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運脾法治療小兒厭食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詞】小兒厭食癥脾失健運運脾法
“脾為后天之本”,由于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加之病后失調,喂養不當,精神調護失當或環境突然改變等,均可引起小兒不思進食,甚或拒食,從而形成小兒厭食癥。因此,在兒科臨床上調護脾胃氣機之“運脾法”更為常用且有效。
1運脾法之意重在助運
運脾法是江育仁教授針對小兒脾胃病的發病特點提出的有效治療方法。運脾法是指解其脾困、運其脾氣的治療原則。“運脾”一詞,見于張隱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補脾,則用白術;凡欲運脾,則用蒼術”。江育仁認為,運脾法,并非獨立的一種治法,而是屬于“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補中寓消,消中有補,補不礙滯,消不傷正者謂之“運”。運者,有行、轉、旋、動之義,皆動而不息之意。運與化,是脾的功能。運者運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故欲健脾者,旨在運脾;欲使脾健,則不在補而貴在運也。
運脾的作用在于解除脾困,舒展脾氣,恢復脾運,達到脾升胃降,脾健胃納,生化正常的目的。臨床對脾運失健引起的病癥如厭食、疳氣、貧血、泄瀉等有較好療效。運脾法體現了中醫著眼于調整機體平衡統一,恢復臟腑功能協調,健運脾胃,充其后天之本的醫療特色。
2運脾法之用藥重在靈動
從現代小兒脾胃病的病因特點看,飲食不足者少,傷于飲食者多,造成滯胃困脾,受納運化失職,這類病證只能用解其脾困、運其脾氣的法則治療,若不適當地施以補益,則犯有“實其實”之戒,反臻病情加重,即使對于那些已屬脾胃虛弱的病證,也應采用補運兼施法治療,否則易以造成補而不受。運脾法是治療小兒厭食癥的基本法則,宜以輕清之劑解脾胃之困,撥清靈臟氣以恢復轉運之機,俟脾胃調和,脾運復健,則胃納自開。運脾之藥宜以輕靈為要:一為用藥的藥性宜輕平清靈,如陳皮、枳殼、藿香、川樸花等;二為用藥藥量宜輕靈,輕靈則能鼓動氣機,過重則反克伐小兒脾胃升發之氣,欲運脾而反傷脾。另外,薏苡仁、茯苓、山藥等具有健脾扶運而無耗陰礙胃之弊,谷芽、麥芽、神曲等運脾而不傷正,均為小兒“運脾”之較好選擇[1]。
患兒經治療后食欲增進、食量增加、體重增長,其他臨床癥狀亦明顯改善。經過10余年的臨床應用及經驗總結,江老[2]于2002年對運脾法進行了進一步的系統歸納,將臨床常用的運脾及補運兼施法歸納如下:①運脾化濕法用于濕困脾土證。濕為陰邪,非溫燥之品不化,濕濁化,脾運復,則脾健矣。蒼術燥濕運脾,宣陽化濁,是為運脾主藥,其他如佩蘭、藿香、扁豆、白豆蔻、厚樸花等皆為常用之品。②運脾和胃法用于乳食積滯證,予以運脾和胃,消食化積,常用蒼術、山楂、雞內金、神曲、谷麥芽等。③理氣助運法用于氣機不利證。氣滯不行,當理氣導滯,開郁助運,常取香味運行之品,如陳皮、木香、枳殼、檳榔、丁香等。④溫運助陽法用于脾陽不振證。陽氣不振,陰寒內盛,治當溫運脾陽,以驅陰寒之氣。常用炮姜、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附子等。⑤益氣助運法用于脾虛失運證。益氣助運法一般以四君子湯為基礎,與以上運脾化濕、運脾和胃、理氣助運、溫運脾陽法和用。方如異功散、資生健脾丸。⑥養胃助運法用于胃陰不足證。胃陰不足治當養胃,但宜清補而不宜膩補,如麥冬、沙參、玉竹、白芍、石斛、茯神等。
脾失健運證予以燥濕理氣消食為主,要用蒼術、佩蘭、陳皮、雞內金、焦山楂等,經加工制成“兒寶顆粒”,每服10g,1天3次,1個月為1療程;對于脾氣虛弱證,予以補運兼施法,要用健脾益氣的黨參、茯苓配以助運的陳皮、神曲等,加工制成“健兒糖漿”,每服10ml,1天3次,1個月為1個療程。患兒經治療后食欲增進,食量增加,體重增長,其他臨床癥狀亦明顯改善。
3運脾法之治以脾運失健為要
小兒厭食癥脾失健運證為厭食初期表現,除厭惡進食癥狀外,其他癥狀不著,精神、形體如常。多數患兒以脾運化功能失健為主,虛象不著,因飲食喂養不當,或濕濁,氣滯困脾,脾氣通于口,脾氣失展,胃納不開,發為厭食。癥見厭惡進食,飲食乏味,食量減少,或有胸脘痞悶,噯氣泛惡,偶爾多食后脘腹飽脹,大便不調,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膩。治法宜調和脾胃,運脾開胃。方藥用不換金正氣散加減。常用蒼術燥濕運脾;陳皮、枳殼、藿香理氣醒脾和中;神曲、炒麥芽、焦山楂消食開胃。脘腹脹滿加木香、厚樸、萊菔子理氣寬中;舌苔白膩加半夏、佩蘭燥濕醒脾;暑濕困阻加荷葉、扁豆花消暑化濕;噯氣泛惡加半夏、竹茹和胃降逆;大便偏干加枳實、萊菔子導滯通便;大便偏稀加山藥、薏苡仁健脾祛濕。
4臨床應擇要而行
厭食癥是目前兒科臨床的常見病。西醫認為,小兒厭食癥與缺鋅有關,因而采取補鋅為主的治療原則。鋅劑治療只能改善癥狀,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且長期使用鋅劑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單純補鋅也會影響銅、鈣、鐵的吸收。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輸布營養精微,升清降濁,為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以所養;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傳于小腸,分清泌濁。脾與胃在功能上各有所司,又互相影響。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得陽則運;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以陰為用。故飲食失調,必傷脾胃,胃陰傷則不思進食,脾陽傷則運化失職,從而引起厭食癥。用運脾法治療,兩相比較,運脾法更占優勢,它不僅解決了營養物質的消化問題,同時也解決了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在治療小兒厭食癥中取得了可靠療效。
【參考文獻】
1倪曉紅.淺談運脾法在兒科臨床中的應用.河北中醫,2003,25(12):915
2江育仁.脾健不在補貴在運.上海中醫雜志,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