失調的新觀點。顏教授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老年人都有明顯的瘀血現象,如皮膚色素沉著、粗糙、老年斑、鞏膜渾濁等等。常見的老年病如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冠心病、中風、老年癡呆、前列腺肥大、頸椎病和腫瘤等都是淤血深化的體現,也是導致死亡的原因。
顏教授通過對102例健康老年人的甲皺微循環檢測與107例老年血流變學觀察發現,所有參加檢測的老年人都出現淤血的病理變化改變。對老齡家兔的心、肺、肝腎腦等主要臟器進行切片及光學顯微鏡觀察也證實,微循環的障礙可導致機體和臟器功能減退而出現衰老。由此可知,衰老的本質在于氣血失衡。顏教授根據“氣為血帥,氣行血行,氣盛則血流滑疾,百脈條達”為理論指導,用益氣化瘀藥物進行抗衰老研究,在臨床與試驗方面獲得滿意效果。證實了人體衰老時氣血失衡狀態,可用益氣活血來逆轉,使氣血趨于平衡,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益氣化瘀法延緩衰老具有廣闊的前景,有待于進一步發掘。
以上把中醫的衰老理論擇其有代表性的3種與現代的衰老學說加以比較和驗證,目的是通過這種比較讓古老的中醫加入現代醫學的大合唱中,并且在這種交流中發展和豐富完善自己。日益快速發展的現代科技的浪潮,為我國的中醫提供了一種新的機遇,中醫在和現代醫學技術的交流中,必然以一種生機勃勃的形象展現在世界舞臺上,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