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冠心病中醫辨證施護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我部1993~1995年收治冠心病(CHD)41例,在辨證施治的同時予以辨證施護,收到了滿意的療效,報告如下。經辨證施治與施護,癥狀完全消失,EKG復查正常27例,占65。2辨證施治2。1心血瘀阻型10例,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紅花、桃仁、當歸、川芎、生地、赤芍、柴胡、枳殼、甘草、桔梗、郁金、丹參等。...
臨床快報藥市動態違法廣告醫保動態藥品價格流感疫情保健常識婦科課堂醫改動態
我部1993~1995年收治冠心病(CHD)41例,在辨證施治的同時予以辨證施護,收到了滿意的療效,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41例中男29例,女12例;年齡41~50歲17例,>50歲24例。病程<4年9例,4~6年23例,>6年9例;干部20例,工人2例,農民5例,退休人員14例。心絞痛38例,心肌梗塞3例;其中合并高血壓14例,高血脂6例,淺表性胃炎5例。經辨證施治與施護,癥狀完全消失,EKG復查正常27例,占65.9%;癥狀基本消失11例,占26.8%;癥狀未消失3例(其中心肌梗塞2例),占7.3%;總有效率92.7%。90d治愈9例,基本治愈7例;120d治愈16例,基本治愈4例;150d治愈2例。
2辨證施治
2.1心血瘀阻型10例,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紅花、桃仁、當歸、川芎、生地、赤芍、柴胡、枳殼、甘草、桔梗、郁金、丹參等。
2.2痰瘀互結型17例,方用祛痰化瘀方(經驗方),藥用人參、白術、茯苓、陳皮、制半夏、石朱砂、桃花、丹參。
2.3氣陰兩傷型6例,方用歸脾湯和天王補心丹裁,藥用黃芪、黨參、麥冬、五味、白術、茯苓、當歸、棗仁、炙甘草、柏子仁、天冬、丹參、遠志、桔梗。
2.4肝郁化火型2例,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藥用柴胡、白芍、白術、當歸、茯苓、丹皮、梔子、黃苓、絲瓜絡、郁金。
2.5心腎陽虛型6例,方用右歸飲加味,藥用熟地、枸杞、山藥、甘草、肉桂、制附子、黃芪、人參、山萸肉、甘松、益智仁。
各型均每日1劑水煎服,15d為1療程。但臨床上病癥常綜合出現,因此,施治時應綜合考慮。
3辨證施護
3.1心血瘀阻型: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調護原則。①藥物穴位外貼。按中醫臟腑經絡學說,外用而應內,采用藥丸穴位外貼法。藥物丹參、水蛭、血竭、當歸等分細末為粉,鮮地龍適量,搗爛與藥混合制成丸狀,貼于膻中、阿氏穴,外用膠布固定,1/d。促使心脈通暢達止痛目的。②溫水浴療。囑早晚用溫水(40~50℃)泡腳1次,每次10~20min,促進血液循環。③保持心情舒暢,防止思則氣結。
3.2痰瘀互結型:以祛痰、化瘀為主。①忌食生冷食物。冷飲傷胃虧肺,則易生痰濁;冷飲易使血行不暢。②藥用貼穴引痰下行。取蓖麻子3~4粒搗碎,貼于雙涌泉穴,外用膠布固定,1/d。可引痰濁下行、大便通暢、促進周身血液循環。③輔助食療。每日用苡仁10g、大米20g加蘿卜適量煮粥,分3~4次服完。可健胃化食,祛痰活血,強化治療效果。
3.3氣陰兩傷型: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為主。①保證充足睡眠。睡眠不佳可用酸棗仁、夜交藤各10g,煎湯于睡前1~2h口服30~50ml;忌飲茶;按摩手心、足心各100~120次,促進入睡。②輔助食療。用西洋參或人參葉、蓮子、小麥、大米各適量混合煮粥,早、中、晚各服50~100ml。加強益氣養陰之功,有助于疾病恢復。
3.4肝郁化火型:應以調情暢志、引火下行為主。①避免精神刺激。忌憂傷、悲怒,以免肝受壓抑而增添肝火,加重病情。②藥物貼涌泉穴,引火下行。用吳茱萸10~15g研粉制成餅狀,貼于雙足涌泉穴,以繃帶固定,夜貼晝取,以此降火下行。血壓偏高者,用夏枯草10~15g,菊花20~30g,每日1劑,煎湯當茶飲,既引火下行,又能使血壓下降。
3.5心腎陽虛型:采用溫腎助陽、通絡活血為主。①注意保暖。冬季室溫保持20~25℃,空氣新鮮,避免直接通風,防止風寒外侵引起感冒。②艾灸助陽。用艾絨灸關元穴,墊鮮生姜片于穴位上,放艾絨點燃至皮膚有熱感時,去掉燃絨,連續3~4壯,1/d。溫助腎陽,暖胃健脾。③用羊肉50g、當歸20g、生姜3片煎湯300ml,3/d,每次50ml。
以上辨證護理各法,可以綜合施護,靈活應用,但以一型為主。
4一般護理
4.1不穩定型心絞痛及心肌梗塞者,發作期必須臥床休息。待癥狀緩解,病情穩定后15d內限床上活動,逐步增加活動量,30d后方可在室內行走,有并發癥或年老體弱者可延長臥床時間。
4.2冠心病發作或病情嚴重時,出現心慌、氣短、喘息等癥,可取半臥位,適量吸氧。
4.3保持情緒穩定,環境安靜,消除患者思想顧慮,最大限度減少發病誘因。
4.4禁煙、酒,飲食宜低鹽、低脂、易消化的清淡素食為主。少食多餐,有節制,避免過飽。保持大便通暢,大便秘結者,可服麻仁丸6~9g,2/d。
4.5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疼痛部位、性質等,定時測心率、心律、脈搏、血壓等,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5討論
根據中醫辨證理論,該病雖病位在心,但與肺、肝、脾、腎密切相關。以氣虛、陽虛或陰虛為本,以痰、瘀、火、寒、實邪為標,形成本虛標實,心脈瘀阻為主要病機。所以在治護上落實到臟腑辨證,分型遣方用藥。然而該病病機復雜,同時各型病癥因季節、氣候、體質、嗜好、治療、護理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常可交替或綜合出現,如心腎陽虛和痰瘀互結同時出現等。因此,遣方用藥及護理,不可局限某型某法,結合辨證實際,合理應用辨證施治與施護。
在辨證護理方面,應把精神護理放在首位,“心藏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統帥著人之喜、怒、憂、悲、驚等神志活動,做好思想疏導工作,使之心情愉快。并根據《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原則。病情好轉后,在夏季進行適當身體鍛煉,如太極拳之類,動靜結合以養陽;秋冬季以上午9~11時進行散步活動,靜動結合以養陰,促進恢復健康,減少發作。