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武術和傳統醫藥學關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從武術內容看,武術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環境里發展、完善,所以,武術也必定充分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并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征。這與中醫的產生和形成道理一樣,中醫也具備并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武術與中醫息息相通,互為滲透,武術中傷科,就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里的了陰陽五行、穴位經絡、子午流注等等思想,同樣貫穿在武術體系中。所以,無論從拳理,到具體動作,甚至名稱,都很容易并強烈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比如太極拳、八卦拳,其拳理就是從陰陽八卦思想中直接生發出來。實際上,中國所有武術都講究陰陽變化。故拳家常說:能動能靜,拳道之圣。所謂“能動能靜”,講的就是陰陽變化。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少林功夫基本特點:進退一條線,拳打臥牛之地,非曲非直,剛柔相濟。講究的都是陰陽變化,甚至在“一條線”里求變化,在“臥牛之地”求變化。現在一說起陰陽變化,大家便以為是道家專利,這是誤解。陰陽變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思想,不僅道家講,儒家也講,佛教也講;禪宗的曹洞宗,就講“偏正互回”,“君臣五位”,不僅吸收了陰陽思想,還結合了五行八卦。當然,少林功夫作為佛門方便,更有自身獨特之處,包含著豐富深奧的佛教思想。其它武術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出神入化,變化莫測,隨心所欲;但少林功夫是以禪入武,身心兩修,追求的悟道解脫,成就的是“不動心”。內心解脫了,就什么都不怕了,連死都不怕了,武術就不在話下了。故少林拳譜上說:“蓋以外功之修練,乃肉體筋骨之事;而內功之修練,實性命精神所皈依。離而二之,則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則為神功極致。”從以上簡單的列舉,我們已不難看到武術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內容。中國武術號稱博大精深,就是因為中國武術包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思想。
2.從醫學的發展史上來看,傷與武密不可分
從醫學發展史來看,自古以來傷與武術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人類從原始的“構木巢居”、“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始,因爬山攀登不慎,就會發生摔跌傷折,與猛獸搏斗及部落之間發生爭斗就有創傷產生,前者是運動損傷的萌芽,后者則屬戰傷范疇。疾病的“疾”字,就是象征帶有箭傷而臥床之意。(此處向徐老師請教,重新解釋)武術到了秦漢三國時期發展成兩大類,一是具有攻防格斗實用性較強的技術動作;另一類則是適應表演需要,通過把攻防技擊反復加工提煉而逐漸形成的套路技術。前者當時稱之為角抵與手搏,角抵與手搏的技術以“打”為主體,建立在對抗的基礎上,所以受傷的機會相當多,因此防治受傷的技術也日益受到重視。隨著傷骨科醫學事業的發展,到了隋唐,在太醫署下專門設立了按摩專科,其中按摩醫者有“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師四人,掌管導引之法以除疾,損傷折跌者正之”。可見當時按摩師要分管教病人練功,進行導引體療的方法防治疾病,對跌打損傷所致的骨折脫臼也由按摩師負責正復治療。所以當時按摩師自己也要練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宋代在醫學制度上分為九科,瘡腫兼折瘍科,即外科和傷科并在一起,而金鏃開放性損傷另列一科,中醫學叢書《太平圣惠方》和《圣濟總計》中把有關跌打損傷的病治療方都匯集在“傷折門”和“金創門”中。元代由于連年征戰,產生大量戰傷病人,使傷骨科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在醫學制度上有了進一步的調整,正骨科在醫學史上第一次成為獨立的專科。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宋元明清許多由讀書人出身的醫家不重視外傷科,如陳自明所著《外科精要》序言中說“風癰疽之疾,比他病更酷,圣人推為雜病之先。自古雖有瘍醫一科,及鬼遺等記,后人不能深究,于是此方淪沒,轉乖速途。今鄉井多是下甲人專攻此科……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一見文繁,即便厭棄。”據《宋史》記載,下甲人是社會最鄙賤者,下等人。流浪江湖的工匠、賣藝人、武師都屬于這一類。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對此就有描繪,民間傷科醫家在給病員治傷而旁邊助手拿住傷膏藥預備貼患處的醫療活動的寫真。日本濱田醫官二宮彥所著的《中國接骨圖說》序中提到“我長崎有杏蔭齋先生,其人原武弁,姓吉原名元楝,字隆仙,達于所謂死活券(拳)法,今隱于方伎,以按蹺為業,因其所得券(拳)法,潛心正骨多年,終得其奧妙,合縫接折,其效不可勝記也。”從此處可以看出日本的正骨手法是由低級的武官轉為傷科的醫家所傳。由此可見,一方面由于歷史條件與封建社會儒醫的影響,而傷外科治療方面正如名醫徐靈胎《醫學源流論·瘍科記》所說:“瘍科之法,全在外治,其手法必有傳接……故外科多由傳授為主。”此外外治中的手術手法都需要較好的體力,服務對象又都為“下甲人”,貧苦的勞動人民,因此一般儒醫不屑為,所以民間就崛起一個武術傷科或稱之為技擊家傷科流派。宋元時期是戰爭頻繁的時代,這方面的醫者,往往剛開始是業余或半專業的,常常是屬于軍陣士兵、保鏢拳師的隊伍中,甚至與綠林好漢也有關。正如《救傷秘旨》序中所說的“從王事,赴疆場……雖智勇之將,難保無傷,不治則死,得治則生。”所以,在任何一個武術或團體隊伍中必然會有既習武藝,又兼學治傷的人應時而出現,師徒相傳,形成一個學術流派,活躍在民間。除了一些典型的傷科專著,我們看一看典型的武術著作《拳經》,顧名思義,這本書應該是全部介紹拳術的,但事實上該書上冊重點介紹了武術的太祖長拳三十二式,下冊分兩卷,卷三是“拳藝衛生篇”,卷四是“拳藝錄藥方編”,都講的是傷科理論和方藥。其他如武術名著《國技大觀》中也載有“人身穴道并治法”,“傷科秘傳藥方”。這些秘傳的武術傷科著作都自成派系,獨具一格。但技擊家出身的傷科醫工往往缺乏文化和醫學理論知識,都屬實干家而不擅長總結臨床經驗和不善于寫作,再加上技擊家本身確實存在“以為秘藏”或“據之以溫利”保守思想作怪的情況,所以傳世的著作大部分是手抄本或小冊子之類,也有一些民間互相授受的過程中,因無適當的接班人年久而失傳。
必須指出,中醫藥學在明代中期以后,特別是外科領域處于停滯不前的局面,而傷科正骨卻依靠技擊家之間師徒相傳及這些專著的流傳而依然在迅速發展。
民間武術傷科學派,有專著傳世的約在明代以后,但在民間傳授治傷經驗,師徒相傳這種形式當早于此時。武術傷科應當說是由技擊家、僧道從民間師徒相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到了明清武術傷科學的流派上已頗具特色。
3.醫學上的內容特別是針灸知識給傷科的產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經絡學說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但除了受到針灸醫師和推拿醫師重視外,其他科醫生不甚重視,而武術界卻因點穴術與技擊的作用,十分重視穴道。所以,重視穴位作用,注意經絡理論是武術傷科學術流派特點之一。正因為如此,相應的出現了根據穴位采用不同治療方藥。必須指出,武術傷科著作中的穴位名稱與目前針灸學上的穴位名稱不完全相同。但近代醫家的著書立說及介紹臨床經驗時有逐步向十四經穴位靠攏的趨勢。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武術中的穴道與針灸上的穴位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差異,武術對穴位的重視首先起源于格斗技擊,所以著書立說時考慮的穴位損傷更接近于現代的解剖位置傷害。
4.從武醫人才和專著中淺窺武醫關系
武術傷科學派在辨證施治,應用藥物治療時有兩大特點,即既講辨穴施治又講辨證施治,應用的方藥少而精且十分強調藥物治療的重要性。除前述少林傷科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傳人外,還有許多醫武兼備之醫家,或以師授,或以家傳,自成一派,繼承和弘揚少林傷科醫療體系,使少林傷科學派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清朝吉林龍源洪氏傷科之洪龍源撰有《龍源洪氏家傳跌打秘方》,書中載有跌打要訣及治傷創方。其中“龍源洪氏家傳跌打秘方”源自少林“十三味總方”。尚有一些著者不詳的少林傷科方書,如《少林寺軍陣傷科跌打秘方》(手抄本)、《少林真傳傷科秘方》、《傷科雜方》。《傷科雜錄》等。
現代中醫骨傷科界中,與少林傷科有源的醫家不少,例如上海的王子平曾任第一屆武術協會副主席;上海施家傷科的施鎮昌曾師于少林拳師鄧九皋;四川成都體院附屬醫院前院長鄭懷賢,少跟北平魏金山、孫祿堂習武兼醫,1936年在柏林舉行的第11屆奧運會上代表中國作武術表演,建國后曾任中國武術協會主席,中國運動醫學會委員;廣東何竹林系少林至善禪師高足洪熙官(洪門少林)之徒;佛山李廣海系金山寺僧人智明和尚所傳;廣東蔡榮亦屬洪門少林;福建林如高的祖父系少林高僧鐵珠之徒;福建許書亮少時曾隨陳文世(少林傷科學派)習國術學骨傷;四川杜自明宗少林派武功;成都楊天鵬系少林武師吳云武之徒;河北李墨林受業于少林支派;哈爾濱夏靜華之叔祖出家嵩山少林寺習武;江西的程定遠早在1922年向汪之齋學習內功,1933年畢業于南京國術館;北京劉道信師少林武師,曾以教武為生;他們繼承師傳,發揚其特色,為發展中醫骨傷事業作出不少貢獻。
禪一(王單一)
附表:
傷科專著中關于武術對醫學的影響部分資料匯編
《跌損妙方》身中門第三中
“胃脘受傷吐血不止,氣往上逼,先用擒拿,后服藥”其中“擒拿”一詞最常見于武術用語中,此處引申過來為推拿按摩的一種手法。
《跌損妙方》金創門第六·杖傷附中
“北俗人皆佩刀,睚呲之怨,抽刃而起。其賴有此與。”
《跌損妙方》通用門第七中
“療折傷方藥,習拳技家多有之。武夫當傷,往往制以待用,而秘不示人,何其私也。”
《救傷秘旨》原序中管序
“跌打損傷諸方,從古為技擊家所秘,世傳蓋少。”“友人趙君蘭亭,薄游吳楚,遍集良方,初不自私,欲以濟世。”
《救傷秘旨》原序中黃序
“使之從王事赴疆場,矢刃交下,旗鼓相當,遑慮傷哉……當臨陣時,雖智勇之將,難保無傷……等而下之,鄉鄰有斗者,一朝之忿,或傷人,或受傷……君少好勇,薄游四方;遇技擊之良者,必止而請教焉。
《救傷秘旨》四、三十六大穴圖說中
“凡人身上,有一百零八穴,內七十二穴不致命,不具論。其三十六大穴,俱致命之處”為佛家用語,參看韋以宗書
《救傷秘旨》四、三十六大穴圖說中
“心口中名‘黒虎偷心穴’,屬心經”
《救傷秘旨》四、三十六大穴圖說中
“心口下一寸五分為‘巨闕穴’……劈拳一擲,即醒。”書本文字中間有許多拳打重,點打重等詞語。
《救傷秘旨》五、少林寺秘傳內外損傷主方:
此方最早見于胡廷光《傷科匯纂》(1815),稱為少林寺僧所傳,《陳氏秘傳》的“內傷臟腑方”取名為“少林寺秘傳內外損傷主方”者,說明了少林拳技家對傷科的影響。
《救傷秘旨》六、王瑞柏損傷用藥論:
王瑞柏,清嘉、道時(公元1796~1850)今浙江寧波人,傷科醫家,拳術技擊家,著有《秘傳傷科集驗良方》。
《救傷秘旨》七、青城山仙傳接骨方,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灌縣。于清代康熙年間,青城山武術自成派系,善于用三十六打穴法二十四式游龍掌,江湖上稱之為青城派。
《楊成博先生遺留穴道秘書》序言中講解:
出外偶遇惡人,此比功夫不可忍之,方可決斷生死……出此比手法次要……進切不可亂出手傷人之命也,……此書若傳好人,固可按部醫人,如歹人得之則禍害不淺,切不可亂人矣.……師曰:人有一十八穴大,五十四穴小,天地人和四大穴,此比方乃傷人之命也,……倘若出外不可傷人……
跌打損傷方清.太雙
序言中:少林寺法蓮師太雙先生秘傳;一治兩鬢二穴打,著拳倒地不遺尿可治;忠心一穴著拳倒地,只怕血攻
五論圖清.毛公
文章開頭:自北口天開山少霖寺毛公秘傳,此處少霖寺疑為少林寺;銅人身上有七部位不可打損傷;
起死回生跌打損傷秘授清.不撰著人
人身不可打處總論中"肺底拳休打,肺俞總一般…太陽休點戳"
朱君尚先生秘傳跌打方
看法一章中:"凡看問受傷者,沖拳向上者為順氣,平拳為塞氣,插拳為逆氣,最兇."
朱君尚先生秘傳跌打方
驗傷輕重生死決一章中:"解救穴道法.此系霸王開鎖穴要訣耳.咽喉穴受傷悶去…心口穴受傷即拍肺愈穴"
全體傷科清.王煥旗
骨格醫法一章中:"以上等穴,至緊至要,向上打傷為順氣,平拳為塞氣,倒插為逆氣…各種內傷,最忌倒插."
跌打傷科清·王錫林
內傷第二中:“其傷有拳打棍戳,有手指點戳,又有戥子稍點戳者…俱為內傷,…就拳打而論…拳骨點打正者重,平拳打偏者輕。
龍源洪氏家傳跌打秘方清·洪龍源
跌打要訣中有這樣一些字眼:踢打中;直打中;木棒打中;木棒點中;直打點中。
少林寺跌打損傷奇驗全方清·不撰著人
由名稱可推知
少林真傳傷科秘方清·不撰著人
其中有詩文:詩曰跌原防意外,打或遇災侵…全得蒼生命,方知重少林。此外專門有一章名稱為:拳傷辨其中提到:向上為順氣,平拳為寒氣,倒插為逆氣最兇,各種內傷總怕倒插;又有清心和氣湯方劑指出為打內傷者,吐血后用。
接骨全書清·徐瑛
有人捏碎陰囊;或捏破陽物者;凡人受打或倒插,或先要論致命處穴部;海底穴,或被踢傷,或因偶然受傷。
傷科大成清·趙竹泉
在本書中同樣有這樣的語句:凡人受向上打傷者為順氣,平拳打傷者為塞氣,倒插打傷者為逆氣,其癥最兇。
跌打損傷回生集清·胡青昆
跌打損傷小議中解釋跌與打是不同的,打是指與人爭斗與杖夾為打;另外在治周身口訣中有:凡打傷后部;凡打傷吐血者。
少林寺傷科秘方清·不撰著人
本書中有條目:少林寺經驗損傷方其中有方劑:四味金剛散;十八羅漢丹(其治傷如神)
江氏傷科學清·江考卿
三十六大穴治法講解的十分詳細,富有少林派治傷特色
傷科補要清·錢秀昌
湯頭歌括如圣金刀散;三黃寶蠟丸歌曰三黃寶蠟古來傳,天竺藤雄劉寄全;渾元膏;八仙逍遙湯;附錄各家秘方中有太乙膏;八仙散
沈元善先生傷科清·沈昌惠
序論中講解:作者為清代醫家、武術家;在正文當中有代表少林傷科的氣血流行訣。
金瘡跌打接骨藥性秘書清·鄭芝龍
序中講解作者為明·天啟年間總兵,后降清。生平愛好醫學,尤喜收集骨傷科秘方。正文當中有打拳法分輕重論:同樣有這樣的語句:向上打為順氣,正打為塞氣,倒插為逆氣。三者之中,唯倒插拳最兇等字眼,可見與少林傷科同出一脈。此外正文當中又有打人論一章將打擊人體的拳描寫的十分詳細,而且附有人身上的穴道用藥急救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