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痛風性關節炎治療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6年3月~2008年9月,筆者采用新癀片內服外敷,同時給予別嘌醇片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86例均為門診患者,男78例,女8例,年齡29~67歲。一般患病1~3天后就診,均為急性痛風關節炎發作,以紅、腫、熱、痛為主要癥狀。第一跖趾關節74例,踝關節5例,膝關節5例,腕關節2例;有痛風石形成4例,腎結石34例,伴高血壓病25例,高脂血癥19例,痛風腎病11例。X線檢查呈鑿孔樣或蟲蝕樣4例。血尿酸增高81例。8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3例,男38例,女5例,年齡29~64歲,平均46.3歲。對照組43例,男40例,女3例,年齡31~67歲,平均48.6歲,兩組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采用美國風濕病協會1990年診斷標準:①急性關節炎發作1天以上;②1天內關節炎癥達高峰;③單關節炎發作;④關節發紅;⑤第一跖趾關節腫脹或疼痛;⑥單側第一跖趾關節發作;⑦單側跗骨關節炎發作;⑧可疑或證實的痛風石;⑨高尿酸血癥;⑩經影像學證實的痛風石;關節炎的發作可完全緩解。符合以上11項中的6項可確診[1]。
2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新癀片(每片0.32g)1次3片,1天3次,口服,另取4片搗碎,用醋調勻紗布外敷患處,1天1次,別嘌醇片1次0.1g,1天1次,口服。對照組給予雙氯芬酸緩釋片,1次75mg,1天2次,口服;別嘌醇片,1次0.1g,1天1次,口服。兩組療程均為15~30天。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有關痛風的療效評定,臨床治愈: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關節腫脹消減,疼痛緩解,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變化[3]。
3.2臨床療效治療組43例中,臨床治愈26例,好轉1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8.4%;對照組43例中,臨床治愈24例,好轉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7%。兩組療效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4討論
痛風是由于遺傳性或獲得性病因導致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屬中醫“痹證”之“熱痹”、“歷節病”范疇。《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篇》云:“……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這與現代痛風性關節炎的癥狀較吻合。中醫認為,痛風病癥為風、寒、濕(痰)、熱等外邪雜合而起,可分為濕熱蘊結、痰熱阻滯、濕濁阻滯,中醫辨證以邪實為主,治療以清熱解毒化濕為主。
新癀片主要成分為腫節風、三七、人工牛黃、豬膽汁膏、肖梵天花、珍珠層粉、水牛角濃縮粉、紅曲等。功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其中腫節風為金粟蘭科(Chloranthaceae)草珊瑚屬植物草珊瑚(SarcandraglabraThunb)的干燥全株,味苦、辛、性平,具有抗菌消炎,清熱涼血,祛風通絡,活血消斑的作用。民間用于接骨驅風(曾用名接骨金粟蘭),清熱解毒[4]。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期常使用秋水仙堿和非甾體類藥物如吲哚美辛、雙氯芬酸等以抗炎止痛。但這些藥物對于肝腎、胃腸及血液系統損害較大,也較常出現皮疹、發熱等不良反應。筆者應用中西藥聯合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療效與單純西藥治療相似,不良反應少。
【參考文獻】
1劉湘源.表格式臨床系列叢書·風濕病分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202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132
3王冰嵐,童勝強,顏繼忠.腫節風注射液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中成藥,2007,29(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